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徒有虛名的將領?

國史春秋


徒有虛名,按照百度的解釋就是空有名望。指有名無實。”實際上就是指,都認為此人有本事,有能力,實際上啥也不是。完全是依靠吹噓,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出色而 被稱之為“名將”實際而言不過是虛有其表罷了。國民黨方面的張靈甫,劉峙,湯恩伯都是志大才疏,徒有虛名之輩,

現在提及張靈甫必然說是一代名將,儒雅風流,文武雙全,但實際而言,張靈甫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將領,而且張靈甫性格暴躁,絕非一個合格的高級將領能力欠缺。對比和他同一級別的王耀武,孫立人,差的太遠,即便是對比廖耀湘,胡璉。李天霞也是相差不少。而就個人操守而言,更是一個十足的渣男,(無故槍殺妻子)張靈甫完全部分“網民”給炒出來的。

張靈甫。生於1903年。比孫立人小三歲,比廖耀湘大三歲,三人的職務基本也相同,但就指揮水平而言,差的太遠。是黃埔四期生。是和林彪同期畢業。陸軍中將,整編七十四師長,1947年在孟良崮戰役中敗於粟裕之手。戰死時年僅44歲。可以說,張靈甫敗於粟裕之手,就是技不如人,不存在任何取巧的事情

。在黃埔畢業之後,張靈甫很有運氣,在北伐中屢立戰功。但張靈甫只是執行者,絕非指揮者。他的戰功只是作戰勇敢,絕非指揮出色。年僅30歲的時候張靈甫就任陸軍第一師擔擔任團長。張靈甫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國民黨與日軍的大會戰,但實事求是地說,水平真不咋滴,對比同窗廖耀湘等人差的太多,唯一值得稱道就是第四次長沙會戰中以58師師長的身份在衡陽與日軍116師團血戰。得以打通衡陽的大門,但也是以慘勝告終。國民黨五大主力王牌,其中最大的主力部隊就是整編74師,而張靈甫就是首任74師師長,機械化美式裝備,就實際能力而言,張靈甫真的不適合擔任師長,而廖耀湘,孫立人,李天霞,胡璉都比張靈甫強。而這個任命也讓很多國民黨將領不滿。

湯恩伯。生於1900年。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八期步兵科。在抗日期間參加了臺兒莊戰役,也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在戰績上應該還是不錯的。日本軍方對湯恩伯評價頗高。是日本是比較忌憚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之一,但就實際戰績而言,不是國民黨裡最出色的。但湯恩伯無論掌兵和治軍實在是太惡劣。因為就是湯恩伯部隊的軍紀極其太差,在河南的時候,造成河南平民倒戈幫助日本人佔領河南。有人認為河南人以“水旱蝗湯,形容湯恩伯。

而湯恩伯之所以受到蔣介石的重用,關鍵是湯恩伯完全符合蔣介石的用人的3個標準。即浙江人人,黃埔系或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蔣介石也是冒充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就是對自己忠心。湯恩伯這三點都具備。抗日戰爭結束以後,奉蔣介石之命進攻山東,但由於指揮失誤,導致整編74師全軍覆沒,(湯恩伯和張靈甫配合真好)引發蔣介石極度震怒。被撤銷一切職務。

都說人才好用,但關鍵時刻還是奴才還用。正式湯恩伯對於蔣介石的忠心。湯恩伯在48年再次起復。就是為了監視在南京的李宗仁,便於將在中央銀行的黃金,美元運往臺灣,應該說,此時的蔣介石已經準備放棄大陸了,他需要就是湯恩伯來爭取時間而已。還有一點就是湯恩伯在國民黨所有高級將領里名聲最差的一個,都不願意與其交往。都認為其是賣師求榮之輩。所以湯恩伯除了依附蔣介石之外,根本沒有其他出路。但蔣介石只是重用湯恩伯但卻不信任湯恩伯。

