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時,七個國家要求瓜分清朝,美國堅決不同意,是為什麼?

樂聖傑


俗話說人上一百還形形色色呢,庚子國亂中糾集起來的,本身就矛盾重重,相互勾心鬥角的八個帝國主義強國,在是否瓜分中國、瓜分中國到什麼程度的問題上自己內部先開撕,本質上來講一點也不奇怪,這是各國的利益訴求不同所決定的。

在八個國家中,偏陸權的國家對於瓜分中國最為熱衷,要求瓜分中國的程度也最深。諸如俄國,諸如德國,諸如法國,這三個傳統的陸權強國對於土地都有著不同尋常的熱衷與偏好:俄國長期以來都試圖直接打通阿穆爾河沿岸到旅-大地區不凍港的通道,一直力圖將蒙古、東北地區變為所謂的“黃俄羅斯”;德國則試圖在遠東地區開闢一個海軍基地作為力量投送點,在青島基地之外還看上了整個山東地區試圖將其作為基地縱深;法國則試圖在吞併了越南的基礎上再進一步,

完成越南-廣西地區的整合,為向廣東、湖南地區的拓展打好前站。這三個國家之外,偏海權的英國、日本打的算盤則更為精明,彼時的英國霸權主要依託直布羅陀-埃及/蘇伊士-印度-新加坡的體系,對於遠東地區的事務除擔憂俄國擴張之外並不上心,但是將印度殖民地與大清帝國之間設一個緩衝區,策動西藏與新疆獨立則是英國十分熱衷的;至於日本,一方面試圖吞併臺灣,另一方面試圖在朝鮮殖民地的基礎上同樣進入東北,這兩個國家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還要求保證中國領土的完整與君主權力的延續。至於另外兩個國家奧匈帝國與意大利,本身就是帝國主義世界的闌尾,在西方帝國主義世界裡人微言輕,在庚子國亂裡起到的作用基本也就是起鬨架秧子,至於英國帶來的印度二鬼子,身為偽軍沒什麼好說的。

除了這七國,美國的思慮更為深遠,或者說美國這個完全基於基督教商業文明的,沒有經過古典基督教時代爭奪殖民地過程的新興帝國主義強國,其拓展影響力的手段相比較前面的老牌強國那是已經高到不

知道什麼地方去了——在英、法、德、俄、日還停留在祖傳的搶錢搶地搶女人的階段時,美國已經敏銳地認識到了民族主義與民族解放的不可阻擋,在廣袤的第三世界國家使用西方的洋槍洋炮武裝起來之後,西方世界不可能再憑藉少量的正規軍控制這麼大面積的殖民地。所以與其現在搶地然後在未來的某一天灰頭土臉的退出,不如現在就賣一個人情,然後推廣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物質與精神產品——正如特迪講的那樣,“控制了一個國家的年輕人,就

控制了他們的未來”,如果我們無法征服他們,那就讓他們變成我們。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當時已經即將登頂的美帝國主義其戰略眼光確實毒辣,如果不是後來的中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美國的計劃保不準就真的實現了。


軍武次位面


列強入侵清朝,要將清朝這塊大蛋糕切的四分五裂,俄國說我要東北和西北、日本說我要東北和灣灣、德國說我要山東、英國說我要福建、廣東……還有西藏,法國說那我就要雲南和廣西吧!

(清朝行政區化)

就在大刀要切下去的時候,美國踩著七彩祥雲來到跟前,說:“你們怎麼能這樣?一個個好端端的國家,多麼美麗的蛋糕,你們忍心將它切了?”

(列強瓜分中國)

1900年7月3日,美國公佈《美國的政策與目的說明》

通告駐華列國使團:“這個解決方案的目的是能夠給中國帶來永久的安全與和平,維護中國領土與管理完整,保護一切友好國家在條約和國際法保證下一切權利,維護世界各國與中華帝國各地(之間)的平等、公正貿易的原則。”

是不是難以想象美國會說出這樣的話?

