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四清”工作隊進村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1964年,“四清”工作隊進村

1964年11月底,我校師生和束鹿(現為辛集市)、井陘兩縣的幹部、借調幹部混合編入楊扈分團進駐趙縣楊扈公社。楊扈是個大村子,成立人民公社時,按東西南北四門的方位將該村劃分為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四個大隊。公社駐地設在北門,分團領導機關設在公社駐地。楊扈分團政委是王重波(束鹿縣委書記);團長是魏xx(束鹿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為便於學校管理,我們班80多人集中分到楊扈東西南北門以及賢門樓等幾個大隊。我和韓中民、於東興、吳淑賢、高振和、範有義等同學分到南門大隊工作隊,又細分到6個生產隊的工作組,我到3隊工作組。不久,吳淑賢被抽到工作隊隊部工作。南門工作隊隊長是王炳章(井陘縣某公社書記);指導員是趙順樓(井陘縣幹部),後來換成束鹿縣的陳xx。南門3隊工作組組長劉建奎(束鹿縣糧食局保衛股長),副組長李正言(束鹿縣某供銷社主任),組員有我以及穆開宣、王秀梅(二人均為借調幹部)。1964年底(或65年初),天津大學部分師生也來參加“四清”,王輝國和李茹蘭二位同學分到我們組。這時,一個生產隊的“四清”工作隊員就達到了7人,一個大隊工作隊員就有50來人,可謂名副其實的大兵團作戰。1965年春節過後,上級決定從現有工作隊員中抽調一批人開闢新戰場,我們組的李正言、王秀梅、穆開宣被抽走。

當年的“四清”大體分為準備階段、清經濟階段、清政治階段、思想文化建設階段、組織建設階段。工作隊進村初期的一些活動大都為準備階段的工作。

工作隊在村裡實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工作上,按照“雙十條”的要求和總團的部署,工作隊、工作組接管了大隊、生產隊的一切權利,將大隊、生產隊幹部晾在一邊。而工作隊員們則緊鑼密鼓地開展訪貧問苦、紮根串連活動。紮根串連過程中,工作組內部分工包片,全生產隊50來戶,每個隊員包幾戶。白天分頭行動,晚上集中碰頭,將摸來的情況,主要是幹部的“四不清”問題逐人逐項梳成辮子。這一階段,我很快就摸清了所包戶的情況。一來我生長在農村,老家和這裡雖在風俗人情上有所差異,但農村的基本特徵大體一樣,我很快就能入鄉隨俗。二來我有個秘密武器——理髮,哪位社員或家裡孩子頭髮長了,我隨時可以給他們義務理髮,這就拉近了距離,很快和當地群眾打成了一片,他們什麼話都願意跟我講。

若干天后,工作組基本掌握了該生產隊的整體情況:一是當地的社情民俗。這裡的成年男女頭上都扎一條毛巾,人們說話地方色彩很濃,如“我”他們稱“俺”,“媽”他們叫“娘”;將“別”說成“抱”,“不行”說“不沾、不沾線”;“餑餑、饅頭”等均稱為“乾糧”;“姑娘”稱“妮子”……該隊有富農1戶,上中農1戶,中農3戶,其餘都是貧、下中農。二是掌握了隊幹部存在的一些問題。三是培養了一批骨幹、掌握了可依靠的力量。這些骨幹是,孟歲月,70多歲,建國前的老黨員,面部紅潤,留有八字須,大部分牙齒已經脫落,但精神矍鑠,性格開朗,是土改時期的積極分子和貧民團骨幹,合作化以來一直表現積極,是“四清”中難得的依靠力量。孟寶書,30多歲,接近1米80的個子,退役軍人,少言語,性耿直,主正義,工作隊剛進村時有些觀望,明白了“四清”意圖後表現積極。還有田振澤(讀zhái),退役軍人,30來歲;孟凡增、張敬彥、李同年、孟巴旦、李小壽、孟凡諾、孟美果(女)等。掌握了這些情況,為下步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6年5月作者回楊扈,看望了房東大嫂及其小叔孟凡增,同時看望了李同年、孟美果夫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