劉峙。字經扶。生於公元1892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劉峙一生可謂北伐“福將”,中原大戰裡的“戰將”,抗日戰爭裡的“敗將”。解放戰爭裡的“豬將”。雖然一生敗仗無數。但蔣介石對劉峙始終重用和賞識。實在是費解。因為,劉峙既非黃埔系,也非浙江人,唯一和蔣介石有點關係的就是曾經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如果仔細想想的話,劉峙被蔣介石看重的就兩點。一個就是可以給自己背黑鍋。第二就是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聽話而已

劉峙最高職務是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在淮海戰役中被解放軍全線擊敗。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言道:“徐州乃南京之門戶,應該派只虎來,派不了一隻虎,也得派條狗,如今到好,派了頭豬來,徐州是守不住了”。而劉峙那番辯駁實在是可笑,可以說,淮海戰役之敗劉峙的責任應該佔一半,但這一半又基本上是給就蔣介石被黑鍋。淮海戰役結束的時候,劉峙帶著家小跑到印尼當上了小學老師,堂堂國軍上將居然當上了孩子王。蔣介石之為何讓劉峙擔任淮海戰役總指揮,實在是蔣介石不會用人。只看忠心與否,不看能力。1954年到臺灣,至1971年病逝。

一生波瀾不驚。仕途很順,有驚無險。但劉峙在國民黨軍中口碑很差,劉峙雖然在各個戰場敗多勝少,被人屢屢斥責,但官卻是越做越大。真是彈棉花一樣,越彈越高。

這三個人裡,最無能的就是劉峙,然後是湯恩伯,最後的張靈甫。但職務最高的劉峙,最低的。虛有其表,徒有虛名是這三個人的最好評價。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在我們的歷史中除了許多有真材實料能力的將領之外,實際上也有著不少徒有虛名的將領,而如果要從眾多徒有虛名的將領中挑出一個來說的話,我首先想到了近代史中大名鼎鼎的反戈將軍馮玉祥。

我們平常在瞭解馮玉祥的時候,都知道他是一個軍閥,不過他最重要的身份雖然是軍閥,但是卻並不影響他將領的身份。


從馮玉祥的人生軌跡上來看,無論他的勢力發展再如何壯大、他的地盤再如何遼闊,他都是必免不了受到民國中央政權轄制的。

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他有著北洋政府授予的將軍軍銜,在投靠了國民政府之後,他同樣有著國民政府授予他的將軍軍銜,從這些方面來說,我們將其稱呼為一名將領是沒有錯誤的。

馮玉祥的虛名所指

而我在這裡之所以會說馮玉祥是徒有虛名的將領並不是說他沒有能力、沒有實力。

馮玉祥能在民國那個混亂的時代裡最高坐擁到40多萬的大軍、最強統治了西北數個省份,說他沒有能力和實力那是任誰都不相信的。

我這裡所說馮玉祥的徒有虛名主要是指馮玉祥的品性方面。

因為九一八事變後積極抗戰的原因,所以馮玉祥在現如今的名聲是非常良好的。


馮玉祥在九一八事變後積極抗戰的事情我們是無法否認的,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瞄向918之前的民國時期、瞄向那個時期馮玉祥的種種事蹟,我覺得大家可能對馮玉祥就佩服不起來了。

