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登基時,會怎麼處理父皇留下的嬪妃?

阿濤說歷史


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會因此重獲新生,有的也會因此了此一生,就皇帝登基,父皇留下的妃子來說,她們的出路可以說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先皇留下的妃嬪,自古以來出路最好的莫過於武則天,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仿照匈奴單于、吐蕃王、突厥可汗死兒子娶媽的傳統,果斷把自己的小媽武則天從尼姑庵里弄了出來,拉進皇宮重新當了皇后。

這裡面涉及皇帝父皇留下的妃嬪兩個出路,一個就是沒有子嗣的充入尼姑庵為尼,防止她們被凡夫俗子玷汙,辱沒了皇家的名聲,還有就是像武則天這種的,直接一步登天,本來被打入了冷宮(尼姑庵),卻再次獲得新生,進入皇宮,走向人生巔峰。


有的朝代,方式就比較簡單粗暴的多,那就是殉葬模式的存在,這一方式運用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過世後的殉葬,沒有子嗣的,三尺白綾,一律賜死,當然這種方法也是很不人道的,這也許是對於殺人魔王朱元璋一生殺人無數的最好註腳了吧!

那些有子嗣的妃嬪,母以子貴,往往會同自己的兒子一同前往封地,安享榮華,過完自己的一生,在一些開明的王朝,比如說唐朝,有些邊緣的妃嬪還可能通過一定的渠道重新進入社會流通嫁人,但這種情況就真的比較稀少了,非一般人可得。

那些被在父皇在世時就被打入冷宮的妃嬪,下場就普遍較慘了,基本上都是殉葬的第一人選,即使不被殉葬,皇帝也不會讓她們會太久,那是他們父親的孽緣,與他們無關,因此,他們也不想費心費力為他們想辦法找出路,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死!


歷史三日談


每朝每代的皇帝的後宮都是很多佳麗,等到皇帝去世,新的皇帝登基,還會新的佳麗選入後宮,充盈後宮。

那麼老皇帝的妃嬪們會怎麼處理呢?

每朝每代的規矩是不一樣的,只有晉升成為的太后可以和自己的兒子去封地之外,其他的妃子就要看新皇帝的喜好。有的新皇帝喜歡上了父皇的妃嬪,就會繼續把他們納為自己的妃子。在元朝時期這種情況很常見,即便是隋唐時期,也不少皇帝娶了自己父親的妃子。

皇帝去世最恐懼的就是這些剩下的嬪妃,殉葬制度一直存在。大部分妃嬪都要跟著老皇帝殉葬,有的喝毒酒,有的要被勒死,或者被賜一條白綾,追隨皇帝自盡而亡。

除了被新皇帝接納,或者殉葬之外,還有一種就是去替皇帝守靈。

這些妃嬪一般都是年紀輕輕,往後的這一生只能在皇帝的陵墓邊度過後半生,孤苦,寂寞。這些妃嬪要一直看到自己老去,死亡,最後和去世的皇帝合葬在一起。

歷史上的才女班婕妤就為了漢成帝守了一生的墓。

其實最幸福的應該是那些隨自己兒子去了封地的妃嬪們,只要他們不造反,這一生都可以過得安然無恙,並且可以幸福的度過後半生。

在那個不能左右自己生命的年代,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比起殉葬,守靈,被新皇帝納為妃嬪更好一些。


這不是歷史


對於先皇妃嬪,殉葬、削髮出家以及居住後宮之中到死,是三條選擇,也偶有皇帝再臨終前留下遺詔,釋放妃嬪宮女出宮回家,但非常少。

在漢朝以前,將妃嬪殺生殉葬相當常見,一般沒有生養子女的妃嬪可能都難逃殉葬的命運,三尺白綾、匕首與毒藥。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在先皇駕崩,妃嬪出家削髮為尼常伴青燈也是一個選擇,相對於去守皇陵,出家為尼似乎會稍微好點,最著名的就是武媚娘在唐太宗死後出家感業寺。



而最普遍的,就是將先皇后宮留在宮中居住到死,除了身份尊貴的先皇皇后與妃位以上的皇帝生母可以冊封為太后,其他有一定品階的妃嬪姬妾,為太妃太嬪等,然而品階低的,卻連宮女都不如。

