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與明朝雙方的大決戰,30萬蒙古軍隊為何會全軍覆沒?

張進娣


1368年元順帝黯然退出中原之後,朱元璋為了永絕蒙古這個心腹大患,先後對逃遁到漠北的元順帝建立的北元發動了8次大規模的北伐,派遣徐達、常遇春、藍玉、傅友德、湯和、沐英等名將出徵,並數獲大捷,消滅了大量北元有生力量。

但不管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組織的八次北伐戰爭還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年間的五次御駕親征北元,明朝與北元之間都從未發生過30萬人以上的大決戰,我們可以從洪武年間的八次北伐戰爭看出來,元朝在逃入漠北後實力已經大大削弱,已經無法組織起大規模的反攻,因此,30萬蒙古大軍對明朝的大決戰根本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元順帝自1368年北逃上都後始終沒有放棄重回中原,恢復元朝河山的夢想,因此長期屯軍邊境窺視明朝內地,伺機南下。1369年六月,元順帝遷都應昌府,和位於燕山的大都不過兩三天的行軍路程,對明朝北部形成了嚴重的軍事威脅。朱元璋鑑於北宋末年燕山一帶在兩年之內得而復失的前車之鑑,決定北征消滅北元。由此揭開了洪武年間多達八次的對北元殘餘勢力的作戰。





第一次北伐,時間: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11月,主將:徵俘大將軍、左丞相徐達 副將: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都督馮勝、御史大夫鄧愈、中山侯湯和。

結果:此役最大的消息應該是元順帝病死,其子愛猶識理達臘在和林繼位為元昭宗。李文忠大敗應昌府的北元守軍,攻克這個一個月前還是首都的北元重鎮。同時,在回師途中李文忠李文忠還攻克了興州(今河北灤平),北元軍民3.69萬餘人投降;在紅羅山(今遼寧錦州境內),北元軍民又有6000餘人投降。十月初六日,北元已無成建制的抵抗,徐達、李文忠等奉命班師回朝,明軍第一次北征大獲全勝。

第二次北伐,時間: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主將:徐達、李文忠、馮勝

結果:明軍三路進發,但缺乏協調作戰,基本上都處於各自作戰,無戰略配合的狀態。主力由徐達帶領的中路軍進至嶺北時遭到北元的埋伏,戰死萬餘人。東路軍由李文忠帶領,進至土剌河、阿魯渾河(即今鄂爾渾河,位於蒙古烏蘭巴托西北)一帶,也因為輕敵冒進,遭到元將蠻子哈刺章的頑抗,元軍雖敗退,但明軍亦損失慘重。只有西路軍的馮勝得勝而歸,二次北伐以失敗結束。



第三次北伐,時間: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至三月,主將西平侯沐英

結果:沐英率軍急行七晝夜大敗北元越國公脫火赤、樞密知院愛足率領的上萬人部隊,並俘虜此二人,明軍凱旋而歸。

第四次北伐,時間: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至八月,主將:魏國公徐達 副將:信國公湯和,潁川侯傅友德。

結果:兵分兩路,東路軍由傅友德帶領,在灰山(今內蒙古寧城東南)大敗元軍,軍至潢河(今西遼河),遭遇小股元軍,元軍不戰自退,明軍攜威追擊,北元平章別裡不花、太史文通等被俘。西路軍同樣進展順利,八月底兩路明軍順利會師得勝而歸。

第五次北伐,時間:洪武十九年(1386年) 主將: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

結果:此戰明軍出兵達20萬人,乃為消滅盤踞在遼東的北元太尉納哈出而來。納哈出擁眾數十萬,長期佔據松花江以北地區,對明朝的東北邊境造成巨大威脅。此次北伐朱元璋極為看重,親自擬定了作戰方略。明軍前期進展順利,殺平章果來,築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寬河(今河北寬城)、會州(今河北平泉)、富峪(今河北平泉北)4城以扼元軍,迫於明朝大軍壓境,納哈出最終攜軍民24萬餘人投降。遼東從此成為明朝勢力範圍,後來成為奴兒干都司的一部分。



