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狼蟲虎豹”裡的“蟲”指哪種動物呢?

活在霸州


筆者認為蟲是指蛇或蟒,並非指老虎。

在古代,蟲字並不特指某種動物,而是對所有動物的統稱。天上飛的,地上走的爬的,水裡遊的,統統都叫蟲,比如魚類有鱗片覆蓋,叫鱗蟲;鳥類有羽毛覆蓋,叫羽蟲;龜類有甲殼覆蓋,叫介蟲;獸類有皮毛覆蓋,叫毛蟲;啥覆蓋也沒有的動物,叫裸蟲,人就是裸蟲。

這五種蟲基本涵蓋了地球上的所有動物,包括人在內,因此合稱“五蟲”。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記載,“五蟲”中最頂級最精華的動物分別是:毛蟲——麒麟,羽蟲——鳳凰,介蟲——神龜,鱗蟲——蛟龍,倮蟲——聖人,這幾種精華動物就是古人心目中的神物,——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聖人也是神物。

就“狼蟲虎豹”這個成語而言,蟲字顯然與狼、虎、豹並列,應該是某種確切動物。

1,有人說,蟲是指老虎,因為古代很多文學作品如《水滸傳》都稱老虎為“大蟲”。

這種說法是有歷史記載的,比如晉代幹寶《搜神記》曾書載:“扶南王範尋養虎于山,有犯罪者,投於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蟲。

這個說法固然不錯,但如果蟲在“狼蟲虎豹”這個成語中係指老虎,與“虎“字意思完全重複,是不符合漢語規則的,顯然不對。

2,有人說,蟲是指蛇或蟒,因為知道如今很多地方俗語都是把蛇稱為“長蟲”。

筆者是山東人,當地確實從小就把蛇稱為“長蟲”,因此筆者更贊同這種說法。

李白《蜀道難》中有“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之說,也把長蛇與猛虎並列,認為是“殺人如麻”的猛獸。

再來尋找一下文獻依據。

南朝宋的許慎著有《說文解字》一書,該書成書於約1000年前,是中國最早最權威的文字學專著,其中解釋“蟲”字道:

“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物之微細,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鱗,以蟲為象。凡蟲之屬皆從蟲。許偉切。”

這段話有兩個意思,一是說蟲就是指蝮蛇;二,是說到了五種動物,都屬於廣義的蟲。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狼蟲虎豹”中的蟲就是指蛇或蟒;蛇雖然體型不大,但毒蛇的威脅毫不亞於虎豹豺狼,被譽為“五毒”之一,因此古人才把蟲與其並列。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狼蟲虎豹是人們說的森林裡的四大凶猛動物,大家都知道狼,虎,豹,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四大凶猛動物中的“蟲”是什麼。

那麼森林中的,號稱兇猛動物的“蟲”是什麼樣子呢!

其實我也沒有見過,只是在書裡看到過對大“蟲”的描寫。

相信有看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看到過有一回說的是《景陽岡》上武松打虎那一回。回目錄我的是武松打虎,可是裡面說的是大蟲。

其實虎和“蟲”的區別就是,老虎的頭上有一個“王”字形的花紋。有另一種動物的體型,花紋,以及其他的地方都相同,只是頭頂上沒有那個“王”字形的花紋。那就是“蟲”。

在書中描述是《吊青白額》的是稱為“蟲”,老虎是一種額頭上有“王”字形的花紋的。

在動物介紹中是這樣說的“老虎,花豹,蟲,都是貓科動物。”

由於我們對這些動物的瞭解很少,所以很難區分它們。就像東北虎,華南虎,只是地理位置的不同一樣。


美在世間


繁體字中既有“蟲”字,又有“蟲”字,今天一律簡化為“蟲”。那麼“狼蟲虎豹”的“蟲”到底是“蟲”字還是“蟲”字呢?

