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定都之謎,朱元璋為何將都城定在應天府?

羽評郡主


朱元璋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推翻了元朝的統治,40歲時基本平定了天下,接下來準備建都稱帝。在哪選址建都呢?

老朱首先想到了軍師劉伯溫,劉伯溫在這方面很專業,“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對風水堪輿有很深的造詣,他作的《燒餅歌》成了傳世之作,他的名氣不亞於三國時的諸葛亮。“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句話代表了一切。

“選址工作非老劉莫屬。”老朱主意已定,急召老劉上殿。老劉接旨後帶著助手馬上出發了。



▲朱元璋

劉伯溫在路上心想,有道是“富貴不離鄉”,老朱發達了,不在家鄉顯擺猶如“錦衣夜行”,選址還應該在老朱家鄉安徽鳳陽範圍選擇,劉伯溫果然老謀深算。

劃定範圍後,老劉把安徽境內府縣過濾了一遍,感覺都不是很滿意,最後他和助手來到了安徽靈璧縣,一到這個地方老劉眼前一亮,他發現了風光秀麗的“九頂山”。

這裡景色太迷人了,真乃風水寶地,但見山頂祥雲繚繞。老劉顧不得勞累,一口氣爬到了山頂,急忙從懷裡掏出定位儀——金質羅盤,三點一線尋找龍興之地。

老劉看到:九頂山是由九座山眾星捧月形成的。他站的這座山頂就是龍興之地,老劉為了慎重起見,掐指一算,不覺大吃一驚。假如老朱在此建都,將來有萬萬年的基業。



▲劉伯溫

原來這座山形成有歷史淵源,1800年前,秦始皇曾收繳全國兵器鑄造了九鼎,然後把全國分成九州,每一個鼎代表一個州,並雕刻上這個州的位置和風土人情。秦朝後來被項羽、劉邦推翻,項羽氣憤之下把九鼎扔到了海里了,然後這九鼎經過千年的跋涉,被衝到了九頂山這個地方,就形成了現在的九頂山(原來九頂山叫九鼎山),九頂山是王氣聚集的地方。

老劉對自己的發現太興奮了,崇拜的只想給自己下跪磕頭。這時他又有了重大發現,原來九頂山的山頂像個豬圈,老朱乃(豬)也,豬進圈,國運豈不萬萬年!“ 九”乃“久”也。“妥了,就在這山下建都”老劉想到此,打道回府向老朱彙報工作去了。

朱元璋聽了老劉的彙報,高興的跳了起來,咧著大嘴說“老劉辦事我放心,明天咱就動工。”

第二天,明朝的軍隊開到了九頂山,“噼噼啪啪”開始了動工。山下的老百姓很納悶,他們不知道老朱要在此建國都,以為剛取得了江山就大興土木。出於憤怒就諷刺老朱,他們在對面山上大聲的唱道:“朱大麻子,放牛娃子,當了皇帝,忘了姓啥子。”

 

朱元璋聽了火冒三丈,但隔著老遠也沒辦法。他嘆了口氣自言自語道:“很可惜,地是好地方,但靈璧出刁民,我的老底都知道,不宜在此建都”。 還是離他們遠點吧。

朱元璋想重新選址,可是又捨不得這塊風水寶地,怎麼辦呢?他想讓劉伯溫想個辦法,轉身找老劉,可是不見他的蹤影。老朱火上澆油,大聲喊:“劉伯溫、劉老頭……”

聽到喊聲後,老劉駕著船,頭上頂著個荷葉慢悠悠的劃了過來,邊劃邊高興的說“皇上,你看我像什麼呢?”劉伯溫想自己選址有功,皇上一高興,可能說:“像個神仙”。劉伯溫就謝主隆恩,皇上金口玉言,自己就可以當神仙了。

然而,老劉想的挺美,他哪知道朱元璋正在惱火,於是沒好氣的說:“像個老苦鬼”。老劉一聽好似兜頭潑了一盆涼水,心中暗恨老朱,又不敢表示出來,只好被窩裡放屁——暗暗吞下。

等老劉上來後,老朱說明了自己的意思。劉伯溫心想:老朱對我無情無義,我是大姑娘生孩子——費勁不落好。既然如此,我也不把實情告訴你——“九頂山建都有萬萬年的國運,離開九頂山越遠,國運越短。”



