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北科大教授:如何留住人才,如何用好人才?

文:《千人》杂志记者 何中花

原标题:《耿东生:人才引进的“定海神针”——归属感》

注:原文载于《千人》杂志2018年第68期(内容有删减),转载请注明来源,未注明来源转载将视为侵权。



“人才争夺战”是今年热度持续走高的话题。为了留住人才,全国几十个城市近几年陆续实行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引进政策,比如人才落户、人才住房支持等。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只有留住人才,才能留住生产力、创造力,才能保证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北京科技大学耿东生教授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


对话北科大教授:如何留住人才,如何用好人才?

耿东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千人》:您长期从事新型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制备与研发,您是如何定义新型功能材料的?它主要包括哪些具体产品?

耿东生:就我研究的领域——电催化与功能材料来说,其主要是研究一些电极反应催化剂,包括燃料电池中的氧气还原催化剂、氢气氧化催化剂、电解水中的氧析出催化剂等,这些催化剂均是针对某一特殊反应的新型功能材料。具体的产品主要有电解槽、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

《千人》:目前,中国在新型功能材料这一领域发展现状和前景如何?

耿东生:在科研论文方面,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我国在过去几年都是稳步提升的,但在新型功能材料实际应用方面的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开发。

《千人》:从研发到试验再到科研成果顺利落地,您认为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

耿东生: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现在很多人都避免不了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从研发到试验再到科研成果落地,需要真正地脚踏实地、耐着性子干,这样才会在基础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成果水到渠成。

《千人》:您认为,目前我国人才流动呈现一个怎样的趋势?

耿东生:从国内地区间人才流动来看,之前有报道说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大量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造成中西部人才资源匮乏,这应该是有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个人职业考虑(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原因。

《千人》:目前在我国,有较多的科研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很多技术成果,而大量企业缺乏技术和专业人才,您认为应如何解决专业人才与企业发展需求脱离的问题?

耿东生:确实,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科研人员待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没有“走出去”,与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需要的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一一对接上。我认为可以依靠地方政府或一些专业的平台(如千人智库),通过对接会、产业沙龙、产业峰会等多种形式,将科研人员和企业连接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让科研成果能实际落地,让企业技术难题得到解决。

《千人》:您认为各地区在引进人才时,哪些条件对高层次人才具有吸引力?

耿东生:我和很多的科研同行有时也会私下讨论这个问题,大家考虑的不仅是个人待遇,更重要的是发展平台,也就是说是否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这个平台能否获得持续的支持。

《千人》:各地政府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应该如何协调人才引进和地方发展是否互相匹配的问题?

耿东生:地方政府应该根据自己的行业特色和地域特点,引进专业和研究领域对口的人才,更大程度地发挥人才优势。

《千人》:在地方引进人才时,有时会出现人才引进后,呆了一段时间就走了,该如何保证人才引进的稳定性?

耿东生:被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肯定是想能够在当地长期、稳定地发展,做出成绩。地方政府应该为这些高层次人才做出一个持续支持的保证,这样才会让人才拥有归属感,才会逐渐引导人才在当地“生根发芽”。

《千人》:您认为一个良好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应包含哪些内容?

耿东生:一是要有一个科学的人才引进规划,人才引进要符合自身的人才需求,比如各地目前急需拥有的是具备先进技术和科研水平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二是要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人才专心地去做科研、研发产品,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科研创新方面,而不是整天想着如何去申请项目和经费。三是要为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持续的支持,例如帮助解决配偶工作及子女上学问题、帮助科研项目落地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