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蜀山劍俠傳〉探祕》(上)

點擊藍字“廢紙幫”,關注最美書人書事

本文作者為戈革

二十多年前,當中國大陸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時,被禁閉已久的廣大知識界開始如臨淵履冰般地接觸外界的“非社會主義”的空氣。又過了一段時間,大陸一些地方性的出版社才開始試探性地重印一度被視為“荒誕反動”的武俠小說。同時我這個一切小說的業餘愛好者也開始聽到臺灣葉洪先生的大名(以及梁羽生、金庸等人的大名)。但是說也可憐,由於各種主觀和客觀方面的阻隔,直到最近我才輾轉買到了葉先生的 《〈蜀山劍俠傳〉探秘》(大陸“學林出版社”簡字版)。年逾八旬才得讀此書,思之也令人扼腕而嘆也!

读《〈蜀山剑侠传〉探秘》(上)

葉洪先生

我不是研究小說或專研武俠小說的專家,只不過自幼至老一直很喜歡讀這一類小說,最多隻能算一個“旁門成道”之士,比不得“玄門正宗”也。然而正如《探秘》所指出的那樣,還珠之書,不廢“旁門”,而英諺有云,“貓兒也可瞅國王”,我正是本著此種精神,來試談自己讀了《探秘》一書的幾點淺薄觀感。

一、書名質義

孔子曰,“必也先正名乎”。敝意以為,此書似不宜標名“探秘”,而事實上是《蜀》書的一種“評介”。譬如一位女子,人們讚賞她的美貌,表彰她的德行,描繪她的裝束,如此等等,都談不到什麼“探秘”,因為你所論列的內容都是一些明擺著的、外在的東西,根本無所謂“秘”。葉氏此書,主要是分門別類地(分為十篇,即十種情況)介紹了《蜀》書的內容,兼及其寫作技巧等等。當然隨時隨地都對那些內容進行了評價。敝意以為,這也都是明擺著的東西。一切敘述,對於沒見過《蜀》書人們來說,起的是一種“介紹”的作用,對於讀過或很熟悉《蜀》書的人們來說,起的是一種“分析、評論”的作用。這一切都很好,“功不唐捐”,但是談不到“探秘”。

所謂“秘”,指的應是一些鮮為人知的事情,例如一位女子的“緋聞”內幕,或一本書在寫作、出版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曲折複雜的挫折和支持等等。我曾指望看到的是關於《蜀》書之版本源流等等方面的傳聞和軼事,買到以後才知道我的預感完全錯了。雖然我在書中也讀到了許多前所未聞的情況,很佩服葉先生用力之勤和所見之博,但我畢竟不曾看到什麼“秘事”!

二、引用典籍應辨真偽

葉先生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尤其是“道藏”中的許多著作。這些都是譾陋如我者所不曾有工夫和精力去探求過的,足見葉先生用功之勤。但是,作學問引用古書,首先應對所引之書有一些起碼的認識,絕不能採用“拾到籃中便是菜”的辦法。

我國古書的源流和真偽,是一個頭緒紛繁的複雜問題。所謂“版本之學”,實在使我這樣的外行人望而生畏!尤其是葉書中引用的很多的那些筆記小說之類,其真偽尤其值得主意。如果不管他是真是假,凡是古書就一概引以為據,那就必將大大降低自己作品的品格和可信性,貽別人以“信口開河”之譏。