第六次北伐,時間:洪武二十年(1387年),主將:永昌侯藍玉 副將:延安侯唐勝宗,定武侯郭英

結果: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軍已經深入北元,探知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即貝爾湖),明軍遂星夜追趕,於四月十二日抵達捕魚兒海南岸,在此大敗北元軍,天元帝及太子天保奴等僅幾十人逃遁。不久北元發生內亂,天元帝為部將也速迭爾所弒殺。明軍乘勢進兵,元軍自亂陣腳,俘虜天元帝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裡禿妃並公主等119人、吳王朵裡只、代王達裡麻、平章八蘭等2994人、軍士男女7.7萬餘人,俘獲馬4.7萬匹、駝4800餘頭、牛羊10.24萬餘頭、車3000餘輛,以及北元寶璽、圖書、金銀印章等等,北元統治的根基遭到動搖。四月,明軍勝利班師。

第七次北伐,時間: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至三月,主將:晉王朱堈,燕王朱棣 副將:潁國公傅友德、南雄侯趙庸、懷遠侯曹興

結果:主力人馬受燕王朱棣節制調遣,意在打擊前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知院阿魯帖木兒等人多次襲擾明朝邊境。此次北伐消滅、收降北元人馬數萬人,明軍後續繼續進擊,但元軍遁而無蹤,遂得勝南返。

第八次北伐: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

結果:燕王朱棣受命殲滅襲擾大寧衛(今內蒙古寧城)的元軍,此次北伐規模遠比前幾次來的小,朱棣大軍僅在徹徹兒山遭遇小股元軍,元軍大敗,索林帖木兒等數十人被俘虜。明軍騎兵追擊到兀良哈禿城,又遇北元將領哈剌兀,再次大敗北元軍凱旋班師。



明朝為了永絕後患,對北元殘餘實力發動了共計13次的大規模北伐,除了發生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的八次北伐,尚武出身的明成祖朱棣更是五次御駕親征發動對殘元的北伐戰爭,最後一次北伐還病死在回師途中。明朝如此不遺餘力的對北元作戰,一為永絕後患,二為收歸漠北,將統治疆域最大化。


大國布衣


30萬蒙古大軍覆滅確有其事,但並非一戰而亡。1368年8月攻克大都(今北京)後,明軍對逃往草原的北元殘部窮追不捨,

在20年間的歷次征戰中抓獲、收降的蒙古部眾粗略計算有近30萬之眾

比如常遇春攻佔上都後,明軍繼續追擊數百里地,俘虜蒙古宗王、平章及所轄將士上萬人,繳獲金銀財寶眾多。

1368年徐達夜襲北元名將擴廓帖木兒大營,後者倉皇間穿上一隻靴子就跨馬逃走,營中4萬軍兵都當了俘虜

1370年徐達再次擊敗擴廓帖木兒,又俘獲2名蒙古宗王及國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屬1860餘人、士兵8.45萬人

李文忠攻佔應昌後,北元嗣君逃走,但其嫡子、后妃、宮女、宗王、文武官僚數百人都被拿獲

,城中沒來得及跑的蒙古軍民想必也不少。

沐英進軍至漠北攻陷和林(蒙古帝國早期首都),將北元將領、丞相脫火赤及所部俘虜。

1372年明朝大將馮勝、傅友德在甘肅北部擊敗蒙古軍一部,迫使對方8300餘人投降。同年李文忠繼續追擊北元殘部,將抓獲的敵方軍政官員、士兵及家屬1800多人押送南京。

1387年,盤踞遼東的北元丞相納哈出降明,麾下軍政官員3500餘人及所轄4萬官兵盡數投誠,史載明軍繳獲的羊馬駝驢輜重竟然綿亙百餘里。

1388年藍玉擊破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俘獲敵方部眾7萬餘人,素稱精銳的朵顏三衛蒙古軍也在明廷感召下來降


網言軍事


這個說法是錯的。被明軍擊敗的蒙古軍兵力沒有30萬,只有25萬人。其中戰鬥兵力實際上只有5萬多,而20萬人是給這些戰鬥部隊做後勤的並不參與戰爭,蒙古軍被擊敗後向北逃竄到蒙古草原上,並直接引發了明朝的八次徵元大戰。

