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說不得罵不得,你覺得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農人友記


孩子常常比成人更為敏感。

在生活中,當他們遇到一些讓他們感到恐懼、焦慮或無助的事情,比如被一隻大狗撲倒、去醫院打針、媽媽晚接了10分鐘、家人一次情緒激烈的爭吵,那些痛苦的時刻會給孩子留下深深的印記,在事情發生後很久,他們仍然會被昔日的傷痛所困擾。

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治癒這些心理創傷呢?


1. 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有些父母雖然嘴上說:“媽媽知道,我遲到了10分鐘,你害怕極了,你以為我再也不會回來了。”其實心裡想的是:“不就是晚到了一會兒,很多小朋友都沒走,老師也在,有什麼好害怕的!我怎麼可能不回來,這太荒謬了!”

所以,共情的技巧、語言很容易學,難的是你能放下身段,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真正去體會他的感受。

2. 傾聽孩子。

遭受心理創傷的孩子無法獨自治癒創傷,他需要父母的陪伴、支持和接納。

大一些的孩子,可能需要一次次地向你傾訴,這時,你需要耐心地傾聽,並鼓勵他把事情畫出來,或者配合他,把事情表演出來。

有些幼小的孩子不會跟你訴說,但他會找一個恰當的時機(通常是你情緒良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並且親子關係融洽的時候),突然找茬發脾氣,在你的懷裡大哭一場,釋放積壓的恐懼。

這一點讓很多父母困惑不已。本來玩得很開心,突然因為棒棒糖有一條小小的裂縫,就大發脾氣,告訴他這是最後一根棒棒糖時,就開始傷心地痛哭流涕。

其實,這是孩子在向你尋求幫助,你只需要把他摟在懷裡,默默地陪伴他,讓他暢快地哭就可以了。

3. 給孩子更多的寵愛,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

1)多一些關心和照顧。

你可以把他當一個小寶寶一樣,給他餵飯、穿衣服、幫他洗澡、陪他睡覺。

2)設立寬鬆的規則,比如,可以不收拾玩具。

3)多陪伴孩子,特別是陪孩子游戲。

4)降低期待和要求,多一些鼓勵和讚美。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進步,也要讓孩子看到,幫助他重建信心。

4. 尊重孩子的能力限度,不強迫孩子。

如果你堅持認為,孩子不應該向恐懼低頭,應該勇敢地戰勝它,因此,強迫孩子做讓他害怕的事情(去爬樓梯、去接觸大狗),那麼,孩子只會被恐懼淹沒,對你失去信任。

所以,你可以時不時輕推孩子一把,但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在他沒有處理好情緒,重建信心之前,不要去強迫他。

5. 父母需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父母會覺得愧疚(都是我不好,我太大意了!)、擔心(這件事情會不會造成永久的心理傷害呢?換別人早就沒事了,這孩子的個性是不是太敏感了?)、不滿(這麼長時間了,怎麼還這樣呢!)、憤怒(一天到晚粘著我,真是煩死了!)

如果你被這些情緒困擾,就需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否則,你就無法幫助孩子。

6. 足夠的耐心。

處理創傷性恐懼,有些孩子需要很漫長的時間,不僅孩子需要努力,大人更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相信付出總會有回報,也許這次經歷,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成長機會,幫助孩子變得更堅強、更勇敢。


心奕心語xinyixinyu


孩子心理其實很脆弱。不管是性格倔強蠻橫霸道的還是唯唯諾諾的。

打罵孩子是教育孩子中的錯誤行為。有些脾氣暴躁的家長動不動就打孩子罵孩子,使得孩子性格變得孤僻或者脾氣暴躁,又或者是心理越來越脆弱,凡事都變得心驚膽戰。

要正確引導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瞭解一個孩子心理的承受範圍。多跟孩子交流,多溝通。父母可以跟孩子交心,當朋友一樣交心。很多時候小孩也想知道父母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他們覺得為什麼父母的心理永遠都摸不透。你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跟孩子聊一聊。

再就是多陪小孩出去走走,多接觸一下外面的事物。可以去旅遊,可以去徒步,可以去遊玩。當孩子接觸的事物多了,見識也廣了,自信心也就增強了。


三口與木可


能到悟空問答上尋找答案,說明你不僅對孩子負責任,而且也期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題主的三言兩語中,有幾個標籤:

