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太后先亡,光緒皇帝未亡而重掌大清國,歷史會不一樣嗎?

紫色的回憶4556


🌹回答歷史問題,必須以“史實”為證,用“史實”說話。回答此道假設,只能再學一遍“戊戌變法”的史實。

🌲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由日本傳到北京,正在京城應試的康有為和梁啟超,聯合各省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議和,請求“變法圖強”。轟動全國,從此變法維新運動開始。史稱“公車上書”。

💂康有為又三次上書,光緒接見了他,表示不做“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

💂從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按維新派的意圖,發佈了一系列變法法令,其主要內容為:向西方學習,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諸多條款,有利於中國發展圖強。這年舊曆為戊戌年,史稱“戊戌變法”。

🌲慈禧為首的頑固派掌握滿清大權,光緒無實權,9月,慈禧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法令,變法失敗。這次變法歷時103天,歷史上又稱“百日維新”。

👲慈禧太后→以她為首的滿清王朝,葬送了煌煌大中國!


笑看東籬


歷史當然會不一樣,但是是否能改變大清朝亡國的歷史軌跡就很難說了。

慈禧去世後,光緒如果獨掌朝政,光緒會有極大概率殺掉與他有大仇的袁世凱,將北洋系連根拔起,這樣一來,首先袁世凱和北洋系就不會再有日後掌控中國十餘年的歷史機遇。

袁世凱被幹掉後,不用說,康梁新黨很可能會被光緒提拔進大清朝的中樞,在十年後重啟他們的維新大業。

但從戊戌變法前後的歷史來看,光緒遠遠算不上什麼聖君,也就是一個心比天高才具一般的中等皇帝,在政治實務上的能力遠遠不如慈禧,遇事驚惶扛不住事;而維新派,特別事康有為也算不上深謀遠慮行事靠譜的卓越政治家,充其量也就一理論大師,性格還特別衝動極端,缺乏必要的圓融和妥協能力,作為變法大業的理論家和智囊,康有為很合格,但作為政治實操者和事必躬親的政治家,康有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事還沒辦,就能把天下搞得人心惶惶。

因此,光緒掌權後的歷史大概率是,維新黨人的變法很難在短時間內贏得人心,反而可能惹出新的亂子。也就是說,1910年以後照樣會在中國某地爆發起義和革命,而因為沒有了北洋系,大清朝連一支得力的精銳部隊都派不出來,短時間內起義的發展可能比真實歷史中的辛亥革命更加洶湧澎湃,連南北和議都很難達成。

當然,還有一種小概率可能就是,光緒在軟禁期間轉了性,康有為在海外也想通了很多事,光緒和康有為重啟的改良能夠跑贏革命,將大清朝迅速轉為君主立憲制。就我個人的價值觀而言,我也認為大清朝的自改革會優於革命,能夠保存中國的元氣,傳統合法性的保留也不致於北洋時代的天下大亂。

可是,讓人轉性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啊,再縱觀當時大清朝的人才,又哪裡還找得到和大清一條心的頂級人才呢?


張明揚不說話


首先,歷史沒有假如。慈禧太后一介女流能三次垂簾、扶三位小皇帝即位,統治著千瘡百孔的大清帝國四十七年之久,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

慈禧一生,辛酉政變、洋務運動,這都是他的高明之處。

反之,罷斥恭親王、戊戌政變、立大阿哥、對11國宣戰是慈禧的敗筆!慈禧首先是個女人,是個少年喪父,青年喪夫,中年喪子的不幸的女人。儘管他難逃賣國求榮的歷史定數,但是她確實算的上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慈禧太后憑藉高資歷和權術對內凝聚朝廷內部滿洲貴族對外震懾漢族地方督撫。慈禧死後不到3年清朝就完了,隆裕太后嗎兩把刷子連他姑母的皮毛都沒學到。

反之看光緒皇帝,光緒皇帝定然不是一個庸碌荒淫的君主,但是她長期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高壓權利之下,終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對慈禧過於恐懼,這些因素造成了光緒皇帝急躁、自負、優柔寡斷的性格。慈禧並沒有教會小皇帝如何做一個皇帝,當然他也不想這樣做。所以,光緒皇帝若生在一個朝政承平的時代。或許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





歷史課課代表


估計不僅僅是我本人,絕大部分的人也認為那時候的歷史是改變不了的,即便是那些清吹也不好意思說那時候的清王朝還有能力挽回什麼吧。想一想,那時候民國創立是基於後北洋的體系建立的,也是屬於近代的體制,但他也沒辦法讓國家擺脫列強的鉗制和吸血,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幾個方面。


