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為什麼會失敗,朱允炆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朱元璋的錯嗎?

羽評郡主


朱允炆最終失敗的原因是重文輕武,朱允炆身邊的心腹大臣都是些空談誤國的文臣,即便少數武將也沒能人盡其才,加上謀劃失誤,最終失敗。而朱棣身邊聚集的都是久經沙場的實戰人物,且知人善任,所以最終取得勝利。朱元璋曾以為打江山靠武將,守江山靠文臣,他將皇位傳到孫子朱允炆手裡的時候,跟隨他南征北戰的武將已經被他清除得所剩無幾,留給朱允炆的大臣都是像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類似的文臣。如果按照一般的思維,朱元璋無疑是正確的,國家初定,戰亂停止,該是文臣大顯身手的時候了,誰也沒有想到燕王會造反,國家再生戰亂,這時候的文臣就顯得力不從心了。當然朱允炆之所以失敗,並不能怪朱元璋,全是他優柔寡斷懦弱性格所致。

就在朱允炆重文輕武的時候,那些跟隨朱棣打江山的武將卻在朱棣的庇護下活了下來,最後成為他反敗為勝的主力軍。在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的蠱惑下,朱允炆下落撤藩,終於逼反了燕王朱棣。方孝孺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牽連其親友學生870餘人全部遇害,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齊泰在朱棣奪得帝位後慘遭斬首。黃子澄在朱棣破京師後寧死不屈,被滅族。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的文臣個個文采飛揚,卻沒有機動抗震的能力,雖然氣節可嘉,但也害了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身邊的武將李景隆、耿炳文、鐵鉉、盛庸等人,雖然能力不俗,但不能獲得朱允炆的器重,在靖難之役中沒能發揮主導作用,軍隊因指揮上無決斷和協同作戰不好而大受損害。再加上朱允炆在用人方面存在嚴重失誤,對戰爭本身也缺乏信心,臨陣換將,最終導致失敗。

反觀朱棣的身邊,聚集著姚廣孝、朱能、鄭和、解縉、張信、火真、丘福、金忠、朱高煦、顧成、朱榮、譚淵、鍾祥、房寬、宋禮等人實戰家,加上朱棣自己有非凡的領導能力、高超的戰略戰術、不可動搖的必勝信心,所以能夠所向披靡,最終反敗為勝。

其實,朱元璋臨終前還留給朱允炆一直精英部隊,就是沐家軍。沐家軍的主帥沐晟是朱允炆的鐵桿兄弟。沐家軍當時駐守雲南,朱元璋臨死的時候下過遺詔,要讓沐英的部隊永遠駐守雲南,不能隨隨便便就調回來。可是直到朱棣打到京城,朱允炆也沒有調動沐家軍,不知是沒來得及調動,還是遵守朱元璋的遺詔不敢調動。朱允炆是個循規蹈矩的乖孩子,最有可能是遵循爺爺的遺詔沒有動用雲南的沐家軍,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可能怪自己多嘴。唉,死都死了,管那麼多閒事幹嘛呢?瞧把乖孫子害成啥樣了!


希榮文創


朱允炆失敗與朱元璋關係不大,但當時擁有天下的朱允炆,而且還是名正言順的天下之主,而朱棣天地只得一隅,兵馬不過數萬,可朱允炆他為什麼失敗?我分析其原因有四:

一、削藩。這個政策使得朱棣等親王都惶恐不安,是起兵反叛的直接原因。本來太子朱標一死,其餘幾個王爺還想著帝位能不能落到自己身上。現在可倒好,朱元璋直接傳位於第三代,沒他們幾位什麼事情了,這也就算了,也能忍!安心做個王爺,獨霸一方,跟皇帝差不了多少。可是你朱允炆聽了幾個書呆子的話,把我們往死路上逼。這天子是我們老子打的,也有我們的分份,憑什麼就要拿走我們的一切?是可忍孰不可忍!

逼人造反,你不敗誰敗?

