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登基以後為何不殺張良?

南風暖暖


老子《道德經》說:“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歷史上真正懂得功成身退的哲人,春秋輔佐吳王闔閭打敗楚國的孫武、春秋幫越王勾踐滅亡吳國的范蠡、戰國輔佐齊威王打敗魏國的孫臏,皆是此中典範,而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後,也選擇了功成身退,也成為了典範之一。所以,劉邦登基後之所以不殺他,張良懂得功成身退,是根本原因之一。

漢初三傑,論打仗的本領,韓信當居第一;論行政管理的才能,蕭何當居第一;但若論謀略、才華和做人的通達,張良穩居之一。張良並非儒生一個,他首先就是個猛士,曾與自己招募的勇士一起,刺殺護衛森嚴的秦始皇,說明他的武功不差,勇氣更佳。

張良也很忠誠,特別是對待劉邦,他在鴻門宴之時,還只是代韓王為劉邦送行的一個賓客,並不是劉邦手下在編的謀士,而項伯聽說侄兒項羽要以四倍兵力攻打劉邦之後,因為張良曾經救過項伯的命,所以開戰之前,項伯向張良通風報信,讓他趁早趕快跑路,但張良根本沒顧及自己的安危,而是在這種生死攸關的時候,替劉邦著想,為劉邦出主意、想辦法,最後在鴻門宴上鬥智鬥勇,保住了劉邦的性命和軍隊,這才有後來與項羽抗衡的資本,這才有後來出關東征的後續。

張良為人謙讓,而且不是一般的謙讓,一讓就是方圓百里的封地、足以顯耀的爵祿。前201年,劉邦平定天下,大封功臣,一連封了二十多人,如封蕭何封為酇侯、曹參封為平陽侯、周勃絳侯、樊噲舞陽侯等等,大家不但沒推辭,而且還有很多人爭了一年多,就是想得位高點、封地廣點。只有張良,與世無爭。張良厥功至偉,劉邦自然厚愛一籌,他單獨召見了張良,讓張良選擇齊地三萬戶,要封他個萬戶侯。張良卻推辭了,說我的功勞封不了萬戶侯,封我個小的留侯吧,經過一番推讓,劉邦只好從他。

儘管如此,功成之後,張良非但不在乎這個留侯,甚至不在於權力和所有爵祿,後來乾脆向劉邦打辭職報告說“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慢慢就歸隱了。

所以,即便是再火爆殘忍的皇帝,對於張良這樣的謙謙君子,也會敬愛三分的,怎麼會殺呢?


帝國的臉譜


漢初三傑是張良,蕭何,韓信。其中韓信被殺,蕭何被迫自汙。反觀張良卻沒有什麼事。這不得不說是張良的學識和智慧還有對待劉邦的態度救了他一命。

張良和劉邦第一次相遇是在留縣,當是劉邦剛剛遭遇雍齒背叛幾攻豐縣而不下,損兵折將,去是打算去找當時的“楚王”景駒借兵打豐縣。也就是在借兵的路上,劉邦認識了張良,張良先是和劉邦合夥辦事,後來與劉邦相處久了,在劉邦身上看見了非凡的智慧後張良才跟隨劉邦。

後來張良被派去輔佐韓王成在韓地打游擊。不久劉邦就被派遣西進滅秦。在此時張良等人在韓地也打出一片天下,於是張良就又開始輔佐劉邦入關,在入關途中張良屢獻奇計,幫助劉邦迅速地奪取了咸陽。在咸陽張良和樊噲力勸劉邦。後來在鴻門宴上張良疏通項伯,救了劉邦的性命。項羽大封天下後,張良本想和韓王成回到韓國故地,沒想到項羽食言而肥,不僅扣著他倆不放。還殺了韓王。此時,張良的復國之夢徹底破滅。於是復歸劉邦,從此盡心盡力。助劉邦滅項羽,成帝業。

我感覺劉邦是打心裡敬佩張良,劉邦性格粗鄙,又沒讀過多少書,所以特別喜歡罵人,而且是逮誰罵誰。唯獨每次見張良,劉邦都是畢恭畢敬的,以對待張者的態度對待張良,而且因為張良,劉邦不惜貶低他人提出了“功人,功狗”的說法。

而且張良也深諳黃老之學,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當劉邦在“開國大典”上誇讚張良時,張良連連謙讓,當劉邦放出“請君自則齊地三萬戶”這樣的豪言時,張良也急忙退讓。只是選擇了與劉邦初見的留縣作為封地。

張良的明智,讓劉邦對張良更加敬佩,後來太子之位爭奪時,張良為劉盈請來了商山四皓。劉邦居然絲毫沒有怪罪張良,反而默認了這一舉動。

劉邦不殺張良,不僅是張良功勳卓著,沒有反心,為人謙遜。我認為,劉邦是打心眼裡的敬佩這位老夥計。


守仁看劇


要問劉邦生前最尊重的人是誰?