確實,在當時美國是扮演了一個“好友”的角色,他們與各國列強進行“艱苦”的談判,成效顯著,列強也因此放棄了瓜分清朝的想法,同時還保證了清朝的統一。

(美國從中周旋)

不僅如此,美國還在談判賠款的時候,一再壓低自己和其他列強的賠款數額和利息。

也正因為如此,在滿清危難之際,美國伸出了他的雙手,幫助清朝度過難關。

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從1907年開始,美國竟然將超出美國公司和個人實際損失之外的多餘賠款全數退還中國。

還將一部分庚子賠款幫助中國建立清華學堂,也就是如今的清華大學。美國這樣的做法讓其他列強看到了更深遠的利益,於是紛紛效仿美國,從而減輕了清朝的賠款負擔。

(列強代表)

這把曾國藩和李鴻章高興的不行。

曾國藩說:“米人秉性醇厚,與中國常思效順之心。”

李鴻章稱:“要多依靠美國,美國這個國家與其他洋人國家不同,講道理,重信義。”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美國還挺夠意思的,至少讓清朝沒有被瓜分的凌亂不堪,可是美國為什麼要這麼做?難道真的是和清朝是好朋友?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美國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從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

一是當時的美國和清朝有著很大的貿易往來,美國也因此多次獲取了高額利潤,要是在這個時候清朝被列強瓜分了,美國的利益嚴重的話會徹底失去,輕則大幅度下降,這才是美國幫助清朝說話,遏制列強瓜分中國的原因。

二是因為兩國首腦做了一次“筆友”,因為光緒經常給美國總統寫信,信中說到希望美國可以幫助自己,讓清朝的領土不會被瓜分。

美國總統回信稱可以幫助,但前提是清政府必須保證美國的利益,這才讓美國在談判的過程中,不遺餘力的支持清政府,遏制其他國家。美國還讓列強不要瓜分領土,減少賠款,但是列強似乎並沒有聽進去,而是讓清政府割讓領土,賠款鉅額。

所以說無利不起早,要是沒有利益美國又怎麼會幫助清政府?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羽評郡主


看頭條就知道美分有多可怕,什麼美國堅決不同意瓜分中國,美國第一個帶頭退回庚子賠款,美國援建清華大學……我能說美國做這一切,都不是為了讓中國強大,而是一切為了自己利益嗎?



八國聯軍侵華後,美國在瓜分中國上一點好處撈不著,所以才強烈反對瓜分

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早在1848年鴉片戰爭就開始了,50年的時間裡,俄、法、英、日等國在中國通過建立租界、強佔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等手段,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國的狂潮,導致我們中國的領土、主權遭到嚴重破壞。

到八國聯軍侵華前,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實際上已經形成,當時人繪製的《時局圖》就生動呈現了這一點。

但在這些地盤劃分中,唯獨沒有美國的位置。

美國是西方列強中建國最晚的,跟英國、俄國相比,美國當時只是一個喜歡做買賣的國家,雖然經濟實力很強,但軍事實力還不算強,所以八國聯軍侵華時,它出兵不多,不算主力。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後,腐朽的清政府開始和列強談判。按照原來的慣例,仍然是割地賠款,租借土地老一套,但當時列強各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其實已經分割完畢了,幾個主要帝國主義都各有各的地盤,只有美國除外。

美國盯上中國這塊市場比較晚,他最開始一直忙著和西班牙打美西戰爭搶菲律賓,等過來中國和列強搶肉吃的時候卻發現,美國人發現中國這塊肥肉已經被分割完畢,沒自己份兒了。

美國人狡猾的狠,一看沒地盤搶了,和列強開戰自己軍力又不行,便退而求其次,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讓自己享受“最惠國待遇”,通過和中國“做生意”,憑藉自己超強的經濟實力,從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攫取利益。

但如果列強更進一步,全部把中國瓜分掉,讓中國領土成為他們各自的一部分,美國勢必就無法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了。


所以美國強烈反對進一步瓜分中國,而是向列強照會說:大家都不要吵了!眼光放長遠點!咱不能一下子把羊殺死分羊吃,而應該把羊養肥了,然後剪羊毛,長期收益。

列強一聽,好有道理啊,咱們還是薅羊毛吧!

於是美國靠著忽悠列強,實現了自己的戰略意圖,成為美國利益最大化的生動實踐。

即便美國同意,列強也瓜分不了中國!