我搜了一下影印版《西遊記》,裡面寫作“狼蟲虎豹”。


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蟲”字道:“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物之微細,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鱗,以蟲為象。凡蟲之屬皆從蟲。許偉切。”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時認為,蟲就是古代的一種蝮蛇,細頸大頭。後來引申為臥倒的蛇,即“其臥曰蟲,舒之曰它(即蛇字)”,也就是說,蛇臥倒了叫“蟲”,舒展了叫“蛇”。


“蟲”在甲骨文、金文及篆書中,就是一條蛇的形象。

因此“狼蟲虎豹”的蟲就是蛇。

清代小說《綠野仙蹤》裡說:“內中狼蛇虎豹,妖魔鬼怪,大白日裡往往傷人”,可以證明“狼蟲虎豹”就等於“狼蛇虎豹”。


@王事情 將“蟲”解釋為“虺”,我認為可能並非如此。如果按照清代段玉裁的看法,“蟲”和“虺”雖然讀音一樣,但不是一個字。

因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的“蝮”字條下面說:“(許慎)意蟲為無足它,虺為四足它(它就是蛇的意思)。”也就是說蟲是無足蛇,而虺是四足蛇,兩者的意思並不完全一樣。古人常說“虺蜥”、“虺蜴”,也可以證明虺和蜥蜴是同類的。古人對動物的分類比較樸素,他們認為蜥蜴和蛇是一類的,蜥蜴就是四足蛇。



夢露居士


很多人認為,“虎豹狼蟲”中的“蟲”指“長蟲”,是一種毒蛇,或巨蟒,與虎豹狼放在一起代表兇殘的事物或性情。

有書君以為不然。

按照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常把相關的事物成對成組地說出來,十分對稱。例如“馮婦虎,葉公龍”,繡虎對雕龍,既工整又有趣。

再看“虎豹狼蟲”這個成語,前三個所指的都是善於奔跑的獸類,怎會加入一個四肢全無的蛇蟲呢?

《西遊記》中有這樣一句話:“那猴在山中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猿猴為親。”

這裡猿和猴同屬猿類,虎和豹都是貓科動物,獐和鹿共為鹿科,都是有某種姻親的動物。

原版《西遊記》第三回中,孫悟空自稱大聖收集兵器搞事情,驚動了滿山怪獸、七十二路妖王前來跪拜,它們是“狼、蟲、虎、豹、麂、獐、狐、狸、獾、獅、象、狻猊、猩猩、熊、鹿、野豕、山牛、羚羊、青兕、狡兒、神獒……”

顯而易見,妖王怪獸都是四蹄動物,蟲是其中之一。

於是就有人站出來說“蟲”是指老虎,理由是老虎也叫大蟲。

《水滸傳》中就留下“景陽岡上武松遇大蟲——不是虎死就是人傷”的歇後語,其中武松打死的大蟲就是一隻吊睛白額虎。

但根據吳承恩先生列舉的名單,“蟲”是有別於其中任何一種獸類的,肯定不是虎。

有書君常聽東北人講起狼蟲的故事,說狼蟲毛色像老虎,但比老虎小,頭頂無“王”字,厚嘴唇。體型像狼又比狼大,會上房,常咬死狗崽。

有書君推斷,“狼蟲”就是“蟲”,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猞猁。

猞猁俗名山貓,在我國小興安嶺地區常見,屬貓科動物,比貓大得多,是中型野生食肉動物,以狍子、野兔為食。

猞猁外形像老虎,但因耳朵上有尖聳的筆毛,加之動作敏捷,使人很容易誤以為它的耳朵是尖的,和狼有幾分相似。

猞猁是一種在寒冷地帶生長的動物,所以暖溫地區的人一般見不到。

又由於人類增多擠壓了它們的生存空間,環境的惡化又使他們捕不到獵物,只好竄入附近村子偷食小狗小貓等家養小畜,引起人們的猜測和恐慌。

各地言語叫法不同,使“蟲”這種動物的意思越來越不清晰,逐漸失去了原本的確指。

可以設想,如果人們繼續傷害動物,破壞生態平衡,將會有更多的文化詞語斷裂,成為無法理解的語言,讓後人百般推斷猜疑。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題主的這個問題在我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講過,狼蟲虎豹的蟲應該是現在的蛇,當時有同學提出會不會是《水滸傳》裡武松打死的大蟲,即老虎,老師嫣然一笑說,前面都有個虎了怎麼後面還會有虎呢?應該是長蟲,古代的一種毒性很大的蛇。

