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北宋國運的一戰,卻為何毀在了“第一良將”之手?

五代時期,後唐大將石敬瑭造反建立後晉,為了獲得東北契丹(遼)國的援助,石敬瑭無恥的認比自己小十幾歲的遼國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且割讓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以太行山為界,分山前和山後,如同一把利劍懸在河北平原之上。燕雲十六州的割讓,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唯一的屏障,遼國騎兵可以長驅直入河北平原,突擊無險可守的開封。因此,滅亡北漢後,志在成為千古一帝的宋太宗趙光義開始著手收復燕雲十六州。

決定北宋國運的一戰,卻為何毀在了“第一良將”之手?

戰略要地 燕雲十六州

滅掉北漢後的趙光義,馬不停蹄率軍直奔燕雲。結果輪番大戰、精疲力盡的宋軍在燕雲首府幽州城下被遼國名將耶律休哥打敗,全線崩潰。七年後的雍熙三年,在接連解決了武功郡王趙德昭(宋太祖長子,自殺)、魏王趙廷美(太祖、太宗親弟,自殺)後,北宋朝廷已再無其他可以影響太宗系皇位的宗親。解決了內部問題,恰逢遼國新君登基,蕭太后攝政,宋太宗再次燃起了收復燕雲的念頭。早在雍熙元年,知雄州賀令圖上表說:“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其大將韓德讓寵幸用事,國人疾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這在漢人的傳統觀念中,正屬於“主少國疑,垂簾聽政”的亡國之相,據說宋太宗聽聞後,“始有意北伐”。

決定北宋國運的一戰,卻為何毀在了“第一良將”之手?

宋太宗趙光義

這次北伐準備充分。北宋起禁軍二十萬,基本上自後周世宗柴榮、太祖趙匡胤數十年經營訓練的禁軍精銳盡出。大軍兵分四路,實為三路。宋太宗趙光義的戰略是這樣的:東路軍以曹彬、米信為主帥,率軍十萬為主力,沿河北平原出擊山前諸州,進攻涿州,但是要持重緩行,時刻給遼軍以壓迫,使得遼軍顧不上救援山後。中路軍以田重進為主帥,出兵飛狐口,切斷遼軍山前和山後的聯繫。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帥,攻打山後諸州。待潘美完成任務後,三路大軍匯合攻打幽州。此次將領俱為北宋初期名將。要知道終北宋一朝,只有四位職業軍人配享太廟。其中就包括了曹彬、潘美這兩位大帥。還有一位上黨名將李繼隆,是趙光義的小舅子,當時是曹彬東路軍的先鋒大將。東路軍主帥曹彬,更是被譽為北宋“第一良將”,在北宋一統戰爭中,多次擔任監軍,並且是滅南唐的主帥,不僅治軍有方,而且最大程度的保證了軍隊的紀律,使得民眾免於塗炭。

決定北宋國運的一戰,卻為何毀在了“第一良將”之手?

三路大軍進軍圖

戰爭初期,西路軍在潘美的帶領下,勢如破竹,一舉拿下山後四州。中路軍田重進經過激戰,也迅速拿下了飛狐口。結果,將星雲集、兵力最強的東路軍,卻在“第一良將”的帶領下出現了問題。曹彬率軍攻佔涿州後,按原定計劃,應該大軍防守,以待山後中路軍和西路軍。但是,曹彬卻大意的被遼國名將耶律休哥斷了糧道。曹彬在堅守十多天後,趁軍隊還有戰鬥力,率軍退回了此次出征的出發點雄州就糧。宋太宗的戰略是持重緩行,給以遼軍壓迫,即“持重緩行、毋貪小利以要敵”。聽聞東路軍撤退後,太宗大驚,說道:“豈有大敵當前而退軍就糧的道理?”趕緊遣使告訴曹彬不要再進軍,而是與同在東路的米信匯合,繼續虛張聲勢。

決定北宋國運的一戰,卻為何毀在了“第一良將”之手?

