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被人俘虜,淪為階下囚,他誓死追隨,可惜皇帝忘恩負義(上)

歷代以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似乎已經是常態。可共苦而不可同甘者甚多。雖然人人常常稱羨那些功成名就又能善終之人。如唐代之郭子儀,一生汗馬功勞,又博得了安詳的晚年,兒孫滿堂。

明朝的錦衣衛,往往給人一種陰鷙殘忍、朝廷鷹犬的形象。不過,今天咱們就來講一講,一位有仁有義的錦衣衛指揮使,袁彬。

皇帝被人俘虜,淪為階下囚,他誓死追隨,可惜皇帝忘恩負義(上)

袁彬,字文質,是江西新昌縣人士。他出生於錦衣衛世家,父親袁忠在他一歲那年擔任了錦衣衛校尉,近四十年中一直擔任皇帝的貼身侍衛。在正統四年,即1439年,38歲的袁彬接替了其父的職務,成為皇家侍衛。

在明代,校尉已經不再像是漢魏時期一般的高級軍官,錦衣衛中,校尉僅僅是基層的兵士。38歲的袁彬在這麼一個基層的位置上,一干又是幹了十年。當時的袁彬,恐怕也想不到自己風平浪靜的日子,即將迎來巨大的浪潮,所謂時勢造英雄,也正是如此。

1449年,北上親征的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大明王朝的統治者明英宗,也淪為階下囚。

皇帝被人俘虜,淪為階下囚,他誓死追隨,可惜皇帝忘恩負義(上)

瓦剌部首領也先俘虜明英宗北上,英宗的眾多侍從拋下英宗不顧,倉皇逃命去了,唯有袁彬寸步不離跟隨英宗,吃飯穿衣、行走睡覺,以及與瓦剌首領交涉等一切事務,全由袁彬承擔。生活上,他對英宗的照料無微不至,在政治上袁彬也非常成熟,千方百計苦心籌劃讓有點拿衣服的英宗免中也先層出不窮的詭計。

皇帝被人俘虜,淪為階下囚,他誓死追隨,可惜皇帝忘恩負義(上)

英宗的眾多侍從拋下英宗不顧,倉皇逃命去了,唯有袁彬跟隨英宗寸步不離、吃飯穿衣、行走睡覺,與瓦剌首領交涉等一切事務,全由袁彬承擔。他對英宗的照料無微不至。

在混亂中,英宗的侍衛棄英宗而不顧,各自倉皇逃命,只有袁彬一人,對明英宗不離不棄,衣食住行,百般照料。英宗與瓦剌首領交涉的種種事物,也全由袁彬承擔。在蒙古瓦剌軍中,英宗只能住在殘破的蒙古包中,夜晚寒風刺骨,英宗難以入睡時,袁彬就解衣,將英宗的腳抱在懷裡為其取暖;隨軍轉移的路途中,每當遇到車馬難以通過的地方,袁彬便揹負英宗行進;而逢英宗長吁短嘆,喪氣的時候,袁彬也時常開導他,加強他能夠回國的信心。相依為命的經歷使二人感情深厚。

因為袁彬時常出謀劃策,被瓦剌將領也先、漢奸喜寧等人是為眼中釘。一次,他們找到機會,將袁彬抓到雪地裡欲要處死,英宗得知此事,不顧皇帝的尊嚴哭著求也先,救下了袁彬的性命。

皇帝被人俘虜,淪為階下囚,他誓死追隨,可惜皇帝忘恩負義(上)

明英宗被也先囚禁了一段時間,這時明朝為了穩定局面,就另立新君,是為明代宗。囚禁明英宗,已經失去了威脅明王朝的價值,殺了明英宗,又只能激化蒙古與明王朝的矛盾。在1450年八月,也先便將英宗的這個燙手山芋還給了明朝。本來回到明朝的英宗,已經是失勢的皇帝,因此,護駕的袁彬,也沒有得到相應的賞賜,僅僅做了錦衣衛百戶。

但世事無常,1457年,奪門之變發生,英宗復位。

重登皇位的明英宗,仍然記得袁彬的功勞,他升袁彬為錦衣衛指揮使,但凡事袁彬的請求,英宗總是聽從,層層封賞絡繹不絕。英宗為袁彬新置數座宅院,還讓自己的小舅子孫顯宗出面,為袁彬娶妻續絃。每當英宗和袁彬,談起但年共患難的事情,君臣間總是其樂融融,一派祥和。

皇帝被人俘虜,淪為階下囚,他誓死追隨,可惜皇帝忘恩負義(上)

然而好景不長的是,當時的錦衣衛實際掌權的人有兩個,門達和逯杲,其中逯杲在曹欽叛亂中身死,僅剩的門達,則對空降的袁彬視為眼中釘。

史書上記載,門達“怙寵驕橫,凡忤之者,輒嗾覘卒潛致其罪,逮捕拷掠,使無詰證,莫可反異。由是權傾一時,言者結舌”,他受到英宗的寵信,一時權力炙手可熱,滿朝文武之中,只有錦衣衛指揮使袁彬、禮部尚書李賢不遵從他的威勢。

皇帝被人俘虜,淪為階下囚,他誓死追隨,可惜皇帝忘恩負義(上)

為了試探袁彬在英宗心裡到底是什麼位置,門達先用袁彬岳父(袁彬小妾之父)欺詐錢財的罪名,判袁彬為主使,將其下獄,再判了自贖徒刑後還職。

此舉投石問路,門達見英宗對袁彬獲罪沒有什麼表示,膽量便打了起來,所謂酷吏,自有一整套潑人髒水的手法,一時間,袁彬身上罪名無數,而面對門達的套路,英宗僅僅說了一句話:“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還我。”

於是,已經六十多歲的袁彬,在獄中被門達嚴刑逼供,遍體鱗傷,幾度臨近鬼門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