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差,家長應該怎麼做?

青春淡如雲


首先,這位家長的心情肯定是相當焦急的。因為孩子八歲了啊,也已經入小學了,如果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好呢,確實是對孩子的人際交往,以及他的學習都會有一些影響。所以作為父母,肯定是非常著急的。

那我們現在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我們說孩子的性格其實是有兩方面的影響因素。首先就是來自於遺傳,有的孩子先天就比較的開朗,活潑。那有的孩子生下來就比較的沉穩穩重一些,這都是每一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我們作為父母,首先要接納來自於遺傳的這一個禮物,外向型的孩子活潑開朗,當然很好,內向型的孩子沉穩,做事的比較的踏實,也挺好的,這都是每個性格的不同的特徵。我們作為家長呢,首先要明白這一點,我們不要強求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外向型,或者一定是內向型。每個性格都有它的好處和他的壞處,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我們首先要認識到這一點。另外呢,這個孩子因為從小一直是由爺爺奶奶帶著的,所以說這個環境對孩子的性格肯定有一些影響,爺爺奶奶這一輩人,多半都比較穩重一些,在對待孩子的教育方面,不像年輕的父母,主張去張揚孩子的個性呀,要教會孩子很勇敢的表達呀,或者是讓孩子能夠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呀,在爺爺奶奶這輩人帶孩子的過程當中,她們多半會比較的想讓孩子隨大流兒,跟大家一樣,不要做那個比較出眾的一個人。所以說難免在跟孩子日常的溝通交往呀,以及在事情的處理方面中呢,會對孩子有有一定的打壓。那這樣的原因呢,也會造成我們孩子的一個膽小,不愛說話的一個因素。那麼另外呢,就是我們老人帶孩子的時候,可能話語比較少,所以說呢,很有可能在孩子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對孩子語言的輸入過少,也會造成孩子目前請這個語言表達能力不那麼強,也就是我們家長說的,表達清楚一件事物很困難的這個現象。



那我們的父母,現在既然已經發現了這個情況。接下來,我建議父母,可以增加對孩子的一些陪伴,在我們父母對孩子陪伴的時候呢,要增加對孩子語言的輸出。要勇敢地鼓勵,引導孩子多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多表達自己的看法。另外,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父母儘量自己帶孩子。因為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的力量和支持是其他人,不管再親近的其他人都給不了的。所以說,我們家長可以考慮一下,是不是可以改變一下孩子目前的生活環境呢。另外,我要提醒家長的一點是,在孩子不願意表達的時候,我們家長也不要因為自己心裡著急,而對孩子有一些起負面情緒方面的壓力。我們越是這樣,越是會對孩子造成一個緊張的感受,孩子越是不敢去表達。我們要在最開始的時候,還不願意表達的時候,我們家長要儘量的耐心,儘量的增加它的信心,儘量的讓他勇敢的去表達。如果孩子真的不願意表達呢,我們家長也可以採用說,“好的孩子,我知道你暫時可能不太想說,沒關係,那你可以等想好了,或者等你想說的時候再說可以嗎?”我們作為父母,要在陪伴孩子的時候,靜靜的等待,等待孩子自己去張口說,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大的負面壓力。



我們可以說,一個孩子由誰帶受誰的影響會非常大,如果八歲之前都是由祖父母帶,那麼性格和為人處事會收到祖父母非常大的影響,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和和人際關係的發展。那麼孩子在八歲了這個階段,我們家長髮現孩子有些膽怯呀,有些膽小呀,有些害怕呀,不願意講話呀等等,這也許就是受到環境的影響,那儘量由父母帶孩子,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替代的。那父母給予孩子的是更多的力量和支持,只有父母有那份耐心,去教孩子如何去表達,去教孩子闡述一個事物以及如何解決問題,這些是祖父母做不來的,他們能保障的是我們孩子身體健康,安全,但是他卻做不到幫助教育好我們的孩子。還是那句話,建議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如果孩子存在很嚴重的語言發展遲緩,表達一個事物非常困難,或者顛三倒四的話,那我們建議,要帶孩子到專業的醫院或者是機構進行評測以及治療。也許孩子存在的語言發育的障礙,當然,我相信我們這個孩子一定不會有那麼大的問題,那還是父母多陪伴孩子,多跟孩子進行語言的互動,多輸入和輸出語言,我相信孩子會越來越好的。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教育秀秀看