那肯定是非張良莫屬了,劉邦叫張良的時候,從來都不直呼他的名字,而是稱張良為“子房”。

子房是張良的字,古代的時候叫人的字,一般都是對這個人的尊稱,表示無比的尊重。

劉邦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張良功不可沒,更重要的是張良救過劉邦好幾次,若是沒有了張良,劉邦早就死翹翹了。

張良第一次救劉邦的時候是在鴻門宴的前夜,因為項羽想第二天早上率領士兵把劉邦給滅了,在那天晚上項伯是為了救張良,來到了劉邦的軍營,他把項羽要打劉邦的消息告訴了張良。

項伯因為早年間殺過人,是張良救了項伯的性命,所以項伯是來報恩的,項伯把實情和張良說完後,他拉起張良來就要向外走。

這時候張良告訴項伯,我不能走,你救我是為了“義”字。我若是跟你走了,我對劉邦就算不義了,所以,這件事我必須要告訴劉邦。

項伯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張良把這麼重要的軍事機密告訴劉邦。

這就才有了第二天的鴻門宴,才有了後來的漢王。劉邦死裡逃生,張良立有大功。

張良第二次救劉邦,是在劉邦得到韓信後,他們從漢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與項羽爭霸田下的時候。那時候恰好齊地的田榮也在反抗項羽。

項羽不知道是先到關中打劉邦,還是先到齊地滅田榮,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是張良的一封信救了劉邦。

張良寫的這封信是為劉邦向項羽求情的,在信中張良說劉邦本就應該佔據關中之地,當關中王,這是當年楚懷王立下的規矩。

現在劉邦出漢中殺到關中來,本來就是為了得到自己應得的東西。劉邦得到關中之後,肯定不會再向東進犯了。

恰恰相反,齊地的田榮,到處惹是生非,如今天下再次迴歸大亂,田榮才是罪魁禍首。只有把田榮給平了,中原才能恢復平靜。

就是這麼一封信,給了劉邦喘息的機會。項羽也做了決定去齊地平叛田榮,最終田榮被亂軍殺死,項羽陷入齊地不能自拔,劉邦得到關中之後,又殺向中原得到了大半個天下。這時候項羽才知道自己錯了。張良又為劉邦立下了蓋世其功。

彭城大戰後,劉邦大敗一蹶不振,是張良站出來給劉邦指出了一條陽光大道,他告訴劉邦,只要你聯合韓信,英布和彭越,就能大敗霸王項羽,後來證明,劉邦果然是聯合的這三個人把項羽給滅掉的。

在項羽被滅,劉邦稱帝后。劉邦讓張良在最富庶的齊地自選三萬戶做自己的食邑。這件事被張良拒絕了,張良選擇了比較貧瘠的留縣,只要了一萬戶作為自己的食邑,張良這件事辦的很稱劉邦的意。

畢竟張良的功勞很大,若是他真的在齊地選三萬戶,劉邦說不定還真會對他痛下殺手。可是,深通帝王之術的張良怎麼可能給別人把柄抓。

為了自保,張良在功成名就之後,就以身體有病為由,選擇了退出朝中,不問世事。試問這樣,立有大功,如此淡泊名利的人,劉邦怎麼可能會殺他。

所以說劉邦要感激張良還來不及,就更不可能去殺他了。


史學達人


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事遂,伴隨而來的,是富貴加身。而歷史上能夠達到“身退”這個境界的人,寥寥無幾。范蠡算一個,姚廣孝算一個,而張良,也是其中之一。



對於張良與姚廣孝這類人來說,輔佐劉邦也好、朱棣也罷,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功名富貴,而是自身的才能得以發揮。所以在達到最初的目的之後,他們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無與倫比的低調。

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前230年秦滅韓之後,張良曾散盡家財求得一大力士,“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在博浪沙伏擊行刺秦始皇,卻因只是擊中副車而未成功。

在輾轉輔佐劉邦後,出謀劃策,數出奇計,為漢王朝的建立鋪平了道路。



可以說,沒有張良的劉邦是不可能成功的。

漢高祖曾說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就是這樣一個有大功於大漢的人,在漢高祖劉邦大封群臣,要求張良自己選一塊封地時,只選擇了小小的留縣。張良挑選留縣的原因是,當初他與劉邦在此相遇,特此紀念。

以張良的聰明,自然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

《通鑑》記載:自漢高祖定都長安後,張良開始不吃五穀,足不出戶,並執意求去“追隨赤松子並探求長生不老藥。”



誅殺功臣,是因為漢高祖感覺到威脅。而張良這樣一個人,劉邦是沒有殺他的理由的。

更多歷史品評、討論,請關注頭條號 - 探微閣主!