漢朝,先皇妃嬪還有個選擇,那就是隨自己的兒子去封地做個王太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得生下子嗣並且被冊封為藩王。
明朝讓人詬病的一點就是恢復了妃嬪殉葬的制度,明太祖、成祖等,直到英宗朱祁鎮前,大量妃嬪宮女被迫殺生殉葬,直到朱祁鎮時代才正式廢除。


澹奕


陪葬

陪葬。皇帝去世,有兒女的妃子都在宮中繼續享福,但沒有兒女的就要被強制的拖去陪葬,皇帝死後如果沒有為皇帝生過孩子也沒有很高的名分很有可能會被殉葬,這在中國歷史上很常見,尤其是在明朝,秦朝,夏商周。

削髮為尼

皇帝死後,沒有兒女的妃嬪就要在專門的寺廟中削髮為尼,從此青燈常伴,這對於後宮的女人來說心理上的落差是比較大的,素衣素食,還要做些勞苦之事,七情六慾也都要戒除,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也曾在先帝駕崩後入寺為尼,但是這與陪葬相比,還是更好一點。

隨子前往封地

在漢朝,後宮妃嬪如果生育皇子,在皇帝死後,她便可以到兒子的封國安享晚年。漢 高祖劉邦的嬪妃薄姬,在劉邦死後,跟隨兒子代王劉恆到其封地代地,作代王的太后。

再嫁

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由於妃嬪一般出自高門大族,皇帝死後,妃嬪多數能夠出宮,回到自己家庭生活。在三國時期,國君死後,妃嬪甚至可在遣散後改嫁他人

還有的在皇帝死後再嫁給新帝,元朝時當成吉思汗鐵木真死亡後,繼任者窩闊臺按照蒙古人的習俗,收留了鐵木真遺留下來的妃子。中國自古以來皇帝世襲居多,那這就是最為不符倫理的方法了,赤裸裸的亂倫。但是歷史上卻有許多朝代推行,這是對女性的一種不尊重,更是家族的恥辱。

宮中養老

皇帝死去,新帝上位,而舊人仍然住在原來的宮殿,有子女的便升為太后以及其它位置,沒有子女的就在宮中養老,雖不及從前的雍容華貴,但也衣食無憂。

明清時期,後宮嬪妃的身份以及地位大大提高,皇帝死後一般不管有子無子都是隨太后,住在壽康宮附近,稱為太嬪太妃,作為太后的小夥伴,共同度過晚年。


養花就要愛護它


這個事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秦始皇去世時,沒有生過孩子的嬪妃有殉葬。這個制度很殘酷,劉邦建立漢朝後廢朝了,但明太祖朱元璋又恢復了這個制度,明英宗朱祈鎮廢除了這個制度。以後除非政治目的,沒有人在殉葬,除了皇太極以遺旨逼迫多爾袞之母大妃阿巴亥殉葬。另一種處理方式是讓沒有生過皇子皇女的嬪妃們出家,武則天就是出家感業寺。不過這些寺廟是皇家寺調,與別處是不同的。在寺廟裡終老,其實是比較仁慈的一種辦法,總比活人殉葬要好得好。

第三種處理辦法是後代帝王享用。這個就比較亂倫了,比方說曹丕就把曹操的不少妃子拿過來享用了,唐朝的李治將武則天也娶了。窩闊臺娶了鐵木真遺留下來的妃子,雖然涉嫌亂倫,但畢竟不是生身之母,只是名分的上的母親。除了名聲不太好聽外,對這些嬪妃們來說,這真的是最好的選擇了。第四種處理辦法是宮中養老。這個太人性化了,朱祈鎮廢除殉葬制度後,後宮嬪妃不管生過沒生過孩子,都可以在宮中養老了。

第五種辦法是將這些未生過孩子的嬪妃再嫁。三國時期有嬪妃遣散制度,這些嬪妃可以再嫁。

第六種辦法是生過孩子的嬪妃,跟隨兒子到封地去。劉邦的一個妃子薄姬就跟隨兒子代王劉恆到其封地代地去了,後來又隨劉恆回了首都長安,劉恆當了皇帝,即漢文帝,而她做了太后,即薄太后。


