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茶的姑媽》成績下滑,看業內的創作和反思

國慶檔結束,同比下跌的20%票房和23%的觀影人次也從討論熱度中消退,但我們關於內容的反思始終存在,內容為王本身不僅是各項數字和指標的命脈,更是作為從業者時刻關注的生計大事

國慶檔最典型的案例,要數成績同比下滑的《李茶的姑媽》了。

從《李茶的姑媽》成績下滑,看業內的創作和反思

在國慶檔開啟之前備受期待的頭號種子選手,開心麻花的《李茶的姑媽》在公映日後口碑出現下滑,隨之排片和單日票房也逐漸遞減。截止目前,《李茶的姑媽》票房成績5.79億,豆瓣評分5.1,原本市場和觀眾期待中的星光璀璨也黯淡下來

從《李茶的姑媽》成績下滑,看業內的創作和反思

不過,若能給從業者帶來更多思考,《李茶的姑媽》事件對於市場、對於觀眾以及對於開心麻花團隊來說,未嘗不是件意義更大於票房成績和冠軍排位的好事。《李茶的姑媽》獲得如今這樣的市場成績和口碑評價,既合理,又不合理。

作為開心麻花力推的又一部電影新作,《李茶的姑媽》幾乎成了開心麻花的“代名詞”,備受市場和觀眾的期待。眾所周知,開心麻花自2015年進入電影市場以來,從《夏洛特煩惱》以黑馬姿態逆襲到《驢得水》的小而美驚豔市場,再到去年《羞羞的鐵拳》以王者姿態問鼎2017國慶檔冠軍,開心麻花的電影一路順風順水在好評如潮中被近乎如神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自然喲更多人仰望,《李茶的姑媽》得“前輩”紅利也獲得更多市場關注和期待,這對於《李茶的姑媽》而言,是好事,同時也承擔更大的風險

從《李茶的姑媽》成績下滑,看業內的創作和反思

所以,當《李茶的姑媽》開畫首日口碑釋出,觀眾高於以往的期待未被充分滿足,失望之聲四起。在豆瓣5.1分的低評分中,除了大家對於電影本身的評價,更多的其實包含了失望的情緒。情緒蔓延開來,勢如洪水無可抵擋,更何況在當下口碑為王的市場環境當中,有更多的大片電影如《無雙》《影》《江湖兒女》等值得期待,還有《胖子行動隊》作為喜劇競品,展現出黑馬姿態,本身就搶佔了一定的觀影量,《李茶的姑媽》想翻身也不容易

從《李茶的姑媽》成績下滑,看業內的創作和反思

但其實從影片本身來看,《李茶的姑媽》仍舊是一部不錯的喜劇電影,延續了開心麻花一貫的荒誕諷刺、幽默誇張。然而《李茶的姑媽》這一次所揹負的期待,是觀眾對於此前所有開心麻花電影總值,對於一部由新人導演、新人男主角組成的全新電影而言,它本來就不可能承擔得起過往所有的期待和讚美

更何況,《李茶的姑媽》在開心麻花電影的片單裡,無論是演員號召力,還是自身質量,也並沒有擁有蓋過以往作品的絕對優勢,但觀眾的預期值卻是最高的,這樣的錯位也在後來引起普遍觀眾的失望和不滿

從《李茶的姑媽》成績下滑,看業內的創作和反思

當然,從影片分析,《李茶的姑媽》確實也並不具備超越以往所有開心麻花電影的品質。首先,這是又一部由舞臺劇改編的電影,因為表演形式和表達方式的完全不同,舞臺劇改編成電影本來就具有很大難度,這點在《李茶的姑媽》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話劇感強”是許多人對於電影的集中評價,《李茶的姑媽》雖然被搬上大銀幕,但依然舞臺劇範兒濃郁,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界線未被明確劃分,反而會讓觀眾不適;同時,因為“話劇感強”,話劇面向的還是小眾群體也會造成影片面向大眾市場時會有一定的障礙,不利於被更廣泛的群體接納並進行二次推廣。

