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塊的白酒和幾百塊的白酒,有什麼不同?

榮耀梟雄


酒這玩意真是神奇,不論你怎麼看待它,中國人每年都要喝掉好幾個西湖的酒,每年產值也是蹭蹭上漲。以前沒做酒,喝的也少,對行業不大瞭解,不過現在另當別論了。

白酒作為快消品,銷量大、利潤高,所以很多人都想在這個行業分一杯羹,就連不懂酒的人也瞎起鬨入行,釀成酒精中毒的事件,比如1998年山西假酒事件,就是一個普通農民買了幾噸酒精自己勾調售賣形成轟動全國的大案。


因為成本、酒質、競爭、市場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白酒市場價位梯度明顯,幾塊錢、十幾塊錢到幾百塊、上千塊、幾千塊,各階段都有。


總體來說,白酒的品質和價格是呈正比的,但也不能忽視,整體上兩極分化特別嚴重。高端酒越賣價越高,低端酒因為利益低,酒質也越來越差!


題主提到工藝和口感以及成分,這也是低端酒和高端酒的區別所在。但是同樣是酒,工藝、口感、和成分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第一個工藝方面。


白酒生產可以說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行業,因為產酒要耗糧,而中國要養活十幾億的人口,這在現在問題不大,但在幾十年前、乃至整個封建社會,都關係到人們的溫飽問題。


要解決既要吃飯、又要喝酒的雙贏局面,國家只有從工藝上著手了。上世紀50年代,國家開始嘗試液態酒釀造工藝,也就是酒精勾兌技術,這種技術參考自蘇聯的伏特加酒生產。使用地瓜、秸稈、玉米等等副農村品生產食用酒精,再進行盤勾調味,灌裝銷售。


這種工藝生產,剩下了糧食,而且釀造時間大幅度降低、方便進行工業化、大批量生產。要知道當年茅臺酒廠耗時半個世紀才達到1萬噸產量,但這種業態工藝生產法輕輕鬆鬆達到。


因此現在市面上,絕大部分的白酒都是用這種工藝生產的,加上許多違規生產的統計,起碼在85%以上。不用多說,大家也知道幾塊、十幾塊的都屬於這種酒了!


第二個是口感。


白酒的口感太豐富多彩了,別看都是清亮透明的液態,但在口感上劃分絲毫不必各種原料、口味的飲料少,單純分香型酒十二種,而且每個香型還有優劣好壞之分,就算同樣是十幾塊錢的酒,口感同樣是有卻別的。


當然,十幾塊錢的酒與幾百上千的酒口感差別,就相當於好酒與劣質酒的差別了。成分上,劣質酒原料低端、生產只是通過過濾,雜質含量多。而純糧好酒選用好糧食,一般都是通過蒸餾,雜質含量少,對身體影響也小。


實際口感上,劣質酒刺激性強、辣味苦味明顯,入口烈性明顯、難以下嚥。喝完之後,因為含有雜醇油以及微量甲醛,會有口乾、頭痛、胸悶、嘔吐的情況。過量甚至危及生命。


而幾百塊錢的優質好酒,口感更顯柔和(即使同樣酒精度)、再好一點的酒,口感醇厚。而如果是珍藏的年份酒,那口感就是醇甜了,沒有絲毫過重的刺激感,但又充分保有酒的屬性。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強調,少喝酒喝好酒了,經常喝幾塊、幾十塊錢的酒,其實是對乙醇上癮了,並不是在喝酒。而喝好酒是一種享受,對身體影響小,不口乾、不上頭。


支雲薈


這個就是我這酒鬼的專長了。

十八歲開始喝酒到今年三十一歲,也算喝個十多年的老酒鬼了,始終以喝白酒為主,啤酒紅酒洋酒都沒白酒那個勁道!

首先,低度酒就不提了,上頭口感差還傷身子,會喝酒的人都知道。只說52度以上的白酒吧。

在我喝來這些年不下百種牌子,便宜酒中:清香型的56度紅星二鍋頭始終最愛。有人說牛二,有人說方莊。牛二大多數人喝的是42度的那瓶,也有部分喝綠瓶牛,我都喝過,感覺特不對味,一股香料味,喝到胃裡像香精混合了刀子,一下下割著胃。還有部分省份偏好歪嘴郎、百年糊塗,喝起來口感還行,但沒有紅星那種實打實的衝擊力,給人意猶未盡之感。