必須承認,我完全不敢涉足於“版本之學”,但是我願意說,至少我知道一點關於所謂張華《博物志》的可悲情況。我們有許多研究“中國古代科學史”的先生們,把現在傳世的 《博物志》視為“晉人張華”的寶典。因為書中有幾條記載,經過許多曲折的(我認為是荒謬的)“解釋”以後,被認為是一些“物理學的規律”,所以我們那些自以為高明的 “科學史家”,便大肆宣傳我們祖先的優越性,並且慷慨地稱“晉人張華”為“偉大的物理學家”,等等。我一生學習理論物理學,雖然很沒出息,但自信對“物理學”本身並不會比那些“科學史家”更加“不懂”。看了他們那些“解釋”我心中只覺得十分“可笑”。於是我就起意去買一本《博物志》來看看。一看之下,才恍然大悟,覺得那些先生更加可笑而又可憐了。原來歷代研究 《博物志》的著名學者們,包括以博學多聞著稱的宋人朱勝非、明人胡元瑞、清人紀曉嵐和近人魯迅,都不相信現在傳世的《博物志》是 “晉人張華”的原作。魯迅之言曰:“《博物志》一書,皆刺取故書,殊乏新異……非復原本”,云云。然而,儘管有這許多大名人的指認,卻還是得不到我們那些“科學史家”的一顧,所以我們的一些物理學教科書上,至今仍寫著“晉代偉大物理學家張華”,研究懂得聲學中的“共振原理”等等。在我看來,那實在是大大丟臉的“笑話”!

當然,葉先生此書,談的並不是什麼物理學,他也不曾把後人偽造的《博物志》中的記載(很籠統、很個別的記載)曲解成什麼張華的“共振原理”之類。但是書中確實引用了 “晉人張華的《博物志》”,而不知張華的原書早已失傳,這畢竟是對讀者的一種誤導!

《博物志》只是所引古書中的一例,其他各書的源流和真偽,也是很值得慎重對待的!

三、還應多查些書

作為武俠小說的專業研究者,葉先生掌握的這些方面的有關資料,肯定比我這種外行人所掌握的要多得多。但是,若想追溯《蜀》書中各種奇幻概念的始末源流,當然是掌握的材料越多越好和越深越好。

例如,關於修道之士用“掌心雷”降妖伏怪的傳說,古代各種筆記小說中就有許多記載。按照我的理解,一般的“掌心雷”似是一種可以鍛鍊而成的“特異功能”,所發之“雷”相當於物理學中一種特定的 “場”,而不是什麼有具體形質的“實物”。換言之即一種強烈的“輻射”。相反地,《綠野仙蹤》中的“雷火珠”和《蜀》書中形形色色的丸狀神雷,則類似於一種比現實的“核彈”方便得多而又奇妙得多的“質彈”。這是一種凝聚的“實物”,但是絕不同於任何現實的核彈。因為核彈是用物質的方法發射的,而“神雷”則是以“精神的”(法術的)方法發射的。在這種意義上,多麼高級的物理學也造不出道家的“神雷”來。《探秘》書中寫道:“早在半個世紀之前,《蜀山》即開科幻小說之先河,大量引進現代核武器原理,製成各種……超級核彈,殆非‘原爆’始作俑者所能想像……”。我確實認為,這種說法無論如何是一種嚴重的誤解和概念混淆,若被那種沒頭腦的人們抓住,不知會由此引出多麼奇特、多麼可笑的荒唐推論來!

我認為,若欲合乎邏輯地追溯“掌心雷”和“神雷”等概念的來龍去脈,除了查索道家經典以外,還應多多注意歷代各種雜記、傳聞和小說,例如卷帙浩繁的《太平廣記》之類的叢編,以及各種長篇小說和“鼓詞”。在智力我想到作為《水滸》續書之一種的《蕩寇志》,書中的主角陳希真(字道子),就能“祭雷”來助長自己的聲勢。該書雖出現較晚,但畢竟比《蜀》書要早得多。

“神雷”的概念是如此,“飛劍”的概念更是如此。這一概念在應在更早的年代就已基本上定形,還珠小說只是大大發展了此種想法而已。

四、關於“雷屑”

附帶說說什麼是 “雷屑”。在關於“神雷”的討論中,葉先生引用了《綠野仙蹤》一書中“火龍道人”煉製“雷火珠”之法,其言曰:“使用雷屑研碎,加以符錄法水,調和為丸……”於是葉先生論曰:“凡常人皆知,雷豈有‘屑’?真是胡說八(巴)道!”

