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如果美國不參戰,英國和蘇聯能不能打敗德國?

小龍蝦148499353


眾所周知,二戰中的德國運用顛覆傳統的“閃擊戰術”,迅速佔領了歐洲,將英法聯軍趕下了海。在對英國進行76天狂轟亂炸下,英國人沒有屈服,苦苦的支撐著。德國在勸降和武力征服無果的情況下,又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相持與斯大林格勒城下。這個時候,美國的參戰,迅速將戰爭的天平轉向同盟國一方,最後德國戰敗。有網友問:如果美國不參戰,同盟國的旗幟還能插在帝國大夏的屋頂上嗎?我的回答:能。原因如下:

一是,德國兩線作戰,犯了兵家大忌。

希特勒畢竟是軍人出身,他也不願意出現兩線作戰的局面。於是戰爆發前,就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目的就是避免兩線作戰,儘快解決歐洲戰事。但是碰到了“倔強”的英國人,就是不投降,在狂轟亂炸的76天后,希特勒放棄了。

其實如果德國人再堅持幾天,英國人就有可能被武力征服,當然這是“馬後炮”。按照希特勒當時想法,因為對英國久攻不下,戰爭消耗非常大,戰略物資緊張;同時大量的地面部隊原地不動,勝利的高昂情緒被一點點吞噬,加上蘇聯的戒備心態逐步提高,也開始有所準備等等,這些不得不讓讓希特勒重新分析和麵對戰爭的局勢。

希特勒認為,雖然英國不投降,但它的戰爭資源也基本消耗殆盡,不可能對德軍產生太大的威脅;由於掠奪蘇聯的戰略物資是他的最終目標,雖然有《條約》的制約,蘇聯暫時沒有太大動作,防範較低,於是儘快發動對蘇聯的進攻可以起到突然性的效果。但是終究在斯大林格勒相持起來,犯了分兵的大忌。

二是美國不參戰,對英蘇的軍事援助,也能拖垮德國。

俗話說的好“甘蔗不能兩頭甜”,但對美國沒用。二戰爆發時,美國不參戰,最大的好處就是發戰爭財。從德國轟炸英國開始,美國人全方位的幫助就已經開始了,有武器彈藥、日常用品,還有許多美國志願者加入到英國部隊,一起對抗德軍。沒有這些,英國不可能堅持那麼長時間的轟炸。

蘇德戰爭爆發初期,蘇聯猝不及防,失去了大半個領土,蘇聯的工業和農業受到了很大的破壞,物資緊張,糧食短缺。這個時候,根據《租借法案》的要求,美國的援助也源源不斷的到了斯大林格勒,這些都是和德國抗衡下去的資本,一直拖到了冬季,才讓蘇軍的優勢一點點恢復。援助是要錢的,一戰中就嚐到甜頭的美國人,在二戰中迅速積累財富,大發戰爭財。

當然援助是有偏向的,在向盟軍提供援助的同時,美國拒絕給日本提供原材料了,這也就是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的原因。眼看著德軍強弩以末,美國政府也想早點參加戰爭,去撈取政治資本,成為超級大國。但是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盛行,國會不同意參戰。真是“想睡覺,有人遞枕頭”,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迅速參戰,成為二戰中獲益最大的國家。

三是德軍的戰術讓英、蘇兩國在戰爭後期已經適應,武器不相上下。

德國在兩個方向的作戰,到了相持階段,英蘇都找到能夠對付的方法。英國人發明了雷達,最有效的支配本國為數不多的飛機應對德軍的轟炸;蘇聯也研製了比如T-34型坦克、“喀秋莎”火箭炮,這在當時是可以與德軍相媲美的武器等等,這些都是最後反擊德國的“法寶”。德軍之所以能夠橫掃歐洲,武器先進是關鍵的一面,戰爭後期,英法兩國的新式武器不遜於德軍。因此,贏得戰爭是遲早問題。