高檔酒呢,茅臺五糧液天之藍水井坊國窖1573都喝,但本人確實不愛醬香味,所以排除茅臺了。濃香型中,獨愛國窖,那味道是我覺得高檔酒中最對胃的,一次家庭聚餐喝了三瓶國窖,大冬天配著膏蟹、生煎馬鮫魚和滾燙的龍蝦粥,感覺暈暈乎乎的才是人生享受。從那以後,我就愛上了國窖,家庭聚餐指定要這酒了。

要拿紅星比國窖,肯定在價格上就拉開一座長城。但口感上來說,紅星清冽剛勁,國窖醇厚柔情;從微醺體驗,紅星肆意汪洋,國窖漸次迷離;從大局上說,紅星是夜深人靜時回憶的毒藥,國窖是推杯換盞時春風的註腳;均難割捨,各成滋味,此中細節,酒中意會。



水人霸霸


家裡有個愛喝酒的老爸,前幾天,發現家裡儲酒斷檔,就陪著老爸去超市買酒。白酒的價格區間著實太大,上到幾千元,下到幾塊錢。同樣是酒,他們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首先,當然要來算算成本了。第一個成本,也是最重要的成本——酒本身,酒是什麼東西釀出來的?現在白酒的生產主要有三種方式:1、配置型白酒:就是食用酒精經過降度和使用正常的勾兌技術進行調兌而成。而食用酒精現在的可用原料很多,像薯幹、玉米、糖蜜、秸稈都可以發酵蒸餾酒精。此稱為液態釀酒,好處就是可控、乾淨、效率高。市面上一噸食用酒精的大概價格在5000-6000元,當然也要分原料和等級。2、釀造型白酒:即純糧固態釀酒,其原料標準很高,必須是高梁、玉米、小麥、大米、糯米、大麥、蕎麥等穀物(不包括薯類與果蔬類),要求顆粒均勻飽滿、新鮮、無蟲蛀、無黴變。穀物的出酒率大概是40%-45%,而大米高粱的價格大家心中有數,折算下來,第二種生產方式只算原料成本大概也是第一種方式的2倍及以上了。3、第三種方式,即固液結合。吸收固態法白酒的豐富口感,液態法白酒的純淨,揚長避短。

現在說第二個成本,大概可以叫做勞作成本。液態釀酒,相對簡單:蒸酒-除雜-復蒸-增香……。更有一些酒廠直接購買食用酒精,進一步簡化了造酒步驟。這中間的硬件成本、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是相對較少的。固態釀酒,生產工藝那是真的複雜啊,只能簡單說一說:原料處理-泡糧-初蒸-悶水-復蒸-攤涼-下曲培菌-發酵-蒸餾……每個酒廠釀造規程不同,多次回沙、反覆蒸餾的酒廠多了去了。這中間的硬件成本、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可想而知,非常得高。

第三個成本——時間成本。真正貴的酒成本就在這裡了。這個時間成本與勞作中的時間成本不同。好酒是需要陳釀的,剛生產出來的新酒,有辛辣味,不柔和,只能算半成品,一般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存貯,讓其自然老熟,使酒體綿軟適口,醇厚香濃,口味協調。陳釀的方法一般是把生產出來的新酒放在陶、瓷等具有輕微透氣性的容器內,隨自然界溫度、溼度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人工的調整。時間本身的消耗就是一項非常高的硬成本,茅臺酒每年只能生產一季;每年產出的酒要封存放三年以上才能勾兌,勾兌後又要存放一年以上才能出廠,其中加上投料、發酵、烤酒的時間,酒齡至少都在五年以上。

在時間的流逝中,酒還會揮發的。裝酒的器具本身需要成本不說,而且還有滲漏、破碎的風險。綜合起來看,成本高得嚇人。

其次,我們來說一說品牌,白酒的品牌到底值不值得我們買單。筆者認為:值!

白酒行業的品牌形成與許多行業的品牌形成並不同,比如服裝行業、電器行業,品牌大都在於商,而並不在於廠。白酒品牌卻恰恰相反。為什麼?