探微閣主


漢高祖劉邦沒有幾鏟子是打不下大漢江山的。你以為他喜歡殺功臣呀?他手的被他殺的都是些什麼人物?其他那麼多人在他手下活得好好的。劉邦建立漢朝後,年老多病,還在外面討不臣平動亂。按說,這是韓信的機會,征伐匈奴是個最好的平臺。但韓信因為看不穿世道。而在國家多事之秋"抱病"不出。有能力不使,換了你,你對韓信的做派有意見沒意見?所以,劉邦也不是見功臣就殺的人。多少還是有顧忌有原因的。


至於張良,蕭何,陳平之類,劉邦恐怕不會亂疑心的。有疑心也未敢輕易動手如蕭何見疑。他們的功勞大,回報也厚,知進退,識時務。比武將強多了。

張良,蕭何,陳平都是完美的哲學家。明哲保身,居其位謀其事,不在其任不謀其政。你抓不著人家的小辮兒。尤其是張良。韓王信謀反,若果追查,張良必受牽連。為何屁事也沒沾上?清清白白的。這裡面的過節,劉邦也清楚。張良是隱於朝中的人,何況,他多病,多病就管不了事,事都不管的人就不會出錯。過去沒錯兒,現在更沒有,劉邦總不至於亂整而壞自己的牆角罷。


劉一千五


其實劉邦殺的人多以武將,文官對政權的威脅不大,真正具有威脅的是掌握兵權的武將。所以,劉邦懷疑的人都是帶兵打仗的,比如韓信、彭越、英布此漢初三大名將,皆難逃一死。

我們熟悉的蕭何、張良、陳平都是文官,這三人都保住了性命,沒有被誣陷。當然,劉邦並非誰都殺,只是晚年疑心很重,只要誰告發,即便沒有造反,軍權也會被剝奪。所以韓信就是這麼一個人,劉邦本來不想殺他,結果奪了他兵權心不甘,後來又造反,被呂后抓住關進籠子,被一群宮女用竹片削成的劍捅死。

張良這人懂得明哲保身,一旦功成名就,全身而退,不會迷戀權勢。而韓信恰恰相反,在劉邦沒有稱帝之前,攻下齊國就迫不及待的向劉邦請求冊封為齊王,這種明目張膽的做法,簡直是找死。在太平盛世當中,文官雖然比武官受重視,但是武官的威脅大於文官,畢竟漢朝才剛剛建立,政權不穩,只要誰掌握了兵權,誰就有造反的能力。而文官沒有兵權無法造反,相對武官來說,威脅較小。所以,很多武官被殺,而文官保住了性命。


謀士說


漢初三傑韓信被殺,蕭何自汙保身,而張良好像全然無恙,這就是為什麼呢?這和張良本身的特點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的。


陛下之功,非臣之能

“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這是劉邦在分封功臣時對張良的評價,張良和很多人不同,在功成名就之後,他並沒有欣然接受劉邦給予的封賞,而是自願放棄這些東西,只被封為留侯。他說之所以我會有所貢獻,主要的原因陛下會用人,用我的計謀有時僥倖獲得成功,那不是我的功勞,而是陛下的英明。

看來張良不僅謀略上天下無雙,更是看透了功名利祿和災禍是相輔相成的,放棄了權力和地位也就遠離了是非,保證了內心的寧靜和自身的平安。

以德報怨,穩定人心

劉邦分封了二十多個功臣為侯為王,但這個時候還是有很多人沒有得到封賞,於是他們聚集在一起竊竊私語,劉邦看了之後很是疑惑,便找來張良問到,這些人在一起有什麼事情,張良告訴劉邦說,這些人在一起密謀造反。劉邦大驚失色,說現在天下大定,國泰民安,他們為什麼要造反呢?

陛下從一個平頭老百姓得到天下,封賞的人大多數如蕭何和曹參,都是跟隨陛下多年出生入死的人,可其他的人沒有這麼大的功勞,不可能都得到封賞,但是他們擔心由於自己的過失而被您出發,因此他們聚集在一起準備造反。劉邦問張良,你看我該怎麼辦呢?



張良說您平時最恨誰?劉邦想了想說雍齒和我是舊相識,但是總是為難我,我一直想殺了他,但是他立了很多功勞,殺他有沒有什麼理由。張良說那您就封雍齒為侯爵,其他人見到您連雍齒都能封侯,就不會擔心不會考慮謀反了。劉邦聽從了張良的計謀,封雍齒為十方侯,其它大臣看到雍齒都被封侯了,便不在擔心了,既然雍齒都能被封為侯爵,我們還有什麼憂慮的呢?

