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如果德軍一個班與美軍一個班遭遇,如何進行戰鬥?

馮江瑞


由於戰爭期間武器裝備的更新速度較快,幾乎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追趕模式,因此說很難精確的對比出美德兩國步兵班的火力差距,根據不同時期的武器裝備大致上可以得到一下結果:



(二戰早期的德國步兵班裝備及人員)

在1942年美軍做好戰爭準備之前,美國步兵班不是德國人的對手,在1942~1944年之間德軍精銳部隊的步兵班火力與美軍對等,甚至在某些方面勝過美軍。


(德軍最精銳的擲彈兵裝備並不比美軍差)

而在1944年往後盟軍戰略轟炸得到遠程戰鬥機護航效率大增,此時德軍先進武器產量不足,導致步兵武器換裝緩慢無法進一步拉開與美軍的距離,二線部隊還在使用老舊的裝備,火力輸出能力更在美軍之下。


加蘭德步槍加上勃朗寧BAR1018輕機槍組成的美軍步兵班,12名士兵打出的火力堪稱那個時代之最。但是加蘭德步槍在1936年1月投產後並未能快速服役,除了軍隊高層冥頑不化的裝備認知,還因為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高漲,軍隊被迫大量裁軍根本無力進行單兵裝備的大規模換裝,到1939年二戰爆發時美軍只有陸軍10萬人,主要使用春田1903栓動步槍。



直到1942年年初鬼子兵打到菲律賓時,手握三八大蓋的日軍突然發現,美軍步兵裝備不過如此嗎,步兵班還在使用春田1903栓動步槍,輕機槍的數量還不如日軍步兵班,而且麥克阿瑟的600架飛機在第一時間被日軍航空兵掃滅,日軍贏得毫不費力。因此,1942年菲律賓之戰期間的美國步兵班遇到納粹德國的步兵班絕對抱頭鼠竄!他甚至連日軍都不如。


不過,認識到戰爭迫在眉睫的美國開足馬力為軍隊生產先進的武器,這時候加蘭德步槍才開始大批量進入部隊替換老舊的春田1903。直到1943年瓜島戰役、突尼斯戰役期間,美軍步兵班已經實現經典的BAR機槍、湯姆遜衝鋒槍和加蘭德步槍組合,火力輸出是日軍的5倍、德軍的3倍以上,德國步兵班只有MG43通用機槍1500發每分鐘的射速可以彌補一點差距。

但是,德國人的反應也很快,此時在軍備部長施佩爾的敦促下G43半自動步槍快速生產,它使用10發彈匣的裝彈和射擊速度比加蘭德快,德軍還有大量的MP-40衝鋒槍和G43機槍構成遠近的掃射火力,



這時候美軍步兵班完全不佔優勢了。但是G43和G41兩款半自動的產量加在一起也不過50萬支而已,只有精銳的部隊完全換裝,因此美軍面對大部分的德國步兵班還是有優勢的。

但是德軍也有大殺器,元首在1944年終於不再阻止STG-44突擊步槍的生產,雖然這款槍的產量更低只有可憐的40多萬支,但是隻要一個步兵班配備兩支,就相當於有3挺機槍進行不間斷掃射,手握加蘭德步槍的美軍步兵班一樣處於下風。

然而,此時的德國已經是日薄西山了,由於不間斷的戰略轟炸導致軍工生產無法進行,STG-44突擊步槍十分稀缺,只有少數黨衛軍完全換裝,因此說,大部分戰線上的美軍步兵班,還是能碾壓德軍的。


兵器世界



德軍遭遇美國兵

德國班長:該死!趕緊佔領有利地形,儘量分散減少傷亡!趕緊看看敵軍有多少人。

士兵:報告只有一個班的敵軍。德軍班長:太好了,等他們進入射程範圍,我們滅了他們。

士兵:不好了!班長,那邊出現一支部隊,看清楚了,是意大利人。而且他們正在往我們方向跑,而且不只是跑,還把敵軍炮兵火力吸引過來了。

德軍班長說完一句,FUCK後!全班陣亡。

美軍遭遇德軍

美軍班長:前面有德軍!趕緊找掩體,計劃好撤退路線,我們沒有坦克,通訊兵記錄好座標,撤退後發給空軍。叫他們派飛機來轟炸,順便問一下叫最近的坦克來接應我們!快!

士兵:班長!有點不對勁,有一直部隊正在向那邊衝鋒,我的天哪!不是我們的部隊,是意大利軍隊,班長!