二、所託非人。朱允炆從小聞著儒家學術的風長大,當然他喜歡的可不是五大三粗的武人,而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看看朱允炆的三心腹: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這些人在太平年間弄弄國政,玩玩權術綽綽有餘。可是面對虎狼一樣的朱棣,比小綿羊還小綿羊。還有明版趙括——李景隆,兵書看的比趙括還多。除了能胡扯剩下的什麼都不會了,雖然李景隆打仗不怎麼樣,但是他總覺得自己能行,於是那一百萬精銳都硬生生的折在他手裡了,當時要是隨便換一個大將都要比他強,至少,這些大將不會給敵人打開城門。最可惡的是,齊泰等幾位至少算忠臣,誓死不降,慷慨就義。這種人我服!但李景隆這小子踩著朱允炆換來富貴。妥妥小人也!
用的都是這樣的人爭天下,你不敗誰敗?

三、狠辣不足。百無一用是書生啊!你既然打定主意要收拾你幾個叔叔,你就狠點!歷史上給你做榜樣的那麼多人,你不會學一下。照貓畫虎的把你幾位叔叔請來給朱元璋做法事,不就一網打盡了!那些前輩們屢試不爽的方法,你放著不用!到了兩軍對決,爭衡天下的時候。你卻一條狗屁命令“朱棣乃是我叔叔,你們不可以放冷箭傷害他。”朱允炆是一隻羊,在和平時期是個好皇帝。
綿羊跟虎狼相爭,你不敗誰敗?

四、朱棣。雄才大略,千古一帝!在他的履歷中打敗朱允炆奪帝位是小菜一碟。五徵蒙古、收復安南。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 ,在西南貴州等地區建立行省行政區劃,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編修《永樂大典》 、疏浚大運河等等,史稱永樂盛世,在歷史上和國際上影響深遠。跟這樣的人相爭你不敗誰敗?


淪客人


朱元璋對自己過於自信了,他在世是,把所有權利收歸於一身,自己也屬於精力過盛,對權力絲毫不讓,滅了宰相,搞垮了當時的官僚集團,把開國打天下的武將,基本都殺完了,為自己的繼承人鋪路,他還覺得自己的兒子才是最和他一心的人,除了太子朱標以外,其餘幾個兒子,都給予了很大的兵權和自治權,成為了蕃王,這樣能永保天下姓朱,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標確因病早亡,打亂了朱元璋的傳位計劃,為了皇室正統,朱元璋不顧風燭殘年之軀,立朱標之子,皇孫朱允炆為繼承人,在次為朱允炆樹立權威,又殺掉了一批大臣,也為朱允炆挑選了一批忠心輔佐的大臣,但這批大臣大多是文人,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並對朱允炆的幾個叔叔,進行了洗腦和教訓,讓他們保證,必須忠心輔佐幼君,在他覺得萬無一失的情況下,朱元璋才駕崩。

朱允炆錯誤有這幾點:根基尚淺,急於削蕃,且做法太明顯,惹了蕃王眾怒。

他和手下大臣,都是溫室花朵,有思想,有激情,卻又心慈手軟,做事不夠狠毒,

讓對手屢屢逃脫,最終敗在了,對手心狠手辣,和經驗豐富上面,朱允炆和擁護他的臣子下場也非常之慘烈。

在這件事上,奪了侄子皇位的,永樂皇帝做的非常漂亮,他上臺的第一件事,也是削蕃,且做的乾淨利落,不給蕃王們一點思想和喘息的機會。(兵權收於中央,蕃王在外如同軟禁)

朱元璋最大的錯誤就是過於相信人性和親情,這些玩意兒,在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就是一個屁而已。


莫高聲


朱允炆會敗主要是有三個原因引起的,首要原因是削蕃。明朝初期的情況比較特別,由於剛剛定鼎天下,明朝分封的功臣很多,他們都有自己的封地,有一定的特權。朱允炆的削蕃國策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牽扯,這使得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暗通朱棣跟明庭對著幹的。比如寧王朱權,他手裡握著包括朵顏三衛在內的兩萬多騎兵,以及十多萬步兵,這支軍事力量就插在朱棣後面,但是呢,寧王也擔心朱允炆收拾完朱棣就會收拾自己,所以一直是擁兵觀望,甚至最後直接加入朱棣陣營參加對明庭朱允炆的戰爭。因此可以這麼說來,朱允炆的削蕃時機不對,太過急功近利。