我們三門峽市陝州區一帶當地方言都把蛇叫長蟲。1985年左右,那時候小夥伴都喜歡玩氣槍,我在師家渠溝裡(現在的崤山路)的羊腸小道上發現一條橫臥在路上比拇指還粗的蛇,我拿著氣槍對著草叢裡的蛇頭開了兩槍,現在想起來都覺得那時候膽子真大,打死後手提著回家用釘子釘在牆上扒蛇皮,蛇肉炒了,白色的,第一次吃蛇肉覺得鮮美無比。北方人吃蛇肉的不多,我炒完讓小夥伴們吃沒一個人敢吃,最後我一個人吃完了。蛇皮套在了我的長劍鞘上,拿著很是威風。後來到宮前上班,經常在山下的河邊見到在河邊竄來竄去的小蛇,在道班的牆上竟然發現過褪下來的蛇皮,問了當地老人才知道我們住的地方在山的陰面,蛇就愛在陰暗潮溼的地方活動,所以經常能見到蛇。

以前住平房時候有個鄰居天生不怕蛇,經常拿蛇在手上把玩,一次拿著蛇纏在手上午睡,醒後發現蛇不見了,到處找不到,後來在床底下發現個老鼠洞,估計跑裡面了。

現在市區蛇已經很少見到了。

文字專家在註釋《說文解字》時也認為蟲就是一種蝮蛇,頭很大脖子卻很細,“其臥曰蟲,舒之曰它”,即盤著時叫蟲,伸展開後叫蛇。

蟲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是一條象形的蛇。

至於武松打死的那隻大蟲,並不是大的蛇,而是老虎,因為在古代蟲代表的是一切動物,大字是第一、首領的意思,虎乃獸中之王,生性兇猛因此稱它為大蟲。

可見,成語狼蟲虎豹四個字裡面的蟲就是現在的蛇。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指出。

謝謝!


碳酸鈉516


狼蟲虎豹中的蟲就是蛇,在東北地區,老百姓就將蛇叫做長蟲。上面很多回答說是老虎,我偷偷笑了,老虎在我們這裡叫做大貓。有的還正經八百的扯上上古時期,哪有那麼複雜,成語都是白話文裡面常用的口語轉化來的而已。

我小時候七歲之前,是在吉林省一個叫做XX(隱去地名吧,你懂的)的大山溝子裡,老爹是軍官,拉了一撥人在那裡建油庫。那個地區老百姓都是過去木幫的後代,打獵、伐木都是好手。我們家就租住在一家老百姓家,有一天早晨,在我家碗架櫃(就是餐邊櫃)裡面發現一條長長的蛇,被發現後迅速爬到屋頂鑽進夾層不見了。我至今記得我媽媽那一聲慘叫:長蟲,後來聽媽媽講,有胳膊那麼粗。

那個山裡面其實長蟲很多,一般都是無毒。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和小夥伴發現一條小蛇,然後我們就用木棍子扒了著玩,當地老百姓看到不高興了,告訴我們不能玩蛇。現在在山區一直還有著這個禁忌,就是不能打死蛇。

當兵的就不管那麼多了,我還記得老爹給我講的笑話,一個小兵哥哥晚上執勤站崗,半夜下崗後就看到司務長在那裡蒸肉,小兵哥哥饞了,就求過一碗肉,蘸著醬油就吃光了,吃完問司務長,什麼肉這麼香,司務長回答說是蛇肉,小兵聽完出外連苦膽都吐出去了。