第一良將 曹彬

但是,要知道東路軍將星如雲,光未來配享太廟的名將就有兩位。此時,西路軍、中路軍捷報頻傳,而東路軍無尺寸之功,眾將深以為恥,集體鼓譟要求進軍。“第一良將”曹彬此時竟然壓不住眾將,率軍違抗宋太宗的詔命,帶了五天的糧食,再次出發攻打涿州。遼國名將耶律休哥聽說後,派出騎兵不斷偷襲宋軍,使得宋軍戰不能戰,退不能退。宋軍只得結陣並在道路兩端挖壕溝前行。短短的距離,居然走了二十天才到達涿州。剛剛到達涿州,蕭太后親率大軍殺到,匯合耶律休哥,遼軍士氣大振,而此時宋軍卻被自己折騰的人困馬乏。

決定北宋國運的一戰,卻為何毀在了“第一良將”之手?

遼國 蕭太后

意識到危險的曹彬,只得再次率軍撤退。耶律休哥全軍出動,追擊宋軍。終於在岐溝關追上了宋軍,宋軍無可奈何,只能以糧車護衛。結果,曹彬、米信身為主帥,居然棄軍逃跑,毫無戰意的宋軍被打敗。大勢已去的宋軍,只得渡過巨馬河。遼軍趁機再次出擊,宋軍死傷無數,自相踐踏。逃到易州的宋軍,十萬人只剩下了萬餘人。這時,遼軍決定全殲宋軍,宋軍聞風而逃,渡過易水之時,終於潰不成軍。史載“墜岸相蹂死者過半,沙河為之不流”。

宋太宗聽聞後,痛心不已,知道大勢已去,急令中路軍和西路軍撤退。結果西路軍撤退過程中,潘美無法節制監軍王侁,導致名將副帥楊業被王侁威逼,在撤退途中孤立無援戰死。這也是東路軍覆滅後,宋軍最大的損失。此戰過後,潘美、曹彬被貶官,王侁被流放。宋軍徹底喪失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勇氣,宋遼攻守異形。細品此戰,其實戰敗的原因很多:

決定北宋國運的一戰,卻為何毀在了“第一良將”之手?

楊業戰死

首先,宋庭的情報就有問題。雖然遼國新帝十二歲,但是蕭太后確實少見的女中豪傑。她年輕時曾許配給韓德讓,後來嫁給遼帝。韓德讓,這個漢人之後,確是難得一見的能臣。宋軍第一次北伐幽州,正是韓德讓死守幽州,才最終導致了北宋軍隊在幽州城下的潰敗。遼帝駕崩口,蕭太后嫁給了韓德讓,這在契丹族風俗中是允許的。此二人真心相愛,政治上配合默契,遼國統治穩固,進入了全勝時期。這也是為什麼,雍熙北伐中,沒有出現“米酒應王師”的情景。

其次,宋太宗的戰略也很有問題。這個三路進軍的策略看似完美,實則問題很大。東路軍進軍路線最短,卻要求緩行,這本來就很傷士氣。而且東路軍走的是平原地區,“緩行”正好是使得軍隊充分暴露在遼國鐵騎之下。西路軍攻擊路線最長、任務最重,實際上西路軍已經很好完成了既定目標,但還是沒有來得及匯合幽州。而山後的凌厲攻勢,並沒有減輕山前的壓力。遼國大軍一直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並沒有如宋太宗所料龜縮在幽州城中。另外,三路大軍,距離如此之遠,配合起來本就是很難的。

最後,就是“第一良將”曹彬的問題。曹彬一代名將,為何屢屢犯錯?當年收復南唐之時,他嚴令眾將不得搶掠。為何如今就制約不了諸將了呢?雖說東路軍名將多,要知道,攻滅南唐之時,潘美還是曹彬副帥呢。東路軍將領再大牌,會大過潘美?其實,深究其因,曹彬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人。在雍熙北伐之前,有人誣告曹彬謀反,後來雖然真相大白,太宗還是拿掉了曹彬的樞密使(武臣之首,號西府,位列宰執)的職位,以震懾太祖留下的一眾武臣。曹彬明白自己在太宗心中的地位。從戰爭的動向看,太宗其實時刻在指揮軍隊,所以曹彬的權力是大打折扣的,導致其進退失據。但是,在岐溝關之戰中,曹彬卻丟下軍隊逃走,這是其汙點,有違“第一良將”的稱號。影響北宋國運的一戰,卻毀於北宋“第一良將之手”,著實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