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格局?一邊是易到的離職鬧劇,一邊是阿里校友會的其樂融融

什麼是格局?一邊是易到的離職鬧劇,一邊是阿里校友會的其樂融融

離職這件事,最能體現出一家企業的胸懷和格局。

2018年11月16日,易到政府事務部總監呂藝在網上公開炮轟易到CEO鞏振兵,稱其“無能、人品太差,不服你......”,並傳出自己在飯局中向其磕頭的視頻。

頓時惹來一片譁然。

堂堂一個互聯網新潮企業,原來你們竟然是這麼玩的。

不管事實真相如何,易到爆出這樣的醜聞,都證明了易到內部存在很大的矛盾和問題。

職場是流動的,有進有退。

如果是工作安排,人不合適,辭退就是了,安排好離職事宜就是了——易到對呂藝如果在心理上和物質上都有妥善安排,讓他能夠體面離開,又怎麼會發生這樣的鬧劇。

好聚好散,不但是種互相尊重,也是成本最低的辭退、離職方式。

易到這樣的,就是傻呀!

什麼是格局?一邊是易到的離職鬧劇,一邊是阿里校友會的其樂融融

不只是易到,在對待員工離職這件事上,國內好多企業都是做不到妥善解決。

比如近期某人壽公司傳出的員工離職要“刪除全部同事微信”的消息,原單位認為,刪除同事微信是對公司團隊的保護。

員工在離職前就在朋友圈發佈其他公司的產品,對在職員工心理上有不好的影響。

而此員工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尊重對待,公司有侵犯自己隱私。

於是雙方就產生了糾紛,都需要付出時間、精力等成本,而且搞得兩邊都很不開心。

這種還是性質比較不嚴重的。

其他還有企業和員工反目成仇、對簿公堂的,有原東家和前員工互相潑汙水、互撕的......

比如陌陌創始人唐巖和前老闆網易創始人丁磊互撕的事。

嗯,丁磊鬧出這樣的事也不是一回兩回了。

前幾年,我有個朋友的公司也曾發生這樣的事,朋友的一個老員工出去單幹,並帶走了公司的部分客戶,朋友大為憤怒,還為此和員工打了兩三個月的官司。

結果如何呢,雙方都沒得到任何好處,而且都是氣得要死,成了勢不兩立的仇人。

要是換種方式呢?

什麼是格局?一邊是易到的離職鬧劇,一邊是阿里校友會的其樂融融

仇人,有時候是愁人的意思。

矛盾激化,衝突升級,離職這種正常的職場行為變成敏感事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智慧不足,胸懷不大,格局不夠。

我們看馬雲和阿里巴巴是怎麼做的。

2018年11月22日,阿里巴巴前員工組織、阿里巴巴校友見面會在杭州舉行(杭州、北京、香港同步),這樣的活動阿里巴巴已經舉行了三屆。

為什麼叫校友會呢?

因為阿里巴巴就像所學校,員工離開了叫“畢業”,眾所周知,馬雲也將在2019年正式“畢業”。

世界上沒有永遠存在的企業,馬雲說,[未來一定比今天靠譜,不要對未來過於樂觀或悲觀,人不管多牛,都得去火葬場,企業不管多牛,都有破產的一天,你的責任就是一路過關斬將,逢水搭橋逢山開道,這做的一路就是樂趣。]

前員工認為,馬雲的心胸、格局是很大的,阿里巴巴的員工如果選擇出走,馬雲從不認為這是一種背叛和傷害,他覺得這是阿里巴巴的光榮——為社會培養了人才。

[阿里不是一個享受待遇的地方,但是阿里是享受創業、享受殘酷的訓練,學習和提升的地方。]

實際上,除了利益上的損失和擔心,很多老闆之所以對員工離職不爽,更多的是因為他們認為員工主動離職是一種對他個人的背叛和傷害。

說到底,這些老闆是在合作共贏、共生的時代卻還抱著僱傭時代的思維,想不開啊。

什麼是格局?一邊是易到的離職鬧劇,一邊是阿里校友會的其樂融融

思維超前,領先一步,一直是阿里巴巴能夠快速發展和強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人,特別是現代的年輕人,早已經在思想上沒有了過去那種常年在一個公司上班的意識了。

[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

網上刷屏的這句話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在年輕人看來,終身式的僱傭制度是非常可笑的,有些人也別拿日本人在一家企業幹一輩子說事。

如今的日本年輕人換工作比我們還快。

既然不能夠阻擋,不如主動應變,國際顧問界的知名人物湯姆·蒂藺尼認為——

[如果你認為你能永遠困住人才,那才是愚蠢的。你應該在他們離職之後,繼續與他們保持聯繫,把他們變成擁護者、客戶或者商業夥伴。企業有這樣開放的心態,才能更好地招賢納士,為企業發展積累人才。]

這種方式不但在情感上讓雙方更加的平和愉悅,同樣在利益上取得了一致,同時把損失降到了最低,這才是真正聰明的做法。

馬雲在演講中說,

[當年我們有一個理想,說未來世界500強中,有200個CEO來自於阿里巴巴,現在我要稍微調整一下,未來中國的500個好公司中,有200個CEO來自於阿里巴巴......能在阿里共事,是我們的緣分。如果你要辭職,我會尊重你的選擇。如果辭職出去後發現外面不適應,想回來,完全可行,我歡迎。今後對於想創業的人,我們會給予一些投資。]

高明!

