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度,對於攝影有多重要?

柳侍墨


還是那句話分題材分領域,對於人像攝影銳度重要但不是非常重要,因為過度的銳化會對人物的皮膚產生顆粒,反而適得其反,但是風光攝影和靜物攝影其實就顯得比較重要了,攝影師都會在最後出片的時候加銳化,銳化的工具有很多,也有很多用法,不在一一闡述,因為咱們討論的是重要性,不是技術操作

人像銳化

1、又要說那句老話,尼康風光,佳能人像,這其實主要解釋的是佳能在人像方面沒那麼銳,拍攝的人像比較柔美,皮膚色彩還原真實鮮豔,顯得非常耐看,這也是人像需要的,如果銳度高的機器拍出來女孩臉上的斑點,小坑都表現得非常細緻,就太尷尬了,這也是江湖中總說的佳能人像的一個方面

2、所以在拍攝人像方面,攝影師對銳度的提高並不是顯得那麼重要,色彩,虛化,柔美,才是人像攝影師想要的,最後稍微加一些銳化提高清晰度就夠了

風光銳化

1、說到風光就要說尼康了,尼康相機確實在拍攝風光時比較銳利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攝影師也需要這種銳度來提高遠近景的層次,如果一團糊就尷尬了,另外風光攝影就是需要提高暗部亮部細節,還需要拉高陰影和曝光來增加整體的層次,這對畫面很重要,最後在對細節加以銳化就是畫龍點睛之筆了

2、靜物攝影攝影師對銳度的提高也非常重視,因為產品細節需要體現出來,為了增加清晰度拍前期拍攝時候還會使用更小的光圈,後期還需要對產品細節進行相應的銳化

總結:不同題材對銳化有不同的要求,他們對銳化都有著一定的需求,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題材都看重銳度的提高,正如上面分析的,希望可以給您一個滿意的答案


原創不易,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你幫助,喜歡我的回答記得點贊評論,哪裡說的不對多多指教,謝謝^-^


色影君


銳度,也叫“清晰度”,它是反映照片清晰度和被攝體邊緣銳利程度的一個指標。攝影時,銳度最明顯的就是圖像邊緣的凸顯度。如果將銳度調高,獲得的細節更高,也即看起來更清楚。

但並不是將銳度越高越好,如果銳度調得過高,則會在黑線兩邊出現白色線條的鑲邊,圖像看起來失真而且刺眼。比如,在拍攝不大的人臉上,就會使人臉邊緣出現白色鑲邊,而且在眼眶、眉毛、鼻子、髮際、嘴唇這些黑色和陰影部位邊上出現白色鑲邊,看起來很不順眼,嚴重的簡直不堪入目。

如果在人像攝影當中,過高的銳度,人皮膚的小疤痕、疙瘩將會被放大凸顯(比肉眼看上去更明顯),會使得面部粗糙,有乾澀感,因此,在人像攝影時,應選擇銳度適中的鏡頭才會得到較好的效果,而且銳度使用得當,會使得景物表現得栩栩如生。

那麼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照片的銳度呢?

1.定焦鏡頭的銳度比變焦鏡頭高;

2.相機的任何震動將造成銳度降低,保證好的銳度就是要保障相機的穩定;

3.光圈對銳度也會造成影響。絕大多數鏡頭的最佳銳度在最大光圈小兩到三檔處,通常採用縮小光圈的辦法來提高成像的質量;

4.採用高速快門來拍攝會獲得更好的銳度;

5.對焦不正確也會影響銳度的質量;

6.選擇低感光度拍攝可獲得好的銳度效果;