春秋史社


做女人難,做皇帝的女人更難,一朝選入宮,一生命運起碼註定。後宮的男人只有一個,皇帝的精力有限,多個女人共享皇帝,雨露均霑不可能。



所以後宮是塊是非地,要麼成,成為皇后,或讓自己的兒子上位。要麼敗,孤苦伶仃,身隕皇宮……

老皇帝死了,一朝天子一朝嬪妃,自己的命運便掌握在新皇帝之手,是生是死,猶他定,是好是壞,依舊他來定。

比如康熙的妃子宜妃,也就是《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經常陪著康熙的那個女人,康熙在世,深受寵愛。但她得罪了雍正,冊封先帝妃嬪為太妃時,首先將她排除在外,一切福利都和她無緣。



這是壞,另一面好,則是一些福利,比如平常用度、一些封號,等等。如果有兒子,母以子為貴,漢朝的薄姬,去了代國,成了代太后。清朝允祥(十三爺)的母親在康熙在位時逝世,追封為妃位。可等雍正上位,連升兩級,追封為“皇考皇貴妃”,開妃子從葬的先例,准許陪葬景陵。

倘若混得好些,能再次成為新皇帝的女人。

先秦時期、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允許“烝”女人,也就是父親死了,兒子可以繼承父親的姬妾。典型的例子是李治娶武則天,但不得不說武則天手腕高超。感興趣的可以搜一搜李治冊封武則天為皇后的詔書,絕了!真正讓武則天死棋活了的一步棋是武則天給李治寫的那一封情書。



有好有壞,但也有生有死。生那就好好活著,要麼出家為尼姑,常伴青燈古佛,要麼發配去往陵寢守墓,要麼打壓進冷宮……死那就永遠地陪伴先帝,也就是殉葬,活人殉葬,朱元璋死後,有四十多位妃嬪殉葬,秦始皇的更多了。

也有女人自願陪伴先帝,比如李世民死後,他的女人徐惠憂傷過度,不肯吃藥,求死去陪伴先帝,終不久後二十四歲去世,被追封為徐賢妃。

帝王冷血,帝王無情,做他的女人,難上加難……


非常茴香豆


根據歷史的提 供的線索,過去的老皇 帝去世,新的皇帝登基以 後,一般會有以下幾種方式處理先帝 的妃嬪。

一、賜死殉葬。有些朝代 有皇帝去世,有妃嬪殉葬的風俗或上代皇帝的意圖 ,他死後想 他的妃嬪們隨葬。其實所謂的風俗客觀的去想,就是皇權的一種解讀 ,變相也是歷代皇帝的個人想法。目的其實很明顯,就是和自己曾經有 過關係的女 人,不想被他人褻瀆。殉葬變相繼續佔有,也沒把別人的生命當回事,那個年代皇權高於一切。歷史上秦始皇、周幽王、成吉思汗等等一些皇帝,都有讓自己的嬪 妃為自己殉葬的記載,這個做法想起來真夠殘忍的。歷史的一些記載中,朱元璋的次子親王朱樉死後,朱元璋就命人以兩位王妃殉葬。朱元璋死後,他兒子朱允炆繼位,尊遺詔、依古制,凡 沒有生育過的後宮嬪妃,全部令其殉葬。 陪葬中,有被逼自殺的,有些是乾脆殺掉,有被活埋的,相當的殘忍。甚至有些為了讓她 們保證容顏不變,死後體內被灌上水銀。當後人挖開這些古代的 墓地時,看著 那堆堆白骨,真讓人感嘆心酸。

二、守陵 或出家修行。 這其實跟上一 個風俗差不多,目的很明顯,就是老皇帝或者新皇不想這些妃嬪被他人褻 瀆。根據當時先皇、新皇的想法或因祖制或 是利益平衡關係,處理其是否被指定守靈或者 修行出家。很多朝代都有過此類記載,近點說清朝就有 此類記載,很常見的一種處理先皇妃 嬪的方式。

三、隨子女奉養。有些 新皇登基,為了防止皇權被他人 窺視,為了削弱其 它皇子的權利,或其它目的。可能會用分 封封地的方式,把與自己有利益衝突的兄弟們,遣散出去,與他們相關的嬪妃可能也會被封,隨 自己的子嗣到封地或府邸,被子女供養。這 在很多朝代都很常見。