什麼是格局?一邊是易到的離職鬧劇,一邊是阿里校友會的其樂融融

事實上,阿里巴巴一直有投資前員工的項目和企業,比如口碑網的創始人李治國。

李治國是阿里巴巴的第46號員工,2004年,他突然萌發了創業的想法,於是他對馬雲說自己想要離開阿里去創業。

馬雲說,你才27歲還太年輕,最好在阿里再幹兩年再出去。

可李治國覺得自己再幹兩年,機會就錯過了,於是他毅然辭職創業。

但創業是艱難的,在他為資金抓耳撓腮的時候,收到了馬雲的夫人張瑛的一筆投資,從而讓口碑得以順利啟動。

2006年,阿里巴巴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投資口碑網,兩年後,阿里又全資併購了口碑和雅虎中國合併。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阿里巴巴校友會主頁上的這句話,最能說明阿里對於員工離職的態度——雖然離開了,但仍然是阿里人,因為他們有“阿里味道”。

保留著員工入職時的工牌號以及花名,離職員工和家人可以繼續享受阿里體檢系統的服務,阿里巴巴的協議酒店、機票等福利也同在職時一樣......

馬雲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不是一個馬雲做、不是一個阿里巴巴做,是大家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共同實現我們的願景。

[這一輩子有一個組織、有一個企業、有一批人,有一種精神,能夠讓你相信,能夠讓你完善自己,能夠讓你做得更好,能夠讓你在路上不會迷失,這就是阿里的精神!]

這樣的公司,怎麼不讓離職員工心存感覺、尊敬,又怎麼不以阿里人為榮?

什麼是格局?一邊是易到的離職鬧劇,一邊是阿里校友會的其樂融融

員工離職只有兩個原因,一是錢沒給到位;二是心委屈了。說到底就一條——幹得不爽。

[辭職難]說到底,主要的責任還是在於企業。

趨吉避害是人性,如果你的企業待遇高、前途好,員工也不願意離開,就算是離職,企業也不會怎麼在意,因為新的人才會源源不斷地進入。

恰恰是那些不怎麼好的企業,才容易發生[辭職難]的問題,因為他們覺得員工在自己這裡學到了經驗,是企業培養了員工,卻忽略了員工對企業的貢獻。

心裡想差了,做事自然就容易不地道,於是本身正常的人員流動,卻搞到雞飛狗跳,一地雞毛。

何苦呢?

所以,[辭職難]也是檢驗企業好壞的一個標準。

彼得·德魯克說過,[中國的管理必須依賴於中國自己的管理人才的培養,技術可以引進、經驗可以引進、資金可以引進,但是管理人才必須是本土化的,只有中國人才可以建設中國自己的管理。]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中國企業的管理已經是可以走向了世界前沿,我們有阿里巴巴這樣的高科技企業,也有海底撈這樣的傳統企業。

海底撈創始人張勇說,海底撈的店長離職,只要任職超過一年以上,就給8萬塊的“嫁妝”,就算是這個人被小肥羊挖走了,也給。

至於原因,他認為,在海底撈工作太累,能幹到店長以上,都對海底撈有貢獻,應該補償。

十幾年來,海底撈的店長有上百個,但選擇拿“嫁妝”的店長不過只有三個。

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從來不是控制出來的。

什麼是格局?一邊是易到的離職鬧劇,一邊是阿里校友會的其樂融融

[感謝所有阿里巴巴出去的人,衡量一家公司的好壞,不僅僅是看這家公司裡有多少現有的人才,還要看離開這家公司的人,是否帶著公司的使命、價值觀和理想,去為社會作出貢獻。我看到我們很多公司的同事,離開公司後不只是實現了為自己賺錢,實現了自我價值,大家很多的精力是在解決社會的問題。]

阿里巴巴可以走到今天,是與它有一個馬雲這樣的精神領袖息息相關的——在全世界有這種思想、心胸、氣概和格局的企業家能找出幾個?

在一期TED演講中,曾提到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如果是想要賺錢,那就是最世俗的回答了。因為我們忽略了我們作為人類最大的特質,就是創造力和有思想。

[只有別人好,你才能好。]

想法不同,企業不同,世界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