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定都之谜,朱元璋为何将都城定在应天府?

羽评郡主


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40岁时基本平定了天下,接下来准备建都称帝。在哪选址建都呢?

老朱首先想到了军师刘伯温,刘伯温在这方面很专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对风水堪舆有很深的造诣,他作的《烧饼歌》成了传世之作,他的名气不亚于三国时的诸葛亮。“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句话代表了一切。

“选址工作非老刘莫属。”老朱主意已定,急召老刘上殿。老刘接旨后带着助手马上出发了。



▲朱元璋

刘伯温在路上心想,有道是“富贵不离乡”,老朱发达了,不在家乡显摆犹如“锦衣夜行”,选址还应该在老朱家乡安徽凤阳范围选择,刘伯温果然老谋深算。

划定范围后,老刘把安徽境内府县过滤了一遍,感觉都不是很满意,最后他和助手来到了安徽灵璧县,一到这个地方老刘眼前一亮,他发现了风光秀丽的“九顶山”。

这里景色太迷人了,真乃风水宝地,但见山顶祥云缭绕。老刘顾不得劳累,一口气爬到了山顶,急忙从怀里掏出定位仪——金质罗盘,三点一线寻找龙兴之地。

老刘看到:九顶山是由九座山众星捧月形成的。他站的这座山顶就是龙兴之地,老刘为了慎重起见,掐指一算,不觉大吃一惊。假如老朱在此建都,将来有万万年的基业。



▲刘伯温

原来这座山形成有历史渊源,1800年前,秦始皇曾收缴全国兵器铸造了九鼎,然后把全国分成九州,每一个鼎代表一个州,并雕刻上这个州的位置和风土人情。秦朝后来被项羽、刘邦推翻,项羽气愤之下把九鼎扔到了海里了,然后这九鼎经过千年的跋涉,被冲到了九顶山这个地方,就形成了现在的九顶山(原来九顶山叫九鼎山),九顶山是王气聚集的地方。

老刘对自己的发现太兴奋了,崇拜的只想给自己下跪磕头。这时他又有了重大发现,原来九顶山的山顶像个猪圈,老朱乃(猪)也,猪进圈,国运岂不万万年!“ 九”乃“久”也。“妥了,就在这山下建都”老刘想到此,打道回府向老朱汇报工作去了。

朱元璋听了老刘的汇报,高兴的跳了起来,咧着大嘴说“老刘办事我放心,明天咱就动工。”

第二天,明朝的军队开到了九顶山,“噼噼啪啪”开始了动工。山下的老百姓很纳闷,他们不知道老朱要在此建国都,以为刚取得了江山就大兴土木。出于愤怒就讽刺老朱,他们在对面山上大声的唱道:“朱大麻子,放牛娃子,当了皇帝,忘了姓啥子。”

 

朱元璋听了火冒三丈,但隔着老远也没办法。他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很可惜,地是好地方,但灵璧出刁民,我的老底都知道,不宜在此建都”。 还是离他们远点吧。

朱元璋想重新选址,可是又舍不得这块风水宝地,怎么办呢?他想让刘伯温想个办法,转身找老刘,可是不见他的踪影。老朱火上浇油,大声喊:“刘伯温、刘老头……”

听到喊声后,老刘驾着船,头上顶着个荷叶慢悠悠的划了过来,边划边高兴的说“皇上,你看我像什么呢?”刘伯温想自己选址有功,皇上一高兴,可能说:“像个神仙”。刘伯温就谢主隆恩,皇上金口玉言,自己就可以当神仙了。

然而,老刘想的挺美,他哪知道朱元璋正在恼火,于是没好气的说:“像个老苦鬼”。老刘一听好似兜头泼了一盆凉水,心中暗恨老朱,又不敢表示出来,只好被窝里放屁——暗暗吞下。

等老刘上来后,老朱说明了自己的意思。刘伯温心想:老朱对我无情无义,我是大姑娘生孩子——费劲不落好。既然如此,我也不把实情告诉你——“九顶山建都有万万年的国运,离开九顶山越远,国运越短。”



