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46岁考中进士,得意地写下“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名句,当时考中进士究竟是个什么水平?

张立启


孟郊字东野,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也就是公元751年,湖州武康(今天的浙江省德清县)人。孟郊没有煊赫的家世,他的父亲只当过八九品的县尉,很早就去世了,孟郊靠母亲养大成人。


孟郊年轻时曾经隐居嵩山,有人说他是想走终南捷径,引起朝廷注意,请他下山。这种方法,在唐代确实很流行。但没有人搭理孟郊,他只好下山,老实复习功课,去参加科举考试。但并不顺利,先前两次都失败了,第三次奉母命去京城,总算考中,但他已经四十六岁。


不过,这总归还是很高兴的,孟郊为此专门写过一首诗,表达欣喜若狂的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自己考中后骑着马游街,接受路人艳羡的场景,由此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走马观花和春风得意。


在唐朝,考取进士是很难的。进士是科举的科目之一。隋炀帝大业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首次开进士科,这就是科举的开始。科举制度就是以考试来选拔官员和人才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官员的选拔是按出身和门第来决定的,即使你非常有才华,但如果出身不高贵,也没有办法在政府担任官职。科举制到了后代,当然也产生了很多弊端,但是相对于按出身和门第来选拔,无疑是更公正平等的做法。欧美的文官制度,就是参考了中国的科举。


隋唐的时候,除了进士科这个科目,还有明经科。明经科主要考经学和时事政治。进士科则还要“加考诗赋”。也就是说,还有文采的要求。所以进士科要比明经科难考。


唐朝的时候,进士科只有百分之一到二的录取率,明经科录取率则高达百分之十到二十。当时的谚语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因为明经科较易,而五十岁能够考上进士,已经算是很年轻了。


唐代人考上进士后,并不能马上授官,还得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而且经常不能马上组织考试,要等候三年,所以孟郊拿到进士及第的文凭后,干脆先回家向老妈报喜。三年后,老妈打发他再去长安,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顺利通过,被授予溧阳县尉,这年孟郊已经50岁了。


溧阳县尉是个八九品的小官,孟郊不怎么看得上。而且他本质上是个诗人,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本职岗位上。溧阳城有好几处名胜古迹,比如投金濑,平陵城遗址,林木深美,还有积水的池塘,孟郊经常在上班时间跑去玩,写诗。县令气得不行,打报告给刺史,刺史专门派个“假尉”下来,代替他办公。同时扣留他一半工资,分给那人。由此他更加穷困潦倒,三年后干脆辞了官,想找个别的饭碗。后来河南尹郑余庆赏识他,推荐他做官,才过得像样一些。


孟郊最后死于去新官职上任的路上,终年64岁。


梁惠王


孟郊46岁中进士,50岁任溧阳的县尉。在唐代县级政府行政机构中,长官是县令,负责统筹全县的公务活动;副长官是县丞,辅佐县令开展公务活动;还有一个勾检官叫主簿,负责文书和政务监督;而负责具体执行办事的就是县尉。如果与现行的行政机构比较,那县令就是正处级的县长,县丞就是副处级的副县长,主簿就是政府办主任,县尉就是正科级的局长。也就是说,孟郊中进士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可以直接享受正科级待遇。

现在,无论你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凡进必考,要进入公务员队伍还得进行公考。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只能考科员职位。科员与正科级相隔了一个副科级。如果是硕士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是可以享受副科级待遇的,尽管属于非领导职务。如果是博士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是可享受正科级待遇。

因此,孟郊当时中进士,相当于现在取得博士学位。


云行雨见闻


孟郊考中进士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考上了“清华、北大”加一张公务员录用的入场券,为什么说是这个水平,咱们拿数据、唐朝科举政策、和孟郊的出身来证明。

一、大浪淘沙,真金少之又少。据史料记载,整个唐朝平均每年录用进士的数额为不到23人,整个唐朝平均全国人口保守估计在4000万左右(这是平均值,现在史料对唐朝人口数有争议),学员基本16岁以上就可参加科举考试,除国家公立大学的学子外,还有自学和荐举的学子大概每年有20万左右,唐朝科举分秀才、明经、进士等五十多种,由于考取进士难度较大,每年考进士的学子大概有2000至8000人,大家算算从4000万到20万再到几千再再到20几人,考取进士的难度到底有多大,可想而知。



