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46歲考中進士,得意地寫下“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名句,當時考中進士究竟是個什麼水平?

張立啟


孟郊字東野,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年,也就是公元751年,湖州武康(今天的浙江省德清縣)人。孟郊沒有煊赫的家世,他的父親只當過八九品的縣尉,很早就去世了,孟郊靠母親養大成人。


孟郊年輕時曾經隱居嵩山,有人說他是想走終南捷徑,引起朝廷注意,請他下山。這種方法,在唐代確實很流行。但沒有人搭理孟郊,他只好下山,老實複習功課,去參加科舉考試。但並不順利,先前兩次都失敗了,第三次奉母命去京城,總算考中,但他已經四十六歲。


不過,這總歸還是很高興的,孟郊為此專門寫過一首詩,表達欣喜若狂的心情:“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寫自己考中後騎著馬遊街,接受路人豔羨的場景,由此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成語,走馬觀花和春風得意。


在唐朝,考取進士是很難的。進士是科舉的科目之一。隋煬帝大業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首次開進士科,這就是科舉的開始。科舉制度就是以考試來選拔官員和人才的一種制度,它是古代中國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在科舉制度產生之前,官員的選拔是按出身和門第來決定的,即使你非常有才華,但如果出身不高貴,也沒有辦法在政府擔任官職。科舉制到了後代,當然也產生了很多弊端,但是相對於按出身和門第來選拔,無疑是更公正平等的做法。歐美的文官制度,就是參考了中國的科舉。


隋唐的時候,除了進士科這個科目,還有明經科。明經科主要考經學和時事政治。進士科則還要“加考詩賦”。也就是說,還有文采的要求。所以進士科要比明經科難考。


唐朝的時候,進士科只有百分之一到二的錄取率,明經科錄取率則高達百分之十到二十。當時的諺語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意思是說,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算是年老,因為明經科較易,而五十歲能夠考上進士,已經算是很年輕了。


唐代人考上進士後,並不能馬上授官,還得參加吏部的選拔考試。而且經常不能馬上組織考試,要等候三年,所以孟郊拿到進士及第的文憑後,乾脆先回家向老媽報喜。三年後,老媽打發他再去長安,參加吏部的選拔考試,順利通過,被授予溧陽縣尉,這年孟郊已經50歲了。


溧陽縣尉是個八九品的小官,孟郊不怎麼看得上。而且他本質上是個詩人,心思根本沒有放在本職崗位上。溧陽城有好幾處名勝古蹟,比如投金瀨,平陵城遺址,林木深美,還有積水的池塘,孟郊經常在上班時間跑去玩,寫詩。縣令氣得不行,打報告給刺史,刺史專門派個“假尉”下來,代替他辦公。同時扣留他一半工資,分給那人。由此他更加窮困潦倒,三年後乾脆辭了官,想找個別的飯碗。後來河南尹鄭餘慶賞識他,推薦他做官,才過得像樣一些。


孟郊最後死於去新官職上任的路上,終年64歲。


梁惠王


孟郊46歲中進士,50歲任溧陽的縣尉。在唐代縣級政府行政機構中,長官是縣令,負責統籌全縣的公務活動;副長官是縣丞,輔佐縣令開展公務活動;還有一個勾檢官叫主簿,負責文書和政務監督;而負責具體執行辦事的就是縣尉。如果與現行的行政機構比較,那縣令就是正處級的縣長,縣丞就是副處級的副縣長,主簿就是政府辦主任,縣尉就是正科級的局長。也就是說,孟郊中進士進入公務員隊伍後可以直接享受正科級待遇。

現在,無論你是什麼名牌大學畢業,凡進必考,要進入公務員隊伍還得進行公考。大學本科、大學專科,只能考科員職位。科員與正科級相隔了一個副科級。如果是碩士畢業生,進入公務員隊伍是可以享受副科級待遇的,儘管屬於非領導職務。如果是博士畢業生,進入公務員隊伍是可享受正科級待遇。

因此,孟郊當時中進士,相當於現在取得博士學位。


雲行雨見聞


孟郊考中進士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考上了“清華、北大”加一張公務員錄用的入場券,為什麼說是這個水平,咱們拿數據、唐朝科舉政策、和孟郊的出身來證明。

一、大浪淘沙,真金少之又少。據史料記載,整個唐朝平均每年錄用進士的數額為不到23人,整個唐朝平均全國人口保守估計在4000萬左右(這是平均值,現在史料對唐朝人口數有爭議),學員基本16歲以上就可參加科舉考試,除國家公立大學的學子外,還有自學和薦舉的學子大概每年有20萬左右,唐朝科舉分秀才、明經、進士等五十多種,由於考取進士難度較大,每年考進士的學子大概有2000至8000人,大家算算從4000萬到20萬再到幾千再再到20幾人,考取進士的難度到底有多大,可想而知。



