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郭沫若挖掘的萬曆陵後來怎麼樣了?

孤客生


提及定陵,世人腦子裡最先蹦出來的無疑是兩個字:悲劇。

為什麼會是這兩個字呢?

因為不管是定陵的主人、還是定陵的發掘,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也正因此,對於所有考古學者來說,定陵考古是考古人士心裡一道永遠的傷疤。


但即便如此,作為第一座被正式考古發掘的皇陵,某種意義上而言:定陵又是幸運的。

雖然萬曆皇帝被挫骨揚灰、兩位皇后被暴屍郊野,比之於那些被盜掘的皇陵,他們至少還給人留了個影像。

這次考古的某些發現也為某些歷史真相的復原,提供了可能。

萬曆皇帝從棺槨裡被請出來之後,曾做過一次屍檢,屍檢報告顯示萬曆皇帝腿部有疾。那麼,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會不會和這個有關係?我們不得而知,不管怎樣,被考古發掘出來的皇帝,我們會從他的遺體上,尋找歷史的真相。

相比之下,那些被盜墓賊發掘的皇陵,不僅陪葬品被哄搶,遺骨更是免不了遭到羞辱。如此,別說研究了,連保存完整的屍身都難。

1955年,在郭沫若、吳晗等人的聯名上書請求發掘長陵,以尋找失落的古籍《永樂大典》。後來經過反覆研究,這幫人決定先拿定陵練手。

6月,定陵的發掘工作正式開始。歷時一年的發掘之後,定陵重見天日。1959年,定陵博物館在定陵原址成立,並對外開放。

這座地下宮殿裡,究竟有著怎樣的寶物?重見天日之後,它又經歷怎樣的歷史?

定陵博物館建立以後,由於條件有限、經驗匱乏、能力欠缺,許多文物並沒有得到妥善的保存。諸多絲織品和字畫,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有的甚至被損毀。而裝殮萬曆皇帝的棺槨,則被博物館辦公室主任以有複製品為由,將之毀掉並棄之荒野。


隨後,整個中國進入了一種莫名的狂亂之中,諸多文物古蹟遭到毀滅性打擊。萬曆皇帝作為封建大地主的大統領,自然逃不過這場災難。定陵博物館的專家都被迫離開崗位,接受人民群眾的再教育;空蕩蕩的博物館,就此擱置,許多珍貴文物進一步被損毀。

萬曆皇帝的開棺暴屍,也點燃了全國各地對古墓的發掘狂熱。一時間,黑雲壓城城欲摧,但凡比較顯著的古墓,都受到開掘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考古學者鄭振鐸、夏鼐呈請禁止開掘帝陵,這才挽救了一大批古墓。

那麼,定陵博物館最後還剩下什麼珍貴的文物?

1971年8月底的某個深夜,定陵博物館值班人員忽然接到電話,說是某青要來參觀,現已動身,請做好接待準備。次日凌晨3點,某青來到園內,言明要在這裡過夜。工作人員一時間不知所措,特麼的這種地方怎麼敢讓她住?可人家堅持要住,無奈之下,也只好讓她將就將就了。


這一天一大早,博物館關閉大門不再接待遊客,所有的工作人員都陪著她在園內參觀。當她走到太后的鳳冠前時,對眾人說:“這個帽子看起來不錯,能拿出來戴一下嗎?”講解員敢不答應?便將玻璃罩打開,取出鳳冠交給她。她試戴了一下之後說道:“太沉了,這東西戴一天還不得把脖子壓斷。”然後摘下鳳冠,還給工作人員。這時工作人員才放下心來,他們真擔心她把鳳冠戴走了。

還好,這位女同志並沒有看上這頂帽子,而她在試戴這頂鳳冠時,也發出感慨:古代的皇后也不容易啊!言外之意為何?

鳳冠只是定陵諸多文物裡,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還有許多文物,都因為技術問題,並沒有保存下來。如今定陵博物館的文物,大都是複製品,不過,哪怕是複製品,也足以彰顯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期待有一天,這些真品可以與我們見面。


記者李滿


被郭沫若挖掘後的萬曆陵寢定陵,經過整整一年的發掘,終於看到了夢寐已久的地下玄宮大門的入口處-金剛牆,下圖就是當年拍攝的金剛牆老照片,在人們毫無經驗的撬開了金剛牆的第一塊牆磚的那一刻,宣告中國考古史最慘烈的考古悲劇即將發生了。

