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解讀轉基因(下)

世界粮食日解读转基因(下)

第11講:轉基因之爭不是科學之爭,而是意識形態與科學之爭

轉基因源於美國,轉基因之爭則源於英國,然後擴散到全世界。美國以及全世界的轉基因之爭,都不是科學之爭,而是意識形態與科學之爭。如果是科學之爭,必然表現為遺傳學家之爭,可是遺傳學家對轉基因從未有過爭論。反對轉基因甚至妖魔化轉基因的意識形態,主要是極端環保主義和有機理念。

1.極端環保主義簡介

轉基因技術從一開始就遭到輿論的激烈反對,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轉基因技術誕生之前,國際社會就形成了強大的極端環保主義思潮。

極端環保主義產生於環保主義,環保主義產生於環保運動,環保運動產生於1962年。那一年,美國科普女作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暢銷世界的書《寂靜的春天》。書中虛構了一個鳥語花香的小鎮,忽然有一年春天,蟲不再鳴,鳥不再叫,小鎮一片寂靜。原來,以DDT為代表的化學農藥汙染,毒死了蟲,毒死了鳥,所以小鎮一片寂靜。這本書雖然虛構了“春天的寂靜”,卻真實地揭露了化學農藥對環境的破壞。公眾讀了這本書恍然大悟:原來普遍使用的化學農藥在破壞人類生存的環境。於是,世界性的環保運動和環保主義蓬勃興起。

蕾切爾·卡遜在書中寫道:“我的意見並不是化學殺蟲劑根本不能使用”,“我所爭論的是人們對它潛在的危害卻全然不知”,“我進一步要強調的是:我們已經允許這些化學農藥的使用,然而卻很少或完全沒有對它們在土壤、水、野生生物和人類自己身上的毒效進行調查”。誠如蕾切爾·卡遜所言,當時的科學界較少關注化學農藥的汙染和殘留問題。

以農藥防治害蟲是人類無奈的選擇,因為人類與昆蟲都以植物為食物。以天然農藥防治害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用的是有毒植物、有毒礦物,防治效果差強人意。1939年,瑞士化學家米勒發現人工合成的有機氯化合物DDT殺蟲效果非常好,它屬於神經毒劑,幾乎可以殺滅一切昆蟲。米勒發現的DDT,是奧地利化學家柴德勒1874年合成的,當時有機化學剛起步,不知道DDT有什麼用,就束之高閣了。1939年以後,DDT不僅用作農藥,而且用於消滅衛生害蟲,如蚊子、蒼蠅、臭蟲、跳蚤、蝨子等,可以有效控制瘧疾、痢疾等蟲媒傳染病。1948年,米勒因發現DDT的殺蟲作用而被授予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寂靜的春天》揭露DDT汙染以後,科學界研究發現,DDT的環狀分子結構太穩定,在自然界不易分解,所以具有長期毒性,毒死了蟲,又毒死了吃蟲的鳥。1972年,美國禁用DDT。2004年,聯合國在世界範圍內禁用DDT。不僅DDT,其他有機氯農藥殘留時間也很長。所以,有機氯農藥漸漸被殘留時間較短的有機磷農藥所取代。進而,有機磷農藥的主流地位又被殘留時間僅有幾天的菊酯類農藥所取代。菊酯類農藥是模仿菊酯類植物的毒性成分而人工化學合成的。總之,農業不能沒有農藥,即使有機農業也離不開使用天然的有毒植物、有毒礦物生產的農藥。

《寂靜的春天》引發了世界性的環保運動和環保主義。凡是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都會有一些群體走向極端。環保主義者的一些群體就背離了《寂靜的春天》作者的初衷,走向了極端,成為極端環保主義者。他們廣泛傳播極端環保主義,形成思潮,影響全世界。

極端環保主義就是“自然崇拜”,只要原生態,反對人工改變自然。他們認為農藥汙染食物鏈,化肥汙染土壤,雜交種不僅改變了原始品種,並且因為高產而需要更多化肥和農藥,所以統統反對。正當極端環保主義發展到高潮時,轉基因出現了,他們認為轉基因改變了自然的基因型,從根子上改變了自然,於是作為頭號目標極力反對。

