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戲曲名人—為豫劇在江蘇傳播貢獻巨大的旦角先驅徐豔琴

被遺忘的戲曲名人—為豫劇在江蘇傳播貢獻巨大的旦角先驅徐豔琴

1953年,徐豔琴回到鄭州演出《守湖州》,解放了,徐豔琴想留在家鄉河南。作為當時蘇北的主要演員,當時便流傳有“豔琴走,劇團散”的說法,江蘇劇團的領導熱情留下了她……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數十年。

她上世紀30年代便唱紅開封,一出《守湖州》蜚聲中原;

她是曾經的界首“四大名旦”之一,藝術超群堪稱豫劇旦角先驅;

她是為豫劇在江蘇落地生根打下根基的先行者;

她事業如日中天,卻為了逃離一場又恨又愛的婚姻,幾乎失去所有;

漂泊在他鄉的梨苑深處,她早已被那裡的人們遺忘,卻無法被故鄉放下……

豫劇早期女演員先驅,開封永安舞臺的年輕主演

被遺忘的戲曲名人—為豫劇在江蘇傳播貢獻巨大的旦角先驅徐豔琴

徐豔琴生於1920年,在同時代的豫劇名旦中,她的資歷並不低,她比陳素真小兩歲,比馬金鳳大兩歲。徐豔琴少年乃至青年出名時,用的還是本名楊玉枝。她是河南夏邑人,夏邑在歷史上多次經歷黃河氾濫,困難的時代裡,曾經民不聊生,而徐豔琴恰恰生在這樣的一個年代,天災不斷,外寇欺凌,窮苦百姓,除了逃荒要飯求活路,根本沒有別的路子可走。那個年代,處於“下九流”的戲班子已經是能賴以活命的出路了。不過徐豔琴的學戲經歷,卻不那麼順暢。

被遺忘的戲曲名人—為豫劇在江蘇傳播貢獻巨大的旦角先驅徐豔琴

逃荒走到鄭州,他們遇到了豫西調泰斗周海水,大概周老爺子當時覺得僅僅六七歲的徐豔琴年齡太小了,不適合在自己的戲班學藝,便把她介紹到了鄭新城科班楊庚銀那裡。徐豔琴兄妹在此學戲謀生,父母也可以安頓下來了。大概天生就是一塊唱戲的料,小小的女娃徐豔琴沒幾天就學會了《對金瓜》,很讓班主師傅們另眼相看,過了兩三年,徐豔琴9歲,開始登臺演戲,十分靈巧。到了十四歲,徐豔琴就可以獨立搭班了,她又回到鄭州進了周海水的戲班演戲。在鞏縣,她和常香玉其時名“苗玲”,時有同臺演出,姐妹相歡,合演劇目有《刀劈楊藩》、《能哥鬧房》、《殺狗勸妻》、《桃花庵》等。

被遺忘的戲曲名人—為豫劇在江蘇傳播貢獻巨大的旦角先驅徐豔琴

窮苦人出身的孩子,以戲為命,又加上一份對戲曲的熱忱,便不斷尋找可能的出路,很快,她又到開封永安舞臺,與楊金玉、馬雙枝夫婦合作,很快唱紅開封,當時的報紙常有刊登。為了宣傳抗日,她排演了蔣文質的《守湖州》,響應人們的抗日熱情,這出戏,當真火得不像話。也把徐豔琴提高到了藝術的小高潮。

最聲名顯赫的日子還不是在開封,而是在抗戰中有“小上海”之稱的界首。

八年《守湖州》 清名滿界首, 藝術的黃金時代

被遺忘的戲曲名人—為豫劇在江蘇傳播貢獻巨大的旦角先驅徐豔琴

這時候的界首,雲集了當時豫劇屆一干大腕兒,個個都是風雲人物,越是對手雲集,越能彰顯各自水平,經過數年爭奇鬥豔的藝術相較,當地報紙評出了毛蘭花、徐豔琴、閻立品、馬金鳳四人為界首“四大名旦”。

《界首一覽》中1944年的記載中這樣說:“豫梆之在界首以徐豔琴,為最早而且久,其後馬金風,毛蘭花、閻立品、劉玉梅等先後續來。徐、毛、閻在明星舞臺演唱……明星以青衫之徐豔琴、毛風麟、紅臉之王同秀、文武小生之徐文德為主角。徐豔琴以《香囊記》、《蝴蝶杯》、《守湖州》、《血滌花》、《忠烈記》為拿手好戲……”