美軍班長:感謝主!關鍵時刻總是會派救世主下來,下士我們等下去看一下對面的德國兄弟,你們不忙的話幫忙處理一下屍體。通訊兵發報:我小分隊在經過十分鐘激戰後,消滅一個營的意軍和一個班的德軍,請求嘉獎!

然而,在一旁看穿一切的蘇聯軍隊說了一句:要不是想省點炮彈,你們還在!


小司馬遷論史


標準情況下的步兵班相遇,防禦戰德軍有優勢,進攻戰德軍遠不如美軍。

標準情況下,德軍步兵師的一個步兵班編制10人,班長配MP40衝鋒槍,機槍手配MG34(後期用MG42)通用機槍,副射手攜帶4個50發彈鼓和一個300發子彈的彈藥箱,副班長和另外六人每人配把步槍,一般都是毛瑟98K。

而美軍一個步兵班編制12人,人數上要比德軍多2人,10人配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1人配M1903春田步槍作為精確射手,1人配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簡稱:BAR)作為火力支援。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班長可以選擇湯姆森衝鋒槍作為主要武器。

對於兩者主要武器間對抗方面,毛瑟Kar 98K栓動步槍性能明顯不如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而且作為縮短了槍管的Kar 98K,其性能還不如M1908春田步槍。

而之所以說德軍步兵班在防禦作戰上,能夠與美軍步兵班相對抗,主要原因在於班用機槍領域,兩者相差太大。德軍使用的是恐怖的MG42,希特勒的電鋸、元首的撕布機,單管機槍裡的經典巔峰之作,二戰最強班用機槍。

採用彈鏈供彈,最高射速達到1500發/分鐘,可通過快速更換槍管實現連續射擊,從而保證火力連續性,從而可以瘋狂的將火力潑灑在對方頭上。實際德軍步兵班戰術很簡單,其他步兵配合這挺MG42進行展開,MG42機槍是德軍步兵班的火力核心。

而相比較之下,BAR實在不是把合格的班用機槍,其本身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作為單兵使用自動步槍來設計的,但是結果重量太重,並且發射大威力步槍彈的後坐力使全自動射擊時難於控制精度,恰好美軍當時缺乏班用輕機槍,從而搖身一變,變成班用機槍。

其最大射速只有600發每分鐘,使用20發彈匣進行供彈,無法更換槍管,不僅射速慢,火力連續性不足,跟其他輕機槍比起來還可以,但是跟MG34/42比起來差距還是太大。

然後再說不正常情況下,二戰美軍和德軍最早接觸差不多是1943年的北非戰場了,而大規模接觸是要到諾曼底登陸,這時候德軍編制推出過1944制步兵師,按照1944制步兵師編制裡面,德軍直面上推出G-43半自動步槍,而G-43的性能完全不亞於M1A1加蘭德,只是那個時候德軍敗亡跡象已現,G-43產量嚴重不足。

而同樣,財大氣粗的美國人,在戰爭後期,差不多真的把BAR當做自動步槍來使用,甚至給部分班組配3挺BAR,以三人一把BAR配兩把M1加蘭德的形式,互相交替掩護推進,這樣的進攻模式德軍恐怕要跪,除非美軍運氣差,碰到裝備STG44的德軍。


五嶽掩赤城


這個其實也就是瞎說說,歷史沒有如果,而且我也不是美粉和德粉。

就問題本身的答案,非要比個高低,個人覺得美軍不是德軍陸軍對手。

二個步兵班遇到,雖然美軍人數多二個,但德國的戰術素養,還有戰爭意志,服從命令,完成命令,士氣都比美軍高。

我來說說,二戰,雖然美軍參戰改變了戰爭,但陸軍戰場壓倒德軍的,是蘇軍,蘇軍,蘇軍。

美國參戰一開始,德軍的精銳大部分都在東線戰場,西線戰場,不管人數,武器,還是其它,都不如西線,可是就這樣,各位可以給我說說,西線的美軍打出了幾場勝戰?而且西線參戰國眾多,美軍作為一個沒有任何損失的新生力量,一個軍事大國,投入到戰場,個人覺得應該完全是對德國進行碾壓。可事實呢?美國電視劇《兄弟連》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比較真實,但是大家也看到了,在諾曼底登陸前,美軍打出什麼樣的勝戰沒有?美軍唯一拿的出手的陸軍戰績都是在巴頓的領導下,進行穿插,可就是這樣,還是沒有推的過蘇聯的進軍速度。