其實,即便美國不反對列強進一步瓜分中國,列強也無法像瓜分波蘭一樣瓜分中國。

瓜分中國是要有條件的,這些條件在當時都不具備,即便美國贊成,也無法實現。


第一,中國太大,不是那麼容易被瓜分的。八國聯軍中,英、美、法、德、俄、日、奧、意、匈等,都和中國相隔萬里,只有俄國與中國接壤。可以說,當時的英、美、法、德等列強都不具體瓜分並長期佔據中國的條件,即便瓜分後,也無法實現長期穩固佔有之目的。

第二,通商與殖民地更符合列強利益。所謂的瓜分中國,不過是一時衝動的建議,距離付諸實施還有很大差距。一旦如果真要瓜分中國,必定把中國逼入絕境,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一定會迸發出強大的反抗,到時就算是。與其如此,還不如養著羊,等著薅羊毛。

第三,列強之間的制衡。歐美列強本來就貌合神離,一旦明確徹底瓜分中國後,他們的利益衝突和矛盾必定更加升級,更加公開化、表面化,所以瓜分中國不如維持現狀,只有日本這個死對頭意見最為強烈,強烈要求把中國徹底搞垮,但別人都反對時,他也沒辦法。


中國近百年的屈辱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真理永遠在大炮的射程之內。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不管是哪個國家都曾擔任過赤裸裸的侵略者,我們永遠都不能忘卻那段屈辱的歷史!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清朝時期,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其中有三個國家來協助,實際上有11個國家得到賠償,這就是庚子賠款的傳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恥辱史,是清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從此中國積弱極貧一蹶不振,過上了捱打的日子。



1900年以英、法、德、意、日、奧、美、俄等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打到了北京,雖然義和團聲勢浩大,因為清朝慈禧的無能和軟弱,最終沒有遏制住八國聯軍 ,清朝被迫與八國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賠償了4.5億銀兩,既庚子賠款。


首先提出瓜分中國的是英國,之前因鴉片戰爭得到了清朝的割地賠款,得到香港償到甜頭野心更大了,因為美國堅決不同意就沒有瓜分成,之後英國人不甘心又搞了次英法聯軍入侵清朝,英國是侵犯清朝上了癮,而且是最多次數的國家。

八國聯軍侵佔清朝 的時侯,其實美國是英國和法國邀請來的,在賠償的問題上,據說美國只要了一半,也是拿去創立了清華,這是事實,有庚子賠款為證,不過沒賠錢卻賠了人,所有被抓的義和團俘虜全送到美國去做奴役,當時的辛丑條約上沒有記載。

放棄了賠償,但是從中國徵得了百萬勞工到美國的舊金山去勞役,現在翻開歷史來從《華工條約》上還能查到,所以現在美國的華裔,是全世界最多的國家,主要是那個時候遷徒過去的。



美國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無非是這幾個方面。1、當時的義和團勇士,抗擊八國聯軍十分勇猛,那場面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美國人看了之後深有感觸。2、當時的美國人口不多,國內的事都沒有處理好,哪有力量來瓜分中國,況且瓜分之後很難控制。3、既然美國不打算來瓜分,也不想眼睜睜看到其它七國搶掉這塊肥肉,就堅決不同意這個做法。

美國打著民主招牌,暗中卻從中國徵去了上百萬奴役,陸陸續續的送到美國各海岸去勞役,為美國的強大起到重要的作用。後來的西方國家看到美國的這種民主,能帶來巨大的利益 ,也都效仿起來,看看現在的西方國家,都是從外輸入勞工,所謂的移民,也要被撥了一層皮,還是次等公民不入主流。


知其乎


實際上,這是八國聯軍侵華之前的事,所謂的七個國家瓜分清朝,其實是五個國家劃分勢力範圍的事。我們先看看這個五個國家的勢力範圍,見上圖。而這種讓清朝喪失主權的勢力範圍在1899年都完成了。

福垊還看到另外一個版本的五國列強劃分勢力範圍的地圖,這幅地圖比上圖更可怕。因為是完全劃分殆盡,詳情見上圖。美國也想劃分勢力範圍呀,但美國本土離我國的本土較遠,而且直到1898年美國才把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賓搶奪了過來。可這時清朝輕則是圖一,重則是圖二。福垊的感覺圖二的可能非常大,因為當時俄、英、法、德、日已經把大清給劃分殆盡。做為新興的三流國家美國,對清朝的土地也很有想法,然而人家都劃完了咋辦?