極端環保主義催生了許許多多反對轉基因的民間組織。其中最大的是“綠色和平”,它在40多個國家有分支機構。科學界認為秉承極端環保主義的“綠色和平”是反科學組織,2016年,世界123名諾獎得主簽名支持轉基因,要求“綠色和平”停止反對轉基因。

極端環保主義也催生了一些“生態恐怖組織”,最著名的是“地球解放陣線”,它要解放的是它認為的被掠奪、被破壞的生態,它解放生態的手段就是破壞:焚燒轉基因實驗室、試驗田;焚燒伐木公司的營地;焚燒高耗材、高耗能的在建豪宅;焚燒新建的加油站、煉油廠;焚燒待售的高耗油汽車……從1992年到2004年共犯下1200起罪案,美國聯邦調查局把這些破壞活動稱為“恐怖組織威脅之外的最大威脅”。

極端環保主義在歐洲影響最大,歐洲各國的綠黨都信奉極端環保主義,都反對轉基因。為了增加選票,執政黨不得不對極端環保主義者讓步,這正是轉基因研究與應用在歐洲發展緩慢的原因。

中國在2002年以前沒有極端環保主義運動,幾乎沒有人反對轉基因,轉基因棉花是1997年開始推廣的,推廣得很順利。2002年,“綠色和平”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把極端環保主義帶入中國,掀起反對轉基因的風浪。網上妖魔化轉基因的文章都是2002年以後的,沒有2002年以前的。

2.有機理念簡介

有機理念實質上是極端環保主義在飲食上的體現。在轉基因農作物商業化種植之前,有機理念指導下的有機農業只是拒絕化學合成的肥料和農藥;在轉基因農作物商業化種植之後,有機農業堅決拒絕轉基因。在美國,轉基因農作物發展很快,轉基因食品消費量越來越大,有機農業發展較慢,有機農業生產者為了市場競爭,不僅拒絕轉基因,更極力反對轉基因甚至妖魔化轉基因。在歐洲,轉基因發展很慢,有機農業發展較快,有機農業生產者反對甚至妖魔化轉基因的力量更大。

有機理念源於1840年以前的“腐殖質營養學說”。有機質在土壤中腐爛就是腐殖質。腐殖質包含多種有機分子,也含有微量的礦質元素,這些礦質元素來源於植物動物殘體。“腐殖質營養學說”認為,植物的根系吸收腐殖質作為營養。

1840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出版《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應用》,在這本書中提出“礦質營養學說”,否定“腐殖質營養學說”。李比希認為:腐殖質來源於植物殘體,那麼地球上必然先有植物,後有腐殖質,而最早的植物就不可能以腐殖質為營養;植物其實是以腐殖質所含的微量礦質元素以及土壤中存在的礦質元素為營養的;為了滿足農作物對礦質元素的需求,應當把秸稈、人畜糞便、廄肥全部還田,這樣才能保持土壤肥力不減;可是許多人離開農村進入城市,而城市的糞便難以還田,那麼土壤肥力就會下降;要避免土壤肥力下降,就要給土壤補充礦質元素,補充的礦質元素來源於土壤之外的礦山和工廠。

李比希的“礦質營養學說”可以概括為兩句話:植物不能吸收有機肥,必須給土壤補充礦物質。

李比希的“礦質營養學說”是化肥工業的理論基礎。

1842年,英國建成過磷酸鈣磷肥廠。

1861年,德國開採鉀礦作為鉀肥。

1909年德國化學家哈伯利用催化劑將氮氣、氫氣合成為氨,但成本太高,又經過幾千次試驗,終於在1912年建成低成本的合成氨工廠,合成氨所需的氮氣來源於空氣,氫氣來源於煤、天然氣、石油、水。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氮肥、磷肥、鉀肥以及複合肥等化肥工業迅速發展,農作物產量隨之迅速提高,養活了日益增長的人口。

化肥的增產作用證明了李比希的“礦質營養學說”,但是植物到底能不能吸收有機肥呢?