7.用“點測光”模式測被攝體,準確的曝光將獲得好的清晰度。


尋找身材最美女人


銳度,行內通常稱之為"清晰度"。一般來說,銳度好的圖片表現力會更好,尤其是廣告靜物拍攝。對於細節表現要求較高的,一般要將關注力放在“銳度”上。

銳度其實包含兩個方面,在後期要特別小心、靈活運用,並非銳度越高越好。銳度包含表面平滑清晰度和邊緣清晰度兩個方面,如果是要求細節逼真,應該重點提升表面平滑清晰度;如果只要求邊緣清晰而忽略細節,則重點提升邊緣清晰度。打個比方,如果你是要拍逆光夕陽下人物的剪影,就要重點提升邊緣清晰度了。

實戰中要善於根據主題靈活運用。

舉個例子:賈島的名作“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如果你要用圖片去表現,前兩句最好提升銳度;後兩句則不能太銳了。


一部單反的記錄


銳度是拍好照片一個重要的因素。它的重要性直接影響拍攝作品的質量。一個好的作品是以清晰為前提的。銳度直接反映圖像的平面清晰度及邊緣銳利度。比如拍攝一位飽經滄桑的藏族老人,要刻畫他的面部表情,你就要著重拍攝他的很深的皺紋、鬍鬚、斑點、眼神,這些必須用恰到好處的銳度做保證,才能拍出細膩的神態。沒有清晰度就沒有好效果。當然銳度是一把雙刃劍,不是什麼都越銳越好。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畫面的效果。銳度太高圖像失真,有些細節消失,太低圖像模糊,看不清細節。把握適度的銳度要注意以下幾點:1、多使用三角架拍攝2、選好光圈值3、注重鏡頭的選擇4、調好合適景深5、提高快門速度6、對焦要實7、選擇低感光度。這裡就不展開講了。總之,深刻了解銳度的重要性是你拍攝好作品的重要保證。


caomin58


個人認為尼康銳和佳能銳度問題,對於鏡頭和相機系統而言,銳度這個概念從字面上或許可以理解個七七八八,但大家幾乎也都沒有真正仔細瞭解過,今天小篇就來隨便聊聊這個話題吧。

事實上銳度,是包含分辨率和反差這兩個概念在內的,銳度也可以通過後期提升,但受制於器材本身性能、照片輸出尺寸和鏡頭焦距/拍攝距離。脫離前提談銳度顯然是無邏輯的,大家說的XX機身XX鏡頭銳度高,往往說的就是器材性能本身(雖然大多數時候這種印象都錯誤的,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在忽略照片輸出尺寸和拍攝距離這兩個因素的情況下進行的對比)。

至於銳度與照片輸出尺寸的關係,現實中最容易找到的例證就是商場裡的大幅面落地廣告,如果你對其使用的器材等級有懷疑的話,可以去找一些奢侈品的戶內牆面廣告來看,大多是歐美頂級攝影工作室操刀,廣告噴繪製作工藝也肯定不會差,尤其是腕錶、珠寶類的廣告,他們對照片銳度的要求可以說是商業攝影裡的最高水準。但你湊近一點看,也一定會發現依然會有模糊,甚至會有明顯的噪點,如果你在它們官網看這些照片就不會有這些問題,這就是出圖尺寸帶來的體驗差異。而不同焦距在不同拍攝距離帶來的銳度區別應該也不用多說了吧,同機位的14mm和35mm風光照若是比數樹葉那顯然是14mm吃虧,同為135mm鏡頭在最近對焦距離和10米拍攝的細節自然也是沒辦法對比,這些道理大家應該都不難想通的。

總結而言:對於相同機身而言,大光圈鏡頭的銳度主要受各種像差影響,但近年來成熟結構的優化、鏡片工藝的提升和裝配精度的進步,基本上可以讓一些F2.8級別的大光圈鏡頭實現“全開即最佳”的表現,事實上所有鏡頭的設計初衷也都是如此,比如上圖是佳能16-35mm F2.8 III在16mm端的MTF,可以看到全開的素質已經非常高。目前大多數鏡頭在F5.6-F8之間才是最佳光圈,但仔細看分辨率測試的話也不難發現,F5.6-F8往往是為了提升邊緣,中心部分有時候甚至會比更大光圈時更低。而在F16或以下光圈時,所有同畫幅鏡頭的銳度表現幾乎都沒有差別。

