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律要留辮子,那禿頂和光頭的人怎麼辦?

不容青史盡成灰


馬基維雅利曾經提出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統治論,要征服一個地區必須在短時間內給予最為劇烈的傷害,然後再一點點對他們施加恩惠,此後就可以長久統治這個地區了。剃髮令大概就是這個原理。滿人總結當年鮮卑族自願漢化後來導致滅族的教訓,堅決在漢人和蒙古人等民族之間實行剃髮令,以增強他們對滿清文化的認同,削弱他們的反抗意識。


可笑的是,剃髮剛開始是由漢人士大夫自願上奏請剃以表忠心的。在國家政權確定之後,剃髮就已經成為了站隊的問題,不剃髮就是不認同新政權,不認同新政權就直接殺頭,留髮不留頭就是當時高壓政策的口號。

福臨下旨規定在十天之內將剃髮政策貫徹到底,有的地方為了表達對新皇的忠心,甚至將期限強制縮短在三天或者一天之內。漢人自古就將頭髮和孝道聯繫在一起,男子從小蓄髮,不可妄動,清朝的剃髮引起了漢族人的激烈反抗。除了揚州和嘉定的慘案,最壯烈的就是當年的江陰起義,江陰人固守城池整整八十一天,6.7萬英魂祭大明三百里江山。

清朝的剃髮制度如此嚴格,一旦不從就是殺頭的大罪。清朝廷如此看中剃髮令,並且嚴格下令執行,那麼天生就髮量少或者光頭的人怎麼辦呢?剛剛開始實行剃髮令的時候,朝廷規定的標準鼠尾辮子是很細的,剃完頭髮之後,只要紮成的小辮子能穿過銅錢的孔就算是合格的,即使是脫髮嚴重的人也能達到這樣的粗細。

如果實在是一點頭髮都長不出來也不必要太擔心,這些光頭可以選擇用假髮來遮掩。沒錯,在清朝之前已經有假髮存在,並且隨著剃髮令的執行越來越有市場,畢竟是關乎人命的大事。實在是買不起假髮的人,只能戴一頂帽子作為掩飾。不過他們還是要應付檢查的,需得向所在村領導事先稟報,留下憑證。那麼在上級檢查的時候,他們可以依靠憑證說明理由,也不會引來殺身之禍。

清早期醜陋的鼠尾辮並沒有維持多久,到了清朝晚期,男子的髮型已經轉變成陰陽頭,只要剃掉頭頂一點點就行了。太平軍為了表達反清態度,都不刮頭前部的頭髮,而且還把後面的頭髮辮成辮子盤在頭上,用布巾包起來。太平天國的人也被滿清朝廷蔑稱為長毛,但是也沒有像揚州十日那樣被全面徹底地絞殺。這一方面說明了清朝對於剃髮的制度是漸漸鬆懈的,並且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改良。另一方面也說明晚清疲於應對內外問題,已經沒有精力和心思再去管頭髮了。


木劍溫不勝


大家都知道有清一代對於留辮子這條規定執行的還是很嚴格的,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也是讓無數漢人掉了腦袋,但有些人天生就沒有辮子可以留,比如說禿頂和光頭,那也不能無中生有的留辮子吧,難不成還讓人家人頭落地了不成?那這些人怎麼辦呢?


在一開始清朝剛剛定鼎中原的時候,對於留辮子改服裝的規定還是比較嚴格的,像“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這個背景發生的,大環境如此,所以清廷從中央到地方都是大力推行,違者就是重罰。但這種特殊原因還是考慮到了,畢竟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呀,清政府很大度的允許禿頂推兩邊,光頭不需要留。

後來隨著清王朝統治時間的延長,雖說全國保留辮子的人越來越多,剃掉的頭髮卻越來越少,不再是以前那種只留下一點扎辮子,而是剃掉一點意思意思

。光頭和禿頂就更加舒服了,一點都不用操心和頭髮有關的問題。後來太平天國鬧事的時候,出了一批“長毛軍”就是指太平軍留了辮子又不剃頭髮。

從一開始的“剃髮令”到後來的法紀鬆弛,其實主要還是和清朝統治理念有關,一開始清朝人是為了讓漢人從思想上接受他們的統治,這就像後來的日本人在東北,臺灣教授日本文化一樣,隨著後來時間的增長,漢人漸漸接受了滿人的那一套,自然也就沒那麼多事,扎辮子也成為了“根深蒂固”的一件事,至於禿頂和光頭是怎麼樣的,沒多大關係,只要他們聽滿人的話就行。


歷史十二郎


清朝統治中國後,滿族人要求漢族人都要改穿滿族服飾和帽子,還下達了剃頭令,要求漢族人都要剃成滿族的髮型。如果漢族人堅持不願改裝、剃頭的話,要麼會被殺害,要麼被流放邊疆。(聶遠的清朝髮型)

漢人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思想影響,剛開始願意剃頭的並不多,無奈清廷下達了嚴厲的剃頭令,不執行的話都得死!所以好多漢人才迫不得已去執行剃頭命令。那麼當時光頭和禿子沒有頭髮,剃不了頭算違法嗎?會被殺頭嗎?