馮玉祥的一生反覆無常,因為他經常對別人倒戈、經常背叛別人的原因,所以他也在歷史中留下了一個反戈將軍的名號。

因為篇幅有限的原因,我們這裡這個暫時不說馮玉祥的其他倒戈案例了,接下來我們就從一個關於馮玉祥和郭松齡的案例中來了解一下馮玉祥的品性。

馮玉祥對郭松齡的臨陣反戈

郭松齡是奉軍後期的著名將領,在奉軍那個草莽氣息非常濃重的軍閥部隊中,郭松齡的軍事才幹也是非常顯眼的。

因為他是張學良的老師、張學良又對他非常信任的原因,所以後來張學良把自己所能掌握的軍隊全盤交給郭松齡指揮。

在張學良把自己的軍隊交給郭松齡打理之後,郭松齡為張學良和張作霖建立下了許多的功勞。

而在一次郭松齡建立下巨大功勞而沒有受到張作霖的封賞後,郭松齡狹隘的心胸就使得他對張作霖產生了怨氣。

在這股怨氣的促使下,郭松齡最終被他的老婆給說服走上了一條反叛張作霖的道路上。

郭松齡的老婆和馮玉祥的老婆是大學同學又是非常親近的閨蜜,在他老婆勸說他反叛的時候,他老婆就曾經將這段關係搬到了他面前。

郭松齡最終之所以能下定反叛張作霖的決心,最主要是張作霖當時正準備攻打馮玉祥、而馮玉祥的老婆又和他的老婆是閨蜜、他的老婆當時又說出了可以為他和馮玉祥結盟穿針引線的之類的話。


正因此在看到有這麼一個強力盟友的情況下,他才決定走向了這條不歸路。

在郭松齡下定決心之後,他的老婆通過和馮玉祥老婆的關係為二人促成了同盟關係,當然除了他們二人結盟之外,張作霖手下的著名將領劍仙李景林也加入了這次結盟中、加入了接下來的反張作霖戰爭中。

正所謂眾人同心,其力斷金,在三人的結盟下他們原本是應該要做出一番大事業的。

但是當郭松齡正舉著大軍展開了對張作霖的反叛戰爭中時,馮玉祥卻突然指揮士兵佔領了原本在結盟中許諾給李景林的地盤,想撕毀盟約將這些地盤據為己有。


在馮玉祥突然產生出的貪心之下,原本應該互惠互利的結盟在還沒有產生作用的時候就崩潰了。

而正在前線指揮軍隊攻打張作霖的郭松齡也因為馮玉祥的臨陣反戈以及其他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遭遇了失敗並被張作霖派人給處死了。

眼中只有利益的馮玉祥

除了這件最經典的反戈案例之外,馮玉祥的其他許多反戈案例也是足以讓人看了為之瞠目結舌的。

而馮玉祥之所以會倒如此之多的戈,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益的問題。


馮玉祥這個人非常善於追逐利益、他的眼中也只有利益,正因此為了給自己收割更多的利益,他才放下了一切的誠信以及為人的道德,做出了那麼多影響著他自己名聲的事情。

所以說從馮玉祥的種種行為事蹟上來說,我覺得馮玉祥可以說得上是一個徒有虛名的將領。


孤客生


在姜剋夫先生編撰的《民國軍事史》中,曾經對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各戰區有個基本的總結,其中對第一戰區的評價是:“抗戰八年,沒打過一次好仗”,感覺非常中肯。因此溯源追根,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冀察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難辭其咎,從1937年以後的的戰鬥史實來看,這個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之一徒有虛名。



衛立煌並非黃埔出身,而是畢業於湖北學兵堂這樣的地方軍事學校,較早加入支持孫中山的“建國粵軍”,大元帥府警衛團排長。他的顯露頭角其實是在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和十年內戰期間,適合於低強度的近代化戰爭。而一旦遭遇基本現代化的侵華日軍,以及後來解放戰爭的大兵團作戰時,衛立煌的戰績均乏善可陳,戰史讀得越多,對這位“抗日名將”的存疑愈甚。

衛立煌的抗日出場之戰,是在晉北指揮中央軍、晉綏軍、八路軍聯合作戰的“忻口戰役”,時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第14集團軍總司令,麾下中國軍隊總兵力超過20萬並若干炮兵團,而當面日寇僅僅是抽走一個旅團(國崎支隊)的板垣第5師團,以及關東軍的部分增援部隊,一線使用兵力20500人,大約十比一的戰場態勢。如此壓倒性的兵力優勢,衛立煌卻一味死守陣地被動挨打,的確有失名將風範。