真要說,話太多……

所以,一個德軍班完全碾壓美軍班。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可就是勝利者蘇,美,英,中至今都完全崇拜二戰德軍的武力,雖然他輸了。


輿論風向監督員


班組戰術,德軍和美軍有很大不同。按紙面編制來說,初中期德軍步兵班為10人,裝甲擲彈兵為8人?一般都是班長及班副裝備MP38/40衝鋒槍,一挺MG34/42的輕機槍型,其餘步兵裝備栓動的Kar98k卡賓槍。德軍的班組戰術是依託那挺機槍為核心的,機槍壓制,其餘步槍手在班長或班副帶領下推進或包抄。兇猛的機槍火力和相對薄弱的步槍火力讓德軍攻堅及進攻並無優勢,相反防禦靠譜很多。

(這張圖基本能反應德軍班組火力編制,圍繞MG為核心,剩餘就是班長班副,副射手和步槍手)

再來說美軍,記得43年之前,美軍班組也是班長配發衝鋒槍,一名BAR機槍手,一名裝備1903的射手,其餘為半自動步槍手。但到了43年就大有不同了,美軍每個班多了一名BAR射手,這樣一來,一個班組依託2挺BAR分為兩個火力組,這樣火力大大提高,戰術使用也能更為靈活。(至於那名1903射手,43年制是不是取消我目前還不清楚,從照片和影視中很難看到他們身影,有知道的可以說下)

同時,美軍是出了名的“不按條令來的”,不僅士官及軍官會選擇自己愛用的武器,士兵也會根據情況換成其他能搞到的武器,比如某些軍官會弄把M1加蘭德,士兵卻用上配給士官的M1衝鋒槍或者卡賓。順帶一提,同期對日作戰的陸戰隊一個班組為3挺BAR,分為3個火力組。

(拆下兩腳架後的BAR1918“自動步槍” 雖然美軍編制上將其歸為輕機槍 但士兵才不管這些呢)

再來說說武器的區別,MG34/42彈容量較大,火力持續性更強,但機動性很差的,還需要副射手,上面也說了,德軍的班組戰術就是圍繞那挺MG來的,充分發揮MG彈容大,射速快的優勢,以短點,長點壓制敵軍,其餘人員進攻。但往往實戰中,因為地勢原因,這個戰術並不能面對所有情況都能發揮。在類似斯大林格勒的巷戰中,因為MG機動性的欠缺,其衝鋒槍手,步槍手往往會被蘇軍靈活的DP機槍、波波沙衝鋒槍壓制。後期裝備較為混亂,雖有G43半自動步槍,STG44突擊步槍的加入,但98k依舊是挑大樑的,火力提高程度不高。而且到了44年末,德軍武器質量下降的愈發明顯,MG42的槍管火力持續性越來越低(說白了就是更容易紅槍管),特別是一些非精銳部隊,其備用槍管隨著時間推移日漸磨損卻無法補充。98k自43年開始就各種簡化,到最後只需要能射出子彈就行。武器質量的下降對於德軍相對薄弱的火力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早期的德軍裝備一般還算齊全,圍繞MG的班組戰術,除掉機槍手和副射手外,班長班副用MP38/40,其餘步兵也就只98k可用了,除非有繳獲)

再回到美軍,43年後的西線美軍將班組分為2個火力組,而且美軍士兵也習慣將BAR輕機槍的兩腳架拆卸,減輕重量,作為“行進中射擊”的自動步槍來用,這樣其20發的彈匣也就不是太大缺陷了,相比MG,BAR可以說是端著就可以射擊,靈活度非常高。同時一個班組的分為兩個火力組的戰術優勢在於,任何一個火力組的火力都不會在進攻或者防禦中因為分兵而導致削弱,再配合美軍半自動步槍,美軍的進攻火力是大大高於德軍的。一旦能夠成功壓制德軍機槍或者避開其火力線,其餘的德軍火力對美軍來說不足懼。另外一點,雖然條令只給士官以上配發手槍,但美軍士兵大部分都會自購手槍,還有家鄉鄰居甚至警局贈送寄來的手槍,這點在近戰中更是讓德軍的栓動步槍成燒火棍了。偶爾還會根據情況由排級下發M1919A6輕機槍。

(美軍士兵往往將BAR輕機槍的兩腳架拆下作為便於行進間設計的自動步槍來使,圖中可以看得出靈活度必MG34/42高的多)