我們先說下清朝每個階段的髮型

(清朝每個階段髮型,人長得不帥的話,真扛不住前期和中期這個髮型!)

清朝初期的時候,留的髮量很少,除了頭頂上和後腦勺下方留一小撮頭髮紮成辮子外,其餘的頭髮都要被剃光,給人看起來很奇怪;

到了清朝中期,僅有頭頂部留了頭髮,不過留的稍微比清朝初期多一點,同樣紮成長長的辮子;清朝晚期的時候,就是想清宮劇裡面看到的差不多了,就是將前半部分頭髮剃掉,後腦勺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

(人長的醜的話,在清朝就不要活了)

為什麼要剃頭留辮子?

清朝統治者希望通過剃頭來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讓漢人習慣滿族的髮型。到了辛亥革命之後,民國又號召男子剪掉辮子,當時又大部分男子不敢剪,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剪掉辮子後被官府砍頭,可見“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頭令”政策對漢人影響極深。(《延禧攻略》中這個應該是清中期的髮型)

那麼光頭和禿子沒有頭髮可以剃,會被砍頭嗎?

清朝時期,所有人都得留辮子,對於禿頂的男子,只要不是頭髮全部掉光,那就將兩側的頭髮剃去,留下腦後邊一小撮頭髮編成辮子就可以了。對於光頭的話,那就沒有辦法了,不能因為人家沒有頭髮就把他給殺了吧,所以光頭是最沒有壓力的。到了清朝中後期,連皇帝自己都常常穿明代衣冠做模特繪畫,比如雍正、乾隆皇帝。剃頭令從那時起就變得越來越寬鬆了。

太平天國時期,男子索性就留起了頭髮,男子頭髮越多,說明清朝的統治力越來越薄弱了。


牛耳歷史


眾所周知,清軍入關以後頒佈了剃髮令、易服令、解足令。而對於剃髮令,當時要求沿路居民、官員10天內必須剪成官方指定髮型(金錢鼠尾型),也就是清朝的辮子頭,否則就砍頭,這就是著名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每個人都要留一小條辮子。

那麼,問題來了,禿頂或者光頭的人怎麼辦 呢?

縱觀整個清朝,在對於剃髮令最嚴酷的順治時期,出臺有:剃髮不如式者亦斬。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如果跟朝廷規定的不一樣,哪怕只是辮子粗了點兒,也會被視為犯法,當斬。

所以,光頭者斬,而禿頂者視情況而定。

如果你就是任性,而不想留官方髮型,還不想被砍頭,那就只剩下出家當和尚這一條路了。

而等到康乾時期,國家平定以後,老百姓對於剃髮已經習慣,滿清政府開始崇尚漢學,統治階級的獎懲開始充滿人性化,並不太在意剃髮樣式是否完全遵循一致了,適當的加粗或者前面多留點也無傷大雅(蛇尾型),在這個時期,對於光頭和禿頂的沒有人會特別追究,當然面子上基本要過的去。


而在之後,慢慢催生了假髮產業鏈,但清朝的辮子在腦袋後面,假髮穿幫的可能性很大,但穿幫的人被抓住以後,頂多就是被教育批評,行為惡劣的罰點款罷了。

之後的清晚期,滿清因八旗子弟政策,導致朝堂上的漢人反而比滿人還多,儘管已經習慣了剃髮,但骨子裡的儒家思想,還是讓他們在規則範圍內有了小小的對策,逐漸形成了月半頭(牛尾型)我們在清宮劇中看到的大多是這種樣式。


所以說,不同時期對於光頭和禿頂的人的處理方式也不同,但是不論金錢鼠型,還是蛇尾型,乃至後來的半月型,顯然都不符合漢人的習慣。

儒家文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小小嬴政


辮子及腰,閒庭信步,看花開花落,聊天地人生;辮子繞脖,奮戰沙場,徵東南西北,為江山統一。

大抵是眾多清朝熱血男兒的現實寫照。

與其它朝代的熱血男兒不一樣的是,他們頭上的那條烏黑的長辮子,有時候比女子的滿頭釵飾還搶眼。

清朝男子一律要留辮子,對於禿頂和光頭的人有什麼影響?