孩子8歲了,語言表達能力差,表述清楚一件事很困難,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這麼差,家長該怎麼做?說說睿爸的看法。

每個孩子語言發展都不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都是不同的,有的發展比較早,有的很晚了才說話,有的很早就能比較好的表達自己,有的年齡很大了都不能輕鬆表達。

如果孩子已經8歲了,表述一件事情還很困難,建議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是否是生理或者心理缺陷導致的。

如果是的話,儘快配合醫生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如果不是的話,就要找找其他原因。

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孩子可能會缺乏溝通

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孩子,可能會缺乏語言溝通,語言發展是溝通越多越好的。

可以鼓勵孩子多跟同齡孩子玩,多帶孩子出去旅遊,見見世面,慢慢的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開朗,話也會多起來了。


歡迎訪問我的頭條號“睿爸快樂育兒”,瀏覽更多育兒知識。睿爸和睿媽是一對真誠的爸爸媽媽,本科畢業於鄭州大學,睿爸修了工商管理和物理工程雙學位,我們育有兩子,一個10歲,一個3歲,老大學業優異,我們以親身經歷分享育兒經驗。所有回答全部保證原創,歡迎分享、收藏、評論、關注。


睿爸快樂育兒


說話是一種模仿的經驗,耳朵聽到的會變成我們說出來的話。孩子是通過聽來學習說的,如果他從來沒有聽到過豐富多彩的語言,沒有聽到過表達清晰,結構複雜的句子,又怎麼可能說的好。因此,提升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聽到看到豐富多彩的語言。而獲得這些語言的途徑有兩個:


交流

交流是詞彙生長的花園,但不同家庭中的交談狀況的差異非常大,這也是很多孩子在小時侯詞彙差異巨大的原因。有的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和他進行交流,他們知道應該將詞語放在有意義的句子和問題中,反覆的說給孩子聽。通過這樣的交流,讓孩子不斷聽到新的詞彙


閱讀

無論是大人之間還是孩子之間,一般的語言交流大多平淡簡單,使用到的詞彙量有限,這一點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如果讓孩子能接觸到更多的生僻詞彙,更多豐富的詞彙語言,就是去閱讀,世界上最豐富優美的語言和句子都在那些優秀的讀物裡。但是孩子的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養成的,如果您的孩子還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對書也沒有特別的興趣,那就需要從現在開始培養,從您讀書給他聽開始。


雖然您提出的問題是如何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但我覺得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您的先解決孩子的隔代撫養教育問題。孩子都八歲了,還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我上面告訴您的方法根本就沒法做到,因為這兩件事兒需要爸爸媽媽去做。爺爺奶奶很難做到。


或許您現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以至於不能自己帶孩子,可是我想說的是孩子已經八歲了,上小學了,比起剛出生的小嬰兒需要全天候陪伴,上小學的孩子遇到的困難要少很多。我是六歲孩子的媽媽,孩子三歲以前也是公公婆婆帶的,我明知道這樣不好,可是隻要不辭職我就沒法獨自帶他。可是等到孩子三歲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堅決開始自己帶,克服了各種困難,雖然很辛苦,但和孩子一起的快樂與孩子的成長相比起來微不足道。當我們成為父母后,教育好孩子才是我們的頭等大事。


如果您的孩子繼續由爺爺奶奶撫養下去,孩子的問題一定會更多,不僅僅是語言方面,您要好好想想。


小晗晗愛閱讀


一、靜下心來,找一找原因

1、孩子自身方面的原因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一下造成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原因有哪些?