其次,朱允炆不懂軍事,干涉前線軍事行動,給戰將戴緊箍咒。比如耿文柄其實在指揮方面還是挺有才華的,他制定了一個作戰計劃,圍而不打,春戰秋戰。這一招實際上非常毒,因為朱棣的燕軍是屯田兵,糧草必須自給自足,也就是說如果春秋開戰的話那麼朱棣的部隊就會因為沒法耕種糧食最終餓死或者投降。而反過來朱允炆的明軍有江南的錢糧供給,能夠支撐下去。但是朱允炆不懂這一點,他認為耿文柄怯戰,所以一直催促他進兵,催促不聽還懷疑有二心直接換帥,最終正中朱棣下懷,朱棣的北軍屬於邊關軍,從戰鬥力上遠遠超過南軍的壯丁兵。朱棣是怕拖不怕打。

第三個原因就是經濟領域的倒行逆施。由於朱允炆不懂經濟,在管理上面大力委重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人,這些人沒一個有治國大才的,在和平盛世堪堪夠用,在亂世之時根本頂不上,幾十萬人的吃喝,不斷的敗仗根本無從籌措,在靖難第四年,整個南朝的態度就是,管你誰當皇帝,只求不要再打仗了。軍民厭戰,回力無天。


優己


朱元璋封了八個皇子為王,他們可以有自己的衛隊,有幾個還肩負鎮守邊關的重任,擁兵十幾萬,朱棣就是代表。此時的朱允炆更是錯誤的聽從了削藩的建議,在自己剛剛繼位幾個月後就向藩王動手了。朱元璋剛去世,朱允炆就著急削藩。他才剛登基一年,立足未穩,還沒做出足夠多的令天下人信服的政績,籠絡人心的事兒還沒做到位,剛剛上手駕馭明朝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就開始大動干戈朝著幾位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動手。

前期還挺順利,僅僅一年之內就有五個無足輕重的藩王被各種理由所廢,然後輪到了最強大的藩王朱棣。朱棣長期鎮守邊關,手下有十幾萬精銳,並且之前跟隨諸多名將出徵北元。他的軍事才能可以與徐達、常遇春等猛人相媲美,至少在當時他的軍事才能公認第一。朱棣做了十年的燕王,自己在和蒙古人的對決中也汲取了豐富的經營,自己更是經營者燕地兵強馬壯的。現在眼看著自己的侄子要對自己下手,那自然是不肯甘心。

1399年7月末,這個時候有兩個燕王的下屬被捉到南京被處死了,這就給朱棣抓住了把柄,朱棣自己以“清君側”靖難的名義造反了。朱棣畢竟是手握一個地方來對抗朝廷的,所以其實朱棣並沒有什麼優勢,反而朝廷更是有之一支三倍於朱棣的常備軍。雙方正式開戰,這會兒宅心仁厚的朱允炆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告訴出征的將領:請不要讓我揹負殺害叔叔的罵名。感受一下這句話的分量,就是說打仗可以,但是不要打死了敵方主帥。

另外,朱允炆用人不善,他聽從黃子澄推薦,換掉耿炳文,讓李景隆擔任主帥。李景隆是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但是他除了遺傳了李文忠的長相之外,其軍事才能一丁點兒都沒得到遺傳。如果用一個字形容李景隆,那就是“蠢”。朱棣給他頒發一個榮譽獎章“軍事白痴獎”。在他手裡玩死了60萬將士,但是朱允炆竟然沒有殺他。