遷都關中,成就帝業

劉敬建議劉邦遷都關中也就是長安,劉邦有所顧慮猶豫不決,群臣中山東人居多,因此也反對遷都並說出定都雒陽的好處。這個時候張良說到關中沃野千里,有險可守有水可渡,乃天府之國可以定都。而雒陽四面受敵,面積太小不是用武之地。聽了張良有理有據的分析,劉邦才下定決心遷都關中。儘管主意是劉敬提的,但沒有張良的分析,恐怕劉邦不會輕易採納劉敬的這個建議。不過我分析劉敬事先是和張良有過溝通的,或者說這本就是張良的主意,只不過是藉著劉敬的嘴說出來罷了。



廢長立幼,取禍之本

漢高祖劉邦喜歡戚夫人,因此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這可把呂雉急壞了,但也沒什麼辦法,因為劉邦這個人一貫一意孤行,自己作為妻子不能硬著來,但是她又不甘心坐以待斃,這個時候他想到了張良。張良素以奇謀著稱於世,他命建成侯呂澤去劫持張良,看張良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注意這裡用的手段是劫持而不是請,證明呂雉還不太瞭解張良的為人,他認為張良一定會站在劉邦一邊。




張良不站在任何人一邊,他為的是天下百姓的福祉。在呂雉的軟磨硬泡下,張良說劉邦有四個人一直想請到身邊輔佐自己,但是這四個人不畏強權於是都隱居起來了,您可以讓太子修書,並排能言善辯之士去把這四個人請出來輔佐太子,陛下看到了也許就能回心轉意了。呂雉大喜便派人去請來了張良所說的商山四皓,四個人便來到了建成侯的府邸。

漢十一年的時候,英布造反,劉邦自己身體不適,於是想讓太子代替自己去討伐英布。商山四皓對建成侯呂澤說千萬不能讓太子去,太子年幼諸將不服,且英布乃世之勇將,太子絕非其對手。況且太子出征打勝了沒有什麼功勞,輸了就給了陛下廢太子的口實,戚夫人和劉如意一直在陛下左右,這對太子和皇后是十分不利的。請您建議皇后去找陛下哭訴,就說太子年幼無法和英布對抗,還是讓陛下親征太子監國比較穩妥。呂后按照商山四皓的建議去勸說劉邦,劉邦果然應允自己親自去討伐英布,而讓太子監國。


深謀遠慮,興漢安劉

漢十二年,劉邦擊敗了英布返回長安,此時劉邦的病越來越沉重,於是又想到了廢太子之事。張良引經據典苦口婆心的進行勸阻,但是劉邦就是不聽,這個關鍵時刻商山四皓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劉邦在召見太子時突然發現太子身後有四名器宇不凡的老者,細問下來才知道就是自己一直沒有請到的商山四皓。這個時候劉邦知道太子的羽翼已豐,呂雉的勢力已經不可撼動了,於是只好作罷,並告訴戚夫人說太子有商山四皓輔佐,足以證明太子有過人之能,沒辦法行廢立之事。

戚夫人儘管很悲憤,但是也沒有什麼辦法,這就註定了她後來悲慘的命運,對於她的結局我深表同情,但是沒有讓劉如意繼位我是認同的,因為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她在政治上的能力幾乎為零,不可能控制得了百官,更不可能延續劉邦推行的黃老之術,而呂雉可以,呂后在位期間西漢得到了休養生息,這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這點張良也是清楚的,因此他幫助的不是呂后和太子,而是從天下大勢和國家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興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當之無愧。



這樣的張良,劉邦根本沒有一點殺他的理由,卻有留下張良的一萬個理由,興漢安劉者張良也!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誰說劉邦不殺張良,是張良壓根就沒給劉邦機會殺他,這是張良的高明之處。

漢初三傑,韓信對劉邦最有威脅,因為他有兵,他還特別會用兵,他還要挾劉邦,他找死。

蕭何在楚漢爭霸時期,派了幾百個族人跟隨劉邦打仗,他家大業大,最後只有採用自汙的方法,強佔了老百姓的破地,讓劉邦覺得他沒野心,因此放過了他。

張良在劉邦登基後不久,就和得道高人赤松子一起去雲遊天下了,劉邦找不到他怎麼殺他?

遙想秦滅韓國之際,十幾歲的張良遣散所有僕人,變賣全部家產,周遊全國,重金聘請力士刺殺秦始皇,以報韓國。名利早已不在他心中,推翻暴秦又實現了理想與抱負,接下來該做的就剩修仙了。

這種仙人又怎會給劉邦殺他的機會呢?