從《李茶的姑媽》成績下滑,看業內的創作和反思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暑期檔開心麻花剛剛參與了《西虹市首富》,從主題設定和情節設置上《李茶的姑媽》都與前者有類似之處,短期之內接連上映兩部作品,其中又有明顯的相似之處,難免會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這也是遭遇口碑爭議的原因之一。

從《李茶的姑媽》成績下滑,看業內的創作和反思

《李茶的姑媽》在這樣的非議中,其實也存在一定不合理性。從內容創作角度而言,創作的道路從來都沒有一帆風順,無論是成熟大師或是新銳導演,內容創作原本就是高低起伏。此前多位業內導演接受採訪時,也都曾表示過,好內容的創作從來都沒有規律可言,如果有規律可循,那電影還有什麼意思呢?

對於這個觀點,小編深以為然。所以並不需要以《李茶的姑媽》單部影片的質量或成績去影射開心麻花整個團隊的水平,更不應以此來作為判斷開心麻花能力的唯一標準,若是真的這樣武斷,那確實是有些以偏概全了。看待一個團隊或是看待一位創作者,是需要從整體成績以及未來潛力來做出綜合判斷的,而不是以一次的失誤或者不滿就全盤否定其創作能力。

從《李茶的姑媽》成績下滑,看業內的創作和反思

更何況,放眼喜劇類型,《李茶的姑媽》其實在完成度和好笑度上,是部不錯的電影。如果細數近兩年的喜劇電影,尤其是今年喜劇電影,在好笑程度上,比得過《李茶的姑媽》的,屈指可數。

看回開心麻花自身,從2003年以舞臺劇起家開始,開心麻花用15年時間做到了國內的喜劇頭牌,業務面從舞臺劇、音樂劇到小品、電影、網絡劇,上至春晚下至全國各地,從小舞臺到大銀幕,用火遍大江南北來形容真的不誇張,國內目前擁有如此熱度的喜劇品牌並不多見,自身的實力還是非常強大

從《李茶的姑媽》成績下滑,看業內的創作和反思

同時,開心麻花也注重自身的人才培養體系,將喜劇內容研發和喜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在當下的喜劇人才市場上,諸如沈騰、馬麗、艾倫、常遠、宋陽等優質喜劇演員均出自開心麻花旗下,且他們的個人品牌也日漸建立,可以對開心麻花反哺。

從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角度來看,開心麻花也是中國第一個徹底擺脫流量演員的電影公司。從第一部電影開始,開心麻花始終堅持用自己培養的演員主演電影,這對於自己團隊成員來說不僅是一次難得的鍛鍊機會,更可見公司對於內容選擇的大膽和前瞻性。由此也可窺見,開心麻花是一個在創作上有魄力的團隊,有魄力有遠見,這對於內容創作而言才是成功的前哨。

從《李茶的姑媽》成績下滑,看業內的創作和反思

此外,開心麻花深耕喜劇創作十五年,如今已初顯枝繁葉茂之態,無論是內容儲備、人才規模以及市場前景都是當下電影市場當中的一支高端潛力股。

從《李茶的姑媽》成績下滑,看業內的創作和反思

最後,拋開創作道路、市場環境、開心麻花的精神和能力,站在一個電影市場參與者的角度來說,也希望好內容能夠擁有更多的支持和等待,因為優質內容從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優秀的創作者也需要經年磨礪沒有單純的天賦異稟,所以對於創作而言,在被鞭策的同時也需要市場和觀眾一定程度的寬容和信任。

對於開心麻花,相信在《李茶的姑媽》之後他們收穫的經驗遠比以往任何一部作品都多,對於市場和觀眾,《李茶的姑媽》事件反應出整體環境的健康理性。同時,也是一次對於市場和觀眾的小小考驗:在理性、嚴苛之外,是否能對創作也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