(1)是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夠自信,不敢表露自己的觀點。或者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平時羞於開口,不愛說話。

(2)平時孩子是不是缺乏口語表達的鍛鍊機會,孩子的生活比較單調,對交流話題不熟悉,有一句,答一句,交談時常常是處於被動地回答問題的情況。

(3)部分孩子的思維與口頭語言能力發展不協調,組織語言跟不上思維速度,說話時有沒有表現為語言不連貫,不夠流暢等現象。

2、家長自己身上的原因:

(1)只忙工作,忽略孩子的溝通

現在很多的家長,特別是農村的家長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不能夠自己帶孩子,於是把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或者姥爺姥姥。而老人帶孩子時,老人本來就話少喜靜,如果父母常年不在家,或者工作忙下班後再不和孩子進行充分的語言交流,和孩子交流的時間又少,那麼孩子就會缺乏學習語言的情境,語言能力的發展自然受很大影響的。

(2)過度溺愛,包辦一切

由於孩子比較少,孩子在家裡簡直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很多的家長把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需要什麼,不用說話,小手一指,家長會馬上滿足孩子的要求。經常替孩子表達需要,孩子根本沒有機會用言語表達,從而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3)打斷孩子,嘲笑指責

其實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肯定有吐字不清晰,甚至沾染了其他口音和錯誤發音的地方。而這時候有的家長表現非常急躁,原因是內心擔憂。經常打斷自己孩子說話,還和親戚朋友家的孩子做比較,說孩子這不如別人,那不如別人,當孩子說的不是很標準時,著急糾正。這些都會讓孩子不想說話,不知不覺中抑制了孩子的說話需求,影響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因人而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要想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根據造成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差的不同原因,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用以下幾個方法試一試。 

 

1、鼓勵孩子表達,建立自信

平時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意願時,父母不要馬上替孩子說出來,應該引導孩子學習和使用新詞彙。當孩子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父母不要過分勤快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也要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願。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力量,從而為孩子使用語言提供正面的體驗和鼓勵,讓孩子逐漸樹立信心。

 2、走出家門,開闊視野

  對於孩子的生活比較單調的情況,家長要多帶領孩子去動物園、海洋館、博物館等場所活動,這樣不僅僅是幫助孩子多認識些動物、植物和星星那麼簡單,他可以拓寬孩子的知識面,進而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能夠讓孩子從心底裡好學的關鍵,就是激發出孩子的求職潛能,所以多帶孩子接觸外界,多見世面,絕對是有利於孩子的語言能力提高的。

3、營造良好氛圍,加強溝通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凡事多與孩子溝通。外出的時候,也可以鼓勵孩子把看到的東西告訴父母。你需要做的,儘量的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通過清晰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告訴給孩子。當孩子坐在澡盆裡洗澡的時候,你可以不停地對孩子講:“小肚皮上是不是覺得溫溫的?”“好了現在該出水了。看看小手指的指肚,泡在水裡的時間長了,都起了小皺褶。”與孩子說話時,儘量不要使用命令、要求、否定等語氣,多使用請求、協商、肯定等語氣,讓孩子在交流中獲得尊重感、成就感。

4、適當放手,鍛鍊孩子語言

作為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過於包辦。要想辦法激發寶寶說話的慾望。就是在寶寶需要媽媽時,媽媽可以根據寶寶年齡延遲滿足,讓寶寶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孩子通過手勢或眼神來表達自己想吃東西的時候,別急著把東西遞過去,可以問下寶寶:“寶寶是不是餓了”,引導孩子說出“餓”,然後說:“媽媽這就去給你拿好不好”等,要學會去引導寶寶說話,多給孩子提供語言鍛鍊的機會。

5、尊重孩子,讓孩子把話說完

  平時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肯定有吐字不清晰,甚至沾染了其他口音和錯誤發音的地方。這時候不要輕易的打斷孩子,讓孩子把話說完,更不要模仿、甚至嘲笑他,爸爸媽媽再予以指點就可以了。敏感有聰慧的小傢伙並不需要很長時間,就可以在你若無其事的影響下,學習到正確的吐字發音了,而且不知不覺中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提高的。

6、抓住興趣,讓孩子樂說

  家長平時要多觀察孩子的興趣點,抓住要害才能強化效果。如果孩子對賽車感興趣,可以給他提供更多、更詳細的有關賽車的圖片和知識。同樣是看書,如果孩子對於故事情節沒有興趣,而是糾纏於畫面上的七星瓢蟲的話,你不妨就把話題轉到這種小昆蟲上。所以,有興趣才有效果,做父母的需要見機行事,靈活處理,調動孩子,讓孩子自己願意說、樂說。