二、一將功成萬骨枯。自隋朝設立科舉制度以來,唐朝在前朝的基礎上,更加完備了科舉制度,但是和明清的科舉制度相比,有很大不同,最大的特點就是科舉一輪只考兩次,省級一次,京城一次,沒有“秀才”“舉人”“進士”的等級劃分,意思就是考上了就一舉成名,沒考上就是什麼都沒有,沒有秀才、舉人的緩衝,許多人考了一生什麼都沒有,可見考中進士的才子水平到底有多高,孟郊46歲考中已經不錯了,唐朝詩人科舉連年不中的大有人在,羅隱十幾次不中、杜甫一生科舉都沒考中(這與天寶年間奸臣當道有關,不影響杜甫的歷史地位)等等。



三、孟郊出身並不優越。由於科舉制度剛成立不久,唐朝的科舉制度一直在探索中,很多制度並不嚴格,試卷不是唯一標準,這還包括考生名望、家庭出身以及背景,這裡請參考王維。孟郊的父親只是一個縣尉(頂多就是縣裡的二把手),孟郊一沒出身二沒背景,唯一有的就是他多年來積累的才學名聲,可見孟郊能夠考中進士確實是憑的真才實學。

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唐朝進士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很多進士都成了宰相、重臣,但是孟郊考取進士後仕途並不順利,這是後話。

最後幸虧孟郊考中了進士,不然我們就不會欣賞到《登科後》的千古名句了。

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不知道你考上大學時的感受,期待你的留言。


平民對對話詩詞


唐代考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公務員考試吧。不過級別更高了些,職位更少了些,競爭也更激烈了些。

不過當時有個好處,任你考,考到50歲。

至於孟郊考的進士,也有區分。進士分三個級別,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和同進士。

進士錄取分三甲,一甲進士及第,包括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進士出身,錄取數名。

三甲同進士,錄取數名。

這些人都稱為進士。

一般而言,唐朝的官員體系是蘿蔔坑制,老蘿蔔沒拔走,小蘿蔔就要等著。有空缺了才可以當官。

並且,進士前5名才可以留在京城皇宮,其餘一般是外放。

留京的,校書郎,屬於正九品上,而外放的,相應級別可以幹一點,最高八品上,做個縣丞啥的,相當於現在的正縣級。

換句話說,唐朝每年從平民中選二三十個正縣級幹部,不知道我這樣理解,對不對?

請大家批評指正。


六牙朗誦


如果要說明“考中進士”是個什麼水平,我們不妨先從唐代的科舉制來入手講幾句。

受到一些影視作品影響,不少人以為科舉制就是不斷的考試,考官通過考卷來判定是不是符合要求,幾位考官判定後,主考來審核這樣的流程。

事實上,在唐代來說,並不是這樣的。至少在孟郊考中的那個階段,並不是這樣的一種形式。

唐代的科舉並不像宋朝和之後的王朝那樣完全以文學寫作為基礎進行選撥!

在唐代,舉人在參加考試之前要提供給考官一個名單,上面有五位擔保自己品行和背景的州縣官員。他們接下來要和考官們建立社會關係,登門拜訪,抬出家室原來的紐帶關係,獻上自己創作的作品或者自己認為的代表作。因為在唐代,錄取的標準被認為是品德和德行要比才能更重要,單純以(匿名)寫作錄取,可能只是那些善於弄文的油滑之輩佔了便宜。當然,這樣的錄取形式和背景下,可操作的範圍是比較大的。

所以,考中進士,對於當時的學子來說,不只是個人的榮耀問題了。自然“春風得意”啊!

以上是其一。

其二是政治原因。這是任何一個朝代不可避免的問題。通過科舉,意味著入朝為官,這對於任何一個有志於仕途的人來說,無疑是件利好的消息。不要說某某無心做官,或許在為官多年後會萌生退意。但是,每一個積極準備參加科舉的人,不可能沒有政治意圖和目的。離自己的目標更進了一步,那更是覺得“馬蹄疾”了吧!