結語

德國在兩個方向上的戰鬥基本形成對峙,只說明一點,他們維持戰爭的補給達了極限。並隨著時間的推移,以空間換取時間的英蘇兩國勢必相互呼應,在各種戰略物資準備好的情況下,對德軍進行致命性的反擊。而美國人的參戰是壓垮德國的一根“稻草”, 加快了德國的滅亡。美國不參戰,德國也一定會敗,只是時間會久一些。


小白楊文化傳媒


可以肯定地說,英國和蘇聯基本上沒有打敗德國的可能。


我們來看看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清單:各類飛機18000多架,坦克13000多輛,400多艏軍艦,420000多輛吉普車卡,車,近9000輛拖拉機,8000多門放空炮,32萬臺機車,30多萬噸炸藥,近5億發子彈等等軍用物資,錢105億美元,相比之下,國民政府只得到16億美元援助。

美國對英國的援助更多,光是錢就得到270億美元,武器裝備就更不用說了,不敢說清一色是美國裝備吧,至少也得70%以上裝備是美國援助的。


大家想想,如果蘇聯和英國少了這些援助,你覺得他們有能力打得過德國嘛,特別是英國,就算是有了這些援助,在二戰時除了堅持不投降,其它可圈可點之處真的是少之又少,不管是北非登陸、進攻意大利、還是諾曼底登陸,基本上都是美國為主,英國就是個很小的小跟班,當時的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控制的領土還是全球最大,可是與美國和蘇聯的近千萬軍隊相比,根本不在一個檔次,簡單說,沒有美國的援助,英國的力量基本上只能自保,要是希特勒不下令禁止進攻敦刻爾克,希特勒進攻英國本土,英國早亡了。



至於蘇聯,沒有美國的援助,基本上也是隻能自守,甚至滅亡都有可能,德國之所以失敗,根本原因就是希特勒後面的指揮錯誤,要不然莫斯科、斯大林格勒被德國佔領基本上沒有懸念,因為德國打到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行時,蘇聯紅軍500多萬已經被殲滅400萬,莫斯科保衛戰時的主力都是遠東的部隊了,而蘇聯可以說70%左右的工業都在德軍佔領的西部地區,可想而知,如果後面沒有美國的援助,光靠蘇聯自己,打敗德國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可以說不可能。


天行健8地勢坤8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看打敗的定義是什麼。

其實,即便是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和蘇軍的傷亡比也是好多的。德軍損失50萬人,蘇軍則超過80萬,一說是100萬。

雙方這樣相持下去,德軍並沒有明顯佔下風,大體是旗鼓相當。

也許德國可能受不了長期戰爭的消耗,逐步退出已經佔領的蘇聯領土,比如烏克蘭。

但以蘇軍目前的實力,想要打垮德軍也是非常困難。

大家注意,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後發動了所謂十次大攻勢。

其中3次是在諾曼底登陸前,只是為徹底列寧格勒解圍,加上佔領了烏克蘭部分地區包括克里米亞搬半島而已,沒什麼了不起的。

然而,英美6月登陸諾曼底以後,牽制了德軍大量的軍力,導致蘇德戰場出現大潰敗。

其實,西線的德軍已經無力招架。

諾曼底戰役的盟軍高達288萬,而德軍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這還打什麼仗,沒法打了。

即便如此,德軍也必須抽調大量部隊趕赴西線救急,

在西線被重壓的情況下,蘇軍在東線也勢如破竹,隨後7次攻勢從6月到11月,就基本解放蘇聯全境,還連帶佔領匈牙利、南斯拉夫一部、羅馬尼亞等國、將戰線向西推進1100公里,德軍在東線已退至本土,蘇軍在大部分地區已逼近德國邊境,部分軍隊已經進入德國境內。

當時德軍已經沒有實力抵擋。以白俄羅斯戰役為例,蘇軍有14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3.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輛、空軍5000架戰機。

而德軍名義上有120萬人,實際兵力還不到100萬,武器彈藥大量消耗沒有補充,步兵師只有以往百分之三十戰鬥力。以他們最為驕傲的裝甲部隊為例,僅有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還不到蘇軍的五分之一。德國空軍只有1350架,也就是蘇軍四分之一。火炮9000多門,是蘇軍的三分之一。

這還打什麼打?