首先,白酒釀造及品牌形成需要獨特的地域環境。在白酒的釀造過程中,有五個要素尤為重要——水、土、氣、氣、生。釀造好的白酒,一定需要一塊好的風水寶地,也就是今天白酒講的“產區”。我們常說:“離開茅臺鎮就產不出茅臺酒。”這句話是真的。因為多年前茅臺收購習酒廠,就曾實驗能否複製茅臺,結果是:始終未見覆制的茅臺,習酒卻依然以濃香著名。

其次,不可複製的窖池。好酒一定是在好的窖池中釀造而成的,但窖池是需要“養”和“護”的。筆者曾採訪過一個行業的資深技術專家,據他說,濃香型白酒的窖池通常需要25年左右才能出好一點的酒,而醬香型白酒的窖池也非常苛刻。如今好的、能夠使用的窖池已經越來越少了。

除了上述兩點以外,釀造工藝、出身血統、品牌背書也都會增加白酒的品牌價值。

說到酒就想再說說酒量這個事了。人的酒量大小與人體基因有直接關係。不同人種及不同地域的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含量是不同的。總體上說,白種人60%的人是較能喝酒的,黃種人60%的人是不大能喝酒的,而黑種人能喝不能喝的各佔一半。

我國與歐美國家不同,人口中乙醛脫氫酶缺陷所佔比例很大,所以酒量小的人較多。雖然酒量小,可我們的酒膽大,青春獻給小酒桌,醉生夢死就是喝!喝多了就會有一場宿醉頭疼在第二天等著我們,那麼,在斷片前或者頭痛後我們能做些什麼拯救下自己呢?

蜂蜜水——酒後頭痛

喝酒後頭疼是很常見的,酒後喝點蜂蜜水能有效減輕頭痛症狀。研究發現,蜂蜜中含有一種特殊的果糖,可以促進酒精的分解吸收,因此酒後喝點蜂蜜水可有效減輕頭痛症狀,尤其是紅酒引起的頭痛。另外,蜂蜜還有催眠作用,能使酒醉的人很快入睡,再不用聽他沒完沒了地叨叨啦。

西紅柿汁——酒後頭暈

西紅柿汁也是富含特殊果糖的,也是能促進酒精分解吸收的有效飲品。實驗證實,喝西紅柿汁比生吃西紅柿的解酒效果更好。如果一次飲用300ml以上,能使酒後頭暈感逐漸消失。飲用前若加入少量食鹽,還有助於穩定情緒。

蒲公英——酒後燥熱

很多人酒後都會感到身體特別燥熱,內裡著火了一樣,這時候你就需要蒲公英茶水來幫你去去火了,蒲公英有很好的祛火消炎、清熱解毒的作用,同時,蒲公英又名“尿床草”,其強大的利尿作用,可以幫助身體內的酒精物質儘快排出體外。

此外,經常飲酒的人要注意亞麻酸的補充,可每天進食5-10ml蘇麻油或亞麻油來補充身體所需的亞麻酸,亞麻酸在體內可代謝成DHA和EPA,對清除血液垃圾、保肝護肝、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都有幫助。


都不容易


作為一個純糧食酒釀酒人,可以肯定的說,在市場上買到的十幾塊的白酒肯定不是純糧食酒。而幾百塊一瓶的白酒,基本都是純糧食酒(當然,假酒除外)。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白酒的工藝上來說,白酒的釀造分為傳統工藝固態發酵法,現代工藝液態發酵法(即酒精勾兌酒),以及固液結合法(固態白酒加香精糖精水等勾兌)。這幾種工藝,毫無疑問,傳統工藝固態發酵最為耗時耗力,不能機械化量產,成本自然高昂。而液態法工藝就是酒精勾兌一定比例的香精,糖精和水,比例固定好可以機械化生產,省時省力,成本自然低很多。因此三精一水的勾兌酒可以賣十幾塊,而真正的純糧食酒進入市場可以賣幾百塊。

其次,勾兌白酒的酒精主要是薯類作物或者發黴腐爛的糧食提取的酒精,成本是非常低的。而純糧食酒必定要選取優質的糧食作為釀酒原料,成本自然比酒精高很多。

再次,酒精勾兌的酒是不可以貯藏的,貯藏也沒有用,只能變淡變質。而純糧食酒出酒後一般都需要一段時間的陳釀,讓酒質自然老熟,變的更加濃香醇厚。這個時間成本又比酒精勾兌酒不知道高了多少。