再來說說另一個優勢,美軍是二戰中唯一將無線電下發至班排的(有錢有產能就是任性),其排級甚至班級都能直接呼叫連屬甚至更高的團級火炮支援,大量下派的炮兵觀察員也往往隨著步兵一同參戰。除了呼叫炮兵,緊急情況是呼叫航空部支援也是可行的,相比蘇軍冗長的層層彙報往往還沒回復,美軍往往對於基層的火力支援需求進行越級快速處理。


騎士與長弓


二戰初期美國隔山觀火甚至與德國私下勾搭,因為當時還不知道誰能最後勝利,到了中後期,尤其是同為軸心國的日本襲擊了珍珠港,才使美國下決心參加同盟國與德國宣戰,其實這個時候德國已經露出疲態,軸心國必將戰敗,美國才和德國宣戰成為敵人。

美國當時是上升期的國家,人家消耗點根本就沒啥,德國那是外匯花光啦,沒啥辦法了才發動侵略戰爭,檔次一個天上一個地底下……美軍參戰比較晚,但是人家攢出了兩百多艘航母,幾萬艘登陸艦,十幾萬的運輸機,十來萬的轟炸機。這是德國所不敢想的,只用運輸機的自衛機炮就能碾壓制空戰機,戰鬥機轟炸柏林能炸出原子彈的效果來……戰爭就是以勢壓人,不是有哪件新式武器就能勝利的。說句不中聽的,就算德國攢出了原子彈照樣被懟死。德國敢扔一個,美國馬上就能把德國所有城市各扔一個你信不,而且德國還沒那能力生產那麼多。這就是以勢壓人!



德意志是在普魯士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普魯士是一個斯巴達式的邦國,地處歐洲中心——四戰之地,戰爭已經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就像咱們喝茶一樣)。與其說他們是擁有軍隊的國家,倒不如說是擁有國家的軍隊。因此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軍事底蘊十分深厚且具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各級軍官大都出自軍人世家,十幾代人從軍,已經形成了深厚的軍事底蘊,因此德軍各級軍官大都沉穩老練,卻又不失創造力。

再說武器裝備:

德國技術儲備充足,研發能力很強,而且德軍久經戰陣,深知戰場上最需要武器的哪些性能。因此德國的武器研發週期短,戰場效率高,而且設計理念是革命性的。比如德軍的豹式坦克和Me262噴氣式飛機,堪稱現在西方各國裝備的鼻祖。美英蘇儘管最後也形成了自己的武器家族,但是上升不到德軍武器這種里程碑式的高度。

咱們來比一比三軍?

海軍,不用多說,差距太大了,天差地別

空軍,德國最大的問題就是實力不足,無法建立戰略空軍,無法打擊對方潛力,結果就是被動挨打,逐步被耗盡,德國空軍只是一隻戰術力量

陸軍,最大的問題就是機動性。老美完全摩托化了,而德國即便是裝甲師的炮兵團也無法實現自行化,結果就是打開突破口後跟不上,比對方填補

如果說一個班遇上一個班,小編我想說,狹路相逢勇者勝,你需要《亮劍》


妖呀妖歷史



同等條件下相遇,中國的一句話全部解釋清楚,狹路相逢勇者勝。我連小分隊在邊境巡邏中曾與越境進入我國境內的越南特工遭遇,越軍在高處佔有地形優勢,小分隊尖刀組處於地形劣勢,兵力對比三比三,作戰結果,越南特工二死一傷,我方無一傷亡。經驗總結,尖刀小組先敵開火。作戰能力分析,越南特工經過專業訓練而又經歷過戰場考驗,我方只是普通的邊防士兵。但結果卻出乎意料。所以說戰場情況與導演的演繹,專家的總結,難以苛同。


老虎208626539


二戰,血腥的沙場,各國為了上一次戰爭未了解的恩怨再次大打出手,而戰爭同時也是科技進步的催化劑,各方都在為了可以更好的殺傷對方的有生力量而在改進著自己的武器,而這時期表現最亮眼的美國和德國,這兩家的步兵以班組遭遇且交火的話,會發生什麼呢?專家:這將會是一場火力對抗賽

想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只需要去了解一下雙方配給班組的裝備就行了,美國一個班標準為12人,其中步槍手設6人,盡數手持著名的M1加蘭德步槍,一名手持M1903式春田步槍的精確射手,一位手持BAR自動步槍的自動步槍手,兩把M1卡賓槍,剩下的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會持有兩把M3衝鋒槍之類的短距速射武器

