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暴擊中成長的人,也不配成為CBD的倖存者

我有個95後的朋友,她一直想去貝加爾湖旅遊,那裡修建了全球首座冰雪圖書館,大家都會把夢想刻在冰上,祈禱來年冰雪融化時,自己可以夢想成真。


不在暴擊中成長的人,也不配成為CBD的倖存者


我問她,那你的夢想是什麼?她說,財務自由,然後不用上班。

這個時代一夜暴富的神話很多。一個互聯網公司的員工在公司上市之後套現,財富自由了,果斷離職,幾年裡旅遊遍了中國,也吃遍了中國,把跳傘、潛水、登山全嘗試了個遍,“回來後,整個人很空虛,覺得看再壯觀的風景,吃再好吃的東西也就那樣了”。

有人問他還有什麼願望。他說,“想上班”。

實現財富自由的人想上班,而普通打工人士想的卻是不上班。

誠然,對於一個普通打工人士來說,職場實在有太多的不容易了。可能上司的脾氣是雷,可能日常工作是坑,可能同事抱怨是在曬命,可能每個月都有二十幾天讓人不想去上班,最令人無奈的就是還要時常遭遇心靈暴擊,玻璃心碎一地。

新來的助理是本地人,家裡三套拆遷房@白花花,平面設計

部門新來的助理,樸實、低調的女孩子,平時也不愛買名牌,連貴价的護膚品都很少,一直覺得她也和我一樣是個“普通女生”,直到有一天,我知道她租住在公司旁邊的五星級高檔公寓,每月租金8000,就是那種窗外萬家燈火、裝修精緻像偶像劇一樣的單身小公寓。

真的,我每個月工資都沒8000,有一次部門聚餐,她竟然開了輛寶馬來,她才剛畢業,卻離我夢寐以求的生活就這麼近了。

畢竟,人家父母在廣州有三套拆遷房。


不在暴擊中成長的人,也不配成為CBD的倖存者


拿獎拿到手軟的大咖是我學弟@交叉cho,建築設計

我們設計團隊的頭牌,每次做出的項目幾乎都可以拿獎,下個月又要去拉斯維加斯領全球工程建設業卓越BIM大賽的獎盃。

我也自認很努力,但我們一起做的項目,總能感覺到他的思路特別活躍,特別敢想,基本功又紮實,英語口語還特別地道,每次開會都感受到被吊打。我和他還是同一所大學畢業的,為什麼差距那麼大呢,可能是我沒這個天賦吧。


不在暴擊中成長的人,也不配成為CBD的倖存者


上司比我小6歲@Feng,互聯網

在公司也打滾好幾年了,這些年公司從零走到今天我付出了很多,也好不容易熬到了總監。公司開始籌備IPO準備上市了,最近空降了個據說很厲害的副總,本來我以為這個職位非我莫屬。

不小心還知道他比我小6歲,但我還要報告給他,你說我什麼心情?


不在暴擊中成長的人,也不配成為CBD的倖存者


職場的財富暴擊、能力暴擊和年齡暴擊,經常讓你懷疑人生,別人的起跑線一開始就這麼高,那我努力還有什麼用?這些差距,是不是真的無法消融?

沒你工資高,但能錦衣玉食,是因為家底不同。一樣的教育背景,但拿獎比你多,是因為能力不同。不如你資深,但能管理團隊,是因為格局不同。

如果因為這種事感到氣餒,那職場上未來還會有更多接二連三的暴擊。但是,這不代表我們的努力就沒有意義了。

努力的你,不一定會比不努力的他更優秀,但是努力的你,一定能比不努力的你更加優秀。這才是努力最大的意義。

心理學家Carol Dweck說:人面對困難時會有兩種心態。

一種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天賦是固定的,一切的困難和挑戰都是測驗,通不過就說明自己的能力有問題。這稱為“固定心態”。

另一種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不斷提高加強的。他們喜歡失敗,因為失敗可以帶給自己許多經驗和教訓,讓自己得到成長。這稱為“成長心態”。

所以,比起在職場中那些看似無法消融的坎,更重要的是你的成長心態,你的努力,你的成績和你的腳踏實地。不在暴擊中成長的人,也不配成為CBD的倖存者。


不在暴擊中成長的人,也不配成為CBD的倖存者


以上都是雞湯,今天還想跟你講點實際的。面對暴擊,如何實現自我成長,成為CBD的倖存者。

01心態修正—— “沒空瞎想,我是來學習的”

每個月都有20幾天不想上班,那麼建議你辭職家裡躺,人的生命非常有限,有太多人在怨天怨地怨父母的負能量之中忽然發現人到中年卻一事無成。

你在職場的工作心態,就已經決定了你的前途。

我曾在推文裡提過一個閨蜜,她的金句是“老闆發工資給我,還給我學習機會,我為什麼不愛工作”。當時覺得她這句話簡直一股清流,現在的她,從基層變老闆,還是廣州好幾家網紅餐廳的股東,這樣的財富自由應該不是厭工的人能企及。


不在暴擊中成長的人,也不配成為CBD的倖存者


02動力 —— “工作不是喜歡後才選擇,而是選擇後才喜歡”

有個HR曾說過,大多數人所做的工作都不是自己喜歡的。對工作本身來說,就沒有什麼絕對的不喜歡。工作能力被認可了、和同事和睦有歸屬感、感受到個人價值,你就會喜歡一份工作,幹得不好、不順心了,你自然就不喜歡。

行為經濟學家Dan Ariely說:我們工作的動力不僅僅是金錢,但也絕不只是熱愛。多數時候,我們保持著奮鬥的節奏是因為看到了努力的果實。

03技巧 —— “多和同事午餐”

如果你把工作午餐僅僅當做果腹的動作,那它的確平添孤寂。但如果你把它當作一個有效的社交場景,那它遠遠不止是一頓午餐那樣簡單。

尤其是對剛入職場或新近跳槽的人來說,多和同事一起午餐,很重要。“一起吃飯”是現在最安全的社交藉口,同事之間午餐也成了非官方團建的重要項目。


不在暴擊中成長的人,也不配成為CBD的倖存者


只要離開了辦公室的密閉空間,你會發現大家比較容易脫下鎧甲彼此交流,和同事共進午餐交流會打破彼此淺層次的交往,增進上下屬的關係。午餐社交雖然只有1個小時左右,但信息量巨大,是收穫公司小道消息的方式,甚至是收穫“成長消息”的重要渠道,比如讓你月收入翻倍的投資技巧,提高效率的工作工具,自我增值的可靠渠道等等,不一而足。

家裡有三套拆遷房的同事,雖然不能給你金錢上的指引,但在午餐時也可以和你交流本地房產的租賃和投資技巧,說不定還能給你介紹不錯的房源。

拿獎拿到手軟的頭牌,雖然不能傳授你天賦,但在午餐時告訴你他平時找靈感看的是哪些書,自我增值的方法,也是沒問題的。

年紀比你小的副總為什麼能空降?多吃幾頓飯,能不能看出門道?知己知彼才是王道。

一次有意義的午餐社交,會讓你的努力清晰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