在界首,徐豔琴順應抗戰時勢,一直以演好戲、鼓舞國人為己任。她立下規矩:不演黃戲,不演壞戲。一曲《守湖州》高揚抗戰精神,響徹界首和豫劇屆……

被遺忘的戲曲名人—為豫劇在江蘇傳播貢獻巨大的旦角先驅徐豔琴

從發黃的老照片中我們似乎也能捕捉到當年一些時光的影子,那時候年輕的徐豔琴,與常香玉、馬金鳳、閻立品、毛蘭花親暱依偎。可見那時相伴,真是一件鮮衣新弦、志得意酬的時光。只是悽然傳奇如徐豔琴,即便在當時那樣的歲月安然中,也時常焦慮而痛苦著。這份痛苦,當然來自她的丈夫徐文德。

徐文德是個好演員,卻也是個霸道至極的丈夫,他視徐豔琴為私有財產,甚至連“徐豔琴”這個名字,都是他根據自己的姓氏取的。當一份愛情的強烈到了扭曲的地步,它給所愛之人帶去的,唯有恐懼與痛苦了。所以,在徐文德羽翼之下的徐豔琴,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如何擺脫這個她已經無法理解的男人。

被遺忘的戲曲名人—為豫劇在江蘇傳播貢獻巨大的旦角先驅徐豔琴

這樣的機會,來自1948年解放開封的那次戰爭。趁著炮火聲,徐豔琴狠心訣別幼子,逃出開封,原本想遠離這個男人,孰料這個愛到發狂的男人,竟然抱著孩子在炮火中遍地尋她,不幸被流彈擊中,頃刻亡命。突然之間獲得自由卻痛苦異常的徐豔琴,只得隻身趕赴界首,從此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四處搭班生涯,直到後來落戶徐州。

豫劇之魂漂江蘇, 唯有斯人獨憔悴

被遺忘的戲曲名人—為豫劇在江蘇傳播貢獻巨大的旦角先驅徐豔琴

在徐州劇團,徐豔琴是頭號人物,她唱腔優雅,文武兼工,行當齊全,無論是刀馬旦、帥旦,還是青衣、花旦,都演得惟妙惟肖、得心應手。新中國成立後,山河太平,藝人翻身,徐豔琴坐鎮徐州,成為蜚聲豫、皖、蘇的表演藝術家。1957年,江蘇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她演出的《胭脂》,獲演員一等獎。1959年,她主演的《戰洪州》主要唱段被中國唱片社灌製成唱片。

被遺忘的戲曲名人—為豫劇在江蘇傳播貢獻巨大的旦角先驅徐豔琴

落戶徐州之後,她先後為豐縣大眾劇團、徐州專區實驗劇團、江蘇省梆子劇團的主要演員、副團長、團長。為豫劇在徐州落地發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當然,儘管在那裡豫劇被稱作江蘇膀子,但徐豔琴的藝術和根基,仍然在河南豫劇的這片熱土上。

被遺忘的戲曲名人—為豫劇在江蘇傳播貢獻巨大的旦角先驅徐豔琴

故土難離,當日肝腸寸斷;之後寂寞而終,難返故鄉,心頭的酸澀,一定無法言盡吧!

有人說,如果徐豔琴留在河南,河南的六大名旦陣營,又要有一番變化。但是,那又怎樣呢?失去一些光環時,也一定能收穫燈火闌珊處那份平凡的寧靜。或許,對徐豔琴來說,這樣的結局,未嘗不是一種逸世。

被遺忘的戲曲名人—為豫劇在江蘇傳播貢獻巨大的旦角先驅徐豔琴

2013年10月1日,95歲的徐豔琴靜靜離世,身後蕭索,但也沒有那些虛浮的喧囂。幸好,半生慘淡淒涼終究都能淡然面對,能扛住的苦,扛住了,不能扛住的,吞嚥了。

唯有真的淡泊、放下,寬容面對時代和命運給自己的所有傷痛,才能摒卻執念,長壽天年。

願來生,歲月靜好,如花絢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