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德軍的東方壁壘防線有多堅固?你怎麼看?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所謂的“東方壁壘”防線是指東線德軍依託第聶伯河這一天險建立的一條防線,這是歐洲的第三大河流,蘇聯的第二大河流,它的西岸是陡峭的懸崖,所以成為理想的防禦陣地,在這條河流的後方是烏克蘭糧食和礦產,是羅馬尼亞的油田,然而這條對防禦者極為有利的天險卻沒能被希特勒加以利用,這條防線沒能發揮出“壁壘”的作用。



早在1942年的冬季南翼德軍面臨斯大林格勒的嚴重危機時,時任頓河集團軍群司令的曼施坦因就曾要求陸軍總司令部加快第聶伯河一線的要塞工事構築,被希特勒所拒絕,他認為在後方建立防線同撤退無異,只會讓德軍失去鬥志。直到1943年初戰火已經接近第聶伯河時,希特勒才勉強同意沿著第聶伯河一線構築防禦工事,但卻沒有為其提供人力資源,直到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撤往這一防線時,由集團軍群才開始緊急加固和擴建這一防線,由於時間倉促和缺乏水泥、鋼材等物資,只建成了一些簡易的野戰工事,就堅固程度而言,這條防線完全名不符實,根本算不上是“壁壘”,不久希特勒便為他的錯誤付出了代價。


不僅防線的工事修築的過於簡陋,用於防守的兵力也嚴重不足,以南方集團軍群為例,該集團軍群總計37個步兵師用於防守第聶伯河700公里的正面,平均每個師的防禦正面達到了20公里,而這些師都剛剛經歷過了殘酷的撤退作戰,損失很大,平均每個師的作戰人員只有1000人,防禦的薄弱程度可見一般。集團軍群下轄的裝甲師由於要作為機動預備隊使用,不能一開始便部署於第一線。

結果蘇軍輕而易舉的便渡過了這條大河,依靠的是簡易的渡河工具,幾天時間便在第聶伯河西岸獲得了23 個渡口,雖然這些渡口只是小型的,但是隻要讓蘇軍站穩陣腳,蘇軍便會慢慢的把登陸場擴大到驚人的規模,他們是防守的大師。

德軍將領對於這條“壁壘”的實際情況心知肚明,明白這樣的防線不可能支撐太久,於是提出了在其後方建立一條真正的由鋼筋混凝土工事組成的現代化防禦的“壁壘”,一樣被希特勒所拒絕,用他的話說:“一旦知道在後方有一道完善的強化防線,我那些將軍和部隊就會腳底抹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