中國軍隊缺乏重炮火力和空中支援,最忌陣地戰硬頂,而戰場總指揮衛立煌偏偏採取了這樣的作戰方式,八路軍在平型關教科書般的伏擊戰和運動戰,根本不能打動他那幼小的心靈。如果能分出有力一部深入敵後破壞交通線,或者是側擊敵人戰役部署,都會使日軍有限的兵力捉襟見肘。

戰役結果是中國軍隊傷亡10萬餘人,一旦東線娘子關失守,則忻口陣地就得全線崩盤,板垣徵四郎以半個師團直下太原。



1941年的“中條山會戰”,衛立煌手握兩個集團軍20多萬人馬,佈防錯亂,疏於訓練,敵酋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峻使用兵力不過63個大隊約10萬人,其中還有部分偽軍,結果是幾乎全殲中條山國軍。第一戰區守軍陣亡35000人,被俘42000人,而日軍損失居然不足3000人(日方稱戰死600餘),被蔣介石稱為“抗日最恥辱一戰”。

儘管在戰役前期衛立煌因政治問題多有旁顧,或許有一定的藉口,但作為重兵集團的指揮官,這個成績單嚴重不及格,成千上萬官兵的性命更重要。



被解除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職務後,衛立煌曾被任命為第一次入緬遠征軍的司令官,最終被羅卓英取代。1944年中國遠征軍滇緬反攻時,由於陳誠與蔣介石出現矛盾,衛立煌再次披掛上陣,成為滇西方向遠征軍司令長官,指揮宋希濂第11集團軍和霍揆彰第20集團軍反攻怒江。

許多軍事歷史愛好者將滇西反攻列為衛立煌“抗日名將”的功績,筆者確實不敢苟同,原因只有四個字:犧牲太大。

衛立煌當時指揮的部隊大部已經換裝美械,同時有美國空軍第14航空隊的大力支援,無論兵力還是火力都遠超盤踞滇西的日軍,如果打法靈活多變一些,基本可以完勝日軍,可是具體戰果如何呢?



一、松山戰役,整整打了95天,消滅日軍1250人(含24名WAF),黃傑第6軍、何紹周第8軍、陳明仁第71軍傷亡高達7763人,其中陣亡4000人,傷亡率高達38%,這個比例如果換作1938年倒可以接受。

二、騰衝戰役,前後歷時五個月127天,從1944年5月打到9月13日,中國遠征軍以六個師(第53軍和第54軍)的絕對優勢兵力攻擊騰衝城的不足3000日寇守軍,連同援軍共消滅日軍6000餘人,而我軍僅犧牲即高達9000人,傷亡總數達到18300人。

三、龍陵戰役,總共耗去156天,宋希濂動用了第71軍各主力師和新編第28師、新編第39師、新榮譽第1師等各部共計12個師115000餘人,全役傷亡官兵高達29800人,殲滅日寇13000人,也是慘勝。



整個滇西抗日反攻作戰中,衛立煌指揮美械或半美械部隊16個師對陣日軍兩個師團主力,傷亡官兵50000餘人,收復國土40000平方公里,幾乎是每平方公里倒下1.25名中國士兵,在抗戰末期是不應該的。

我們說衛將軍的抗日立場是堅決的,這個毫無疑問,但1937年以後的戰役指揮能力實在不敢恭維。

至於解放戰爭期間擔任“東北剿總”總司令期間的表現,基本可以用“無所作為”來形容,坐擁55萬國民黨精銳部隊,困守長春、瀋陽和錦州三座孤城,先不說前任陳誠打下什麼樣的底子,也不管蔣介石如何愚蠢、杜聿明怎樣添亂,在遼瀋戰役打響以後,作為最高指揮官應盡軍人本份,而衛立煌在戰略上完全是被動應付,指揮毫無亮點。


度度狼gg


我敬佩張靈甫為抗戰做出的功勞,本文只是談對於評價他十大抗日將領到底合不合適!