當牆磚一塊一塊的去除。地宮的大門慢慢的顯露在人們眼前之時,人們推開了這座已經封閉了幾百年的皇家帝陵的玄宮之門。

但進到了存放萬曆帝棺槨和隨葬品的寢宮時候,令人遺憾的事情發生了,已經失傳的明代皇家織錦在沒有任何技術能力保存的考古隊員的眼前迅速的碳化變黑,最後成為了渣滓。還有一些明代的木俑,也因為沒有經驗能力處理保存而全軍覆沒。全都被糟蹋了,剩下來的只有那些金器和瓷器。

跟讓人扼腕嘆息的還在後面,當這些所剩不多的珍寶和萬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都需要進一步保護和清理的時候,一場眾所周知的風暴席捲了神州大地,這些正在清理考古工作的專家們被下放勞動,使得這些文物竟然一時間無專業人員的管理保護,就扔在了民房之中,在高潮的事件是在六六年八月份,最為珍貴的歷史文物萬曆帝和皇后的遺骸,以及畫像等物件,竟然被瘋狂的年輕人拖到了定陵大紅門前面的廣場上,被一把火燒掉並挫骨揚灰,就連珍貴的楠木棺木也被扔進了附近的山溝裡。。。


老豬的碎碎念


1955年,北京副市長吳晗與郭沫若起草了一份【關於挖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這份報告遭到一些考古學家的反對,雙方爭執不下,先送到了周總理那裡,最後又讓毛主席裁定,毛主席點了頭,支持方勝利。

1956年,吳晗、郭沫若等人,成立考古委員會,6月定陵挖掘工作開始。因為找不到墓道口,考古隊請了許多民工,明樓被挖了三條約27米深,近百米的探溝。歷時一年多,才打開定陵大門。

有一個年代特色鮮明的記錄片《1958年定陵挖掘紀錄片》,講述的即是這段歷史。地宮全部用青白石砌成的拱券,萬曆皇帝與兩位皇后的棺槨放置在後殿,硃紅色的棺材,屍體已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珍貴織錦。

(1958年定陵挖掘紀錄片,考古學家從棺槨中取出文物)

考古學家從地宮中取出珍貴文物3000多件,本以為永樂年間編撰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正本會在定陵裡面,但卻沒有發現。令人痛心的是,因匆忙打開大門,眾多絲綢字畫迅速氧化,毀損不可挽回。後來是在報告了周總理之後,才下令“全國內不主動發掘皇陵。”


(1958年定陵挖掘紀錄片,定陵的陪葬傭)

1959年9月30日,定陵的文物出土到達最後階段,定陵博物館成立,正式對外開放。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吳晗被批鬥,後來被關起來,肉體與精神備受折磨,下場悽慘。

而吳晗主持挖掘的定陵再次慘遭厄運,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

保存在文物倉庫中的萬曆皇帝和皇后的屍骨被扒出來,扔到博物館前面的廣場上面,人們紛紛用石頭砸向屍骨。屍骨破碎之後,紅衛兵又將之付之一炬,挫骨揚灰。

萬曆皇帝與皇后用的三口硃紅色棺材被扔至寶城之外的山溝中,因為棺槨的木材是珍貴的楠木,村民們便撿走再用,但詭異的是,凡是撿到棺材的村民都遭遇了不幸。這被認為是萬曆皇帝的詛咒。

(定陵挖掘後萬曆黃帝遺骨)

無論是對定陵、萬曆皇帝來說,還是對郭沫若、吳晗來說,定陵挖掘都是史上的一大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令人震驚。


蔡駿


現在去北京看十三陵就知道了,定陵除了一個空蕩蕩的地宮,裡面沒有一件文物是真貨,全部都是仿製品。參觀過的人都覺得自己看了個假景點。

萬曆皇帝的遺體呢?在某個特殊時期裡被批鬥唄。批鬥完之後,萬曆皇帝和孝靖、孝端兩位皇后的遺體還當眾用火焚燒。

後殿上擺著的三口巨大的棺槨,也不是原來的金絲楠木,而是用白灰和水泥的複製品。因為當時所有的陪葬品都被拿去焚燒了,棺木也被劈開扔掉了。

什麼都沒保存下來,後期根本沒有辦法進行復原。

從定陵開始挖掘到文革結束,過了整整二十多年,考古發掘報告才正式開始撰寫。定陵考古發掘報告的正式出版時間是在1990年。

考古發掘報告,是考古發掘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可以說,考古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辛辛苦苦發掘出來的實物資料,編寫成考古發掘報告。因為後人會將這些發掘報告當作歷史資料進行學術研究。