1899年美國的國務卿曾經林肯總統的私人秘書約翰·米爾頓·海伊搞起了兩面派,一方面向列強照會承認列強在清朝的勢力範圍以及在華特權,另一方面也承認清朝的主權完整。其實美國拿下菲律賓的目的也是為了侵略清朝,只不過來晚一步。他們很想奪取清朝的海灣,哪怕像德國一樣,弄一塊靠著海邊的勢力範圍也好啊。然而自己畢竟是三流國家,打誰都不好,更何況其國民還一直反戰呢!美國的想法就是,我兩邊討好才能以最小代價實現左右逢源。果不其然,列強對於美國承認其勢力範圍表示高興,清朝對於其尊重主權完整也很開心。都成勢力範圍了,還主權完整?不過還真算,詳細繼續看下文。

於是美國開始提條件了。美國要求要有錢大家賺,來晚了吃不上肉總得喝點湯吧。提出門戶開放,貿易均等。列強們不同意了,你憑什麼一個照會就要喝湯啊!而且還不能把勢力範圍變成殖民地或領土。現在英國是美國的小老弟,那是美國可是英國的小老弟。英國說小老弟不怕,老鐵乾了這碗湯。眾列強看日不落大英帝國都答應了,咱們還說啥,就給了順水人情,反正虧得都是他清朝。門戶開放雖然讓清朝進一步喪失經濟利益,但也避免了列強們進一步瓜分。因為美國得到了好處,美國在1899年又進一步照會各國要尊重清朝的主權完整、維護列強條約及公法權利、保障列強在華的商業平等的原則。

門戶開放使清朝喪失了經濟主權,卻也避免了被瓜分的危險。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勢力範圍只是勢力範圍,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領土瓜分。如果沒有門戶開放尊重清朝主權,那麼他們的勢力範圍會變成殖民地甚至是其領土。當然變成他們的殖民地和領土,他們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我們付出的代價更大。從這方面來講,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客觀上利強利己利清。這就如同後來日俄戰爭一樣,日本戰爭本來為了自己,但也避免了東北被俄國吃掉,不過東北也成了日本的勢力範圍。見上圖,(福垊以為這圖應該是日俄戰爭後的地圖)。

故而題主所問的八國聯軍七國瓜分中國的題目是不正確的,當然八國聯軍侵略後簽訂的《辛丑條約》更加劇了清朝的滅亡。福垊需要說明的是美國退回庚子賠款,讓我們興辦教育,也算仗義,至少不太壞。謝謝大家。


福垊


殖民時代的美國之所以看上去那麼良善,是因為在那個殖民時代,有一個要求經濟殖民的國家出現,他尊重各國“主權”,希望各國對他開放一切市場,請看抗戰後老蔣和美國中美友好通商條約,美國幾千萬噸軍艦和商船可以自由停靠中國,中國的幾艘帆船也可以自由停靠美國,條約看上去是杜魯門可以強殲宋美齡,宋美齡也可以強殲杜魯門,但是歸根結底是杜魯門強殲了宋美齡,看上去很公平,實際上隱形欺壓你。現在你再看看,美國各種貿易無賴,還想維持貿易霸權,就讓人討厭了。至於中國入世承諾,中國已經基本完成,世貿組織也肯定過,網上看的或者發佈的那點中國沒有完成入世承諾,是別走用心的人弄的,就是為了美國發動貿易戰找合理性,美國發動貿易戰,沒有合理性,違背世貿規則。說實話,中國文人的“崇美”心態已經成為全世界的一個奇特個案。譬如對美國人大唱讚歌的“偏愛”,讓美國人都匪夷所思。美國發動貿易戰,本來就是違背世貿規則,可中國文人偏偏要找自身原因,神馬中國沒有完成世貿承諾,發動貿易戰是因為對美國不公平,總之,要找,他們能找一堆理由,就像被強殲,不說強殲犯的問題,反說受害人太漂亮!