1、清王朝的腐敗和固守已經是在根子上的東西了,想要變化和改革,一定會觸及固有階層的利益,比如若是一個地方開設工廠,人口被吸引到工廠中去,田地的價值會慢慢下降,當地的官員本來也是大地主,工廠開了,他的資產也會變相降低。而清末的土地兼併也是相當嚴重的,滿人也是最大的地主,所以他們處在與想改變又不想改變的情況。想改變是因為他們很多人也知道不改變會被列強慢慢收拾,不想改變是因為他們的地位正在慢慢下降。

2、不僅中山層的官員害怕虧了自己腰包,底層的老百姓更是沒有歸屬感,底層人員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動員能力,那時候的清政府對國家的動員能力差到了一定地步,在面對困難時,即便上層反應快速,但依舊很難動員下層的人員,清政府這棵樹是一點點慢慢報廢的。

3,就全國性來說,國家的概念才剛剛確立,絕大部分的人還只是知道有朝廷卻不知道國家,現代國家的觀念沒普及開,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如果沒有近代的國家作為基點,很容易讓人們找不到目標,找不到效忠的方向,畢竟以前是各自以類似文化為樞紐團結人員的,但當國家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核心文化被外來強敵擊破,其實是會動搖整個國家的完整性的。


金道人


改變不了清朝滅亡的悲劇;

1 帝制以來,王朝就是二百年江山,西漢、唐、遼、明、清都是超過二百年;東漢、北魏、北宋、南宋、元朝、都是不到二百年;

2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把皇冠👑打倒,德意志第二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解散了,中國有兩次倒行逆施,袁世凱稱帝和宣統復辟都草草收場;就連大英帝國也不在輝煌;

3 清朝措施了多次發展的機遇,乾隆帝固步自封,兩次鴉片戰爭後措施第二次工業革命,清朝淪落半殖民地;20世紀初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改革失敗,波斯王朝改革失敗,清朝的改革也失敗了;

4 清朝末年,皇位兩次面臨後繼無人,才有光緒帝和宣統帝入繼大統;


伊洛河畔看春秋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參照別國歷史,當時處境和大清差不多有兩個,一個是奧斯曼帝國,一個是伊朗的愷加王朝。

歐洲在十七世紀之後確立了自身世界中心的位置,和歐洲距離最近的奧斯曼首先感受到了歐洲的力量,也是各大古老帝國中很早就採取措施應對沖擊的。緊隨歐洲,奧斯曼就引進了歐洲的軍事技術,通過購買或者模仿的方式獲得新式火槍、大炮,仿照歐洲建立新軍,類似於滿清的洋務運動。到了十九世紀奧斯曼人發現僅僅“奧斯曼體歐洲用”還是不行,發起了政治改革,進行了立憲等活動。然而,依然沒用,不光歐陸豪強打不過,甚至連歐陸瞧不起的俄羅斯也一再擊敗奧斯曼,原先的屬地大量失去。

一戰之後,奧斯曼終於徹底解體。浴火重生的是土耳其,之後就穩定了下來。為什麼土耳其能穩定下來?因為原先的奧斯曼帝國過於龐大,內部不同地區分歧太大,原先封建主義下,因為共同效忠蘇丹,能勉強存在。在民族主義思潮下,這些地區都想實行自己的憲政,希望政權是完全代表自己利益而不是一個遙遠的高高在上的奧斯曼帝國。解體後剩下的土耳其就滿足這個條件。

光緒面對的情況,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都碰到過。奧斯曼帝國的那些問題,光緒以後也都要面對。就算光緒親政,一樣要面對從歐洲傳來的民族主義思潮。

旅日的革命黨為什麼要反滿清?他們的口號大多都是民族主義的,這種情況下,你怎麼化解?他們反的不是你大清,反的是你滿族,你就算立憲了,你也是滿族啊。何況,不止旅日漢人,其他地區民族思潮也都在湧動,西藏、西域、蒙古,全都會隨著起來。

滿清統治者不下臺,這波根本過不去。


白完公會


面對這種問題,我可以告訴你的是,歷史沒有如果。


和H一起看歷史


光緒帝事實上只不過是一個傀儡,更多的時候是想要鞏固自己的權利,當時的變法也只不過是想通過這個得到認可,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贏得民心,最終目的還是離不開權力。如果慈禧去世,那麼他就不會像原來那樣有所行動,不過也是貪圖享樂。再加上清朝早就腐朽不堪,難以抵擋新思想的衝擊。頂多也就多撐幾年,最終也離不開滅亡。


小洲說歷史


有一句話叫做,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耶穌歸來


歷史走到這個節點了,唐宗宋祖也救不了,世界文明浩浩蕩蕩,清政府如果不外派留學生,也許會再拖幾年完蛋,一旦讓人瞭解了外面的世界,他會很痛恨落後殘忍的清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