易經上說,肥遁,無不利。這個道理懂的人太少了。多跟張良學習吧,就算只學到丁點的皮毛都夠快活一生了。

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歡迎來噴。


夢散人痴


蕭何、韓信、張良被史家譽為“漢初三傑”。可以這麼說,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贏得天下, 和這三位人傑的盡心輔佐是離不開的。《史記》載,西漢建立後,劉邦曾經動情地對群僚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古人說:“漢得三傑而得天下” 。此話大有道理。劉邦建立西漢後,對居功至偉的“三傑”褒獎有加,封王的封王,拜相的拜相,賜侯的賜侯,三人也算達到其人生最輝煌的頂峰——位極人臣,名利兼收。

俗話說:好景難長,世事難料”。同為“漢初三傑”,韓信、張良、蕭何這三人的命運迥然不同:韓信功勞最大,命運也最為悲慘,因功高震主遭劉邦疑忌最終被呂后和蕭何設計擒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緣故的由來);蕭何命運居中,雖一波三折、波瀾起伏,但也算有驚無險度過一生,沒遭橫死之厄運;被封為留侯的張良,命運最好,無災無禍而得以壽終正寢。

張良傳奇般的一生, 不只體現在金戈鐵馬、縱橫捭闔的戰場上 ,還體現在他做人的智慧上。他之所以能在猜忌心重、手段戾狠的劉邦手下奇蹟般自我保全,得以善始 ,不知是否受黃石公贈給他的那部奇書《太公兵法》之影響 ?

劉邦登基稱帝后,張良為表示自己無意於功名富貴、表明自己沒有野心,他一得空就遊遍名山大川,到處尋幽探勝,訪仙問道,並獨創了一套 “道引” 、“辟穀”的黃老養生功,一副仙風道骨、從赤松子遊、不問世事的道家作派。

張良整日打坐煉丹,和世外高人交友,絕口不談政事,似乎沉醉於探尋長生不老之術,只求延年益壽而無心問政的恬淡模樣。這一招果然奏效。劉邦、呂后見他如此,很是放心,基本沒有疑心於他,也很少找他麻煩。後來,他乾脆辭官歸隱,飄然而去,終於得以老死床頭 。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重壓下,尤其在目睹韓信的悲慘遭遇後,張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小心翼翼,膽戰心驚,不敢有片刻鬆懈,雖然最終保全了自己,但活得一點也不輕鬆愜意。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讀張子房傳吟》邵雍

漢室開基第一功,善哉能始又能終。

直疑後日赤松子,便是當年黃石公。

用舍隨時無分限,行藏在我有窮通。

古人已死不復見,痛惜今人少此風。

漢代接秦而來,歷史上盛稱漢承秦制。儘管有學者認為漢代是中國的第一個平民政權,但除了皇帝原本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下層出身的地痞無賴以外,實際上很多最重要的措施,都是效法秦朝並在秦朝的基礎上稍加改制而來。也就是說,漢朝實行的不是平民政治,依然是“敲剝”平民的秦政治。

劉邦乘秦末之亂而起,以孑然一身獵獲天子之位,心驚膽顫,惟恐主宰大權得而復失。從登上大位之初,就形成了對功臣們的猜忌。漢代的功臣,大多沒有好的結局,尤其是漢初的功臣,結局多半悽慘得令人目不忍睹。

張良是一個大謀士,為劉邦立下蓋世奇功,此人神機妙算,謀略過人,被稱為西漢三傑之一。按理說功高震主,張良又不是劉邦的故人,為何劉邦對張良如此放心,不忍心下手呢?另外劉邦的老婆呂雉也很信任張良。那麼劉邦夫婦為何不殺張良?

  張良是一代謀聖,以他的智謀怎麼會看不出劉邦的心思。他知道劉邦坐在皇位上一直不安心,總覺得要剷除掉那些威脅漢室江山的人,所以認為應儘早離開,就像戰國的范蠡一樣。張良向來身子弱,經常生病,早在劉邦入關後,他就因為生病經常不出門,後來劉邦的江山趨於穩定了,他也就漸漸隱退了。除了參與劉邦想廢立太子一事外,基本上遠離政治核心,在劉邦剷除異性王時也幾乎不參與。


其一,功高而不戀權

劉邦總結戰勝項羽的“三傑”時,把張良列為“三傑”之首,而劉邦對所有部下都想罵就罵,唯獨對張良言必稱其字“子房”,古代人稱其字是表示尊敬,這對經常口吐髒字的劉邦來說就實屬不易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張良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過大功,所以建立漢朝之後論功行賞,張良名至實歸,被封為留侯。

張良立過多少功勞?一是滅秦,二是亡楚。兩大戰役中,滅秦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攻取南陽,免除後患。並沒把南陽軍隊打敗,劉邦匆忙地逃走,張良說這不行,劉邦才解決南陽問題。這是第一功。第二功是智取嶢關,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殺了趙高掌權。子嬰在嶢關阻擊劉邦。劉邦想以兩萬人與秦兵拼了,搶先進咸陽。張良不同意,先派人談,結果打聽到守嶢關的人是商人子弟,拿錢賄賂,一舉成功。趁機打下嶢關

張良在這兩件事上立了功。並在亡楚上做了許多工作。退秦宮還霸上。與樊噲一起反對劉邦入秦宮。這是第三件功勞。這事意義重大。第四件功勞是利用項伯化險為夷。第五功勞是劉邦跑到呂后長兄呂澤駐軍處下邑,劉邦得到短暫喘息,他提出至關重要的決策,決定捐出函谷關以東土地。張良提出三個人,韓信、彭越、黥布。這是張良劃策的第五件,下邑劃策,重用人才。