一、“剃髮令”有特權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漢人剃髮被視為不孝。

清朝初期,為了打擊漢人的信仰,消弱漢族人民的反抗意識,清政府頒佈了“剃髮令”。

以""不從者斬""為手段,強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改剃滿族髮型,即頭上的頭髮要被大面積剃掉,只在頭頂和後腦勺留一小撮頭髮紮成辮子。

這個命令限制了修髮型的時間,十日的限期內不剃髮,或者剃髮不合官方標準的,嚴懲不貸,甚至會被斬首。

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剃髮令允許禿頂推兩邊,光頭不需要留辮,前提是得要聽話。

禿頂和光頭的人腦袋瓜本來就大面積光亮著,在這一剃頭運動中,他們倒也省心不少。特別是光頭的,只是無法能達到官方“留兩小辮子在頭上”的標準而已。

二、中期辮子進化

隨著清朝勢力的逐漸統一和穩固,剃髮規定有所放鬆,辮子也是由前期的留兩撮改留頭頂那一撮就可以了。

而且頭髮留的範圍可以大一些,這時候的辮子就比較大,有垂感,比較大方得體,不像前期那般小家子氣了。

而對於禿頂的人來說,只需要剃後腦後面那小部分的頭髮,辮子照樣可以編。

而對於光頭的人來說,也沒什麼大影響的,只是省了編辮子的工夫,少了甩辮子的瀟灑而已。

三、晚期制度松

到了清朝晚期,剃髮越來越寬鬆了,男子剃掉前半部分頭髮就可以了,後腦勺後的頭髮全部編在一起,編起一根長長的大辮子。

可以擼辮沉思,也可以繞辮練武。大辮子也成了清朝男子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隨著時間的增長,滿漢兩族之間的相處越來越和諧,社會上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事端和摩擦,扎辮子也成為了一種習慣。

至於禿頂和光頭是怎麼樣的,已無關要緊了,只要他們不反清就行。

時代在變更,清朝的辮子風景也漸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了史書的記載,成為後人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從金國開始,女真人就這樣了。清朝的女真人沿用了這種風俗。客觀上講,這是為了騎馬,頭髮不會擋在眼前設計的髮型。和女真人、滿洲人相比,契丹人的髡髮更具有當代性,非常時髦。目的也是類似,易於打理,不擋眼睛,而且起範兒。

禿頂的好說,有多少頭髮,就梳多長的辮子。

光頭強屬於自然災害,估計政府核查清楚,也只能得過且過了。


小板凳看電影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大宋在為陽明心學追根溯源時,查閱過清朝的有關文檔,曾發現過類似的案例。只是當時是在圖書館,忙著看陽明心學的資料,沒有注意複印清朝辮子的資料,可惜可惜。

在大宋的印象中,清朝的相關規則是:就算禿頂,剩下的頭髮也要織成辮子。

就算禿到幾乎光頭,哪怕只有一兩根頭髮,也要織成辮子。

如果實在連一根頭髮也沒有,則要向保長、族長事先彙報,記錄在案,以便在風紀官來抽查的時候,可以有憑證。

此外,這個問題,周星馳早想到了。看《武狀元蘇乞兒》中的相關場景——


當時,周星馳演的蘇乞兒正在妓院玩耍,與僧格林沁及趙無極爭風吃醋。中間,趙無極看到蘇乞兒披頭散髮,就抓住了這個把柄。

不過,周星馳何其天才,這個細節正好是無厘頭笑料,他豈會錯過,於是,蘇乞兒就有了這根小辮子,看圖——

注意看,周星馳手中拈著的那一撮頭髮,就是一根小辮子。

兩位對手看了以後,就沒有藉口了。

一根不起眼的小辮子,在清朝,那簡直是可以保護腦袋的大力士啊。

.


大宋2019


明朝末期,以皇太極、努爾哈赤為首領的女真部落入侵,一個是氣數將近的王朝,一個是充滿野氣朝氣蓬勃的新勢力,最終明朝以恥辱性的靖康之恥結束了對中國的統治,同時也來開了將近三百年的統治。

女真部落以滿族為主,部落裡的野氣表現很多,“剃髮令”,強制要求統治下的各民族,剃成滿族的髮型,也就是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頭頂剃光頭髮,頭後部留個長辮子這種髮型。

想在普通老百姓中施行這種民訴上的政策自然會面對巨大的阻力,古今亦然,更何況是要普遍地剃髮,留一個讓人一下子很難的髮型,更何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已經深入漢族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認知之中。對清朝這種政策,反抗者大有人在。