書影音


在古代,科舉制度非常嚴格,考生如果順利通過鄉試和會試,將有資格參加最高級別的殿試,向進士衝刺,進士是由皇帝本人親自監考,因此非常不容易,能夠考中進士的人瘳瘳無幾,比今天的公務員考試還要艱難。可想而知,考中進士的人一朝金榜題名,想象著即將擁有的榮譽與官職,心裡自然是樂開了花。但不是所有考中進士的人都能立即走馬上任去做官,闢如孟郊在考中進士後,整整等了四年,直到50歲時才求得縣令一職。




慕容西子


孟郊46歲考中進士,年紀也老大不小了,又有文人的清高架子,興奮的寫下文藝感滿滿的“一日看盡長安花”。

通俗的講,孟郊的感覺就像直男泡到妹子一般的興奮,說明考上“進士是相當的不容易的。因此,古人把考中列入四件喜事: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裡的最後一場考試,它要在中央政府所在地考試。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朝遵循隋朝的制度也設有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1、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2、元、明、清時,讀書人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他們按照名次又分為三甲:一甲3人,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數人,賜進士出身;三甲數人,賜同進士出身。

無論是進士及第,還是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他們都是進士。

孟郊考中進士,充分展現了他的能力,也贏取了社會的關注。

因為唐朝是貴族社會,剛剛興起的科舉制度的還在幼年期,被選上的進士人數非常少,在武德、貞觀年間,每一年錄用人數少的只有幾人,多的也不過十幾人。後來,儘管規模上有擴大,進士的人數也有增加,但是每年的新進士也不過二三十人。

白居易考上進士後,曾經賦詩“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說明當年整個唐朝只有17人中進士。

孟郊考中進士後,不是馬上就有官當的,要看運氣,幸運的話當年就能授官。當年考中進士,只代表你有相應的學歷,官位主要還是授予蔭補的高官世家大族子弟,有空缺的時候可以讓你補上。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在考中進士十多年

後,才被朝廷授官。


子屠龍


大家好!歡迎來到萃辰天心書院365家庭共修之詩歌賞讀欄目,我是雷磊老師。

古代讀書人最高興的事,莫過於金榜題名。

今天我們要賞讀的是唐朝詩人孟郊的《登科後》。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往昔的困頓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題名令人神采飛揚。迎著浩蕩春風得意地縱馬奔馳,好像一日之內賞遍京城名花。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公元796年,年屆46歲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終於進士及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勝,當即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登科後》。

登科,唐朝實行科舉考試製度,考中進士稱及第,經吏部複試取中後授予官職稱登科。齷齪,原意是骯髒,這裡指不如意的處境。不足誇,是不值得提起。

古人四大喜事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首詩描繪的正是遭逢“金榜題名時”的激動喜悅的心情。

此詩開篇“開門見山”,直接寫登科後,往日的一切不如意都不值一提了,內心終於大得自在,再也沒有什麼掛礙了。“昔日”與“今朝”的對比中,那種內心積蓄已久的陰霾一掃而空的暢快淋漓躍然紙上。

按唐朝科舉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春天。所以後兩句春風駘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畫面生動形象,沒有什麼時候的春風比此時更應景了,那種意氣風發的得意噴湧而出,只聽得長安街上一陣迅疾的馬蹄聲,那也是詩人內心的鼓點,渲染力十足。一日看盡長安花。人生之花終於綻放,長安街頭的百花似乎也為詩人慶賀而競相盛放,而詩人豪情萬丈,準備來個一天之內看完所有的長安花!

後兩句用觸覺、聽覺、視覺表裡如一地勾勒出一個滿腔喜悅,一朝登科的書生形象,志得意滿,意氣風發。所以這兩句詩成為人們喜愛的千古名句,並派生出“春風得意”、“走馬觀花”兩個成語流傳後世。

這是“詩囚”孟郊詩作中少有的一抹亮色。

人生之喜莫過於此。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感受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酣暢淋漓: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今天的詩歌賞讀就到這裡,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我們明天見!

《天心365》家庭國學共修是萃辰天心書院每天推出的內容,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


萃辰天心書院


進士相當於現在的研究生 水平因崗位而不同

古代的進士相當於現在的研究生,比如中央黨校研究生。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殿試就是皇帝親自定名次,第一名為狀元,有文狀元和武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所以,孟郊特別高興,寫下了“”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喜樂之作《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多少年的彷徨無奈、心灰意冷一下子蕩然無存,策馬不需揚鞭,一日狂跑覽盡長安美景。這兩句千古名句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得意、得志、得心之情,並給後人留下了“走馬觀花”“春風得意”的兩個詞語。

孟郊46歲中進士,63歲去世,“好日子”只過了17年。孟郊就不該考取功名,選錯了行業。“男怕選錯行,女怕選錯郎。”孟郊兩試考不中進士,第三次直到46歲才考上,浪費了大半生美好時光,如果這段時間寫詩,能出多少精品呀。考中進士,“分配”任溧陽縣尉,然而卻不如意,後在友人幫助下在河南洛陽任職。再後來提拔任參軍時,在上任的路上病亡,他的家人居然沒錢下葬,還是那位叫鄭餘慶的友人買了棺材安葬的。多麼可憐的孟郊。孟郊的人生困境從他的詩中就能看出:“寒者願為蛾,燒死彼華膏”。

本來可以靠詩吃飯,非要考取功名,落得個暴屍荒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