二、一将功成万骨枯。自隋朝设立科举制度以来,唐朝在前朝的基础上,更加完备了科举制度,但是和明清的科举制度相比,有很大不同,最大的特点就是科举一轮只考两次,省级一次,京城一次,没有“秀才”“举人”“进士”的等级划分,意思就是考上了就一举成名,没考上就是什么都没有,没有秀才、举人的缓冲,许多人考了一生什么都没有,可见考中进士的才子水平到底有多高,孟郊46岁考中已经不错了,唐朝诗人科举连年不中的大有人在,罗隐十几次不中、杜甫一生科举都没考中(这与天宝年间奸臣当道有关,不影响杜甫的历史地位)等等。



三、孟郊出身并不优越。由于科举制度刚成立不久,唐朝的科举制度一直在探索中,很多制度并不严格,试卷不是唯一标准,这还包括考生名望、家庭出身以及背景,这里请参考王维。孟郊的父亲只是一个县尉(顶多就是县里的二把手),孟郊一没出身二没背景,唯一有的就是他多年来积累的才学名声,可见孟郊能够考中进士确实是凭的真才实学。

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唐朝进士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很多进士都成了宰相、重臣,但是孟郊考取进士后仕途并不顺利,这是后话。

最后幸亏孟郊考中了进士,不然我们就不会欣赏到《登科后》的千古名句了。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不知道你考上大学时的感受,期待你的留言。


平民对对话诗词


唐代考进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吧。不过级别更高了些,职位更少了些,竞争也更激烈了些。

不过当时有个好处,任你考,考到50岁。

至于孟郊考的进士,也有区分。进士分三个级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

进士录取分三甲,一甲进士及第,包括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进士出身,录取数名。

三甲同进士,录取数名。

这些人都称为进士。

一般而言,唐朝的官员体系是萝卜坑制,老萝卜没拔走,小萝卜就要等着。有空缺了才可以当官。

并且,进士前5名才可以留在京城皇宫,其余一般是外放。

留京的,校书郎,属于正九品上,而外放的,相应级别可以干一点,最高八品上,做个县丞啥的,相当于现在的正县级。

换句话说,唐朝每年从平民中选二三十个正县级干部,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请大家批评指正。


六牙朗诵


如果要说明“考中进士”是个什么水平,我们不妨先从唐代的科举制来入手讲几句。

受到一些影视作品影响,不少人以为科举制就是不断的考试,考官通过考卷来判定是不是符合要求,几位考官判定后,主考来审核这样的流程。

事实上,在唐代来说,并不是这样的。至少在孟郊考中的那个阶段,并不是这样的一种形式。

唐代的科举并不像宋朝和之后的王朝那样完全以文学写作为基础进行选拨!

在唐代,举人在参加考试之前要提供给考官一个名单,上面有五位担保自己品行和背景的州县官员。他们接下来要和考官们建立社会关系,登门拜访,抬出家室原来的纽带关系,献上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者自己认为的代表作。因为在唐代,录取的标准被认为是品德和德行要比才能更重要,单纯以(匿名)写作录取,可能只是那些善于弄文的油滑之辈占了便宜。当然,这样的录取形式和背景下,可操作的范围是比较大的。

所以,考中进士,对于当时的学子来说,不只是个人的荣耀问题了。自然“春风得意”啊!

以上是其一。

其二是政治原因。这是任何一个朝代不可避免的问题。通过科举,意味着入朝为官,这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仕途的人来说,无疑是件利好的消息。不要说某某无心做官,或许在为官多年后会萌生退意。但是,每一个积极准备参加科举的人,不可能没有政治意图和目的。离自己的目标更进了一步,那更是觉得“马蹄疾”了吧!