所以說,考古發掘報告不能帶有主觀意識地亂寫。它不是將文物描述一遍這麼簡單,它還需要通過這些文物來聯繫時代發展,反映當下社會歷史,揭示社會生產規律。在報告內容中,必須包含了當時觀察資料時所發現的問題,並就此提出解決建議。

編寫考古發掘報告一般需要用上幾年不等的時間,可是像定陵這樣,發掘出來後過了二十多年才完成考古發掘報告的,實屬罕見。

再說迴文物。隨著時間的流逝,有很多文物被保護保存不當,它們從地宮被搬離出來後,大多數被堆放在一些普通的庫房裡。

庫房的存放條件很差,比不上在地宮裡相對穩定的環境,溫度、溼度、光照隨時發生變化,加上庫房角落還漏風,風化十分嚴重,一大批國寶褪色的褪色,變形的變形。

最後能存活至今展示給眾人看的,寥寥無幾。

總之,發掘定陵,絕對是大錯。


奇異機器


被郭沫若挖掘的萬曆陵後來怎麼樣了?

這個問題中有三點要素:郭沫若、萬曆、陵。

郭沫若一生三大愛好:寫作,挖墳,換老婆。文學方面著作頗豐,早期時代特色比較重,雖無在特定領域有曠古爍今的成就,卻也在大面上受到好評。但因晚期很多詩作惡心膩歪人,心術不正捧臭腳老換去一些既得利益,並不受大眾追捧,甚至讓人反感。

所以在如此“盛名”之下,觀眾逐漸把視角轉移到郭沫若挖墳(考古)和換老婆身上。

換老婆就不必說了,就說說考古吧。

都說郭沫若喜歡挖墳掘墓,其實在個人看來更多的是“恨”,這種“恨”並不是恨這些墳,而是恨自己人生太短,恨不見古人。

尤其是對一個文物收藏和研究都非常有“嗜好”的文人,對於墳中寶貝的憧憬,甚至讓自己丟掉道德束縛,俗稱挖墳。

如果郭沫若能活到技術可以保存隨葬品的時候,那估計郭沫若對挖墳的慾望就沒這麼強烈了。估計這一點不單單郭沫若,很多人在私心上都可以理解。


常說郭沫若挖墳有三大目標,一是秦始皇陵,一是乾陵,一是長陵。

其實我也有兩大目標,就是秦始皇陵和乾陵。大體上跟郭沫若差不多,想看秦始皇陵裡的架構,想看乾陵裡是否有王羲之真跡。

這是我之私心,所以平生愛好之一就是去逛各大博物館。所謂想看秦始皇陵和寢陵,也得建立在能活到國家有條件發掘的基礎之上。如果到死那一天都沒這個機會,那真的也會可能如郭沫若一樣,想盡辦法進去看一看。

倒不是垂涎其中寶物,想據為己有,只是看一看就好。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這個意思。

也不要說挖墳XXXX,如果真到那天,可能並不介意埋自己的小土包子被人刨開,甚至如果真有人給個盜洞讓我進去看一看,我願意進去之後就封死在裡邊,一舉兩得,不破壞文物,還能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大抵如此。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是理解郭沫若的刨墳情節的,可能到這有些人就要罵我了,沒關係,我死了之後就一把骨頭渣子,誰想刨誰刨,拿去泡藥酒都行。


但是跟郭沫若相比,我沒有他那個地位和話語權,所以也只能拿個小板凳戳在那眼巴巴的等待國家動手。

甚至郭沫若自己的話語權,都是不夠的。


其實當時郭沫若想挖長陵,但是長陵太大了,上頭不批,於是就找個小的練練手,於是就找到了萬曆陵,之所以找到萬曆陵,還是因為萬曆陵上邊塌陷了一個土坑,比較好下手,並不是直奔萬曆陵去的。

即便是萬曆陵,也不是郭沫若一人說挖就挖的,他起不了主導作用。而是很多專家一起寫的材料遞交上去,才讓國家重視。

國家一看這麼多專家大師都想動手,那或許可以試一試。畢竟當時考古科技不發達,但是也不知道真正弄起來要面對什麼,所以就先找一個練練手,考驗自己的考古技術,積累考古經驗。於是就批准了。

在個人看在,雖然郭沫若很渣,但這次挖墳確實不是郭沫若的錯,他只不過是眾多參與這次項目中有私心有好奇心文人中的一個。只不過他的名聲實在不太好,所以這個鍋就得他背起來。

而且,這次損失在考古界來說應該總歸會有那麼一次,畢竟等到科技發達的時候,準備也未必充分,這次失敗反而是個慘痛的經驗教訓,周總理也做到了迅速批示,避免了更多皇陵被毀壞,給未來考古領域留下大片藍海。