張良的十件大功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這個。其他的都是局部問題。真正關係全局的正是這個。劉邦提戰略,張良提措施。第六件事是阻封六國集中力量。這指劉邦曾想封六國後代為君,張良一口氣說了八不可。劉邦臭罵酈食其。

第七件大功是勸阻劉邦加封齊王。韓信要求封假齊王,劉邦不想,當時陳平與張良都主張封韓信。第八件大功是廢止合約追殺項羽。鴻溝議和後,張良力主追殺項羽,這是第八功。第九功是劉邦追項羽到固陵,被打得受不了,韓信彭越不來,徵求意見,張良認為不來正常,建議給他們加封封地。劉邦就接受了建議,給二人加封土地。二人領兵來垓下。最後一功是建都關中,萬世基業。婁敬提出來,劉邦猶豫,而張良支持。建都長安,劉邦立即動身。

張良不戀權。張良這個人很有計謀,連劉邦都說他“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可見張良的神算是出了名的,不過此人沒有做官,在劉邦手下一直是借士,意思是借來的謀士,張良本是韓國的司徒,後為劉邦做事,雖然參與軍機,可惜沒有什麼職務。這讓劉邦很放心。最後更是對劉邦說自己有現在的地位很滿足了,“原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以神仙之說為藉口,假借修仙,完全不問世事,這才善終。

其二,張良功雖高,沒有重要職位。和其他連個重要人物相比,張良基本上屬於無職無權的,不像韓信是齊王,而且是自己伸手要的;蕭何是丞相,劉邦對於有權利的大臣一直不放心。甚至對自己的連襟樊噲還心存殺戮之心。沒有職務的人,不會有一呼百應的感慨。劉邦也不會顧及到此人會陰謀奪權。最明顯的例子當屬韓信。

韓信從齊國趕來參加劉邦與項羽的會戰,用十面埋伏之計打敗項羽。項羽一死,劉邦立刻把韓信的兵權奪了回來。他藉口韓信熟悉楚國情況,把韓信由齊國王改封為楚王,實際上就是讓韓信離開創業的根據地。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怕韓信造反。韓信到一個看似榮光實則無根的新地方,即便真想造反,需要準備的時間一定很長,保密工作是很難做的。但是,韓信還是沒有逃脫謀反的罪名,他因為收留了一個項羽手下的將領從而被剝奪了王位,降為淮陰侯。自古謀逆都是十惡不赦之罪,韓信謀逆,卻僅僅是降爵位,這不是很奇怪嗎?在韓信改封、降爵位以及後來被殺的過程中,張良沒有一言,沒獻一策,又是為何?張良清楚地知道,天下已經歸於一統,這時劉邦心裡想的是利益怎樣能夠最大化地歸於劉氏一家,如何讓這個最大化的利益永久地留在劉家?所謂的封賞,只不過是一種安撫手段而已,特別的封賞,只能給特別的人,張良敢當這個特別的人嗎?!能夠向皇帝要賞的人只能是小人物,因為他們討的是小賞,皇帝放不在心上。要大賞的只有兩種人:能夠控制皇帝,像後世的曹操司馬昭等人;另一種就是自尋死路的人。張良是智謀之士,是絕對不會自陷絕境的。

其三,張良幫助劉邦,主要是復仇,推到秦國的暴政,幫助韓國復仇,這是張良的夙願,從小時候張良結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誤中副車,失敗之後,張良在一直默默尋求推翻大秦的良方,後來遇到劉邦,這是兩個有緣之人相遇,最後協助劉邦完成開國大業,當然自己也報了仇,雪了恨。劉邦坐了天下,張良只做了留侯,留就是最初與劉邦相遇的地方,希望劉邦記住當年的第一次邂逅。劉邦當皇帝次年正月,著手封賞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的功臣,他特意提出來一個人——張良,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張良的功勞。於是,他讓張良自己從齊地選擇三萬戶。張良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匯合在留縣(今江蘇省沛縣東南),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計謀,幸而經常生效,我只願受封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三萬戶。

齊國自古就有魚鹽之利,富庶異常,不是一個貧窮落後的留縣能夠比擬的,那為什麼張良不要這個厚封,而是自願選擇了一個既窮又小的留縣呢?不是張良傻,不知道哪塊地兒好哪塊地兒賴,也不是張良覺悟高,自願艱苦奮鬥,給其他人做個榜樣,而是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張良是智謀之士,自選留縣這麼一個地方,既不會引起其他自恃功高的人的嫉妒,也不會遭到劉邦的猜忌,說到底,要了厚封,是有生命之虞的。