歷史上徒有虛名的將領,實在是數不勝數。但是在中國近代史上面,我認為也有這麼一個徒有虛名的將領。那就是被人評為十大抗日將領的張靈甫,如果根據他的水平都可以排得上十大,那這個十大實在是太水了。

張靈甫的壽命雖然不長,但是一生中卻經歷過四次婚姻。原配夫人一直住在鄉下,根本就沒有幾個人見過,只是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存在。在當時封建殘餘下,可能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夫人為他守了一輩子的活寡。第二任妻子名字叫做吳海蘭,然而只是因為他開了一句玩笑,就被張靈甫當作是共黨槍斃。

殺人償命實在是最簡單的道理,想當年我黨當中也有一位將領殺了妻子,被毛主席直接指示按照法規來辦,結果給他槍斃掉。然而蔣介石出於黃埔學生的愛護,只是判處了他十幾年的監禁。最後也只不過是坐了兩三年牢,後來恰逢抗日戰爭爆發,他就出來戴罪立功去抗日。張靈甫從監獄出來之後,就立刻投奔到了剛剛組建的74軍。這是一支剛剛成立的部隊,不過他的底子比較好,是俞濟時的58師和王耀武的51師。當時是淞滬會戰的高峰時期,張靈甫出來之後,就擔任了51師的上校高參。這種身份放在古代,其實是屬於幕僚。

淞滬會戰作為抗日戰爭當中一場標誌性戰役,當然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其中比較讓人認可的是王耀武的51師,曾經在羅店打退日軍的多次立體性進攻。但是在後來的過程中,很多人把這場戰役都疊加在了張靈甫的身上。

說是305團團長張靈甫,為這次抵抗日軍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我承認他的抗日功勞不可抹殺,但是他從高參調任為305團的團長,都已經是1937年的10月份,然而這個時候羅店戰役在就結束了。所以說當年羅店戰役發生的時候,張靈甫還在辦公室裡面坐著,並沒有很多人說的參與到一線裡面去。


當然這些功勞也不是空穴來風就歸到他的身上,而是在他新任305團團長的時候,可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也曾親自帶著隊伍在第一線戰鬥。但是後面的戰役,基本上就沒有多少是比得上淞滬會戰那樣慘烈了。在上海淪陷後,張靈甫帶著自己的305團來到了南京。後來日軍很快趕到,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案件。

然而張靈甫要是在南京保衛戰拼死最後一刻,或者說接到上峰命令撤退也就罷了,關鍵是還沒打完就提前撤退了。在南京保衛戰裡面,張靈甫擔任的是守衛中華門。可是部隊在最後12日的死戰前,已經是11日提前坐船走了。而王耀武后來說張靈甫撤退,因為他是胳膊受了傷才走的。然而根據當時的部隊人員回憶,張靈甫並沒有受傷。

究竟有沒有受傷,是為什麼提前撤離。我們不是當事人,並不是很清楚,這裡就不多加討論。但是也有人說,別光說他在南京保衛戰表現,你跟我談談他在萬家嶺戰役裡面敢死隊的表現。之所以會有這個言論,是因為外界一直說在萬家嶺戰役當中,張靈甫多次帶著敢死隊衝在第一線。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萬家嶺戰役裡面,確實是組織了多次的敢死隊,但是當時305團的敢死隊隊長是新團長唐生海。戰鬥中重傷之後,接手敢死隊的也是代團長於清祥。而且在戰後傷亡統計裡面,也沒有出現張靈甫的身影。要是真的衝在第一線,這麼大的人物肯定有記載。

那麼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如何?肯定是有好的,但是也犯過極其低的錯誤。是在第二次的長沙會戰裡面,張靈甫暫時接手了58師師長廖齡奇的職務。因為在開戰前,廖齡奇回家省親就沒趕上。但是張靈甫在前往前線的路上,違背了常規而一路冒進。白天行軍竟然不做任何偽裝,結果被日軍發現,並進行了飛機轟炸。

廖齡奇的部隊死傷慘重,這個損失誰來揹著?後來廖齡奇的下場,除了他本人與他人的一些矛盾之外,也有一部分是這次張靈甫給他部隊帶來的損失。他的失誤,結果廖齡奇背了。但是也有人質疑了,為什麼你說他的能力不高,還屢次被升任?