四、圈地供養 或打入冷 宮。被打入冷宮的妃嬪一般都肯定與利益 衝突有關,一般的情況,會指定宮殿(移宮)或範圍給她們居住,給她們養老 送終。

五、賜 金放還。給 她們一定封賞遣散她們回家或者安排她們去處。

六、納入後宮。其實這個應該不多見,一般情況咱們按照常理判斷,大多數朝代 的新皇帝都不會做這件事。因為這個事情 做出來,會影響皇權的威儀也與中國的封建制度的道 德規範相沖突。有些朝代雖然有類似的記載,但到底事實如 何,其實無從考 據。肯定有,但是 我覺得應該不屬於常見的事情,有些 類似 的記錄有杜撰的成份。

七、淪為 官妓。這個其實很不常見,一般都是 朝代更替的時候會出現,或者是先皇與新皇相互爭鬥後,新皇的一種報復手段。這類 事情也應該是少見的。

歷史中很多事情,是現代人無法想像的,畢竟人類歷史就是人類 文明進化的歷史,中國歷史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多瞭解歷史 可以引發對人生的深入思考,讓自己明白很多道理,以避免我們對錯誤重蹈覆轍,習古而 鑑今。歷史中,人性伊始,肯定是野蠻的、原始的、充滿慾望和獸性的,在人類文明發展逐 步健全的道德規範中,人們才形成現在根深蒂固的道德理念,約束著我們的原始衝動。可以想像,年代越是久遠的,歷史中的人物,肯定沒那麼強的道德理念,做出任何現代人認為出格的 事情,在他們的年代中,可能都是正常的事。以上屬於看一些文章資料總結的,不 見得全對,歡迎大家指正。有錯誤之處,我會改正。您有什麼看法?回覆中一起聊聊吧!


甄洛


自是深宮最無情——無論是名門之後,還是民間閨秀,先皇嬪妃們是沒有權力選擇的,她們只能按照歷史慣例或者新皇喜好,來接受自己的命運安排

她們或大或小,或有子嗣或連皇帝的面兒都沒見到,但此刻她們都是平等的,要說例外,當屬新皇之母。畢竟皇帝更迭一般都是父死子繼,而作為妃子、又是新皇之母的,一般來說就會成為當朝太后,繼續在宮中或垂簾聽政、或安享生活

至於其他人,曾受寵風光無限也好、還是說不得寵幸絕然一身也罷,都將接受宿命的安排


殉葬自古以來都是皇帝駕崩之後的必備項目

皇帝駕崩之後,最為悲傷的要數這些嬪妃了,因為她們即將面臨的就是殉葬。尤其是那些生前深受寵愛的妃子,自是首當其衝,要跟隨老皇帝一起同走黃泉路,好繼續在地下為皇帝所寵愛

而殉葬的方式,尤其以活埋最為殘忍。也就是說,這些妃子要被關進本不屬於她們的棺材中窒息而死。稍微有點人性的,就是賜個毒酒、整個白綾,總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殘酷的制度。而且很多皇帝都樂此不疲,包括一些明君也不例外

比如明朝宣宗,是為一代明君,卻仍然沿用了殉葬制度,而這殉葬人中甚至包括入宮不滿一月的宮女;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多爾袞之母阿巴亥也是殉葬而死


繼續為新皇所納,一人同侍父子、甚至祖孫三代!

關於這個習俗,最早起源於古代民間,比如兄弟二人,哥哥死了弟弟要娶嫂嫂為妻。究其根本,實際上是為了保證生產力,畢竟在那個人口並不爆炸的年代,這樣做有利於資源利用,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生產力的大幅提升,這一習俗逐漸消失

但是,這種習俗卻廣泛存在於少數民族中,因為少數民族人少啊!所以,中國歷史上曾出現一人同侍祖孫三代的情況,包括知名的文成公主,在下嫁松贊干布後,也沒能倖免,在其死後下嫁其子

這樣雖然在倫理上讓人有些難以接受,但是至少能活命,比起殉葬來說要好的多。但有很多人從心理上是非常牴觸的

所以這種現象常見於少數民族王朝,如五胡亂華時期及元朝、清初(多爾袞和孝莊的緋聞結合,就和這個習俗有關係)至於李治和武則天的故事,那純屬個人愛好

生死之間就再無選擇了嗎?其實還有很多選擇,雖然都是被迫

殉葬的殉葬,下嫁的下嫁,除此以外,就再無選擇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但相同的就是——她們沒有自己的選擇權,一切還是要看老皇帝或者新皇帝的安排