在縮小光圈拍攝和的情況下,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極限光圈衍射這個概念,這嚴格來說是一種物理上限,不是靠鏡頭設計就能改變的,相同畫幅的情況下像素密度越高,極限衍射限制光圈就越大,衍射會非常明顯地降低反差,使畫面模糊。

所以,照片的銳度絕不會是XX品牌銳度高這麼簡單就能囊括的一個話題,它取決於非常多的方面,對於鏡頭設計來說,好鏡頭不見得有高銳度是,對於攝影來說,高銳度也並不代表就是好作品。畢竟攝影並不純粹是光學,它還有很多哲學和玄學意味在裡面,佛法無邊啊~~


光影黔沿


事實上銳度,是包含分辨率和反差這兩個概念在內的,銳度可以通過後期提升,但受制於器材本身性能、照片輸出尺寸和鏡頭焦距/拍攝距離。脫離前提談銳度顯然是無邏輯的,大家說的XX機身XX鏡頭銳度高,往往說的就是器材性能本身(雖然大多數時候這種印象都錯誤的,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在忽略照片輸出尺寸和拍攝距離這兩個因素的情況下進行的對比)。

在完全相同的環境、器材和設置下,分辨率和反差對提升整體照片銳度的作用,可參考以下樣張:

先看一張標準的高銳度照片,有著高分辨率,細節展現完美,也有著高反差,層次過渡明晰。然後對比同樣是高分辨率,但反差降低的照片:

應該是很明顯地可以感覺到色彩邊緣的過渡降緩,但沒有出現分辨率不足所產生的的馬賽克,對比高分辨率高反差的照片來說,整體有點像蒙上了一層看不見的薄紗而形成模糊。那如果反過來,分辨率低但反差高又是如何呢:

可以看到整張照片的色彩過渡很快速,但因為分辨率不足出現了鋸齒,畫面也相當“乾燥”。所以好的高銳度,是分辨率和反差缺一不可的。

那麼,反差和分辨率上分別有哪些特點?首先,反差是不同色調之間轉換梯度,以下圖為例:

可以看到高反差的過渡速度非常快,可以形成非常明確的邊緣,而低反差存在一定的過渡緩衝,表現在成像上就是模糊的邊緣。反差的高低主要源自於鏡頭,後期銳化針對的都是反差,比如PS裡的USM銳化(非銳化掩蔽),就是先將原圖模糊,再用原圖減去模糊圖像得到的差值模板,再把這個模板加到原圖裡去,大致概念如下:

非銳化掩蔽帶來的典型結果就是過沖,也可以理解為目標值溢出,下圖就是一個典型的銳化溢出對比:可以看到圖片下方是明顯的銳化過度。

所以,針對反差的調整可以明顯增強照片的“清晰感”,不過既然說到了USM銳化,不妨說說它的小Bug:就是當銳化幅度比較大的時候,成像邊緣容易出現亮色勾邊,比如像這樣:

可以看到字體邊緣有比較明顯的青綠色勾邊,這正是USM銳化過沖所導致,解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打開文件後複製一個圖層,再在這個圖層上照舊使用USM銳化,此時得到的結果還是上圖,但把混合模式選擇為“亮光”後你會發現,字體邊緣的綠色勾邊消失了,然後最後再合併圖層即可完成沒有瑕疵的USM銳化效果,如下圖:

決定鏡頭反差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球面像差、像散、色差等等,就不一一展開了,但我們知道每顆鏡頭都會有一個MTF表來展示其性能,但MTF表有幾個大家可能不一定知道的閱讀前提:第一是它展現的是鏡頭解析多種方向線對的能力,但這個能力實際上包含的就是分辨率(能分辨出多高頻率的線對)和反差(能區分出多小間距的線對),兩者缺一不可。第二,最終的成像MTF是由鏡頭MTF乘以傳感器MTF,換句話說光看鏡頭MTF確實可以用來作為鏡頭之間的對比依據,但並不等於你接上相機後一定能拍出符合其曲線水準的照片。

如果說反差是受鏡頭和後期所決定的話,那成像分辨率就是單純由機身決定。此前有朋友在評論區提問是不是存在“老鏡頭無法餵飽高像素機身”的說法,小胖的答案是至少從分辨率的角度來看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事實上根據奈奎斯特採樣定律,模數信號轉換時,要求CMOS分辨率在垂直/水平方向至少是鏡頭2倍,採樣後的數字信號才能理論上完整保留原有模擬信號的信息,比如1X1的模擬信號就得使用2X2的數字採樣。而實踐中這個倍率甚至可以達到4倍以上,才能完全避免信號混疊所產生的偽色、摩爾紋等現象。

100pl/mm算是高端全畫幅鏡頭的基本分辨率了,代入到在36mm X 24mm畫幅上的鏡頭分辨率為864萬像素,再在垂直/水平方向各乘以2,也就是CMOS至少要3456萬才能滿足基本的模數轉換需求。達不到這個分辨率怎麼辦?低通濾鏡來幫忙,它應用就是降低鏡頭分辨率,從而降低對CMOS分辨率的要求,因此那些取消低通濾鏡的機身往往都會有“高分辨率”的宣傳點。所以單從分辨率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像素即正義”,4億像素新哈蘇機身笑而不語。

但為什麼一些老鏡頭,比如佳能35mm F1.4一代在5DSR等高像素機身上拍出的照片確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優質,實際上這是鏡頭工藝和設計的原因,35mm F1.4一代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作為一顆毫無數碼優化設計的膠片時代老頭,20多年前的工藝使它的缺點:色差球差大、邊緣結像不實等等,在5000萬級的數碼機上得到了全面的放大,但你試試縮小光圈拍標板,分辨率一定是綽綽有餘的,下圖為一代16-35mm F2.8的16mm端F8在5DSR上拍攝,ISO 100。

至於銳度與照片輸出尺寸的關係,現實中最容易找到的例證就是商場裡的大幅面落地廣告,如果你對其使用的器材等級有懷疑的話,可以去找一些奢侈品的戶內牆面廣告來看,大多是歐美頂級攝影工作室操刀,廣告噴繪製作工藝也肯定不會差,尤其是腕錶、珠寶類的廣告,他們對照片銳度的要求可以說是商業攝影裡的最高水準。但你湊近一點看,也一定會發現依然會有模糊,甚至會有明顯的噪點,如果你在它們官網看這些照片就不會有這些問題,這就是出圖尺寸帶來的體驗差異。而不同焦距在不同拍攝距離帶來的銳度區別應該也不用多說了吧,同機位的14mm和35mm風光照若是比數樹葉那顯然是14mm吃虧,同為135mm鏡頭在最近對焦距離和10米拍攝的細節自然也是沒辦法對比,這些道理大家應該都不難想通的。

總結而言:對於相同機身而言,大光圈鏡頭的銳度主要受各種像差影響,但近年來成熟結構的優化、鏡片工藝的提升和裝配精度的進步,基本上可以讓一些F2.8級別的大光圈鏡頭實現“全開即最佳”的表現,事實上所有鏡頭的設計初衷也都是如此,比如上圖是佳能16-35mm F2.8 III在16mm端的MTF,可以看到全開的素質已經非常高。目前大多數鏡頭在F5.6-F8之間才是最佳光圈,但仔細看分辨率測試的話也不難發現,F5.6-F8往往是為了提升邊緣,中心部分有時候甚至會比更大光圈時更低。而在F16或以下光圈時,所有同畫幅鏡頭的銳度表現幾乎都沒有差別。

