1958年,电影《回民支队》挑选演员的背后故事

1958年,电影《回民支队》挑选演员的背后故事

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影片《回民支队》,导演;冯一夫、李俊。作曲;高如星、特技;王寅、主演;里坡、贾六、胡朋、刘季云、王润身。

1958年,电影《回民支队》挑选演员的背后故事

1958年,电影《回民支队》挑选演员的背后故事

1957年,为了筹拍国庆十周年献礼片,八一电影制片厂上上下下充满了创作热情。日后因拍摄《闪闪的红星》、《农奴》、《归心似箭》和《大决战》而出名的导演李俊,也在寻找突破口,尝试拍摄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有一天,他收到八一厂通讯部马融写的一个关于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回民支队司令员、著名民族英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马本斋的剧本大纲。剧本大纲思想包容量很大,由于取材抗日战争,既包含中日民族矛盾,也涉及共产党和国民党、农民和地主、回族和汉族等之间的矛盾。李俊看后,感觉故事取材不错,可塑性强,人物形象典型,有值得挖掘的潜力。李俊产生了一股创作欲望,准备着手创作关于马本斋的剧本。

李俊把自己的想法向厂长陈播汇报后,得到支持。陈播说:“李俊啊,你就好好写吧,争取进入国庆十周年献礼片计划。为了加强力量,我推荐冯一夫导演也进入编剧组吧。”冯一夫是陈播的战友,又名冯毅夫,后来任八一厂故事片室主任,此前拍摄过多部纪录片。李俊觉得有个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加入,自己心里也会踏实一些,就愉快地答应下来。

1957年夏秋之际,李俊、马融、冯一夫三人开始重新收集材料,他们采访过马本斋的警卫员金雅如和回民支队的政治部主任等人,也去过马本斋的老家河北献县东辛庄村,还扎进“回民支队”的原型38军生活了很长时间,获得很多创作灵感。他们了解到马本斋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幼年家境贫苦,只上了两年私塾,便辍学务农。后来,他流浪到东北,但仍然没有出路,就到旧东北军中当了兵,到东北讲武学堂学习。结业后被派到张宗昌部队任排长,不久升任团长。张宗昌死后,马本斋因军队改编被革职回家,继续务农。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马本斋领着几十名群众,为了保卫家乡,抗击敌寇,组织了回民抗日武装,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1938年7月,马本斋在吕正操支持下,成立了回民干部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1939年初,华北城镇相继沦陷,马本斋仍在河北河间、青县、沧县一带坚持抗日斗争。1939年秋,回民教导总队改名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支队司令员。由于马本斋指挥有功,战果显著,八路军冀中军区授予回民支队“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挎,拖不烂的铁军”的锦旗。为了招降马本斋,消灭回民支队,1941年秋天,敌人包围了东辛庄,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敌人威逼马母,让她说服儿子放下武器,但受到了马母的痛斥。马母拒不进食,最后光荣牺牲。1944年初,回民支队奉命调往延安。但是多年来的战争生活,使马本斋积劳成疾。那时,他患有急性肝炎,不能随部队一起行动。其间,毛泽东非常关心马本斋的病情,曾从延安发电慰问。但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医疗条件有限,马本斋病情日渐加重。1944年2月7日,马本斋在山东莘县逝世,终年43岁。马本斋逝世后,延安各界300多人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马本斋同志不死”的挽联,朱德的挽联是“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从此“母子两代英雄”的故事开始流传。

采访结束了,一个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也在李俊等创作者心中树立起来。

1958年夏初,《回民支队》摄制组宣告成立,冯一夫、李俊任导演,曹进云任摄影,蔡继谓为副摄影。

演员是影片成功的一半。李俊和冯一夫都非常重视主要演员的选拔,他们认为,选择演员的主要标准是神似与气质。摄制组联系了几家电影厂和话剧团,考察了很多演员,但扮演马本斋的演员仍然没有着落。有一天,李俊和冯一夫正在看话剧,他们被一位扮演部队政委的演员吸引了,他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很有首长风度。话剧结束后,李俊他们才知道这名演员叫里坡,过去是总政话剧团的演员,刚刚被陈播挖过来。里坡曾在《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海鹰》等影片中饰演过角色,表演潜质不错。李俊和冯一夫合计后,当下拍板由里坡扮演马本斋。

1958年,电影《回民支队》挑选演员的背后故事

1958年,电影《回民支队》挑选演员的背后故事

贾六

在物色饰演郭政委的演员时,有人推荐说,东北军区的贾六很符合角色气质,人长得消瘦,又是一个三八式老干部。李俊见过贾六后,感觉他正是自己心中寻找的那个人物。贾六是东北军区文工团演员,个子瘦小,两眼有神,像经过长征的老红军,非常符合郭政委的气质。经过试戏,贾六表演得自然生动,李俊当场定下由贾六扮演郭政委。通过这次合作两人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李俊导演《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时,又邀请贾六主演许茂,演得相当精彩。

1958年,电影《回民支队》挑选演员的背后故事

(张亨利中尉正蹲在地上在帮坐着的刘季云中校挂军衔)