劉邦封賞功臣有兩個突出特點,封的只是侯爵;封賞較重的都是早期跟隨劉邦的老人,尤其是沛縣人。這說明兩點,劉邦這時候腦子裡已經有了非劉氏不得封王的想法,只是時機不成熟,沒有完全暴露出來而已;不是沛縣老人,是不會得到劉邦內心深處信任的。這些藏在內心深處的東西,劉邦還沒有說,但像張良這樣的謀略家,是完全可以從一些事情的端倪中猜測出來的。劉邦讓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看起來是給了他最高禮遇,反而說明他正好不是劉邦最信任的人。

剛起事的時候,張良不是劉邦的人。他的祖父、父親兩代都是韓國的丞相,韓國被秦朝滅亡後,張良為了報仇,曾經刺殺秦始皇,失手後逃避躲藏起來。過了十年,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響應。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紮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追隨他,半路上碰到劉邦,便歸附了他。

楚懷王是項梁擁立的,這時候,天下義軍的共主名義上是楚懷王,實際上是項梁。韓國王子成有賢名,張良向項梁建議得立為王,項梁同時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這說明,張良首先是韓王的人,其次才是劉邦的人。

鴻門宴前夕,項羽要殺劉邦,項羽的叔叔項伯因為張良對他有救命之恩,勸張良趕緊逃走。張良說,我是替韓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況緊急,逃離而去是不合道義的。張良力勸項伯與劉邦相見,並促成兩人成為兒女親家。項伯提前向項羽說了好話,到劉邦赴鴻門宴時,項羽始終下不了決心殺劉邦。宴席上,范增讓項莊舞劍,想借機殺了劉邦,由於樊噲的保護,沒有得逞。宴席還在進行當中,劉邦、樊 噲等人逃走,留下張良向項羽致歉,也就是和項羽周旋,項羽並沒有為難張良。也就是說,項羽也認為張良並不完全是劉邦的人。

劉邦被封為漢王,張良並沒有跟隨他到封國去,只是送了他一程,然後回到了韓王成身邊。當項羽殺了韓王成,張良這才又回到劉邦身邊。

這一切都說明一個問題,早期的張良,並不完全是劉邦的人。既然這樣,劉邦讓張良自擇封地,有把張良當做客卿對待並客氣一番的意思,也有試探張良的意味。

劉邦當皇帝后,開始誅殺異己,尤其是項羽陣營中人。

原來的臨江王共讙,曾經效忠項羽,反叛漢朝,高祖派盧綰、劉賈去攻打,沒有打下來,共讙自己投降了,但劉邦還是把他殺了。燕王臧荼造反,被擒獲後,讓盧綰當了燕王。利己造反,劉邦到達洛陽後,召見全部在冊的列侯,利幾心裡害怕,所以造反了。其根本原因,他們都是項羽的部下。

皇帝已經說出來要你自己選擇,張良不選擇也是不行的,因為皇帝的話就是聖旨,不要封地都是違背聖旨,這實實在在是一道難題。智者就是智者,機緣湊巧的是,張良和劉邦相遇的地方叫做留,要下這麼一個“天意”所矚的地方,劉邦還能有什麼話說!張良自要留縣還有一層意思,留者,留也,那意思是向劉邦表明,是你要我留下來的。憑張良的智慧和劉邦的悟性,兩人馬上就會明白這一點,此後兩人也是心照不宣,相安無事。

其四,張良多次救劉邦的性命,這讓劉邦沒齒難忘。項羽聽說劉邦欲守關自王關中,遂在鴻門發佈命令:次日犒賞士卒,進攻劉邦。劉邦當時駐軍霸上,並不知情,在大戰即臨,霸上將玉石俱焚的時刻,項伯想到了跟隨劉邦的張良。張良曾有恩於他,兩人關係極好。項伯不願棄張良而不顧,連夜趕至霸上,找到張良,告以實情,要張良和他一起離去。張良藉口說,危難時棄人而逃是不義的,遂將此事告訴了劉邦。

項伯於險難中不忘朋友,有恩圖報,不辭辛苦,表現出了一種高尚的仁德情懷,這是極為可貴的,但他忽略了兩個問題:一是秦滅後劉邦與項羽已成一對生死對手,自己身為楚軍高級將官,當朋友之誼與政治利害相沖突時,究竟應把什麼放在首位;二是要讓張良離開霸上,可以找出多種藉口,未必一定要把實情相告知。當真話有洩露軍機之嫌時未必不可以說些善良的謊話。項伯對兩個問題顯然均未考慮,他把朋友之誼凌駕於政治關係之上,也沒有說謊話的準備,因而向政敵之友洩露了自己軍中最高機密。張良提出危難時不能棄友自逃,這和項伯要喚走張良的道理是暗合的,項伯也就同意了張良的請求,遂聽任軍中機密直送政敵劉邦。鴻門宴上,劉邦危機四伏,項羽的利刃隨時懸於劉邦勃項,張良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而後極令樊噲勸諫項羽,使劉邦得以脫身。

