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文明外衣下的赤裸與審視

《自由广场》—文明外衣下的赤裸与审视

《自由廣場》

表面上是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主角Christian是藝術博物館的館長,精英階層、著名策展人,離異。Christian在廣場上被碰瓷團伙盜走手機錢包,費盡周折粗暴找回,最後卻不得不彌補“錯誤方式”造成的惡果。

《自由广场》—文明外衣下的赤裸与审视

在這條主線上,身份和立場差異導致的人與人的不溝通、不信任,製造了一個又一個日常“車禍”,而現代人社交恐懼的源頭,看似文明背後的赤裸,在“車禍”中被鏡頭放大得纖毫畢現。

《自由广场》—文明外衣下的赤裸与审视

“平權”

本意是幫助少數及弱勢群體,消除歧視 展覽開幕酒會上,Christian發表完激動人心的人演講之後,請出大廚介紹菜品,可是並沒有人想聽,茫然無措的廚師忽然大吼一聲喝住人群,隨即講完菜品介紹。

為什麼館長站在這裡侃侃而談賓客都會駐足傾聽,而廚師站在這裡卻被當做空氣?

你看,即使是博物館篩選出來的群體,也會出現無法傾聽的尷尬。博物館內的權利意識在這裡出現車禍。

《自由广场》—文明外衣下的赤裸与审视

作品A的作者在博物館的論壇區接受公開訪談,觀眾席中出現一個口吐侮辱性詞彙的妥瑞氏症患者,又是平權意識在引導大眾,不僅沒有人去勸阻或者把他帶離現場,反而是一群人幫腔解釋病人的不自控,並要求大家理解以及假裝沒有聽到。

《自由广场》—文明外衣下的赤裸与审视

這段長達五分鐘的訪談現場,像極了行為藝術。主持人、藝術家、觀眾,以及屏幕外的人,在一聲聲“婊子、狗屎”的辱罵中,尷尬而又不失禮貌的沉默著,這沉默審視著所有人,打破了”第四堵牆“。

“獸慾”

這部分大概是影片的高潮,代表野蠻人的藝術家肆意騷擾參展人,直到最後參展人群再也忍無可忍,同樣用野蠻人的方式-拳頭與牙齒予以回擊。

《自由广场》—文明外衣下的赤裸与审视

社會心理學講旁觀者效應有三點要素 1:責任擴散2:情景不明確3:評價恐懼。舉個例子比如很多人看到一個人發生危險可能沒有人願意出手,而獨自看到別人發生危險則大概率發生救助,因為旁觀者的存在分散了責任,當然上述情況是在權衡承擔責任的風險可接受前提下發生的。所以到頭來,褪下所謂冠冕堂皇的文明外衣,誰又敢稱自己是自由民主的現代人呢?

男女主背後的椅子強化了焦慮感

《自由广场》—文明外衣下的赤裸与审视

廚師的階級地位一目瞭然

《自由广场》—文明外衣下的赤裸与审视

誠然西方白左思想已經逐漸走進東方社會的精英階級,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低階級人口的衣食住行,甚至小動物受傷了也要幫上一把,但這種行為多半還是盲從的,所形成的逆向歧視,反而會加劇社會的不平衡。

《自由广场》—文明外衣下的赤裸与审视

寫在最後

甭談它是否載譽得起“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我們就簡單看個片,畢竟無論是講權利還是講慾望,放在今天都是不合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