刘伯温假装想了想,对朱元璋说:“皇上,这好办,你向九顶山南边射“一箭之地”就行。反正都在风水宝地范围。

朱元璋一想,射箭能射多远呢?总之离九顶山这个风水宝地不远。“就这么定了,”朱元璋边说边拉弓放箭,“嗖”的一声,一支箭飞向了天。 眼看箭头快要落地时,突然一只鹰衔住箭头向东南飞去。

朱元璋一看傻眼了,急忙派出骑兵跟踪,直到鹰把箭头衔到长江边的集庆(今南京)紫金山上,这才放下。朱元璋大怒,不愿到集庆建都,坚持在九顶山下建都。

刘伯温心中坏水冒了出来,说:“皇上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不容更改,再说就连老鹰都帮忙,岂不是天意啊!”朱元璋无奈之下答应了。这才把应天 府(南京)做了国都。本来明朝有万年的国运,到后来明朝只存在了277年就灭亡了。(民间传说,别做正统历史看待)


秉烛读春秋


在元朝末年群雄争霸的时代,朱元璋就选定了地势险要的金陵(今天的南京)作为根据地,金陵虎踞龙盘、地势险要,

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代十国中的南唐都能在此定都,朱元璋在元末攻陷金陵后改金陵为应天府,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然而朱元璋对应天并不满意,也未正式将应天确立为国都,这里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历史上凡是以应天为国都得朝代气数都很短。

第二是就全国而言,应天位置过于偏东南,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

第三就是应天位于江左,城防有隐患,作为国都并不十分理想。

后来朱元璋攻取汴梁后有人建议迁都汴梁,朱元璋非常重视。亲自前往汴梁考察,但发现汴梁虽位置适中,但四面受敌,无险可守,地形还比不过南京。但是考虑到汴梁是通往西北的运送粮草和补充兵力的要道,于是朱元璋借鉴古代南北二京的制度,定汴梁为北京

,应天为南京,南京的名字便是这时候开始使用的。后来朱元璋平定陕西后,定都之议再起,主要有长安、洛阳、汴梁、北平几地,群臣意见难以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朱元璋竟提出以凤阳为中都得想法,凤阳并不适合建都,朱元璋于此,主要是因为凤阳是他老家的原因,他也有光宗耀祖、荣归故里的私心。于是朱元璋下令仿南京规制,建立中都,于是明朝初年就形成了南京(应天)、北京(汴梁)、中都(凤阳)并存的情况。之后朱元璋也一直有想将凤阳作为大明国都得想法。然而因为建国之初,四处征战,有兴建南京,百姓负担已经十分沉重。故而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下诏以南京为京师

历史经常因为偶然的因素改变走向,城市命运也是如此,汴梁和凤阳就这样以历史的机遇擦肩而过。


历史课课代表


朱元璋率兵打败元兵,一路势不可挡,正准备建立自己的千秋万代之时,选择国家的都城,就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并且究竟定在那里最好呢?朱元璋为此几经波折。

  最初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后,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然而这里土地贫瘠,民生艰苦,而且接近元朝的军事力量,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壮大。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成就不世之伟业,必须另择一个既有经济保障又地形险要的根据地,这样金陵就进入了朱元璋的视野。

  金陵,北有长江天堑,为形胜之地,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以此为都城。冯国用首先向明南京城墙朱元璋建议攻取金陵,"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陶安也建议先取金陵,据形势以临四方。叶兑也上书请求定都金陵,然后就可以拓地江广,进军两淮,北征蒙古,退军又可以据长江以自守。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听取谋士的意见,攻取金陵,改称应天府,修建宫殿,以此为争夺霸业的基础。此后十余年间,朱元璋南征北战、四出征讨,将江南群雄依次消灭。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


我有着属于莪的执著


定都应天主要这几个原因:一是朱认为应天是天险之都,有天险可守。二是宋的都域汴粱不好设都,无险可守。三是家乡凤阳是他考虑的地方,但是大臣刘伯温反对。四是太子朱标早逝,让他无心迁都,他后来也想迁都。五是江南之地比较富有,经济中心也是他定都应天的一大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