首先是跟對了人——王耀武,王耀武是真的有本事,所以人家本來就可以屢次升任。而張靈甫跟了王耀武這麼久,再加上是天子門生黃埔出身,其他的人死的死升的生,所以很快就輪到了他。他還曾經被王耀武等人保送到了重慶陸軍大學深造,結果你看看他幹嘛了?

他的同班同學董其武回憶,張靈甫在重慶學習的時候,私自買了一棟700萬的別墅。還邀請他做客,在他的面前炫耀。結果他這個“土包子”受不了,很快就走了。而且別人都是帶著一個參謀,唯獨他帶了兩個。自己一天只上一節課,其他的都是參謀去。

人家王耀武自己辦餅乾廠,然後賺來的錢全部補貼軍用,他這裡倒是好。別人都在前線奮戰,他在這裡也不急不躁,吃香的喝辣的,甚至還娶了第四房老婆。不過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明明在重大學習,為什麼有人把雪峰山會戰的功勞歸到他的身上?


這件事情說的是雪峰山會戰,有人把58師的功勞歸到了張靈甫身上。但是當時58師師長是蔡仁杰,張靈甫可謂是人在重慶座,功從天上來。而更讓人矚目的,其實是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上面的表現。有人認為張靈甫之所以要堅守孟良崮,是因為他想用中心開花的戰術翻盤。

先不說中心開花的戰術,其實是他的智囊李運良提出來的。但是孟良崮是個石頭山,上面什麼都沒有,要是後面的支援來不及,完全會被困死在上面。而且真正實現我們中心開花戰術的,還是我們的六縱。面對著全國解放的大趨勢下,就算是王耀武也抵擋不了這種洪流,更不要說是張靈甫了。

所以張靈甫就是一個對家庭極其不負責任,生活作風不端正。在抗日戰爭時期,很多時候都是基層幹部。真正要是擔任抗日十大名將,實在是有點配不上。不過抗日就是有功,他的功勞我不否定,只是說配不上十大。


史之策


張少帥,花帥,



蘆葦蒲草


還是聊聊張少帥吧!

張少帥號稱名國四大公子,尤好大煙和女人,後來大徹大悟,決心戒菸,據說是為了戒菸癮差點要了命,可見此人還是有點骨氣。但是女人說什麼也不能少,晚年的張學良曾經說,我一生無憾,只好女人。

但是這麼一個有骨氣的人卻沒有血性,家可以不要,老爹的仇也可以不報。日本人來了,東三省拱手相讓。張少帥的理由是,日本人不會佔領東北,我們不能激怒他們,惡狗還怕三不理,只要我們不理它們,也許它們自己溜達一圈就走了。

事實上,日本人非但沒有走,還把東北當成了自己的家,甚至還扶持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康德皇帝。要不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也不知道日本人會賴到什麼時候。

其實張少帥是怕日本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早先年張少帥也有過年少輕狂的衝動,曾經挑戰過俄國長毛子,結果被暴揍一頓。張少帥很是不解,日本人都能收拾了的俄國人為什麼我不行,於是張少帥釋然了,原來日本確實比想像中的要厲害。所以,張少帥學會了識時務,當1萬多日本人開赴東北的時侯,張少帥帶著20萬弟兄撒腿就跑。

據日本人統計,張學良給日本人留下了300架飛機、26輛戰車、火炮300多門、輕重機槍5864挺、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在那個武力可以說明一切的年代,張少帥的武力也許就是一個擺設,而且是給日本人準備好的擺放。

當時,張少帥的無恥和軟弱引來東北人民罵聲一片,為了開脫自己,把屎盆子扣在了老蔣頭上,老蔣沒頭髮正好缺一帽子。據說,張少帥還一直保留著老蔣給他發來的不準抵抗的電報,還壓在於鳳至的床底下。事後經證實根本沒有的事兒。