如果非常深究,蛇為什麼叫長蟲,蟲的意思一般是指沒有腳的動物。所以蛇可以理解為長長的蟲子吧,有點牽強,不過比起他回答我認為靠譜。(這個長蟲漂亮吧,叫鸚鵡蛇,致命呦。)


河畔一壺酒


首先要明確的是這個“蟲”不是老虎。很多人認為,狼蟲虎豹中的蟲指的是老虎。古代五行陰陽學說中有“五蟲”之說。古人認為,陰陽歸位生靈各有所屬。天地陰陽二氣比較均衡的演化成“五蟲”。

東方鱗蟲,魚屬類,龍為長。西方毛蟲,狼熊屬類,虎為長。南方羽蟲,眾鳥屬類,鳳凰為長。北方甲(介)蟲,鱉蚌屬類,龜為長。中央裸蟲,無屬類,人為長。所以推斷,狼蟲虎豹都是毛蟲!有人也把老虎叫大蟲,毛蟲裡的老大!


但是,在這個特定的成語裡,“蟲”應該理解為毒蛇。否則和虎就是重複!《山海經·南山經》裡有記載“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腹蟲”。


過客251969142


狼蟲虎豹還有比喻比大蛇更可怕的就是人不人,鬼不鬼住在山洞中佔山為王,無人性,強搶豪奪,比狼虎豹更可怕,狼狽為奸專幹壞事。


蟲乃不勞而獲,人民蛀蟲,有大蟲,有小蟲。專刮取民脂民膏,害人不淺。我們一定要掃除一切害蟲,讓民眾過上幸福安康生活。


有緣人153832681


【狼蟲虎豹】最讓想起西遊記,不知你有沒有記得這首歌:

“剛擒住了幾個妖,又降住了幾個魔,魑魅魍魎怎麼它就這麼多。嘿嘿,吃俺老孫一棒! 殺你個魂也丟來魄也落,神也發抖,鬼也哆嗦,打得那

狼蟲虎豹無處躲。剛翻過幾座山,又越過幾條河,崎嶇坎坷怎麼它就這麼多。俺老孫去也!去你個山更險來水更惡,難也遇過,苦也吃過,走出個通天大道寬又闊。”

其中就有【狼蟲虎豹】,對於“蟲”應該是古人稱作的一種獸吧,因為古人用“蟲”泛指一切動物,並把蟲分為五類:禽為羽蟲,獸為毛蟲,龜為甲蟲,魚為鱗蟲,人為倮蟲。在這裡肯定不能是人。


經典影視快遞


“蟲”的含義太豐富了。在我們現在的人看來,說到“蟲”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昆蟲類。

《紅樓夢》裡劉姥姥二進榮國府的時候和老太太結緣,老太太請劉姥姥在大觀園裡逛了一天。過後老太太讓惜春把大觀園裡的宴飲場面畫成行樂圖的樣子。黛玉有心開玩笑說,“你草蟲上不能”。又說“昨日母蝗蟲不畫上,豈不缺了典?”並笑稱畫作好了應該叫作《攜蝗大嚼圖》。在這裡的“蟲”就是指昆蟲類。

下圖為清代畫家筆下的草蟲

“蟲”有時候不只是指昆蟲,甚至範圍擴大到可以泛指動物類。比如《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說,“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倮蟲之精者曰聖人。”這個範圍夠廣,把人都算進去了。

那麼“狼蟲虎豹”裡的“蟲”究竟指什麼?狼、虎、豹都是具體的動物,所以“蟲”不會是指某個動物的種類,肯定也是指具體的某種動物。

其實在這裡,“蟲”應該是“虺”的本字,指一種毒蛇。南朝《述異記》說“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下圖為玉器上的蟠虺紋

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常用“蟠虺”紋,就是蟠屈的蛇的樣子。殷周時期蛇紋都是單個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成了一堆一堆的。

《山海經*南山經》說,“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蟲。”這裡“蟲”指的就是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