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競合新活力激發運輸新變革

注入競合新活力激發運輸新變革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希望通過六大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提高綜合運輸效率。運輸結構調整對公路運輸企業及市場將帶來哪些影響?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物流企業有何期待與建議?本版邀請傳化物流聯盟副總經理韓雪峰分享行業關切。

多一種競爭方式多一種優質資源

改革開放40年來,公路運輸已成為社會主要的運輸載體,更是生產製造業的晴雨表。相比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更加機動靈活,能夠滿足個性化、多元化需求。鐵路運輸則以大宗物品為主,雖然各地陸續推出快遞、行包、雙層轎運車專列、小型集裝箱等運輸服務,但是所釋放的產能依然有限,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水路相比鐵路、公路受限更多,與港口與碼頭對接限制較多,時限性差,大部分只能滿足區域內河運輸,侷限於附加值不高的大宗物品。

從當前物流業運輸方式來看,多式聯運在很多區域和還沒有實現完全對接,國內與公路運輸無縫銜接的鐵路園區數量相對公路城市物流中心較少,過去的行包專列基本都是在點對點的載體運輸方式上,囿於原有的鐵路系統內,沒有發揮好社會參與的作用。

其次,在“互聯網+”大潮下,運輸載體的組合方式也在發生質變,多元化的運輸載體銜接成為下一個競爭的風口。運輸載體的標準化、中置軸的推廣普及、駝背運輸的試運營等,這些新興的運輸載體正慢慢切入物流業務。

對於公路運輸,運輸結構調整無疑對行業的深層次改革和推進,具有一定示範性作用。多種運輸方式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速行業從最初的載體競爭轉換到成本與服務的競爭,最後反哺到生產製造業,從而真正實現物流業降本增效。此外,運輸結構調整對於公路零擔物流尤其是幹線運輸,即超過1200公里以上運輸方式施加了很強的壓力,但不得不說,多了一種競爭方式,物流從業者也多了一種優質資源,將有助於行業產品和競爭的重塑。

服務與需求之矛盾待解

在過去物流業快速發展過程中,三縱四橫的運輸節點佈局與商貿流通渠道基本保持高度一致,尤其與經濟帶的發展高度吻合。然而在這個運輸流通的大格局下,一些問題還需要在優化過程中進行相應調節。多種運輸方式提供的產品服務與需求的關係怎麼理順,這是當下的主要矛盾。

目前運輸方式搭配存在比例嚴重失調、多種資源不均衡的弊病,比如,有的物流園區沒有鐵路資源、有資源的園區缺乏合作共享的理念。運輸結構調整在一定層面上必須要打破舊的思維,不打破桎梏何以談組合,不組合何以談結構優化和調整。如何打破舊的模式,實現優勢資源組合,這是在推廣落地中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和思考的。

運輸結構調整相關文件中曾多次提到“增加鐵路運輸比例”,但是鐵路運能如何釋放,以實現與社會化運輸同步的服務和成本、鐵路信息與社會化信息互通等都有待探索。企業擔心的是在改革過程中延續以往的案例——當運能衝突發生時,放棄社會化業務全力保障調撥業務,或是隨意提價、動輒改變時效等。在市場優勝劣汰規則下,如何調用資源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此外,在多種運輸方式的組合過程中,政府角色和市場角色怎麼補位需要引起注意。多式聯運需要與城市規劃、區域發展以及經濟核節點樞紐相結合,才能實現高效銜接以滿足企業需求,滿足社會化需求。

結構調整需統籌好“四個一”

運輸結構調整的優化將為物流業帶來高效率、高標準、高流通的產品組合,為行業快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激起新的行業變革,帶來新改變、新模式與新組合。

若要實現動能轉換,政府相關部門還須強化核心節點與樞紐效應,突出重點轉運與資源配比,突出城市規劃和物流發展相結合的方式,打造超級樞紐經濟平臺,實現立體化的運輸方式組合;提升核心運力,凸顯運輸方式組合和銜接,保證資源的通暢性與合理性,大力協同多種運輸方式的標準化,尤其是轉運過程中必須要與商務部力推的托盤標準流通保持高度一致。此外,運輸結構調整應與治理超限有效結合,以消化後者帶來的社會成本,更重要的是鐵路與公路的轉運銜接要實現線下資源和線上信息互通,然而這需要城市物流中心和樞紐與之相匹配。

必須要發揮市場作用,鼓勵多式聯運企業參與,提升類似馱背運輸的能力,鼓勵民營企業參與並且運營,鼓勵運輸距離超過1200公里以上的物流企業優先使用鐵路運能,中國鐵路總公司各分公司應全力實現社會化運作和服務。

必須將信息共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信息與運輸載體的信息共享,實現運作群體的精準定位,帶來組合新模式。基於此,企業應該發揮大數據下的數據賦能,提升數據採集的能力,做好精準的區域數據畫像和需求畫像,保障數據下的結構優化調整。

總而言之,真正實現運輸結構調整要統籌好“四個一”:一個釋放,一個匯聚,一個更迭,一個標準化。釋放鐵路運能,實現1200公里以上的快速運能轉換;匯聚優勢資源,實現上中下游的信息資源匯聚,實現信息共享、功能共享;更迭落後的產能與運能,更迭無效的載體和模式,真正實現產能、運能、載體、模式的一體化運輸組合;制定運作載體、週轉載體、操作流程、社會化承諾等標準,實現一站式無縫銜接的運輸服務,依託服務平臺鏈接一切可以鏈接的標準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