在縮小光圈拍攝和的情況下,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極限光圈衍射這個概念,這嚴格來說是一種物理上限,不是靠鏡頭設計就能改變的,相同畫幅的情況下像素密度越高,極限衍射限制光圈就越大,衍射會非常明顯地降低反差,使畫面模糊。

但這只是理論上,因為衍射對視覺效果的影響也受輸出尺寸和觀看距離的限制。拋開鏡頭像差的因素只看銳度,由佳能5DSR拍攝的照片,打印為對角線1米,掛在牆上並站在1米外觀看,基本無法分辨F11和F22在銳度上的區別,但如果湊近到半米,你就能察覺到一些不同。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顯示器,哪怕在4K顯示器上看5DSR的5000萬像素以F16拍攝的照片,鋪滿屏幕時你也看不出跟F10的照片在銳度上有什麼不一樣,比如上面這張照片,你在手機上看得出是5DSR在F14下拍攝的麼?但隨著一步步放大照片,因衍射所帶來的細節差異你就能看出來了,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噪點,此前文章說過好幾次,在這就不復述了。

所以,照片的銳度絕不會是XX品牌銳度高這麼簡單就能囊括的一個話題,它取決於非常多的方面,對於鏡頭設計來說,好鏡頭不見得有高銳度是,對於攝影來說,高銳度也並不代表就是好作品。畢竟攝影並不純粹是光學,它還有很多哲學和玄學意味在裡面,佛法無邊啊~~


建築業新手


人眼的視覺更容易接受更清晰的畫面,人眼總會被一些清晰的圖像所吸引,照片適當加銳化,使畫面效果對比會更、物體立體感更強了、細節更清晰了,加銳化能使畫面增加顆粒,使畫面更加有質感,畫面看起來更加有層次更耐看,不過銳化和噪點是一對冤家,加過了會是畫面產生噪點,所以適當的銳化就可以了。照片適當加銳化,甚至可以使拍攝新手進入中級水平。


簡視角


銳度實際上指的就是被攝主體邊緣的清晰程度!單反相機和手機的區別就在於此,單反的銳度高,清晰程度好!手機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而且銳度高可以加柔,但是柔的話想要加銳的話能實現的話對畫質有非常大的影響!其實這也是我喜歡尼康不喜歡佳能的原因!我覺得佳能所有的片子都有些偏柔!不夠銳!


new樂呵呵


一:銳度,也叫“清晰度”,它是反映照片清晰度和被攝體邊緣銳利程度的一個指標。攝影時,銳度最明顯的就是圖像邊緣的凸顯度。如果將銳度調高,獲得的細節更高,也即看起來更清楚。二:對於鏡頭設計來說,好鏡頭不一定有高銳度。對於攝影者來說,高銳度也並不代表就是人好作品。


老輝377


銳度,個人認為,也算是“鹽”一類的東西,缺了不行,多了,同樣的讓人難受。

還是那樣的理解,攝影是一個難以描述,更難以歸類的東西,要素可能需要很多,才能組合成一張“好照片”。

這就是所謂的“知易行難”吧?道理大家都懂,勿需多言,問題是最終出片子的時候,能精準的把握住“火候”的人,就是高人!

評價一張照片,也不太可能僅僅是因為某種因素,就定義好與不好吧?技術上的指標是一回事,觀感,也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個人認為,影響銳度的最大因素,應該是“對比”,通過對比手法,讓主體更加突出,任務就算完成,而不僅僅是技術指標上的“銳”。

作為例證,尼康就被人詬病“傻銳”,而各大廠也少量的生產過一些,所謂的“柔焦鏡”,包括各種柔焦附件,以及手法,比如UV鏡上塗凡士林等,甚至會使用絲襪……

手法千萬種,會靈活運用,達到你的拍攝意圖,可能才是提高攝影水平,避免同質化的根本之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