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龍戰鬥機成功從空優轉型為多用途,為何巴鐵不肯為它換WS-13?

中巴聯合研製的梟龍戰鬥機是上世紀90年代的設計思路,目標在於取代殲7、強5、幻影3等上一代戰機,它體現了巴基斯坦空軍上世紀末的空戰思想,和今天比較已經有了較大差別!從梟龍這幾年的持續改進中,其實也看出小巴的思路轉變,如今的梟龍更強調感知能力、中距作戰和多用途。

梟龍戰鬥機成功從空優轉型為多用途,為何巴鐵不肯為它換WS-13?

梟龍戰鬥機已轉型為多用途戰鬥機

第一批次的梟龍不具備中距作戰能力,到第二批次開始具備發射SD-10A的能力,這是巴空軍空戰思想的第一次變化,重點加強了梟龍的空戰能力。

第二次,要求梟龍擁有多用途能力,不再只是空優戰鬥機,具體體現在機載彈藥方面,巴空軍要求該機增強掛載能力,能更多機載彈藥,包括反跑道炸彈、反輻射導彈、兩種以上的反艦導彈等。如此梟龍成功轉型為多用途輕型戰鬥機,具備了對空/對地/對海的多功能作戰能力,而一機多用也是世界空軍的一個走向,不僅僅只是經濟因素所決定。

第三次,是升級雷達系統,也就是一直傳言的電科14所的KLJ-7A型機載相控陣雷達。其實梟龍從一二三型,雷達一直在升級,最開始100公里,到後來的130公里,如今直接升級到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達到170公里,據說和F35差不多。

梟龍戰鬥機成功從空優轉型為多用途,為何巴鐵不肯為它換WS-13?

梟龍戰鬥機已轉型為多用途戰鬥機

雷達和武器系統的不斷升級,其實體現了巴鐵的作戰思路的轉變,一開始想對付類似F-16的光輝戰鬥機,後來又將目光轉向了印度引進的具有超視距作戰能力的蘇-30KMI。

另外全電傳飛控系統,直到大約第二批次中後期才傳出要改進,但至今未見到全電傳梟龍投產。梟龍目前採用的是混合式電傳操縱系統,縱向上採用了數字式全權限四餘度加兩餘度模擬電傳系統,來控制襟翼和升降舵,橫向採用了數字式兩餘度有限權限增穩系統,以機械式操縱系統為備份,來控制方向舵和副翼。我國的殲10戰鬥機則採用了全權限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保證了飛行員在拉桿時戰機的穩定性。

而在航程方面,巴鐵選擇給梟龍加裝了授油管,解決了梟龍作戰半徑的問題,2016年之後又研發了具有教練和指揮機功能的雙座版梟龍JF-17B。至於動力,一直不是改進的重點,小巴看中的是法國的M88-3發動機,但它研發進度緩慢,至於中國貴州黎陽研製的推力8.8-9噸的WS-13,據說小巴一直沒看上,畢竟在巴國內已經建立了RD-93的大修生產線。

梟龍戰鬥機成功從空優轉型為多用途,為何巴鐵不肯為它換WS-13?

WS-19“黃山”中推發動機

以上情況已經說明,小巴對於提高空戰推重比和機動敏捷性的重視程度並不高。另外梟龍本身推比只有0.95,即便換了WS-13增推到9噸,推比不過提高到了1.02~1.03左右,還是低,在與印度的蘇-30MKI、米格-29的纏鬥中還是不佔優勢,所以他們優先選擇提高中距、雷達、加油能力,以其在中距上有一拼之力,進而避免進入格鬥,這種換雷達不換髮動機的做法,和臺島空軍的做法很類似。

而受困於發動機的殲31也在等新中推,該機1.0版採用俄製推力8.3噸的三代RD-93,2.0版換裝了8.8的WS-13E發動機,但推力仍顯不足。去年7月份,黎陽公司已組建了“總裝衝刺”聯合突擊隊,去年年底中國航空報也報道稱我國中等推力發動機研發已經加速,這都預示著推重比9.5一級的四代新中推WS-19,離飛行臺測試一般稱為“首飛”已經不遠了,有業內人士稱WS-19最大加力推力目前已大於10噸,未來可裝矢量噴口,這才是殲-31的目標發動機。

梟龍戰鬥機成功從空優轉型為多用途,為何巴鐵不肯為它換WS-13?

殲31戰鬥機還在等著WS-19

如果未來梟龍採用了WS-19,無疑也能用上矢量噴管,這將迎來重大轉折,不再被卡脖子。據說在2005年時,中俄簽署了採購100臺RD-93發動機的合同,合同明文規定“不得將RD-93出口給第三國”,這也就意味著中巴想出口梟龍,必須獲得俄羅斯的同意。

而殲31在換裝WS-19後,也能幫助它吸引更多的國外客戶,比如小巴之前就傳出要和中國合研五代隱身戰機,另外還有中東的一些用戶,比如傳的很熱鬧的沙特空軍等。隨著以太行、峨眉為代表的大推的逐步成熟,新中推沒理由不加快自己的研製進度,黎陽要加油了,不要被黎明甩的太遠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