當時指揮明軍作戰的徐達,徐達帶領30萬大軍從南京出發直接入關中河內,佔領了關中跟河內地區,然後高築城廣積糧。跟蒙古軍對峙,只守不攻。蒙古軍野戰厲害但是徐達不給他野戰的機會。由於徐達軍佔有了江蘇兩湖等長江中下游平原,關中平原,河內平原這三個產糧地區,供應30萬大軍沒有問題。而這時候的元軍失去了所有糧草基地,只有河北的平原,無法供應25萬人的吃喝,雙方僵持了8個月之久,元軍糧草耗盡不得不撤退回北京,這時候徐達出擊,由於元軍的後勤部隊都是由漢人組成的,徐達不斷招降元軍後勤的部隊,這使得元軍不斷撤退,逃兵越來越多,直到北京的時候元軍只剩下五萬的蒙古軍戰鬥部隊,所有後勤漢軍全部損失殆盡,此時元軍從士氣到戰力上面都嚴重衰弱。元朝皇帝只能命令王保保帶兵兩萬斷後,自己則帶著他的蒙古軍部隊向北逃走逸入草原。徐達擊敗王保保的部隊後進入河北佔領北京。


優己


題主問的應該是“定西大決戰”,這一戰明朝大將徐達殲滅了王保保率領的大軍10萬人,併成功俘虜8萬人,這一戰將元朝反撲勢力消滅的所剩無幾,在之後的元朝更加無力發動反撲,企圖消滅明軍。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這個時候的大將徐達並不在身邊,而是在北伐,當時攻下元大都,元朝軍隊敗逃,退回蒙古草原,但是心有不甘,一心想要反撲,兩年後,30萬蒙古軍隊與明朝徐達等人率領的25萬軍隊展開了大決戰,這次決戰以蒙元的失敗而告終。

蒙元在退回草原之後,其政權被稱為北元,北元皇帝有些不甘心,他認為自己手握重兵,竟然沒有抵抗就被趕出了元大都,況且手下大將王保保更是驍勇善戰,最後決定分幾路進行反撲,重新開始自己對北方地區的管轄,王保保認為進行一次大決戰是非常不錯的,自己對自己以及蒙古軍隊都有信心,而此時的明朝也有這個想法。

王保保最先想到的就是收回陝西、甘肅等西北地區,因為這些地區明軍主力早已撤退,所以王保保率領30萬大軍開始南下,先後擊敗了幾路明軍,然後開始包圍蘭州,朱元璋得知以後立刻派徐達前去迎戰,徐達率領25萬大軍(有爭議)前去,到達之後,徐達並沒有急著決戰,而是採取了保守的方法,徐達派一支小部隊不斷騷擾王保保的隊伍,自己又躲在營寨不出來,王保保被往返騷擾好幾次,每次想要決戰時徐達又不出兵,想直接攻取徐達的營寨可能性又不大,所以蒙軍大多心灰意冷,精疲力盡。

此時的徐達看準時機,認為蒙軍現在已經人疲馬乏,終於在定西的沈兒峪發動進攻,王保保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差點全軍覆沒,據統計,這一次定西大決戰,王保保北元的傷亡人數多達10萬人,有8萬人成了明軍俘虜,其中有不少高官,此後,北元失去了與明朝爭奪的實力。

為了徹底擊潰北元殘餘勢力,朱元璋幾十年間先後發動了八次征討北元之戰,朱元璋北伐7勝1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邊疆的危機,並且加強了北方長城的管理,鞏固了明朝的統治,最主要的提供了穩定的發展環境,朱元璋對待蒙古族人的政策和元朝不一樣,元朝將人分為四個等級,而朱元璋顯得就非常高明,他要的是同化這些少數民族,蒙古族女子必須嫁給漢人,這讓明朝更加穩定。

其實明朝和北元戰爭中並沒有哪一次是超過30萬人的,北元也沒有30萬的蒙古士兵,能有10萬都已經很不錯了。


羽評郡主


要是朱元璋後期的將領,哪怕只留下藍玉一人,朱棣也成不了。


千萬次回眸449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魂歸齕媰


這說享受等於完蛋


飛哥69458650


蒙古哪有30萬大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