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倉:全國最早的村級“監察委員會”現身我區

陈仓:全国最早的村级“监察委员会”现身我区

近日,寶雞市陳倉區紀委監委在轄區東關街道西秦村調研時發現,西秦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成立了“社監察委員會”,負責實施對全社(村)各項事務的監督管理,這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最早的村級監察組織。

多年來,西秦村一直是享譽關中西府的模範村,村級管理規範有序,村風民風淳樸,自新中國成立後的農業合作化時期到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時代,先後榮獲省、市、區以上表彰獎勵56次;“農業學大寨”時期,西秦村(時稱西秦農業社)作為陝西省的一面旗幟,社(村)黨支部書記、陝西省勞動模範李雙印曾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西秦農業社監察委員會”成立時的1956年,正處於全國範圍內“三大改造”時期,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全面改造。當時,西秦農業社為加強對全社生產隊和社員的綜合管理,杜絕不良習氣出現,預防貪汙、浪費和腐敗發生,於1956年12月6日晚,召開全社社員大會,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選舉產生了“社監察委員會”。該監察委員會由7人組成,設主任、副主任各一人、委員5人,全面行使對全社農業技術股、財務會計保管股、副業股、牲口飼養股、俱樂部管理委員會、治安保衛委員會、各生產隊隊長、副隊長、隊會計和14個生產隊的人財物的監督和管理,是社(村)級自治管理組織。

糧食生產是農業社的頭等大事,“社監察委員”的重點工作就是對全社的糧食進行監管。監察委員每人持有一塊一尺見方的木版印,上刻“西秦村記”,每天將各組晾曬和入庫的小麥、玉米、穀子等糧食堆起來後,通過按印模的方式進行封存。對其它收穫的農作物按斤過秤登記在冊,以防各組私下截留或瞞報產量,確保全社糧食產量正確無誤。各生產小隊在保質保量完成國家公購糧任務的前提下,叫來監察委員現場監督,逐一審核糧油分配方案,並對決算分配方案、日工分值進行監督審批,預防分配不公的問題產生。

“社監察委員”的另一個職能就是強化對各生產小隊幹部的監督。曾經有一個生產小隊隊長為給大夥多分一點口糧,在社監察委員來核實小麥產量時,他和隊委會成員將一袋小麥藏了起來,結果受到“社監察委員會”的查處,報經上級黨委批准,開除了這位隊長的黨籍,足見該“社監察委員會”工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據原社(村)幹部李志寶老人回憶,社副業股開辦有一個磚窯,窯燒的好不好,關鍵在於有幾個好的燒窯工。副業組組長想多關照一下燒窯工,晚上私下給他們加了一頓小米粥。“社監察委員會”得知後,及時予以查處,認為燒窯工和其他人一樣都是社員,只是分工不同罷了,不能有區別,對組長進行了批評教育,責令燒窯工退賠集體損失。

大到糧食產量的統計、估產、工分日值、糧錢分配,小到生產隊隊長選舉、出差核報、牲口飼料日用量等,都在“社監察委員會”的監督檢查範圍之內。西秦農業社帶領社員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堅持科學種田,細化監督管理,在荒灘和坡塬旱地創造了糧食畝產過千斤、連年交售愛國糧超過百萬斤的奇蹟,當時陝西全省開展了“全國學大寨、陝西趕西秦”的比拼爭先活動。

“農業社時成立的監察委員會細化各項管理,在那個時代就把國家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將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預防各類不端行為作為監督重點,確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西秦村黨總支書記李亞林介紹說,“社監察委員會60多年一路坎坷走來,發展成為今天的村務監督委員會,村上一直延續加強監督這一辦法,小到一分錢的報銷,大到徵地、拆遷、補償的進展都比較穩妥,為規範村級管理提供了堅強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