當然,現代社會,什麼商品都離不開一個豪華的包裝,包裝成本也很高,這個就不說了。

我是一個純糧食酒釀酒人,歡迎大家關注我並與我討論美酒。老規矩,下面放一些酒坊的照片和家鄉的美景給大家欣賞。







古惟藏風酒154047589


作為茅臺本地人,酒的生產工藝及要求就再熟悉不過了,我知道酒的價格是不能完全用酒的工藝和原料來計算的,比如品牌影響力和管理存放等也是尤為重要的。

就拿茅臺酒廠和其他普通酒廠大概對比一下吧。先從原材料說起,醬香酒用到的糧食就高粱、小麥兩種,東北糧兩塊多元,但本地小高粱就要三塊多元,能達到茅臺酒廠要求的至少也得將近四塊多才能買到,這是高粱。小麥也不容小視,七個輪次取下來可將近用了二分之一的比例(製成曲藥),價格差雖沒高粱那麼大,但算起來也不是一筆小賬,在加上三斤高粱取一斤酒,二分之一的小麥那就是四斤半。茅臺酒廠用在原材料上就十多塊了,這還是原材料沒算任何其他人工(一般周邊酒廠普通工人一年下來工資就五六萬、八個工人烤兩個甑子,而茅臺酒廠普通工人是十到十五萬、至少十二個人烤兩個甑子、其他班長酒師車間領導後勤收糧食的等等…)



運輸(他們是自己的物流,專車直接拉進拉出)還有用的燃氣、修建、維持正常運行的其他各個部門等等…這些不要錢嗎?還有存放積壓資金等,攤下來這千多塊錢又算得了啥呢。

而其他酒廠的三年純糧坤沙酒少了五六十也賣不出來啊!就不說哪些什麼十多塊還純糧多少年多少年坤沙了,如果您買到了那我就恭喜您了,但我還是想幫您反過來算算,應為酒是液體發快遞還是有點小貴的,一線城市都得八塊,瓶子今年要二塊五,快遞包裝產品包裝工人工資材料上下車費等…也得攤個三四塊吧!這些除了又有還有幾塊錢是酒水的價格呢?

其他的我就不用說了吧,大家應該都知道


酒都小魚


現在市面上劣質、廉價瓶裝白酒暢銷,價格從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很多老百姓都喜歡喝這種廉價、劣質的瓶裝白酒,因為他們覺得便宜實惠!!!

那麼這些幾十塊的劣質、廉價瓶裝白酒,又有誰知道是用酒精加水勾兌出來的“假酒”?

現在市場上約70%正規廠家的白酒都是食用酒精勾兌,有些商家為了香氣和口感不惜在食用酒精中添加大量香精香料添加劑兌出來的酒,這些酒長期飲用,對人的身體百害無一利。

而工業酒精酒即用甲醇勾兌食用白酒銷售的酒。這種酒工業酒精濃度超標,口感和香味都極差,有的入喉還會有明顯的刺喉感。甲醇是劇毒化學物質,飲用4~6g就會使人致盲,10g以上就可致死。甲醇的化學性質、物理性質,特別是氣味、滋味、比重等和乙醇即酒精相似,對我們身體健康危害太大了。

作為一個身在茅臺鎮酒廠的我來說,看到這一幕是多麼痛心疾首!在這還是奉勸各位酒客不要貪小便宜購買市場上幾十塊的劣質、廉價瓶裝白酒。畢竟酒是喝進身體裡的東西,喝壞身體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說說茅臺酒,看下它們差別到底在哪?茅臺酒是一種典型的醬香型的酒,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綿、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點。

茅臺酒,素有中國“國酒”之稱。曾在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被評為世界第二名酒,榮獲金質獎。半個多世紀以來,它以精湛的釀造技藝和獨特的色、香、味,為世人稱頌,名甲天下,成為國內外市場的“酒中名珠”。

茅臺酒雖好,但是因為其過人的品質和背後的品牌價值,使得茅臺酒1499/瓶官方售價高居不下,甚至是一瓶難求!但作為我們普通大眾,平時沒事喜歡喝上兩口小酒配個小菜;平時來了兄弟喝上兩瓶。用茅臺酒肯定不是那麼現實 。畢竟,二兩茅臺=1克黃金,喝著心疼。

對於我們這種忠實的醬香酒酒客,除了高端的茅臺之外,還可以選擇性價比更高的醬香酒。

茅臺鎮上有2000多家醬香酒廠,用心做好酒的酒廠也不少。拋開茅臺的品牌價值,生產的醬香酒品質也還不錯。在茅臺鎮廠家的醬香酒:80塊錢可以喝到已經不錯的酒,150塊錢可以喝到品質很好的酒,300塊錢可以喝到與飛天茅臺相似口感的酒。前提是有個靠譜的渠道,才不會任人宰割。