其五,張良洞察人性。大漢朝開國之際,因為分封大臣,群臣怨聲載道。有一天,劉邦走在宮殿間的通道上,看見手下議論,問張良,張良說他們在商量謀反。劉邦納悶。問怎麼回事?張良說,這些人和你一樣是平民,現在封侯了,他們幾個在算,天下的地,不夠分那,而且,你封的都是喜歡的,殺的都是恨的。有功有過的,所以商量謀反。

劉邦一聽嚇壞了。問怎麼辦?張良說,取上素不快,計群臣……找一個最恨的,所有人都知道的,封了,讓大家都知道都明白。有一個叫雍齒的,趕快封這個人。三月,劉邦宴請文武,親自封他為什邡侯。所有人都樂了。這叫急封雍齒。他跟劉邦的結怨叫源遠流長,

劉邦起兵時,雍齒就是部下。他是沛縣豐邑人。劉邦派雍齒守豐邑,他打了勝仗,雍齒叛變了。叛變簡單,一是雅不欲屬沛公,看不上劉邦;二是受到魏國軍隊的壓力,告訴雍齒,投靠我就封你,否則滅了你。在這種壓力下,雍齒叛變了。手下也跟著和劉邦作對。劉邦打得大敗。一攻沒攻下來。成了心病了。劉邦想投奔另一起義軍,沒投成,好不容易打下蕩,二攻又失利了。最後劉邦被迫投奔項梁了。

劉邦三攻豐邑,才拿下。雍齒投了魏國,後來雍齒投回劉邦,更不能殺了。恨得牙癢,不敢殺,會散民心。張良不知道,但是劉邦心裡清楚。這事,張良巧妙。有智慧。

其六,呂后見劉邦寵幸戚夫人,害怕立劉如意為太子,自己的兒子淪為一般皇子,曾向張良問計。呂后為了太子的事情一定要他想辦法,他也只是出了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主意,讓商山四皓跟在太子身邊。劉邦曾經也想籠絡這四個人,不得。張良出這樣一個主意,從呂后這方面來說,我說了,請得來請不來那是你們自己的事情!從劉邦這方面來說,即便是知道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太子請這樣的人有什麼不對嗎?你自己不是也想請嘛!劉邦一見這麼優秀的人才都為劉盈說情,自己覺得劉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動,於是打消了立劉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劉邦無奈,召來戚夫人,指著“四皓”背影說:“我本欲改立太子,無奈他已得四皓輔佐,羽翼已豐,勢難更動了。”說罷,長嘆一聲,戚夫人也悽楚不已,隨後,劉邦讓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則藉著酒意擊築高歌: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翼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

雖有弓矢,尚安所施!

從此,劉盈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張良是大功臣,自然呂后對他很感激。

其七 張良受封后,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張良淡出朝政,說自己有病,不吃糧食,練功養生。這事給張良留下美名,功成不居。後人紛紛表揚他。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真不居功嗎?一派認為他有病,是為養病,二是認為他明哲保身,是為了自保。

這兩派意見各有理由。張良確實有病,有記載。在劉邦身邊,常有病,沒單獨領過兵。封侯後,“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道引輕身”。有學者推測,張良像個女人,肯定體質不好。

後來,高祖十一年平定黥布叛亂時,張良抱病送行。劉邦說,“強臥而輔太子”,希望他臥病輔佐太子。承認他有病。高帝十二年,劉邦臨死,呂后問三問,蕭相國、曹相國、王陵陳平死後,誰繼任。劉邦一一回答。這非常有名。劉邦三答中,提到了曹參,王陵陳平,唯獨沒提到張良,一種解釋就是他幹不了相國,二是他病得重,沒辦法安排當相國的重任。

說明這時張良病得重。張良的病,劉邦打天下時都沒得,這時重病,是如此嗎?有病肯定的,這時重也肯定。除病外,應該也有兩個因素,一是知足,他覺得自己為帝王師,封萬戶侯,這是人臣極矣。他受道家思想影響深。二是自保,這個思想不是一入關就有,是逐漸形成的。司馬光評價過,人生必有死,張良這樣聰明的人並不希望長生,而是明哲保身。韓信族誅,只有張良是“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

張良開始從一線退出時,韓信沒有被殺,蕭何也沒有入獄。把蕭何韓信的將來說成是他預料的,這不大可能。甚至有人把范蠡等同,這不對。這不是一類人。“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這是司馬遷的原話。張良曾跟著劉邦在代地打仗,蕭何任相國時,跟劉邦也說過許多話。

作為謀臣,張良始終在盡謀臣的職責。與韓信等人不同,他不割據,手無實權,不會威脅劉邦的政權。劉邦屠功臣不會威脅到張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