萬曆皇帝的骨架,被重塑後毀掉了。其他文物也因氧化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萬一其中有歷代名人的古董字畫,估計郭沫若也會後悔挖掘的。畢竟想看一看,不是想毀掉。



梁宇航


答:

發掘明陵,吳晗決心己下。搬兵請將,上書總理。鄭振鐸、夏鼐提出異議,雙方爭執。

1969.10.10日夜,一股粛殺氣氛纏繞著北京某監獄。吳晗快死了,身邊無一人⋯

明陵發掘是他大學時代的宿願,也是他建國以來鼎力促成的一件事。但自從萬曆帝后一人多高的三口金絲楠木棺材連同三具骨架被騰飛的烈焰傾刻化為灰燼的消息傳到他耳中時,他才清楚的認識到,在十年前那場爭論中,鄭振鐸夏鼐兩位錚友的遠見⋯

吳晗腸子都悔青了,但是,流逝的時光不會再來,一失足成千古恨,今天,屬於他的只有悲憤和無盡悔恨⋯⋯


令人意外的是1955年10月4日給政務院的發掘報告卻是"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

報告領先簽名的是: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張蘇。

長陵就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陵寑。幸運的是朱棣生前與他老爸模樣相似,作風、性格相差無幾,其陵龐大、隱秘、堅固,尋找幾個月均無法下手,只好轉向地面建築已破壞,年代較晩的定陵。

1955年12月初在吳晗鼎力主持下,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成員為:郭沫若,沈雁冰,吳晗等九人委員會。


歷盡千辛萬苦,1957年定陵終於完成發掘。

1958年定陵內部開放。定陵發掘引起世界轟動,這是政府主持的第一次對皇帝陵的發掘,世界目光都聚焦應該具有的發掘報告,然而三十年過去了,報告不見公佈。

文革到來,三口一人高的金絲楠木和三具屍骨毀於大火。

1958年,越南政府胡志明主席第一個參觀定陵。但是未在留言紙上留下任何字跡。
1965年9月,周總理陪同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參觀定陵,來賓對十三陵的規模宏大所震撼,讚不絕口,總理接過話說,我們每一座陵墓都是這樣,這時吳晗接過話說:"長陵比這規模還要大,要是發掘,一定更為壯觀,研究價值也大於定陵。"總理沒有說話,向停放不


遠的汽車走去,吳晗著急的問:"總理,你看這發掘定陵的事?
周總理沉思片刻說道:"我對死人不感興趣"。也正因為這句話,明成祖朱棣才在他的陵寢安睡至今。中國文化瑰寶又免遭一次劫難。幸甚朱棣皇上,幸甚整個華夏民族。

從此,政府不允許發掘任何皇陵!


良人執戟2


前車之鑑之,定陵,考古一大悲哀!

被郭沫若挖掘的萬曆陵後來怎麼樣了呢?2017年,本人有幸參觀過定陵,多年以後,讓我們站在客觀的角度,瞭解下萬曆陵目前的狀況。

事件回顧:

萬曆陵即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陵墓。1955年,經吳晗、郭沫若、沈雁冰、鄧拓等人申請,雖經國家批准,被髮掘的一座帝陵。由於當時發掘技術水平不足,又缺乏考古經驗,且後期保護工作未考慮周全,導致陵墓開啟後,短時間內珍貴精美的古字畫、絲綢等文物,包括最為珍貴的龍袍,在突遇氧分子後迅速碳化,全部毀於一旦,整個古墓遭到毀滅性的破壞。1966年,WG時,萬曆皇帝屍骨又被砸碎、燒燬。

目前情況:

目前定陵已經為5A級景區,供世界各地遊人參觀,有價值的文物已經得到保管。

事件延伸:

也正是由於定陵的前車之鑑,國務院於1997年下發的《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由於文物保護方面的科學技術、手段等條件尚不具備,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也表明著我國對帝王陵墓的重視和尊重!


linux每日談


郭沫若這個人在歷史上的爭議是非常大的,此人做人風格被大多人所厭惡,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此人在文學上面的造詣是非常高的,這是公認的,即使很多人討厭他,但他的文學水平是大家都認可的。

郭沫若還有個愛好便是考古,他同時也是一位考古學家,他當時非常想挖開武則天的乾陵和秦始皇陵,當然這麼重要的陵墓,自然不被許可,於是乎他打算先挖定陵來練練手,定陵說實話挺倒黴的,自從建造好之後,史料記載有三次起了大火,其中一次方圓四十里都能看到煙火。