自強自信boy


這個問題問的好。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英、法、德、俄、日、意、匈、美各國在《辛丑條約》中又狠撈了一把,按常理來講,既然佔到了大便宜,那麼就該商量打道各回各國了唄。但在此時,由日本和沙俄為主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構想,那就是考慮由各國來瓜分清國。

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如果瓜分清國,直接獲益的就是靠近中國的鄰居日本和俄國,所以這倆支持似乎也符合各自國家的利益。至於為啥沒瓜分成功,我給出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是瓜分清國真沒那麼容易

清國難以瓜分是因為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管理難度太大。雖然是由八國瓜分,除了俄國其他都是小國家,管理起一千多萬平方公里、四萬萬之眾的大清國那些小國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尤其是中國人的反抗精神讓列強們忌憚,大家忘了義和團運動、太平天國起義這些事兒了嗎,整死的外國人還少嗎?一旦瓜分,勢必會加劇中華民族與西方列強的矛盾,到時候反抗鬥爭不斷,這是外國人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第二是清廷統治階層的不懈努力

雖然滿清統治階層腐朽,但是渴望和平、渴望國家統一的意識還是有的。尤其是上到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下到李鴻章、曾國藩,甚至是康有為梁啟超這些人一直努力在外國上層勢力中不停遊走,為了巴結好這些列強不要讓滿清亡國,可以說是啥牛皮也吹過,啥權益都敢拿出去抵押,向列強們不斷釋放出你們只要保留清朝存在,你們各國就能一直獲得好處的信號。

第三是美國人和西方列強的小算盤

除了日俄外,英法德各國倒是對瓜分清國這件事沒啥興趣。畢竟遙遠的西方國家從一開始侵略中國就不是為了攻佔中國,而是為了獲得廉價的原料加工地以及龐大的中國市場。更為重要的是,列強各國之間也是面和心不和,日俄的提議也是昭然若揭,對於國際上極具威脅的競爭對手,西方各國當然也不希望日俄瓜分中國獲得最大利益。尤其是當時的美國並不是超級大國,綜合實力遠不及英法德,也恐懼日俄的強大。與其這樣,倒不如和中國交好,送中國個順水人情以作日後世界爭霸的盟國,所以才極力反對日俄的這一提議,真不得不佩服當年美國人高瞻遠矚的眼界。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談史,歡迎關注互動。


納蘭談史


美國自建國以來,未侵佔過任何國家的領土,這是事實。

美國只要市場,不要領土。

現在也一樣,川普拋棄w丅o,就是為了逼各國對他充分地開放市場,因為他認為美國已經對別國充分開放市場很久了。


XyE


八國聯軍要求瓜分清朝,也只是提一提而已,都是在起鬨,比如沙俄吵得那樣厲害,其目的還不是希望鼓動其他國家瓜分清朝,然後分一杯羹。每個國家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打算,都是希望他國主動,然後從中漁利。

八國聯軍都有各自的如意算盤,但是你讓他自己付諸行動,他也就非常“識時務”而退避三舍了。因為,每個國家心裡其實都有數,想要瓜分清朝,不是那麼容易的。因此,八國聯軍嘴巴上提一提,不過帶有僥倖的心理而已。

看一下當時的情況,首先在八國聯軍中,八國聯軍也只有在攻打清朝的節骨眼上,是利益共同的。但是在清朝以外,八國聯軍不見得同心同德,甚至可能是不共戴天的仇國。

比如法國和德國,普法戰爭才結束20多年,法國才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不久。兩國能是友好國家?比如奧匈帝國,這個曾經的歐洲霸主,英法德俄哪一個國家不想讓他倒下?比如俄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在庫頁島的爭端還沒有停歇,在遠東還有大量的利益牽連,怎麼會突然冰釋前嫌?

所以,八國聯軍所在的國家矛盾重重,在“懲罰”清朝這樣的事情上面或許還能達成一致,但是在更大的範疇內,八國聯軍內部的矛盾沒有哪一個比與清朝的矛盾更弱。因此,要瓜分清朝,首先八國聯軍內部就行不通。而如果哪一個國家單獨行動的話,要吞掉清朝這樣的龐然大物,恐怕更沒有可能吧?