又不是葉問真的能打十個。

擺明了給別人痛揍。

說白了,如果沒有美國參戰,英國是絕對不敢單獨在西線諾曼底登陸的。

如果西線不開戰,德軍集中全部實力將蘇軍擋在德國領土以外還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可能保不住其他的軸心國盟友了。

要知道,在阿登反擊戰時,德軍在東西兩線的兵力以及接近1比1。

最後多說一句:薩沙一個人打字,不是機器人或者人工智能。


薩沙


歷史不能夠假設!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是美國主動參戰,而是被動參戰。如果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美國繼續容忍,美國還會存在嗎?既然美國不願意繼續被日本德國法西斯軸心國的奴役,必然集最大可能性全國力量予以反擊。

如果戰爭開始的時候,美國不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對德國出賣軍火,對日本出售軍火,那末德國能夠與意大利日本結為法西斯軸心國嗎?他們的貪慾會無限膨脹嗎?正是因為德國日本如魚得水左右逢源,戰略物資有人失去底線賣給他們,他們的貪汙才無限膨脹,他們才從理性慢慢走向瘋狂,最後美國才被法西斯辱躪,不得不團結反法西斯力量,與英國蘇聯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國,最後贏得戰爭勝利!



換句話說,如果美國不過與實用主義,堅持原則,主持正義,那末德國日本意大利就不可能如魚得水,他們也就不可能無限遐想!就是因為美國太注重經濟利益,所以呵才成為法西斯的幫兇,最終也成為法西斯的受害者。


故此,我們不能說如果沒有美國參戰,蘇聯與英國中國和其他同盟國的確戰勝法西斯的困難增加,時間延長。但是同樣沒有英國蛾蘇聯中國等國的參戰和竭力抵抗,美國戰勝德國日本難度也增大。

不忘初心,方知始終。歷史不是假設,更不是有些人手裡的文化作品,想怎麼塑造就怎麼塑造。看清歷史本來面目全非,還歷史最嚴肅的課題,讓我們人類在誰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絕對不能重蹈歷史覆轍!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在二戰歷史,開始是不光彩的。為了發戰爭財,出售軍火給法西斯,也出售軍火給同盟國。只是到了美國利益受損後,美國才加入盟國,對法西斯作戰。可以說美國吃虧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真的有苦難言呀!


錦繡中華一捧土


這個問題問得毫無意義。這就相當於問:“假如高考成績排在我前面的那些人都發揮失常,那麼我能不能考入清北”。雖然性質不同,但其表示的疑問都是無意義的,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所需要的是總結而不是馬後炮去假設;再有,歷史是複雜的,不存在任何一種模型能夠分析出“美國”這個變量不存在情況下的二戰走向,因為現在無法完全掌握美國對二戰的隱形影響有多大。



所以說,這種假設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為什麼要做這個假設?法西斯為什麼要勝利?難道有人對德國的失敗不甘心,想為納粹招魂嗎?這很值得注意。

題目中說“假如美國不參戰”,這種假設性根本不存在。

美國對德宣戰,直接原因是日本進攻珍珠港,對美國不宣而戰,於是美國發表申明,對法西斯陣營(包括德意日)宣戰。珍珠港事件,看似是偶然,但實際上,日本由於其“稱霸亞太”的野心,意欲將整個亞洲都收入囊中,那麼,在太平洋地區與美國開戰,實際上是不可避免的,而又因為法西斯軸心國簽訂的條約規定,第三方對法西斯任意一國宣戰,視為對軸心國共同宣戰。因此,由於軸心國在地緣政治上與美國的衝突,早晚必有一戰。