我沒有什麼遠大的目標,只希望看到我的文章的酒友,能學到些白酒知識,不被人套路。信任我的,可以找我推薦點酒,不敢說性價比最高,但是保證是真正的糧食酒。

以酒為謀,品酒香,知酒事,交酒友;本文由(ab4516270)原創,歡迎添加交流學習白酒知識。


酒說醬香丶


十幾塊的白酒和幾百塊的白酒,看著都是酒,喝著不一樣,天差地別。三個方面說清楚:

⒈先說成本。僅僅材料成本,一斤大米二塊錢,二斤大米出一斤酒,合四塊錢。這是家庭小槽坊的材料成本。好些的白酒要五種糧食釀造,合十塊錢。再加上所有生產、管理費用,十幾塊錢可以喝到小槽坊釀造的酒,只要能遇得到。大中型酒廠出來的酒最低出廠價就在三十塊往上,五十塊能喝到。


⒉越好喝的酒,做工越是精細,時間很長。就像正宗的茅臺醬酒,從糧食進去,到酒出來喝到,要五年。小槽坊釀造的酒不到一個月。所以說,白酒不僅僅是酒精飲料,更是藝術品,精工細作再加上漫長的時間,酒窖存放越久越好喝越值錢。

⒊當下市場供應的十幾塊的白酒,基本不是糧食釀造的,都是酒精兌水和香精的飲料。酒精還不是糧食做的,很便宜的薯類秸稈的含碳水化合物農作物。品質不敢恭維。

糧食釀造的酒,除了酒精,還有很多的物質,一起構成人們喜愛的味道。譬如茅臺酒就有一千多種物質元素,複雜到現代科學都還沒搞透。酒精兌水的酒除了酒精,就是香精的味道,怎麼也勾兌不出真正白酒的味道。


總結:①酒精酒材料成本最低,不到二元;②投入小,不化功夫和材料,買回酒精就行;③時間短,當天買回酒精,當天兌出,當天灌裝出廠,要多少兌多少。所以,十幾塊的酒和幾百塊的酒,根本區別就在這裡,一個是白酒,一個是酒精飲料。


普濟


因酒的工藝不同,決定了產品的價值!釀造工藝和釀造成本決定了他們的價格。

一瓶茅臺可以賣到上千塊,而普通的酒只需要幾十元或上百元。淺顯的道理大家都懂,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一分錢一分貨嘛!因為茅臺是國酒!牌子響!企業歷史悠久,品質保證嘛!當然酒的好與劣,只有品了的人才知道。喝一瓶茅臺,如飲山間清泉,入口清涼、滋潤心靈。倘若如果沒有酒質的保證,相信茅臺酒不會走的那麼遠

  稍微懂一點醬香型白酒小常識的朋友會知道,醬香白酒在釀造過程中,需要複雜的生產工藝,嚴格的按照節氣釀造,端午採曲、重陽投料,基酒生產週期長達一年。正式灌裝出廠前一般要經過三年以上的存儲時間。決定醬香型白酒價格高低的原因跟生產成本和釀造工藝有巨大的關係。

  在醬香型白酒的釀造工藝中,依據不同的工藝,酒的品質分為坤沙酒、碎沙酒、翻沙酒、竄香酒。

  坤沙酒,又叫捆沙酒或坤籽酒,嚴格按照“回沙”工藝,即一年生產、兩次投料、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採用當地產的糯高粱和小麥,生產週期長達一年,出酒率低,品質最好,並經過三年以上的窖藏才能夠出廠,其高粱不能夠粉碎,粉碎率須小於等於20%。飛天茅臺就是按照這種工藝生產,新烤出來的成本大約15元左右。

  碎沙酒,用高粱100%打碎了加在坤沙烤過的酒槽裡面在烤的酒,生產工藝快捷,生產週期短,出酒率較高,品質一般,不需要嚴格的“回沙”工藝,一般烤三次就可以把糧食中的酒取完,成本在6-8元

  翻沙酒,坤沙酒最後第9次蒸煮後丟棄的酒槽,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藥後釀出的酒。釀造出來的酒生產週期短,出酒率高品質差。這樣的酒僅僅比酒精酒多一點醬味,自身不具備太多經濟價值,同時工藝控制不好會出現苦、糊等邪雜味。很多大品牌的低端酒,其實用的就是這種工藝。

  竄香酒,也叫串香。是用坤沙酒最後第9次蒸煮後丟棄的酒槽,加入食用酒精蒸煮後的產品,產品質量差、成本低廉,這種工藝釀造的酒,市面上售幾元到20元一瓶,其實嚴格來說算並不是醬香型白酒。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同是醬香型白酒,有的賣十幾二十塊一瓶,有的賣幾十上百塊一瓶,還有高達幾百甚至數千一瓶,除了品牌溢價之外,釀造工藝和釀造成本決定了他們的價格。