而在清朝一方,清朝的實力真的不行嗎?不見得。清朝不行的是以慈禧為代表的皇室,如果沒有皇室的因素,清朝絕對有和八國聯軍一較高低的能力,因為八國聯軍也只是臨時拼湊起來的,和列強正規的主力還是有很大差異。而清朝的失敗,也是慈禧臨陣脫逃,導致京畿人心盡失,到後面還沒有經過像樣的反抗,慈禧就投降了。不過這並不能否認清朝的實力,比如南方的實力派,在庚子國難中根本就沒有參加到亂局中,實力毫髮無損。

當然,美國確實反對瓜分清朝,但是美國是善類嗎?不見得。要真是善類就不會派兵進攻清朝了,且派的兵還不在少數。

美國反對瓜分清朝,只是美國把各國不願扯下的遮羞布扯下來了而已。如果七國真的要瓜分清朝,豈是美國一國可以阻攔的?



蘇綻


清朝末年的時候,八國聯軍進北京打敗了清朝軍隊,並且逼迫滿清簽訂了不平等的《辛丑條約》。為了教訓大清,八個列強要大清賠款4.5億兩白銀,連本帶息合計9.8億兩白銀。並且列強希望藉機瓜分大清,但在這個時候美國人反而不同意,最終使這一計劃泡湯。

甚至,在戰後美國逐步退回了大部分對美國的賠款,並且用這筆錢資助了在美的中國留學生。這筆錢還作為留美預備學堂的建校啟動資金,後來這所學堂改名為清華大學。

那麼,美國人為什麼這麼好,既反對列強瓜分中國,又把賠款退回,幫助大清發展教育事業呢?

實際上,美國人的做法有他對自身實力上的考量,也有作為曾經的殖民地的感同身受。

19世紀和20世紀相交之際,世界上發生了很多重大事件。比如,西方列強的軍備競賽。雖然列強們在攻打中國的時候團結一致,其實互相之間非常敵對,正在醞釀一場大戰。

戰爭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新老列強對全球勢力範圍的爭奪。其中矛盾最尖銳的兩國就是英國和德國。這是因為,德國在統一之後國家快速工業化,在國力上已經位居第二位,可是由於崛起較慢,世界早已被早期列強所瓜分,蛋糕分完了,德國只能搶了!

這些早期列強中,大英帝國稱雄數百年,擁有350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土,是世界霸主,所以德英之間的矛盾尤為尖銳。

當年大英帝國靠打敗西班牙帝國奪取了世界霸權,1900年前後,由於德國的崛起,預示著德國和英國之間將會重現當年英國與西班牙的一幕。

但是,當時世界第一工業國既不是英國也不是德國,而是大洋彼岸的新興強國美利堅。這個國家依靠絕佳的地理優勢,不斷向四面擴充國土,到1900年的時候已經成為僅次於英國、沙俄、大清的世界第四大國家,並且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

由於美利堅距離歐洲遙遠,讓列強們對他的崛起毫無感覺,而是致力於歐洲內部的撕逼,這就給了美國扮豬吃老虎的機會,所以這個時候美國並沒有大力發展軍事力量,刺激列強,而是以外交手段為主,軍事手段為輔,與列強博弈。

比如,美國擊敗了沒落帝國西班牙,奪取了古巴和菲律賓這兩塊殖民地,但配給西班牙大筆美元作為補償。比如,向列強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希望和早期列強一樣獲得對大清的貿易優先權。作為後起之秀,美國的做法不至於刺激列強惹火上身,同時確保了在華利益,比德國人高明多了。


所以,美國在自身實力不濟的情況下,絕對不會同意列強們瓜分中國,因為美國由於實力所限,所獲得的勢力範圍一定寥寥無幾。

此外,作為曾經的殖民地,美國人在進行海外殖民的時候,已經比英法德意等國更加懷柔。因為他們深知,假如將所在國的民族主義思潮刺激起來,最終將會被趕出殖民地,從而一無所得。

而通過相對緩和的方法,通過教育的方式改造殖民地精英的大腦,才是控制殖民地最佳選擇。以菲律賓為例,當地精英在二戰之前已經完全成為美國統治當地的助手,甚至將菲律賓視為美國的女兒,可見美國人的方法還是很厲害的。

(二戰末期,麥克阿瑟重上菲律賓,圖中的小個子是菲律賓人)

實際上,美國人通過教育培養中國人對美國的認同感,效果也非常明顯。國民政府親美派已經在30年代佔據上風,大批精英成為美國人最忠實的盟友。無論是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還是孫立人等都為美國馬首是瞻。

所以,還是美國人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