我不知葉先生讀的是何種版本的《綠野仙蹤》。我在六十多年前見到的是一種木版線裝本。這種版本的小說一般都印刷很壞,常有一些錯字。後人據以排印鉛字本,通常校訂不精,往往承襲了底本的一些錯字。我想,葉先生的疑問可能就是由此而起。

按“雷屑”當是“雷榍”之誤,即古文物中的石斧,而“榍”即“楔”字的別體。在科學的現代化考古學出現以前,人們不知道有時在山野間看到的石斧或玉劍到底是何物,於是就附會地認為那是“雷公”用來“劈”東西的器具,並誤稱之為“雷榍”。那時人們相傳,在天雷下擊(即“落雷”)之處,才能找到這種“雷榍”。因為是“雷公”用的東西,當然就有一定的神奇性,因此那時人們相信“雷榍”可以“辟邪”,有時人們甚至以之入藥。

關於“雷榍”的記載,似乎見於宋人沈存中(沈括)的《夢溪筆談》。“文革”以前,我曾在一家文物商店中親眼見到一件石斧,上面用雙鉤法隸書的“雷榍”二字。

可以相信,“火龍真人”用來製造“雷火珠”的正是此物,而絕不是雷的“碎屑”。因為假如是“碎屑”,就用不著“研碎”了。

五、論“蜀”書劍仙並非“出世”者

只要有“俠”的思想,就絕不可能是“出世主義者”,故所謂“入世武俠”和“出世武俠”之區分實在是一種並無真實內容的淺薄說法。誠然,例如峨嵋派各輩劍仙,大多躲在深山古洞中進行修煉,似乎不過問人世間之俗事,不是很“出世”嗎?然而不然。按照還珠的觀點(信念),任何人只靠閉關修煉,都不可能成“正果”,他們必須直接或間接地干預世事,即所謂修積“外功”是也。正派仙俠是如此,邪教惡徒更是如此。他們有許多驕奢淫逸的需求,非從人間取得不可,故他們不可能真正“出世”。

“入世”、“出世”之分在乎人們的人生觀,而不在乎人們的外在行動。假如有一個窮兇極惡之人,躲在別人找不到他的地方,每天都在“窺測時機,以求一逞”地企圖實現他的與全人類為敵的反動政策,你能說他是“出世”之人嗎?當然不能!還珠筆下的仙俠和惡徒在目的上也許可以是“出世”的(但也未必),但在行動上絕對不可能完全出世,在思想和信念上也不可能完全出世,故他們根本不是“出世者”。

真正不過問和不干預世事之人才能叫做“出世主義者”。這種人的基本態度大約不外兩種。一是看不起一切凡夫俗子和他們的情感、行為及生死,認為所有一切都不值得自己關心;例如某高僧流了鼻涕都不肯自己擦一擦,說是“何必為俗人拭涕”――他連自己的肉體都認為不值一顧,所重視的端在精神的修養。另一種基點是悲觀主義。此種人多半經歷了或目睹了世事的滄桑鉅變,倍受折磨,覺得世界上並無真正是非可言,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之類的說法只不過是人們的美好夢境,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他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覺得自己對顯示完全無能為力,因此只能採取“逃避”的辦法,自動至少是部分地“退出歷史舞臺”,此所以有“逃禪”之說也!

“蜀”書諸仙俠顯然都不屬於這兩種類型,故他們在本質上不是 “出世”而是“入世”的,只有當他們“功行圓滿”而“飛昇紫府”以後,他們在行為上才算“出世”(如果他們永遠不再回到凡間來的話),但是在精神上,在思想感情上(如果天仙也有思想感情的話),他們到底是“出世”“入世”,那就只有“天”曉得了。至於真正邪惡的反派人物,他們的結局往往是或只能是“形神俱滅”,那時他們當然也就談不到什麼“出世”“入世”了。

读《〈蜀山剑侠传〉探秘》(上)

廢紙幫

關注最美書人書事

或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