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竞合新活力激发运输新变革

注入竞合新活力激发运输新变革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希望通过六大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提高综合运输效率。运输结构调整对公路运输企业及市场将带来哪些影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物流企业有何期待与建议?本版邀请传化物流联盟副总经理韩雪峰分享行业关切。

多一种竞争方式多一种优质资源

改革开放40年来,公路运输已成为社会主要的运输载体,更是生产制造业的晴雨表。相比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更加机动灵活,能够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需求。铁路运输则以大宗物品为主,虽然各地陆续推出快递、行包、双层轿运车专列、小型集装箱等运输服务,但是所释放的产能依然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水路相比铁路、公路受限更多,与港口与码头对接限制较多,时限性差,大部分只能满足区域内河运输,局限于附加值不高的大宗物品。

从当前物流业运输方式来看,多式联运在很多区域和还没有实现完全对接,国内与公路运输无缝衔接的铁路园区数量相对公路城市物流中心较少,过去的行包专列基本都是在点对点的载体运输方式上,囿于原有的铁路系统内,没有发挥好社会参与的作用。

其次,在“互联网+”大潮下,运输载体的组合方式也在发生质变,多元化的运输载体衔接成为下一个竞争的风口。运输载体的标准化、中置轴的推广普及、驼背运输的试运营等,这些新兴的运输载体正慢慢切入物流业务。

对于公路运输,运输结构调整无疑对行业的深层次改革和推进,具有一定示范性作用。多种运输方式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行业从最初的载体竞争转换到成本与服务的竞争,最后反哺到生产制造业,从而真正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此外,运输结构调整对于公路零担物流尤其是干线运输,即超过1200公里以上运输方式施加了很强的压力,但不得不说,多了一种竞争方式,物流从业者也多了一种优质资源,将有助于行业产品和竞争的重塑。

服务与需求之矛盾待解

在过去物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三纵四横的运输节点布局与商贸流通渠道基本保持高度一致,尤其与经济带的发展高度吻合。然而在这个运输流通的大格局下,一些问题还需要在优化过程中进行相应调节。多种运输方式提供的产品服务与需求的关系怎么理顺,这是当下的主要矛盾。

目前运输方式搭配存在比例严重失调、多种资源不均衡的弊病,比如,有的物流园区没有铁路资源、有资源的园区缺乏合作共享的理念。运输结构调整在一定层面上必须要打破旧的思维,不打破桎梏何以谈组合,不组合何以谈结构优化和调整。如何打破旧的模式,实现优势资源组合,这是在推广落地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和思考的。

运输结构调整相关文件中曾多次提到“增加铁路运输比例”,但是铁路运能如何释放,以实现与社会化运输同步的服务和成本、铁路信息与社会化信息互通等都有待探索。企业担心的是在改革过程中延续以往的案例——当运能冲突发生时,放弃社会化业务全力保障调拨业务,或是随意提价、动辄改变时效等。在市场优胜劣汰规则下,如何调用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此外,在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过程中,政府角色和市场角色怎么补位需要引起注意。多式联运需要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以及经济核节点枢纽相结合,才能实现高效衔接以满足企业需求,满足社会化需求。

结构调整需统筹好“四个一”

运输结构调整的优化将为物流业带来高效率、高标准、高流通的产品组合,为行业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激起新的行业变革,带来新改变、新模式与新组合。

若要实现动能转换,政府相关部门还须强化核心节点与枢纽效应,突出重点转运与资源配比,突出城市规划和物流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超级枢纽经济平台,实现立体化的运输方式组合;提升核心运力,凸显运输方式组合和衔接,保证资源的通畅性与合理性,大力协同多种运输方式的标准化,尤其是转运过程中必须要与商务部力推的托盘标准流通保持高度一致。此外,运输结构调整应与治理超限有效结合,以消化后者带来的社会成本,更重要的是铁路与公路的转运衔接要实现线下资源和线上信息互通,然而这需要城市物流中心和枢纽与之相匹配。

必须要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多式联运企业参与,提升类似驮背运输的能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并且运营,鼓励运输距离超过1200公里以上的物流企业优先使用铁路运能,中国铁路总公司各分公司应全力实现社会化运作和服务。

必须将信息共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信息与运输载体的信息共享,实现运作群体的精准定位,带来组合新模式。基于此,企业应该发挥大数据下的数据赋能,提升数据采集的能力,做好精准的区域数据画像和需求画像,保障数据下的结构优化调整。

总而言之,真正实现运输结构调整要统筹好“四个一”:一个释放,一个汇聚,一个更迭,一个标准化。释放铁路运能,实现1200公里以上的快速运能转换;汇聚优势资源,实现上中下游的信息资源汇聚,实现信息共享、功能共享;更迭落后的产能与运能,更迭无效的载体和模式,真正实现产能、运能、载体、模式的一体化运输组合;制定运作载体、周转载体、操作流程、社会化承诺等标准,实现一站式无缝衔接的运输服务,依托服务平台链接一切可以链接的标准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