國難當頭,就算不報家仇,但做為一個軍人怎麼能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實在令人費解。據說光是張家的金條就留給日本人80000多條。所以,無論張少帥如何的巧舌如簧,天下的老百並不買賬。1933年,張學良終於無臉見江東父老,宣佈下野。

1936年底12月12日,張學良終於做了件一白遮百醜的事,事後就連老張也跟著沾光了不少。記得有一段時間,父子倆的光榮事蹟鋪天蓋地,張作霖被光鮮了好一陣子,就連做過的許多不堪入目的事情,都是理直氣壯、正義凜然。由此可見李大釗死的真不瞑目。

張學良晚年對於祖國的熱情很是不感冒,寧願客死不遠萬里的異國他鄉,也不願意回到生他養他的一片故土。也許是他在贖罪,回來就是一種褻瀆。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的看法!


國史春秋


倒戈將軍――馮玉祥實在是言過其實,作為一位統帥,個人指揮作戰水平不太高明。

馮玉祥先後倒戈九次,一、灤州起義倒清朝;二、護國運動倒袁世凱;三、武穴停兵倒段祺瑞;四、北京政變倒吳佩孚;五、反奉戰爭倒張作霖;六、五原誓師倒北洋;七、國共分裂倒共;八、中原大戰倒蔣介石;九、國共內戰倒蔣介石。不斷在左右搖擺中壯大自己,軍閥作風表露無遺。


北洋時期各地軍閥混戰,馮玉祥大多都參加了,有的還是他主動引起的,使得中國大地民不聊生、塗炭生靈,就是為了掙地盤和勢力範圍。


九一八後,馮玉祥與舊部方振武、吉鴻昌、等組織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等4縣城,最終失敗。1936年後抗戰爆發,馮玉祥在國民黨內受老將排擠辭職,此後輾轉各地奔走,積極從事抗日活動。

抗戰勝利後馮玉祥公開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積極支持國內人民的民主運動,並以20年的親身經歷撰寫了《我所認識的蔣介石》,對蔣介石做了大量的批判。



馮玉祥將軍不管個人軍事能力如何,最起碼是抗日英雄,值得肯定。


靜言觀史


筆者列舉一位民國時期的,蔣鼎文。

此公號稱是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五虎上將”之一,何應欽的“四大金剛”之一。16歲時就參加辛亥革命。在黃埔軍校進修期間偶爾一次因為射擊成績受到當時蘇聯軍事總顧問布爾加寧的稱讚並推薦給蔣介石,從此在軍界平步青雲。靠著國內戰爭時期那點微功最後在全面抗戰爆發後位列戰區司令長官,先後在第十戰區和第一戰區任職。任職期間戰績不佳,財運連連。秉承不惡化只腐化的一貫作風,大發國難財。後來因貪汙腐化到驚人程度被冠以“腐化將軍”的綽號。嫖賭也是這位將軍的一貫作風,早在中原大戰期間任師長時,與上級顧祝同、上官雲相賭博,居然將當月全師軍餉輸光。蔣介石得知後,生怕官兵譁變影響戰事,無奈之下自掏腰包這才勉強渡過難關。

1941年中條山戰役後接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防守河南。因為吃喝嫖賭出名,就連日軍也時常在第一戰區邊緣的濟源等地到處張貼印有蔣鼎文吃喝嫖賭的宣傳畫,以打擊中國軍民的士氣民心。