後來的定陵可以說只有地宮是完好的了,可惜的是又碰到了郭沫若,他和一幫考古學家一起請求要挖掘定陵,最後耐不住他們的軟磨硬泡,國家同意挖掘。實際上這次挖掘是郭沫若的私心,他想挖定陵練練手,只要成功他便會請求挖掘武則天墓。

萬曆皇帝是真的倒黴,這次挖掘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悲劇,根據記載,墓中很多的絲織品宛如新的一般,可惜都只是曇花一現,當接觸到空氣沒一會,全部化為了飛灰。一年的考古工作結束之後,考古隊撤出,這個時候正好趕上一段特殊時期,萬曆的墓被糟蹋的簡直不成樣子,很多東西都被村民一掃而光,或者是直接給砸了。

就連萬曆的棺槨都被當地農民給劈開扔入了深山,該墓是一片狼藉,如今大家看到的都是後來人收拾好的。值得一提的是,萬曆的棺槨還間接的害死了四個孩子,有家人撿了棺材打造成了櫃子,結果家裡的四個孩子鑽進去玩,全部在裡面窒息而亡。村裡人都說那是皇帝的東西,普通人是無福享受的,敢撿回來用搭上性命很正常。除此之外還發生了不少怪事,定陵地宮剛剛打開,定陵的坐獸直接被雷劈掉,同時兩個守陵人也直接被劈死。

挖掘後的定陵是被糟蹋的不成樣子,同時挖掘定陵的人,除了郭沫若以外,沒有一個是善終的,尤其是聯名要求挖掘定陵的人,全部死於非命。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定陵是我國第一次進行大規模正式發掘的皇陵,此事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各種爭議也層次不窮。而且受一些自媒體的影響,凡提及定陵,郭沫若先生便會首當其衝。那麼,事情真相到底如何呢?

在1955年時,明史學家、北京市副市長吳晗,邀請郭沫若、沈雁冰、鄧拓、范文瀾、張蘇等人一起聯名上書,請求發掘長陵,並獲得批准。

所以,當初的首倡者不是郭沫若,要發掘的也不是定陵,而是長陵。不過,由於長陵規模大,而且當時已經是對外開放的公園,施工多有不便。所以,計劃又有所改變,打算再找其他明代帝陵進行發掘。

在勘察時,工作隊發現了定陵墓道痕跡,於是便決定發掘定陵。1956年5月,對明定陵的發掘工作正式開始,到1958年7月完成,中間進行的比較順利。值得注意的是,從調查到發掘,始終都是在夏鼐先生指導下進行的,郭沫若所起到的作用並不是很大。

整個定陵的地下建築有前、中、後三大主殿和左右配殿,共設有五室,有七道石門,規模龐大,結構複雜,出土器物近三千件。

定陵發掘完成後,根據最初的設想,將其開發為一座博物館,對外開放售票,所收款項用於日常維持並作為繼續發掘長陵的資金來源。而且,當定陵發掘完成後,繼續發掘長陵的審批也得以通過。所謂郭沫若發掘定陵而造成巨大損失,被國家禁止繼續發掘其他陵墓之說,純屬無稽之談。之所以未能繼續開展,則是因為當時很多工作難以繼續進行。

定陵發掘功過皆有,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其中被人詬病的,主要是文物保存問題。受技術影響,確實有些文物未能獲得有效的保護,這一點即便在今天,也還難以攻破。另外,真正損失巨大的,也是在後來因某些人為因素造成的。

至於定陵怎麼樣了,我想大家都應該很清楚,那就是目前依舊對外開放,使得今人得以參觀、瞭解萬曆皇陵的基本情況,近距離的接近歷史。當然,如今最為飽受批判的,則是郭沫若了,而且定陵的問題也養活了不少靠黑考古、黑郭沫若為生的自媒體。


碣石樵子


小黑覺得定陵的發掘雖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是考古界吸取了這個教訓,總的來說也不是百無一是的。

1958年,在郭沫若推動考古工作者對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展開考古發掘工作。由於當時的條件所限,明代皇家織錦在遇到氧氣後,迅速的碳化變黑,最後成為了渣滓。還有一些明代的木器,也因為沒有現場保護技術而全軍覆沒。


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也因其後國家的動亂的原因,被砸碎焚燬。三口金絲楠木棺材被丟棄,對於文物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壞。

定陵的發掘一直是考古界反思的問題,據說國家此後是禁止對皇陵的主動性發掘。而且,很多時候的發掘都是被動性的發掘(比如海昏侯墓),因為現在的科技水平是無法保護好一些易氧化的文物,比如定陵的諸多文物和馬王堆的藕湯了(這可能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藕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