劉伯溫假裝想了想,對朱元璋說:“皇上,這好辦,你向九頂山南邊射“一箭之地”就行。反正都在風水寶地範圍。

朱元璋一想,射箭能射多遠呢?總之離九頂山這個風水寶地不遠。“就這麼定了,”朱元璋邊說邊拉弓放箭,“嗖”的一聲,一支箭飛向了天。 眼看箭頭快要落地時,突然一隻鷹銜住箭頭向東南飛去。

朱元璋一看傻眼了,急忙派出騎兵跟蹤,直到鷹把箭頭銜到長江邊的集慶(今南京)紫金山上,這才放下。朱元璋大怒,不願到集慶建都,堅持在九頂山下建都。

劉伯溫心中壞水冒了出來,說:“皇上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不容更改,再說就連老鷹都幫忙,豈不是天意啊!”朱元璋無奈之下答應了。這才把應天 府(南京)做了國都。本來明朝有萬年的國運,到後來明朝只存在了277年就滅亡了。(民間傳說,別做正統歷史看待)


秉燭讀春秋


在元朝末年群雄爭霸的時代,朱元璋就選定了地勢險要的金陵(今天的南京)作為根據地,金陵虎踞龍盤、地勢險要,

三國的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五代十國中的南唐都能在此定都,朱元璋在元末攻陷金陵後改金陵為應天府,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在即位詔書中稱應天為京師。然而朱元璋對應天並不滿意,也未正式將應天確立為國都,這裡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歷史上凡是以應天為國都得朝代氣數都很短。

第二是就全國而言,應天位置過於偏東南,不利於對全國的統治。

第三就是應天位於江左,城防有隱患,作為國都並不十分理想。

後來朱元璋攻取汴梁後有人建議遷都汴梁,朱元璋非常重視。親自前往汴梁考察,但發現汴梁雖位置適中,但四面受敵,無險可守,地形還比不過南京。但是考慮到汴梁是通往西北的運送糧草和補充兵力的要道,於是朱元璋借鑑古代南北二京的制度,定汴梁為北京

,應天為南京,南京的名字便是這時候開始使用的。後來朱元璋平定陝西后,定都之議再起,主要有長安、洛陽、汴梁、北平幾地,群臣意見難以統一,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朱元璋竟提出以鳳陽為中都得想法,鳳陽並不適合建都,朱元璋於此,主要是因為鳳陽是他老家的原因,他也有光宗耀祖、榮歸故里的私心。於是朱元璋下令仿南京規制,建立中都,於是明朝初年就形成了南京(應天)、北京(汴梁)、中都(鳳陽)並存的情況。之後朱元璋也一直有想將鳳陽作為大明國都得想法。然而因為建國之初,四處征戰,有興建南京,百姓負擔已經十分沉重。故而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下詔以南京為京師

歷史經常因為偶然的因素改變走向,城市命運也是如此,汴梁和鳳陽就這樣以歷史的機遇擦肩而過。


歷史課課代表


朱元璋率兵打敗元兵,一路勢不可擋,正準備建立自己的千秋萬代之時,選擇國家的都城,就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並且究竟定在那裡最好呢?朱元璋為此幾經波折。

  最初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軍後,一直活躍在江淮之間。然而這裡土地貧瘠,民生艱苦,而且接近元朝的軍事力量,不利於自己的發展壯大。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成就不世之偉業,必須另擇一個既有經濟保障又地形險要的根據地,這樣金陵就進入了朱元璋的視野。

  金陵,北有長江天塹,為形勝之地,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十國的南唐都曾以此為都城。馮國用首先向明南京城牆朱元璋建議攻取金陵,"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後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陶安也建議先取金陵,據形勢以臨四方。葉兌也上書請求定都金陵,然後就可以拓地江廣,進軍兩淮,北征蒙古,退軍又可以據長江以自守。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聽取謀士的意見,攻取金陵,改稱應天府,修建宮殿,以此為爭奪霸業的基礎。此後十餘年間,朱元璋南征北戰、四出征討,將江南群雄依次消滅。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在即位詔書中稱應天為京師。


我有著屬於莪的執著


定都應天主要這幾個原因:一是朱認為應天是天險之都,有天險可守。二是宋的都域汴粱不好設都,無險可守。三是家鄉鳳陽是他考慮的地方,但是大臣劉伯溫反對。四是太子朱標早逝,讓他無心遷都,他後來也想遷都。五是江南之地比較富有,經濟中心也是他定都應天的一大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