這時,野蠻的民族一般都會採取高壓強制措施,清朝也不例外。“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剃髮引起的血案並不在少數。

在持續高壓之下,最終滿族髮型在普通老百姓施行開來。這就涉及到了禿頂和光頭的人的處境,首先禿頂的人做一個留辮子的髮型並不難,將禿頂兩邊頭髮剃掉,再在尾部留個長辮子就好。而光頭的人,則要危險的多,可以戴個有辮子的假頭套,或者出家,否則在政策執行嚴格的時候就很危險了。


老李有刀


您的問題很有意思。我來回答一下吧。

清朝推行削髮令,就是所謂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當然,這個法令的實施力度與執政時間相對應,關於禿頂和光頭的人在不同時期,也就有了不同的後果。

在清朝初期,滿清王朝為鎮壓漢人,決定從物質到精神的雙重統治,剃髮,也就意味著對漢人幾千年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儒家思想的顛覆,所以,剃髮,也稱之為“剜發”,每次剃髮都是相當於被千刀萬剮一般,這種折磨對於讀書人尤其大,所以,今人總會說清朝人沒有骨頭,那就是因為,骨頭早已經隨著剃髮一起被剔除了。

『金錢鼠尾辮』

在清早期,即乾隆以前,清朝比較流行此種髮型,該髮型為女真族習俗。



從圖中所見,可以看出為什麼當時漢人不願剃髮了,太醜了!

『豬尾辮』清朝中期

『牛尾辮』清晚期比較流行,也就是現在影視劇中比較喜歡用的一種髮型——月半頭。

縱觀整個清朝,在對於剃髮令最嚴的順治時期,出臺有:剃髮不如式者亦斬。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如果跟朝廷規定的不一樣,哪怕只是辮子粗了點也被視為犯法,當斬。所以,光頭者斬,禿頂者視情況而定。

而等到康乾時期,國家平定,老百姓對於剃髮已經習慣,滿清政府開始崇尚漢學,統治階級的獎懲開始充滿人性化,並不太在意剃髮樣式是否完全遵循一致了,適當的加粗,無傷大雅。這個時期,光頭和禿頂沒有人會特別追究,當然,面子上還是要過得去,因此,催生了假髮這條產業鏈,但由於這個時期的髮式在腦後,假髮穿幫的可能性極大,但頂多也就是教育批評罰款罷了。

清晚期,滿清因八旗子弟政策,導致朝堂上下漢人居多,儘管已習慣剃髮,但骨子裡的儒家思想還是讓他們在規則範圍內有了小小的對策,逐漸形成了月半頭。這個時期,頭禿頭者無所謂(或帶假髮,或參假發一起辮),光頭者(如為底層老百姓則頂著光頭,如是富貴人家,則多會戴假髮或帽子)



橘子貓cherry說道


清朝的禿子和光頭不會被懲罰。因為清朝規定的是剃髮易服,只要剃髮,不必留辮子。

這裡需要強調下,清朝入關後,為了奴役漢族人民,強迫漢族留取滿族髮式和服裝,所所謂剃髮易服,逼迫大家的剃頭,而不是留辮子。

明朝時候的習慣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男人的頭髮都必須留長,然後梳理整齊,形成髮髻。

而滿清則逼迫大家,把頭上的大部分頭髮都剃光,只留下腦後的一小片。

至於這一小片,是不是必須梳成辮子,並沒有這個規矩。你可以梳辮子,也可以全部剃掉都沒有關係。

只不過,如果都剃了前面的,留下這一小片還是梳成辮子方便。

所以當時的口號是“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意思是你不把前面的頭髮剃光,就要砍你的腦袋。至於你是不是要把後面的頭髮也剃掉,悉聽尊便。

只要強迫漢人剃髮,就已經達到了精神上奴役的目的。滿清也不會故意逼迫梳辮子,刁難天然的禿頂的。

當時還有專門的說法,叫做四留四不留。就是女留男不留,死留活不留,僧留俗不留,小留老不留。就是說,女人可以保留漢服漢發,死人入殮可以穿漢服,和尚道士可以不必更換為滿族的服裝和髮式,小孩兒這方面也可以寬鬆些。

此外,這個剃頭的程度,從清初到清末變化也很大。早期要求剃頭的面積很大,留下的頭髮很小,只能有銅錢那麼大一塊,留下頭髮梳成辮子要能穿過銅錢的錢眼,稱為“金錢鼠尾”。而到後期逐漸寬鬆起來。

現在滿清題材影片中,留的辮子大都數是“陰陽頭”,就是前半部分額頭刮光,這是清朝後期的髮式,前期這樣是不能過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