  

因酒的工藝不同,決定了產品的價值,一瓶好酒需要用心去釀造的,沉澱的是種文化的底蘊。

  對於醬香型白酒的酒友來說,除了高端的茅臺之外,還可以選擇性價比更高的醬香型白酒。

  在茅臺鎮有很多用心做好酒的廠家,利用茅臺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採用茅臺傳統工藝釀造,與國酒茅臺同根同源,釀造出來的醬香酒,品質相當高!拋開品牌價值,可以買到性價比非常高的醬香美酒。

  一般50塊錢,就能喝到不錯的純糧醬香酒;100塊錢左右的,口感已經相當好了;300塊錢左右的,可以喝到陳年的醬香美酒,口感堪比飛天茅臺!前提要有個靠譜的渠道。


醬香白酒


帶你們參觀一下清香型汾酒工藝酒廠,真正感受一次傳統工藝釀酒的不易!

下面的這是清香型白酒獨有地缸發酵用的窖池,石板下面是埋地的缸。


這些稻草是保溫用的,地缸低溫發酵全靠糧食和酒麴發酵時自己產生溫度,所以保溫全靠這些稻草了。低溫發酵週期長一般得50多天才能發酵好。

下面這些是汾酒專用的酒麴,主要成分燕麥豌豆芝麻等,價格很貴,這一堆磚頭一樣的酒麴就30噸,對面一面牆的高粱也才30噸。這貨將近10塊錢一斤,沒有比這個更貴的磚頭了!釀酒時候需要將酒麴和高粱一比一比例拌勻發酵,相當於發麵的麵肥了。



下面這是蒸餾用的燒鍋,不過現在已經不生火了,這大燒鍋底下聯通鍋爐蒸汽管道,現在蒸餾全靠蒸汽。

上蓋開蒸

這個是不鏽鋼冷凝器。蒸餾出來的白酒蒸汽經過這個就變成白酒流出來了。


出酒啦!整個釀酒過程到這步需要58天。平均將近5斤糧食才出一斤酒。但到這裡整個釀酒過程才進行一半!

酒是陳的香,剛釀出來的白酒是不能拿出去銷售的。新酒必須經過至少一年的陳放才能把裡面的營養和味道進一步轉化。陳放越久口味越柔和,香味越豐富。


經過3年陳放的原酒色澤對比之前已經發生大變化,長時間的陳放,讓營養和口感進一步昇華。本身這種大麴純梁酒口感就柔和在經過3年陳放基本口感已經沒有太沖和辣的感覺了,入口柔一線喉形容再貼切不過!

這種酒如果換上精美的包裝市面上至少千元級別才會買到。


瀋陽聯想


就拿醬香白酒來說,為什麼普遍白酒中,醬香酒價格稍貴,這是為什麼呢?

真正貴的酒成本就在這裡了。這個時間成本與勞作中的時間成本不同。好酒是需要陳釀的,就拿醬香白酒比較,醬香酒的釀造工藝複雜,生產週期長,兩次投料,要經過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再加上三高三長,剛生產出來的醬香酒,每一個輪次出的酒的口感,顏色,酒精度都是不同的,有辛辣味,不柔和,只能算半成品,一般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存貯,讓其自然老熟,使酒體綿軟適口,醇厚香濃,口味協調。陳釀的方法一般是把生產出來的新酒放在陶、瓷等具有輕微透氣性的容器內,隨自然界溫度、溼度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人工的調整。時間本身的消耗就是一項非常高的硬成本,茅臺醬香酒每年只能生產一季;每年產出的酒要封存放三年以上才能勾兌,這裡說的勾兌是以酒勾酒,老酒調新酒,勾兌後又要存放一年以上才能出廠,其中加上投料、發酵、烤酒的時間,酒齡至少都在五年以上才能包裝出廠,


有的人喜歡喝廣告做得鋪天蓋地的酒,覺得喝品牌的酒有面子,有的人喜歡喝真正的純糧食釀造的酒,即使包裝簡易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隨著人們對健康養生的追求,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理性飲酒,更多地關注自己喝的酒本身的品質而不僅僅是酒的廣告或價格。
大家可以相互關注一下,定期給大家普及關於醬香白酒的知識,大家相互討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