再者,納粹宣傳的那一套,從經濟,政治再到價值觀,都和美國所奉行的那一套存在著嚴重矛盾。德國領袖的克里斯瑪型權威,與美國的發理型矛盾;德國的國家百分之百控制經濟和自由競爭存在矛盾;德國的雅利安人最優與反猶,與美國的多元主義矛盾。

難道美國不想主導世界政治?它怎麼可能允許一個在意識形態,經濟等領域和自己完全衝突的國家控制整個歐洲?

最重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那一套理論,對美國的內政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不收拾納粹,美國國內不會穩定。在希特勒掌握政權後,鼓動全世界的德國裔宣傳他的那一套理論,美國國內於是產生了無數的德裔美國人團體,鼓吹“美德親善”,在美國大肆宣揚反猶太和其他納粹思想。這些團體甚至打算去參選以奪取美國政權。美國國內那一票新家肯定不同意,所以,德國實際上是先惹了美國。

綜上,美國實在沒有理由不參戰。

最後,退一萬步講,即使美國中立,就憑英國滿世界的殖民地能提供補給,蘇聯廣闊的戰略縱深和足以擊敗拿破崙的天氣,再加上蘇聯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紙面實力甚至要強於德國。再加上,德國兩線作戰本身就吃不消,再加上被佔領的國家內部存在大量的反抗納粹的力量,德國根本沒有站穩腳跟。因此,德國一開始,不過是打了歐洲一個措手不及,等歐洲反應過來,德國根本消耗不起。

所以,這個問題,毫無意義。


庭州行者


美國不參戰,軸心國也會戰敗的,只是反法西斯同盟勝利會延長五年甚至十年。

美國參戰前,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不然日本不會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德國在列寧格勒、莫斯科和伏爾加格勒一線與蘇軍對峙,雙方都沒有再發動決戰的能力,英倫三島丘吉爾還能硬扛,最後經濟和戰爭物資是這場大戰的左右手。

德國雖然經濟和軍事實力世界第二,但儲備實力沒那麼雄厚,它與稱雄世界、掠奪世界的大英帝國所不能比的。

蘇聯經濟基礎落後,但有龐大的戰略縱深,德軍即使突破列寧格勒~莫斯科~伏爾加格勒防線,又能把龐大的蘇聯如何?即便把全部德國人都遷去蘇聯,人口都不夠用的。所以每前進一步,戰線就拉長一截,補給就更加艱難。

日本已經陷入中國戰場,把國民政府打到趨於西南一隅,就更加逼得蔣介石反抗而不妥協,誰被逼得那樣都要採用不投降策略,何況日本政府大有把蔣介石政府趕下臺的意思,誰幹?可是日本經濟完全進入到崩潰的邊緣,如果不再發動對東南亞的戰爭,戰略資源就會枯竭,到時佔領中國的土地都站不住腳了。可奪取東南亞獲得戰爭資源就等於對美英法宣戰了。


娵訾靜淵juzijingyuan


沒有美援,英國已接近崩潰,強硬的丘吉爾會下臺,新政府會和德國媾和,交出一部份殖民地給德國,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統治地位。至於蘇聯,德國從沒想過佔領整個蘇聯,只要佔領蘇聯的烏拉爾山西部歐洲部份,當時蘇聯損失慘重,政府已準備遷往古比雪夫,德國會佔領整個歐洲部份,然後在烏拉爾山穩定戰線,蘇聯會在他的亞洲部份慢慢崩潰。