豫湘桂戰役爆發後,日軍的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黃河南岸屏障西南大後方的第一戰區。整個抗戰期間,日軍由於受南北正面和敵後兩大戰場牽制,河南一帶本身戰事不多,再加上蔣鼎文的荒淫奢侈,搞得兵驕將怠,喪盡民心。戰事突起,這位金剛虎將再不復當年鎮壓十九路軍、第一個攻入紅都瑞金的威風,見了日本鬼子二話不說掉頭就跑。整個第一戰區的守衛黃河防線的25萬大軍在日軍攻擊下迅速崩潰,蔣鼎文率長官部逃入伏牛山的深山密林,眼睜睜看著日軍將河南重鎮洛陽、開封、新鄉、信陽一個個攻陷,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任由日寇蹂躪。在不到40天的時間裡,蔣鼎文指揮下的40萬大軍一潰千里,喪失了38座城市、20餘萬軍隊。

豫中會戰後,喪師失地的蔣鼎文在全國輿論的一片唾罵聲中引咎辭職,從此基本上終結了政界軍界生涯。


大將軍威武8


我覺得最徒有虛名的是將領應該是趙括!原因是什麼呢?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從小熟讀兵書,論戰談略,自以為天下人沒有能比得上他,甚至在沙盤演練能把他父親打的打敗,口述論戰常常把老將們辯的啞口無言!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急於求勝,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被白起帶領秦軍切斷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抵抗四十六天糧食殆盡,援軍無望,趙括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餘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

四十萬大軍呀!趙國的精銳人口一下損失殆盡。不過後來 趙國和韓國派使者攜帶重金赴秦,遊說范雎。范雎被趙國使者說服,便向秦王建議接受議和,秦王採納了范雎的意見,允許韓國割垣雍,趙國割六城,達成和,。錯失了滅趙國的機會。

再後來,十年後趙國在邯鄲保衛戰中扳回一局,滅了秦軍10萬人。

以上是個人愚見!歡迎留言交流指正!加關注!


曾經站過崗的人


一個國家要想強大、甚至開疆拓土,必須有得力的武將來維護和實施,雖然有許多名符其實的將軍在保衛國家利益神聖不可侵犯上毫不含糊、戰無不勝,但是也有一些徒有虛名的所謂“將軍”在禍害國家和人民!

有這麼一個人,幹啥啥不行,人品還惡劣,純粹是活著浪費糧食、死了汙染空氣的奇葩,硬是靠著關係搖身一變成為誰用誰倒黴的“將軍”,他粉墨一番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接著我們一起來觀看看他的表演吧:

范文虎(?——公元1302年),南宋的殿前副都指揮使;他的發跡可以說很是奇葩:公元1259年蒙古蒙哥派他的弟弟忽必烈進攻鄂州,范文虎就在鄂州的軍隊裡任職,在關鍵時刻蒙哥被擊斃,忽必烈為了搶王位,撤兵回蒙古了!這讓權臣賈似道大吹特吹,毫無功勞的范文虎被通報表彰,升為黃州諸軍都統制,開啟了他的升官之路。

公元1269年,朝廷派范文虎去增援被圍困兩年的戰略要地——襄樊;但是還沒到達目的地就被蒙軍擊潰,范文虎比兔子跑的都快,撿了條狗命,雖然仗打敗了,官職還得往上提,當了殿前副都指揮使,管理京城的軍隊。

接著到了1271年,襄樊戰役到了決戰的關頭,由李庭芝統一指揮,讓范文虎和他配合作戰;范文虎有賈似道撐腰,不聽李的指揮還處處設置障礙,由於范文虎的負作用,襄樊戰役以失敗告終,雖然有範有最大的失敗責任,但他僅降了一級任安慶知府,而南宋滅亡指日可數。

時間到了1275年,元軍進攻安慶,范文虎沒作絲毫抵抗就拱手把安慶城讓給元軍了,他本人美滋滋的做了新朝的官,當上了元朝的兩浙都督。

公元1281年,元世祖派范文虎率軍十萬去征服日本,不到兩個月狼狽逃回;但忽必烈出於讓更多的人當漢奸的考慮沒有追究他的罪過;戰場上屢戰屢敗的范文虎官運卻好的發紫,如此的無能卻在宋元兩朝混的如魚得水,真讓人羨慕,感嘆命運的不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