书影音


在古代,科举制度非常严格,考生如果顺利通过乡试和会试,将有资格参加最高级别的殿试,向进士冲刺,进士是由皇帝本人亲自监考,因此非常不容易,能够考中进士的人瘳瘳无几,比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还要艰难。可想而知,考中进士的人一朝金榜题名,想象着即将拥有的荣誉与官职,心里自然是乐开了花。但不是所有考中进士的人都能立即走马上任去做官,辟如孟郊在考中进士后,整整等了四年,直到50岁时才求得县令一职。




慕容西子


孟郊46岁考中进士,年纪也老大不小了,又有文人的清高架子,兴奋的写下文艺感满满的“一日看尽长安花”。

通俗的讲,孟郊的感觉就像直男泡到妹子一般的兴奋,说明考上“进士是相当的不容易的。因此,古人把考中列入四件喜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里的最后一场考试,它要在中央政府所在地考试。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朝遵循隋朝的制度也设有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1、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2、元、明、清时,读书人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他们按照名次又分为三甲:一甲3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数人,赐进士出身;三甲数人,赐同进士出身。

无论是进士及第,还是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他们都是进士。

孟郊考中进士,充分展现了他的能力,也赢取了社会的关注。

因为唐朝是贵族社会,刚刚兴起的科举制度的还在幼年期,被选上的进士人数非常少,在武德、贞观年间,每一年录用人数少的只有几人,多的也不过十几人。后来,尽管规模上有扩大,进士的人数也有增加,但是每年的新进士也不过二三十人。

白居易考上进士后,曾经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说明当年整个唐朝只有17人中进士。

孟郊考中进士后,不是马上就有官当的,要看运气,幸运的话当年就能授官。当年考中进士,只代表你有相应的学历,官位主要还是授予荫补的高官世家大族子弟,有空缺的时候可以让你补上。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考中进士十多年

后,才被朝廷授官。


子屠龙


大家好!欢迎来到萃辰天心书院365家庭共修之诗歌赏读栏目,我是雷磊老师。

古代读书人最高兴的事,莫过于金榜题名。

今天我们要赏读的是唐朝诗人孟郊的《登科后》。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公元796年,年届46岁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进士及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登科后》。

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称登科。龌龊,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不足夸,是不值得提起。

古人四大喜事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首诗描绘的正是遭逢“金榜题名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此诗开篇“开门见山”,直接写登科后,往日的一切不如意都不值一提了,内心终于大得自在,再也没有什么挂碍了。“昔日”与“今朝”的对比中,那种内心积蓄已久的阴霾一扫而空的畅快淋漓跃然纸上。

按唐朝科举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所以后两句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画面生动形象,没有什么时候的春风比此时更应景了,那种意气风发的得意喷涌而出,只听得长安街上一阵迅疾的马蹄声,那也是诗人内心的鼓点,渲染力十足。一日看尽长安花。人生之花终于绽放,长安街头的百花似乎也为诗人庆贺而竞相盛放,而诗人豪情万丈,准备来个一天之内看完所有的长安花!

后两句用触觉、听觉、视觉表里如一地勾勒出一个满腔喜悦,一朝登科的书生形象,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所以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流传后世。

这是“诗囚”孟郊诗作中少有的一抹亮色。

人生之喜莫过于此。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感受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酣畅淋漓: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今天的诗歌赏读就到这里,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我们明天见!

《天心365》家庭国学共修是萃辰天心书院每天推出的内容,从中能让我们学习更多人生智慧,丰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马拉雅关注“印竹”老师,收听音频。


萃辰天心书院


进士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 水平因岗位而不同

古代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比如中央党校研究生。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就是皇帝亲自定名次,第一名为状元,有文状元和武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所以,孟郊特别高兴,写下了“”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乐之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多少年的彷徨无奈、心灰意冷一下子荡然无存,策马不需扬鞭,一日狂跑览尽长安美景。这两句千古名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得意、得志、得心之情,并给后人留下了“走马观花”“春风得意”的两个词语。

孟郊46岁中进士,63岁去世,“好日子”只过了17年。孟郊就不该考取功名,选错了行业。“男怕选错行,女怕选错郎。”孟郊两试考不中进士,第三次直到46岁才考上,浪费了大半生美好时光,如果这段时间写诗,能出多少精品呀。考中进士,“分配”任溧阳县尉,然而却不如意,后在友人帮助下在河南洛阳任职。再后来提拔任参军时,在上任的路上病亡,他的家人居然没钱下葬,还是那位叫郑余庆的友人买了棺材安葬的。多么可怜的孟郊。孟郊的人生困境从他的诗中就能看出:“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本来可以靠诗吃饭,非要考取功名,落得个暴尸荒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