1958年,电影《回民支队》挑选演员的背后故事

马本斋的母亲由北影的胡朋饰演,她善于塑造善良、正直、坚强的农村老大娘形象后来扮演过《槐树庄》中的郭大娘。

1958年,电影《回民支队》挑选演员的背后故事

戏份较多的韩福顺则由八一厂的年轻演员王润身扮演,他长相硬朗,富有潜力。后来,王润身还在《林海雪原》中成功塑造了杨子荣的角色。

警卫员由张亨利(1955年授中尉军衔)扮演、后来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饰演高自萍、刘季云(1955年授中校军衔)饰演李老汉,回来刘季云饰演过《战上海》中城府极深的刘司令、《暴风骤雨》中狠毒的韩老六、《夺印》中阴险狡猾的坏分子陈景宜、《秘密图纸》中的老牌特务古大夫、《林海雪原》中的河神庙老道等片。

1958年,电影《回民支队》挑选演员的背后故事

主要演员定下来后,李俊对小角色也很重视,白守才由王孝忠扮演。哈少福由杨成轩扮演、山本由刘江扮演,回来刘江在《地道战》饰演汤司令、《闪闪的红星》饰演胡汉三、白富贵由孟庆芳扮演。每个演员他都尽量亲自把关。

人马齐备后,摄制组赶赴河北河间县拍外景。当时正是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沿途看到村子里到处写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标语。受“大跃进”的影响,《回民支队》没有导演案头剧本,直接按电影文学剧本拍摄。摄制组力求实现速度和质量双保险,因此影片拍得非常艰辛。那时候,国家经济困难,物资奇缺,摄制组伙食费也很低,有时候大家甚至饿着肚子拍摄。拍摄所在的农村卫生条件极差,又是酷暑难耐的季节,吃饭的时候苍蝇乱飞。中午,大家想睡会儿觉,苍蝇直往脸上撞,晚上还有蚊子叮咬。

拍摄任务很重,大家非常辛苦。在拍摄一场战壕戏的时候,镜头摇到演员里坡时,导演却发现他靠在战壕边上一动不动。李俊感到奇怪,大声喊道:“嗨!里坡怎么了?精力集中得太夸张了吧,怎么一动不动了?”里坡毫无反应。其他人赶忙跑过去,发现里坡站在那儿靠着战壕睡着了。李俊知道里坡连续拍戏,实在太累。李俊爱将心切,小声说:“别打扰里坡了,让他眯一会儿吧!”

尽管拍戏辛苦,摄制组合作得却很愉快,遇事总能群策群力。真实的马本斋剽悍、勇猛,精于骑术,身轻如燕,上马从不蹬马镫,作战时还经常从这个房顶跳到那个房顶。导演想让里坡表现马本斋矫健的一面,但是里坡身体重,骑马又不老练,表现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拍摄马本斋纵马追白守仁一场戏时,里坡被马狠狠地摔了下来。

里坡就势躺在地上对李俊说:“李导,我看,我是不行了。”李俊又好气又好笑,开导里坡说:“起来吧,人掉下马来,戏可不能掉下来啊!不行,咱们可以找替身嘛。”

里坡心里暗暗叫苦,同时也憋足了一股劲儿,横下心来决不找替身。后来里坡想出一招:先把他绑在一辆汽车头上,并做出骑马的样子,然后汽车在凹凸不平的路上奔驰,摄影师跟拍他的上身镜头,远景再接上替身扬鞭飞奔的镜头,近景远景反复交替,一场骑马追敌戏应该可以完成。李俊听后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里坡的意见,马上实拍。当时,大家还捏了一把汗,不知这场马变汽车的戏会拍成什么样。结果成片出来真假难辨,非常成功。

为了复原战斗真实场面,剧组大胆使用真炸弹做爆破点。有一场戏是马本斋在屋顶疾步跳跃,下面炸点在不断炸开,以营造出一种激烈的战斗场面。在拍摄过程中,一个离里坡最近的炸点突然引爆,里坡被气浪一下子掀翻在地,裤子顿时成了布条。幸好里坡没有受伤,他站起身来,大喊:“快给我裤子!”大家先是被爆炸场景惊呆了,继而被里坡这句话逗得大笑。

在河北拍完外景,转入八一厂拍内景,速度大大加快。前后不到三个月,《回民支队》就封镜了。

  电影局长大叫好《回民支队》献礼片

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文化部举办“国产新片展览月”,一向关心电影工作的周总理亲自领导了国庆献礼片活动。《回民支队》和《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17部新故事片参加展出。《回民支队》上映后,以其鲜明的艺术形式和民族风格赢得了掌声,成为“文化大革命”前观众最喜爱的影片之一。当年是中国电影的一个丰收年,不管是电影内容,还是艺术形式,国庆十周年献礼片都达到了一定高度。周总理非常高兴,亲自在北京饭店设宴招待各大剧组。

电影局局长陈荒煤大声叫好:“不错,这是正儿八经写人物的。”《回民支队》的人物的确刻画得很有色彩,许多角色都有性格,鲜活生动,让人难以忘怀,逐渐成长的马本斋,正直勇敢的马母,貌不惊人但沉着成熟的郭政委,还有热诚的小刘。就是反面人物也各有特点,匪气十足的白守仁,游手好闲的哈少福,一个个都生动形象,使人一闭眼就能想起来。

《回民支队》使得演员里坡名声大振,他是汉族人,演完马本斋后,回族人都把他当做回民英雄对待。在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中,里坡因此打了不少牙祭,每次去回民餐馆总是受到盛情招待,甚至免费就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