炎焱海風


二戰是一場反法西斯戰爭,也是一場全球性的大戰。在反法西斯同盟大大家庭中由於歷史和實力的原因,每個國家的貢獻是不一樣的,其中後來的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被認為是貢獻最大的五個國家。美國的參戰對戰爭的進程影響巨大。在法國淪陷後,英國和蘇聯的壓力非常大,德國為首的法西斯國家氣焰非常囂張,可以說是德國在二戰時期最為輝煌的時候。德國這時首先對英國下手,期待通過空襲來取得對英國作戰的勝利,但事與願違,丘吉爾上臺後,對德國非常強硬,在巨大的困難面前反而更加團結,抵住了一輪又一輪的空襲。蘇聯則在歐洲爆發戰爭後一方面通過外交手段穩住德國和日本,另一方面積極備戰,把重要的經濟部門向東遷移。德國在對英國作戰沒有達到目的後,又對蘇聯發起了進攻,歷史大家都知道,德國最終失敗,成為了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在這期間,美國並沒有實際參戰,更多的是在物資上的支持。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兩國也許很難支撐太久,但鑑於兩國生產的潛力,沒有美國的支持,靠自己或者其他國家的幫助也有可能度過難關,只不過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德國當時雖然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已經是強弩之末,隨著時間的推進,反法西斯陣營的擴大,德國的後續力量很難支撐其長期作戰。這是英國和蘇聯可以利用的。

另外,我認為美國的參戰時必然的,因為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他們稱霸世界的計劃中,美國都是最重要的打擊對象,無論美國是否主動,最後都會成為法西斯國家打擊的目標,為了生存美國必須參戰。


詹思丁


該提問本來就逆視美國的意圖。大家都知道,美國是在一戰和二戰逆襲崛起成為世界大國和強國的,美國賺足戰爭財。因此,有了財富和工業基礎及人才儲備,隨著慾望的膨脹,美國就想撈取政治資本,成為世界頂級大國。因此,哪有不參戰之理。

不過,大家還是可以開開腦洞。如果美國不參加此次戰鬥,德、日、意三國有可能瓜分亞、歐、非。美國自己只有在美洲自己玩。

當時的英國,已經被德國蹂躪只有靠英吉利海峽招架,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我估計英國最多也就是半年必垮。如果英國能讓出本土以外的殖民地,那麼英國可保住本土安全。因此,德國在東線就會有更多資源及兵源。由此以來日本必不放棄攻擊蘇聯的機會,這樣就造成蘇聯兩線作戰,蘇聯必垮。蘇聯垮後,德國因受到能源之苦,迫不得已才發生了二戰,必搶中東能源。如此一來,亞歐兩洲就落入德、意、日之手。對於只隔地中海的非洲,德、意兩國更是不在話下,那便是手到擒來。如此一來,美國是不是隻能在美洲玩了?

屆時的美國,只能有求於德、日、意。因為三國的實力之和,還是強於當時的美國滴!能讓他們高興,美國可在美洲玩。他們不高興了,美國就得滾回北美閉關自守。


詠慶他爹


那肯定不能,美國不參戰,英國好一定是龜縮英倫三島,倒黴點也被德國拿下。而蘇聯,雖不至於亡國,但是最多能與德國打平。

德國閃擊法國之後,成立了維希法國傀儡政權,同時向英國用兵,隔著淺淺的英吉利海峽狂轟亂炸,雖然沒拿下,也把英國揍得夠嗆。德國之所以沒在滅亡它之前就去暴揍蘇聯,是因為英國當時確實已經成不了氣候,被困死是遲早的事兒。真要沒有美國,英國可能內部就出現了類似貝當和賴伐爾的奸細,直接組建個親德政權。

正是這種狀態下,德國覺得西方無憂,遂大舉東進,進攻蘇聯。蘇聯當時被揍夠嗆,但是好在自己有大量的國土可以當緩衝,可以有效的阻遏德國軍團的衝擊力,即使德國佔了很多地方,也不至於亡了,雙方就這麼耗著,最終講和。是不是覺得蘇聯會最終反擊?那是因為美國參戰消耗了德國很多力量,如果沒有美國幫著消耗德國,蘇聯想必也不能一個人幹掉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