7、親子悅讀,提高語感

對於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方面親子閱讀是一個重要方法。家長們可以選擇一些好記的卡片,指著圖片用一問一答的方法與寶寶溝通,引導寶寶思考並給出答案。孩子再大一些時,聽完故事後,記得鼓勵寶寶用自己的語言將故事複述出來。書看多了,孩子的詞彙量自然就多了,時不時從嘴裡蹦出新詞語,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所以,只要有可能,從孩子很小就開始帶著他一起讀書吧。你們可以先從一張、兩張卡片開始,然後過渡到配有很多插圖的彩繪本,最終慢慢進入以文字為主的閱讀,從而提高孩子的語感。

以上是個人的觀點,教育是我的堅持。與您一起關注孩子教育問題,關注孩子成長!請您關注我,別忘了點個贊,謝謝!




教育之我見4430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差,家長應該怎麼做?

我想這個問題在我年少的時候我的爸媽也諮詢過相關人士,我就以我自己為例解答一下。

從小我就沉默寡言,喜歡安靜,在別人眼裡我是一個乖孩子,但我爸媽一直對我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我不喜歡說話,就連過年走親戚我都不會講話,見了面只會微笑,我媽未必困惱不已…

我心裡也是想和大家說話的,也想把我想要表達的東西清楚的表達出來,但就是說不出口。

而且不善言辭的人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不會拒絕,哪怕這件事對自己沒有一丁點兒好處,也不會說不。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我畢業,開始工作才慢慢有了好轉,現在每天要和無數人進行溝通,而且是有效的溝通。

首先要做到的是,自信。

充分的自我認可是進行有效溝通的保障,不管面對誰,什麼場合都要告訴自己,我沒問題,我和其他人一樣,我可以和他平等溝通。

第二點,細心。

在進行溝通之前,要細心的想一想這個人可能會說什麼,我應該說什麼來應對。

第三,頻繁性。

和做其他事一樣,熟能生巧,要頻繁的與他人溝通,通過頻繁的溝通行為來強化自己的自信心,從而消除與他人溝通的障礙。

第四,技巧性。

但一般的溝通是解決不了很多問題的

掌握了熟練的基本溝通,就要想到怎樣進行高效的溝通,擺脫他人的語言引導,要讓談話往自己預期的方向去發展,否則事情出現變故可能會扭轉不過來而導致談話失敗。

總結:建立迫使他必須要與他人進行溝通的環境,比如說現在一些小學會開展夏令營等團體活動,在替孩子報這樣活動之前也要和孩子充分溝通,讓他接受這樣的活動,否則雖然他參加了活動但心理的障礙沒有解除可能會得不償失,讓他理解了這個活動的目的和引起他的興趣,才能事半功倍!


看看大神


不知道孩子是幾歲,基於自身經驗,我建議家長多用普通話和孩子多交流,吃飯做遊戲包括生活各個細節都不厭其煩用正確且生動的語言表達方式跟孩子進行對話。還有就是陪孩子一起看書,我的孩子比較小我從一歲起就開始和他一起看繪本,家長要用心選讀物,用心陪伴閱讀,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不要在他說錯的時候過分糾正,而是要建立家庭的一個正確的語言氛圍,引領他願意表達、學會表達。不要急於求成。受成長環境及各方面條件制約,造成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切忌心急切記打消孩子自信心。我想在一個充滿愛與能量的家庭引領下,多聽多看,慢慢就會建立起孩子的語言架構,慢慢就會言之有序,沒準會出口成章。


兩支



孩子的語言發展,除了孩子自身的性情特質以外,主要取決於周圍的語言環境和陪護人的陪護能力,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影響因素。

1、語言環境是否過於雜亂,方言、普通話混雜在一起,同樣的詞彙不同的發音,容易導致孩子對發音理解的混亂,一致的語言環境有助於孩子對語言、發音的記憶和強化。

2、家長和陪護人是否關愛過度,孩子在語言期習慣用動作表達訴求,如果家長不能用語言進行表達確認,並讓孩子練習用語言來反饋,每次都是迫不及待的對孩子的動作做出響應,久而久之,孩子知道通過動作就能得到想要的,自然會放棄說話的需求;

