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1000元買一個流量和10元買一個流量,區別在哪?

投中網(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

流量是互聯網產品的“生命之源”,它代表著變現和收益,代表著估值的體量,吸引著投資人的眼光。今年8月,子彈短信以“上線10天,註冊用戶突破400萬”的戰績,迅速獲得1.5億的融資。但僅僅一個月後,就有報道稱子彈短信的下載量暴跌,羅永浩的反駁也引來一片熱議。流量對產品和創業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流量永遠是稀缺的,並且幾乎都掌握在少數巨頭手裡。能夠分發流量的供應商非常有限,需要流量的企業卻越來越多,所以流量變得僧多粥少,獲取成本越來越高。雖然流量成本肯定有優化空間,但至今也沒有一個討巧的辦法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成本問題。這時,我們就要通過重新理解流量,來找到獲取和合理利用流量的方法。

1.一個公式判斷流量價值

通常,我們談到流量就會談到DAU(日活躍用戶數量)、MAU(月活躍用戶數量),但這些數據真的代表流量嗎?為什麼同樣是1000 萬DAU 的產品,價值卻完全不同呢?

我們先來看兩個DAU千萬級的產品:墨跡天氣和美圖秀秀。墨跡天氣的流量很高,但卻很難把這麼大的流量分發並變現。這不是營銷問題,而是產品本身的問題。用戶雖然每天都要關注天氣,但每次的使用時間只有0.5秒,不會做更多停留。美圖的全網用戶滲透率也很高,但也不具有很高地流量價值。因為它只具備了工具屬性,用戶修完圖後,甚至不會直接分享出去,即使應用一直鼓勵他們“直接分享更清晰”,他們也會先保存到手機裡,再調取相冊分享——誰願意分享一張一看就是修過的圖呢?

因此,判斷一個產品的流量是否有價值,要先看以下幾個要素:一是用戶數,即DAU;二是時長,看用戶黏性;三是交易屬性。有一個公式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流量價值=DAU× 時長× 交易係數。按照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反過來看一下流量巨頭微信和今日頭條的成功之處:微信有10 億用戶,用戶日均使用時長是90分鐘;今日頭條累計有5 億多用戶,一個用戶每天閱讀時間60~70 分鐘,這也很可怕,所以用戶使用時長很重要。

交易屬性比較容易理解,一個有交易屬性、可以直接產生交易的產品,流量自然更有價值。儘管從全網總量看,淘寶的流量不如微信和百度,但它產生的每個流量都帶有交易屬性,所以淘寶的流量非常值錢。這麼看來,滿足上述公式的流量簡直就是“核武器”。

2.值得獲取流量的產品的三個特點

產品的特徵決定了流量的價值,而產品需求的強弱則直接決定了購買流量的成本,不同產品購買流量的成本是不一樣的。基礎流量的購買價格都差不多,真正決定獲客成本高低的不是購買價格,而是轉化率。如果一個產品本身就是剛需,那麼轉化率一定高,成本就會低。比如打車,產品本身就是要解決打車用戶的強需求,相應地獲客成本就比較低。

當然,打車還不是獲取流量成本最低的,最低的是微信。微信從誕生第一天起,除了內部從QQ 導過流量之外,從來沒在外部買過流量,這就是產品需求本身帶來的能力。社交是所有人的強需求,微信這樣一款社交通信產品,正是所謂的裝機必備,不用推薦你也會去安裝。

那麼人們對於哪些產品有剛需呢?社交、內容資訊是,外賣這樣的生活服務也是。再舉個反面案例,當年興起的一批奢侈品電商中,現在只有一家寺庫上市了。奢侈品電商本身就是小眾、低頻、高價、重決策的一個領域,這樣的產品屬性決定了它們地流量獲取成本很高,因為轉化率低。不僅是奢侈品電商,整個垂直電商的流量成本都比平臺型電商高。同樣是一元一個點擊,平臺型電商的轉化率可能是10%,而垂直電商的轉化率可能只有1%。

在今天,要想得到更高的轉化率,我認為就要用大眾、高頻、低價的產品去獲取流量。這個策略已經被很多非互聯網領域地商家印證過。為什麼宜家要售賣1元的冰激凌和非常便宜的衣服架、毛巾架、拖鞋?很明顯這些並不賺錢,但宜家很歡迎大家來佔這個便宜,輕鬆賣出旁邊擺著的比較貴的傢俱。

3.走出營銷誤區,避免錯過獲取流量的好時機

由於流量很貴,所以初創公司和新業務容易走進過度依賴營銷活動的誤區。聚美優品一開始用品牌打廣告,滿屏的“給自己代言”。這種方式確實讓它用很低的成本拿到了流量。但之後越想討巧,就越覺得流量貴,不願意花成本去買,結果流量越來越貴,越到後面越買不起。

由於對流量的認識不夠深刻,易到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取得整體規模和產品速度上的突破。易到早期做的是高端專車,全是奧迪、寶馬,一單可能360 元,但花將近1000 元才能獲一個客人。獲客成本高到支付不起,財務模型也不支持這麼幹,因此就老在營銷上想辦法,期待找個營銷高人,用營銷活動進行低成本獲客。現在倒過來想這件事,如果當時調整產品價格,10元坐一次車,打車的強需求加上低廉的價格,滿足“大眾、高頻、低價”三要素,可能獲客成本就雪崩式地下降了。

4.流量到手後,是否該做二次分發

既然流量如此珍貴,那麼當產品本身有一定的流量時,要不要去做二次分發?易到就這麼打算過,畢竟產品一端連接著那麼多用戶,另一端還有那麼多司機,理應投放一些廣告以獲取收入。但很可惜,用戶在App上的行為只是打車,當彈出的廣告影響到打車,他一定會關掉它。另一個案例來自易到的戰略投資方攜程。易到方面認為打車場景天生和酒店、機票、旅遊有結合,就拼命想去導入攜程的流量。但攜程方很節制,說需要做測試,如果放了易到的入口影響到機票的購買轉化率,那一定不能放。後來我明白,對流量分發的節制很有必要。

所有的流量都應該被節制分發嗎?今日頭條對廣告不節制,而微信又很節制。難道是道德水平不一樣嗎?肯定不是,這是因為兩個產品的核心屬性不同。今日頭條本質上是內容產品,核心就是內容分發,但微信最基礎的功能是通信,社交通信才是它的立身之本。也就是說,任何流量的轉化和分發,絕對不能以犧牲產品核心價值為前提。

一個比較危險的例子是社交電商,當它的廣告發展到影響朋友圈和社群體驗的時候,轉化率會急速下降,甚至被人取消關注、屏蔽、拉黑。當微信作為社交平臺的核心價值被傷害的時候,也就是這種模式的社交電商遭遇瓶頸的時候。所以,對流量的二次分發一定要有這樣一種判斷,看它是否會影響到用戶體驗和平臺的核心功能。

(本文選自《重新理解創業:一個創業者的途中思考》,作者:周航,經中信出版社授權發佈。)

本文源自投中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