而德軍方面呢,一個班組僅僅為10人,光在人數上就比美軍少了兩個人,而且在裝備方面,也是比較差的,班長手持MP40衝鋒槍或者是G43/41自動步槍,其中G41步槍為缺陷品導致性能極差,副部長有時候也能拿到以上三種裝備,而其餘的除機槍手外全部持98K短步槍,而其中的大殺器就是MG42機槍,其射速可達到1500發/分

而這兩者的對抗,幾乎就是互相互相報了位置之後尋找掩體進行交火,而在這段時間內,因為美軍大量裝備M1加蘭德,在遭遇的瞬間即可打出驚人的火力,在這段時間美軍可能會傷亡1-2人,可德軍方面肯定會傷亡3人或者以上,而等MG42架設起來後,BAR自動步槍的火力就完全不夠看了,除非通知排屬迫擊炮進行支援,或者MG42子彈打完,否則就是一直被壓制的結果


所以說這打起來還真的就是在拼火力啊


利刃巨透社


先看配置:
德國步兵班編制
德軍步兵班10人 1士官 9名士兵 ,士官裝備MP38/ MP40衝鋒槍 一挺MG34 後期MG42機槍 其餘士兵裝備毛瑟98步槍.
1944型編制中的裝甲擲彈兵紙面上是強大的,11人班配有SDKFZ半履帶裝甲車或者歐寶卡車,3挺機GUN
同時德軍步兵的98K和MP40開始逐漸被STG44和G43取代,每個連擁有6支狙擊步GUN,不過大部分部隊並未有如此豪華的紙面配置
美國人最均衡
一個步兵班有1挺BAR,10只加蘭德,必要時加強1只BAR。
海軍陸戰隊換裝M1之前,使用的還是M1903和BAR,但每個班的標配就是兩支BAR
其實,以色列軍事專家克里費德寫了一本名為《戰鬥力》的書,他認為,直到今天,無論哪一個國家的軍事專家對德國陸軍的評價都是最高的。
一些軍事專家也對德國在二戰中60場戰役的分析表明,在同等裝備的情況下,德國士兵的相對戰鬥效率是蘇聯士兵的2.5倍,是美國和英國士兵的1.2倍。一些軍事專家認為,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是最後的勝利者,但是從戰鬥力的觀點來評分,德軍應該排第一名,而美軍則排在其後。也許你心目中還有別的答案。

龍之鑑


圖示:德軍機槍手列隊

圖示:正在搶佔發射陣地的德軍機槍手

  二戰期間,德軍一個步兵班編制10人,包括1名班長(MP40衝鋒槍)、2名機槍手(MG42機槍)、7名步槍手(毛瑟98K步槍),而且機槍主、副射手均配備1支手槍用於防衛;美軍一個步兵班編制12人,包括1名班長(M1卡賓槍)、1名機槍手(M1918A1式勃朗寧自動步槍BAR)、1名狙擊手(M1903春田狙擊步槍)、9名步槍手(伽蘭德半自動步槍)。通過人員裝備對比,可以發現:美軍步兵班儘管人數佔優,且步槍射速快、精度高,但不適於近戰,在遭遇戰鬥中將處於劣勢;德軍步兵班雖然人數少,但適宜近戰,班長的MP40,加上機槍組的MG42將會形成比較大的火力密度,而且兩名機槍手均配有手槍,增強了全班的近戰能力。因此,在遭遇戰的特定條件下,德軍步兵班的火力更猛烈,戰場生存能力更強。美軍步兵班雖然也配備了一挺號稱為“機槍”的BAR,但這種武器自從裝備部隊以來,就一直飽受美軍各級的非議,因為BAR實際上充其量只能算作一款自動步槍,其火力根本無法同德軍的MG42相提並論。

圖示:使用M1式卡賓槍的美軍士兵

  綜上,假若德、美兩軍在二戰期間發生一場班級規模的遭遇戰鬥,那麼,德軍將以機槍組為核心,暫取守勢;美軍將採取迂迴、包抄等戰術手段,全力發起攻擊。德軍將發揚火力優勢,對美軍構成較大殺傷;而美軍能否取勝,關鍵取決於要在交戰之初儘早端掉德軍的機槍組。

圖示:正在執行巡邏任務的美軍步兵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