有的人被安排到死去的皇帝陵寢處守靈,簡單來說就是孤獨終老。最好的結果就是能在死後合葬入陵,比如知名才子班婕妤,就為漢成帝守靈一生,直至老死

如果守靈實在是太過殘忍,那就削髮為尼,為老皇帝祈福去吧!雖然要一生吃素但至少周圍有人,不會太過孤獨。知名代表是武則天,只是這姑娘實在太過有能耐,每當多久尼姑就回宮了,後面就不說了,可謂是人生巔峰

難道就沒有一種人性化的選擇嗎?比如遣散回家,各找各媽一類的?答案是有的,只是非常少,這要看新皇帝的安排。當然大部分皇帝都會選擇將這些佳麗們留在宮中繼續豢養,以便繼續為自己服務

最是無情帝王家,因為只要你踏入了這個宮門,你的一切將不在自己掌握,無論是生或是死,都將與自己無關

一入宮牆深似海,從此生死只由天。在那個不能左右自己的年代,對於這些後宮嬪妃來講,能夠遣散回家自是最好的安排,但幾率實在太小了!

所以,總的來說能夠避開殉葬、守靈,為新皇所納,倒是最好的安排了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的封建王朝,皇帝就是封建王朝中的主宰,他掌握著人世間最大的權利。眾所周知,皇帝都有後宮,歷史上老百姓們一直說皇帝后宮佳麗三千,實際情況當然沒有那麼多,但是也不在少數,很多妃子或許一生還沒見過皇帝一次。

那麼問題來了,數量如此多的嬪妃們,每當一個皇帝死後,新皇帝接任以後是如何處理這些妃子的呢?首先,有句話叫做母憑子貴,相信大家都聽過,新皇帝的母親自然是繼續留在宮中,還會被冊封為太后,繼續享受著榮華富貴。

其他生下兒子的妃子們則是跟著其子前去封地,也是活的很滋潤的,但是有個前提便是,自己的兒子可別造反。除了上述兩種還有一種奇葩的,那就是新皇帝娶了自己看上的妃子,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比較少見,畢竟正常情況下那可以算是自己的小媽了,倫理方面不允許,但並不是沒有,唐朝不就發生過這樣的事嗎?

除此之外還有給過世的皇帝守墓的,這些妃子基本上就要孤獨的在陵園邊上過一輩子了,一直到自己過世,也會被合葬在一起。還有一類妃子則比較慘了,她們會被選去殉葬,當然這種制度從漢朝的時候便被明文禁止了,可惜的是朱元璋時代又恢復了。

最後一種則是比較幸運了,這類女子一生都未侍奉過皇帝,身子都是純潔的,新皇帝往往會法外開恩給她們一筆錢讓他們出宮去,或者是進入寺院做一個尼姑。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歷朝歷代,後宮的爭鬥都無休無止,為了得到皇帝的寵愛、誕下皇嗣,後宮的妃嬪們都是費盡心機。

那麼隨著朝代更迭,上一屆皇帝的妃嬪們處心積慮得到的榮耀在皇帝去世後還存在嗎,新皇帝會如何處置她們呢?

先說說沒有子嗣的妃嬪們:

1、 殉葬

殉葬制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直存在的,夏商周、秦朝明朝都很常見。沒有子嗣的妃嬪極有可能被要求陪葬,毒酒、白綾、或被勒死。這是最慘的一種結局。2、 守陵

有些幸運的沒有被賜死的,會被派去給皇帝守陵。年紀輕輕就要在皇陵前守一輩子,寂寞孤獨不說,還只能眼睜睜地荒廢了一生。典型的例子如班婕妤為漢成帝守陵。

3、 削髮為尼

這也是相比殉葬要好許多的結果。皇帝駕崩後,削髮為尼,一生與青燈相伴,戒七情六慾、素衣素食,雖然會做一些辛苦的勞動,但也總比丟掉性命要好。而有子嗣的妃嬪就幸運多了,一般會隨兒子前往封地生活,這是相對最好的結局了,如果沒有意外,以後的生活都能順遂如意、安度晚年。

其實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先皇帝留下的妃嬪們由於出自豪門貴族,一般都能出宮回自己孃家,或是再嫁,甚至被新任皇帝收入後宮,這是最違背倫理道德的一種,但卻在中國歷史很多朝代都有發生。

到了明清,妃嬪的地位有所提高,先帝的妃嬪無論有無子嗣,都可留在宮中與太后相伴,封為太妃或太嬪,在宮中養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