植物生理學的發展,又強有力地證明了植物不能吸收有機肥。植物生理學發現,植物的根毛吸收的營養,必須進入根毛的細胞間隙,但是細胞間隙太窄,所以根毛只能吸收礦質元素和無機分子這些小分子,而腐殖質分子等其他有機分子太大,植物根系不能吸收。

化肥的增產作用,導致農民只施化肥,不施有機肥,於是土壤出現了板結,影響作物的生長。雖然這不能怪罪化肥,只能怪罪只施化肥、不施有機肥的農民,但是這種現象導致“礦質營養學說”和化肥飽受詬病。

於是一些科學家重新研究“腐殖質營養學說”。研究證明腐殖質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使土壤保水、保肥、保空氣、保微生物,從而促進作物生長。腐殖質一般僅佔土壤耕作層乾重的1%左右,如果幾倍、十幾倍地增施有機肥,腐殖質就會大量增加,即使不施化肥也能提高作物產量。

這樣的研究成果和觀點無疑是完全正確的,卻是以偏概全。有機肥主要來源於秸稈和人畜糞便,總量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果給局部土壤增施有機肥,那麼其他土壤的有機肥就會減少甚至沒有。就地球而言,要增加農業產量,必須在充分利用有機肥的基礎上,確保農作物對礦質營養的需求。有機肥追根溯源是來源於土壤,礦質營養則來源於土壤之外,氮來源於空氣,磷和鉀主要來源於礦山,只有把土壤之外的營養施入土壤,才能增加地球土壤的農作物產量。

第12講:怎樣看待有機農業和現代農業?

有機農業可以滿足一部分人的消費需求,但是不能滿足全世界人口的消費需求。有機農業的某些專家認為,有機農業常常為病蟲害所困,應當使用轉基因抗病蟲害的農作物擺脫這個困境。

為人類提供更多的食品,必須靠現代農業。現代農業需要有機肥、化肥、農藥、雜交種、轉基因。化肥、農藥必須合理使用。濫用化肥、農藥,是無知行為,應當改正。

為了提醒全世界重視糧食生產,發展現代農業,聯合國糧農組織設立了“世界糧食日”。為了表彰並獎勵為糧食生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設立了“世界糧食獎”。

第13講:世界糧食獎

“世界糧食獎基金會”是美國小麥育種家、1970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諾曼·博洛格發起建立的,從1987年開始,每年頒發“世界糧食獎”,表彰並獎勵對糧食生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獎金25萬美元。

我國曾有三人獲獎。1980年到1990年擔任農業部長的何康在1993年獲獎。他擔任農業部長的10年,正是中國農村改革的10年,我國由糧食不足轉變為自足有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2004年獲獎。中國農業大學崔振嶺教授在2017年獲獎,他創造了合理施肥方法,提高了化肥利用率。

2013年的“世界糧食獎”頒給了三位轉基因科學家。一位是比利時根特大學的植物學教授,他提出了轉基因的方法;一位是先正達公司的科學家,她實驗成功了轉基因的方法;一位是孟山都公司的科學家,他組織培育了一系列轉基因品種。

最後一講,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成語故事,結束今天的演講。這個成語是“民以食為天”。

第14講:“民以食為天”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是劉邦的謀士酈食其(liyiji)對劉邦說的,《史記· 酈食其傳》有記載。

當時,楚漢相爭,以鴻溝為界。鴻溝是一條運河,在滎陽境內,滎陽在現在鄭州的西邊。項羽奪取了滎陽,劉邦往西退守鞏義。滎陽有敖山,敖山有敖倉,敖倉是潼關以東最大的糧食倉庫,而且臨著鴻溝與黃河,便於漕運。

但是楚漢相爭的時候,敖倉有沒有糧食呢?史書沒有記載,可是酈食其假設敖倉有糧食,他對劉邦說:自古以來,王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民無食,國將不國,王將不王,手中有糧,則王事可成。如今楚軍佔領滎陽卻不佔領敖倉,此乃上天賜給漢王的良機,因為天下都知道敖倉藏糧很多,如果漢軍據有敖倉,則可天下歸心。劉邦即刻發兵,佔領了敖倉。之後,酈食其出使齊國,遊說齊王歸漢,擺出多個理由,最後一個理由就是“漢王據有敖倉之粟”,齊王終於被說服。可是韓信不能容忍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立下如此大功,便擅自發兵攻齊。齊王就燒了一鍋開水,殘忍地把酈食其給烹了。

酈食其以後,每個朝代的歷史都是對“民以食為天”的驗證。有糧,天下太平;無糧,天下大亂。今天是“世界糧食日”,讓我們永遠記住“民以食為天”這個成語,也記住酈食其這個人。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楊青平,河南日報退休高級編輯、大河健康報退休總編、河南農大兼職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