經過幾年艱苦卓絕的造反運動,朱棣殺到京城南京。朱允炆準備堅守城池,他覺得他能守得住。因為南京城是沈萬三出錢,用花崗岩混合糯米汁建造而成的,異常堅固。但是萬萬沒想到,李景隆打開城門出城投降,南京城不攻而破。在朝廷和朱棣抗戰中,朱允炆有好很多次可以取勝的機會,但是都是因為朱允炆的優柔寡斷而白白錯過了。而且,朱允炆不怎麼重視輿論戰。朱棣一邊打著靖難的旗號造反,還一邊找不少算命的到處散播朱棣將要得天下,他才是真正的天子等信息。而朱允炆那邊有眾多飽讀詩書,才華蓋世的人才。這些知識分子搞別的不行,寫點東西應該相當擅長啊。但是朝廷那邊並沒有在輿論戰上贏得漂亮的一局,儘管朝廷是正義的一方。

與其說是朱棣造反奪得皇位還不如說是朱允炆自己一手葬送了自己的天下。或許朱允炆是一個好人,他溫文爾雅,好一個謙謙君子,但他並無治世之大才。從朱棣當上皇帝后的表現來看,似乎他比朱允炆更合適做大明王朝的領導人。


張某某101421801


朱允炆最大的錯誤就是削番,他爺爺朱元璋為什麼要封他的叔叔們為王,鎮守邊塞,一是老朱凝心重,總以為那些跟他打江山的文臣武將會奪他皇位,封自已兒子為王帶兵鎮守邊關,一是錘練自已兒們,第二兵權的分攤,一部份給兒子們一但京城有事就可勤王救駕,還有叫自已兒子抵禦外敵,自己好放心,即使開國將帥手上有一部份兵權也不敢輕舉妄動,孫子繼承皇位是他布的局,明明知道他的兒子之中朱棣最有才能,豈能久居人下,老朱偏要把皇位傳給孫子也不傳給兒子朱棣,這是一種權謀之術,平衡各方勢力,自已兒子這些多給誰都不好使,只有傳給孫子,這樣一來這些兒子們就打消了寺嫡的念想,達到了相互制衡目的,雖然這邊皇子們以擺平,但還有一方也是老朱擔心的事。,就是這些驕兵悍將,他深知孫子是震不住,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把他們全部殺了,才能保全孫子皇位,事於願違,等他死了第一個造反的竟是他的兒子朱棣,這是老朱生前沒有預測到的,知道朱 棣不是善茬,但沒等自已屍骨未寒朱棣就造反。朱允炆不削番,朱棣就沒有藉口來造反,所謂物急必反就是這個道理。


風雨同舟129273794


實際上,按照中國古代皇位繼承的傳統,太子病逝,應該立即從太子的兄弟當中再選拔出另一位太子,而不是策立太子的兒子來當太子。

正是由於明太祖朱元璋不按常理出牌,違規策立朱允炆為太子,才引發了燕王朱棣的強烈不滿。

如果朱允炆在繼位以後,充分尊重各路藩王,籠絡住燕王朱棣,實際上,朱棣也是沒有任何理由和藉口謀朝篡位的。

正是由於朱允炆聽信了近臣的勸說,並且採取了實際的行動,削減藩王的權利,威脅到了燕王朱棣的生命安全,燕王朱棣才以“清君側”,這一合法的名義起兵造反的。

如果朱允炆在朱棣兵臨城下的時候,交出建議削減藩王的權利的近臣,收回削減藩王權利的命令,而不是逃跑,或是自殺,實際上,朱棣也不可能取而代之,畢竟,名正言順,才是帝王之道。


瀋陽楊藝


封建社會皇帝不是誰有能力誰當,爹傳兒孫,那怕兩3歲也可當皇帝,能治理國家嗎,近100年,為什麼落後不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弄一幫打拍馬的在跟前團團轉,能好嗎。


賈佔293


朱允炆久居深宮,不懂用兵之道,為人又過於仁慈。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就貿然削藩。在敵我白熱化,你死我活的狀態下,居然為了怕擔上殺叔的惡名,而不敢對朱棣下死手。而他的對手朱棣本身就能征善戰,且老謀深算,又能屈能伸。與之相比朱允炆焉有不敗之理。慈不掌兵,善不掌權。此言用在朱允炆身上那是再恰當不過了。


禦甪賢亽


沒有做皇帝的覺悟,把握不了平衡,親近一方,打壓一方,文武治國偏偏以文治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