3、電視等電子產品的影響,電視這類電子產品,對於孩子而言都是被動接收的,孩子不需要互動,沒有反饋沒有溝通,更沒有語言的互動,因此電視、動畫片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很大的負面作用;

4、是否有足夠的遊戲時間和遊戲玩伴群體,有相當部分的家長,尤其是老人,不喜歡帶孩子出去活動,習慣了獨居的生活,使得孩子失去了與同齡兒童交流、遊戲、互動、建立協作關係的機會,這樣就會導致孩子缺乏足夠的鍛鍊,膽小害羞,不善於表達。

5、家長是否經常和孩子進行認真的對話溝通,很多家長對待孩子的問題總是會表現的不耐煩,久而久之孩子會失去跟你聊天的興趣,對語言的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還得從根源抓起,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更多高質量的陪伴和溝通,父母帶孩子的時候,應該放下手中的事情,放下手機,專心的陪伴、遊戲、聊天,讓孩子打開心房,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也需要放下自己的身段,肯定孩子的想法和表現,積極的鼓勵;

2、多帶出去進行戶外的活動,運動是孩子的天性,在這種狀態下,孩子更容易放鬆,也更容易表達自己,而且戶外的情況下,容易和更多的孩子玩到一起,互動多了,自然會慢慢放開;

3、參加一些語言、朗誦、歌唱的訓練班,專業的訓練有助於孩子將自己的想法進行科學的提煉、整理,提高表達能力,提升自信心。

**********************************************

元寶爸爸:我是兩個孩子的全職爸爸,70後花樣大叔,專注育兒、教育和親子旅行的話題,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轉發我的觀點,更歡迎評論發表您的意見,謝謝!


元寶爸爸聊育兒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學話階段。孩子站在你的面前,仰著臉看著你,兩隻手伸向你,嘴裡還“啊啊……”。剛開始我們看到他這樣,順理成章的將他抱起。我媽就不這樣。我媽聽到“啊啊”時,先是不動,然後說:“說話”,孩子就會不是很清晰的說出:“抱抱”,然後將他抱起,總這樣堅持,孩子的“抱抱”就會越來越清晰。

現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在大人的溺愛下長大的,孩子一指,或是“啊啊”,或是“嗯嗯”,大人就會按照指令照做,所以我們不能總代勞,要讓他們逐漸的學會表達。

如果是學齡階段的孩子我們可以先培養他的邏輯能力。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大象裝冰箱,總共分幾步?第一部:把冰箱門打開,第二部:把大象放進去,第三部:把冰箱門帶上。類似這樣簡單的邏輯問題可以多問孩子,讓他分出步驟回答出來。

再有,就是看圖說話。給他看一張圖片,讓他描述出來都看到了什麼,先是詞,再是句,最後就會變成故事。小朋友需要大人的引導,多看一些書來鍛鍊他組織語言的能力。

我們大人還要給孩子說話的機會,給他提供鍛鍊的平臺,鼓勵他。如果他要說話,要傾聽,讓他表達他自己的思想。

這樣慢慢的,孩子的語言就會逐漸有調理,並善於表達。


A程洋襪業


孩子跟著父母才會有安全感。由祖輩帶大的孩子很多都內向。可能與祖輩交際圈生活圈窄有關,孩子對外面的世界認識不夠,當見到不太熟悉的人或進入到陌生環境中,引發自我保護,拒絕與人交流。我有個從小玩到大的閨蜜,夫妻倆在外打工,兒子留在老家,她兒子也是這樣的,除了難得與媽媽在一起,說幾句話,別人,包括老師,他都不願交流。長期生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語言得不到啟發和發展,表達能力自然久缺。這種情況下,父母一定要克服困難,把孩子帶在身邊,引導孩子講述所見所聞,表達一下自己的情感。如果孩子一開始不願意說,父母要主動跟孩子聊天,跟他講自己的事,聊聊學習。總之慢慢引導,不要強逼孩子,那樣只能適得其反。


無言東飛燕


語言是一個一直在學習模仿的過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是家長,所以要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家長多陪伴孩子,通過與孩子的溝通說話慢慢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