1、心理承受能力差,誰說的?哪個醫生鑑定的?若是自己瞎定義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差。

2、說不得罵不得,看到這個標籤,都是家長太在意孩子,太關注孩子所造成的,這樣的孩子稍微有個頭疼腦熱,家長都要急壞了。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這個問題問的好,想要正確引導孩子,受先你要具備能力,就像一個三年級的孩子數學題不會做,問一個二年級的孩子,這個二年級的能幫到他嗎?若是一個四年級的孩子,是不是分分鐘可以引導這個三年級的孩子答題,

所以,想要引導好孩子,家長要具備較高的能力,能看明白孩子為什麼變成現在的樣子,你才能引導好孩子,若不然,你就天天的被孩子忙的團團轉把。

對你有幫助的話,拿走不謝,記得點贊。


心理導師孫榮輝


首先,平時要和孩子多溝通,讓孩子在面對家長的時候,敢於講真話,敢於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好的不好的都願意分享出來,這要求家長和孩子平時要有好的親密的關係;


其次,家長和孩子談話的時候,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同理心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家長,二不是以家長自居,居高臨下的和孩子對話,時間長了,孩子真實的想法都不願意跟家長講了;


再次,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不要隨便拿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


說孩子罵孩子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教他明辨是非和做人的道理。家長先從態度上改變,不帶著怒氣管教孩子,家長做得不對的,主動向孩子道歉,叫孩子原諒自己,做一個謙卑的家長,這些改變孩子一定看得到,感受得到,讓孩子知道你愛他,但是不要滿口是愛,卻面目猙獰!


用“心”去愛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才能讓孩子有強大的內心!


凡媽育兒經


象你說的這種情況一般是小姑娘,心理承受能力差,說話聲音大點都委曲,更別提威嚇了。所以對姑娘教育輔導更要細心,最好由媽媽管理。有的小姑娘特別親近爸爸,那就有爸爸做家庭教師也未償不可。但有一點,小姑娘教育不同於小男孩。小男孩不聽話甚至可以打兩下沒事,小姑娘千萬使不得,一個心小,二聽不得重話。既使想教育,大人也得適量的把話說到就行,重點是督促。

如果真想嚴厲教育一下,也應該有媽媽代勞。爸爸可以在旁邊給姑娘打氣,總之,兩人一個紅臉一個白臉,讓女兒聽話,把作業做好算完。

現在學習都被父母看作創出去的唯一出路,我想這不算完全正確選擇。畢竟孩子智力發育情況不一樣,有的學的好,有的學得就差。而讓孩子快樂的學習對父母來說,是一致的。我們不能以一個遙遠的目標,而扼殺孩子本該快樂的童年。

只要高興,快樂。在學校裡學會集體生活,將來一切都是浮雲。


了凡下凡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沒有人喜歡被別人批評責罵,作為家長,最重要的還是鼓勵為主吧。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耐心地詢問緣由,傾聽孩子的心聲,真誠地慰藉他們,從而激勵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困難和挫折。

當然,進行抗壓教育也非常重要,選擇一些合適的書籍,和孩子一起閱讀。通過讀書,啟發孩子思考人生的意義,讓他們知道活著的意義和目的。並且教會他們正確地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矛盾衝突,客觀認識自我,冷靜評價他人。

多帶孩子出去感受大自然、去運動、去參加聚會、讀書會等等,讓孩子在這些活動中排解消極情感,調節情緒,釋放壓力。大自然、運動和人際交往,都能讓孩子變得更加開朗活潑。


噹噹小叮噹


其實這說的就是孩子的抗壓性,人的抗壓性不但對孩子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就算是對整個人生來說也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縱觀成人世界,有的人事業成功,有的人做同樣的事情卻會一敗塗地,半途而廢。這其中,除去客觀因素外,人的抗壓性起著關鍵的作用。任何一個事業成功的人,在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失敗、磨難、痛苦、打擊等等,都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和承受的,而成功者都是頂著種種壓力,迎難而上,再披荊斬棘,才成就了輝煌。而更多的人面臨這些壓力時,會選擇逃避或者放棄,最後成了那些羨慕成功者的一員。這些就是抗壓性的具體體現。

那麼,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抗壓性都很差,打不得罵不得,更別說承受失敗和痛苦,就像前段時間網傳的學生跳樓事件,僅僅是因為考試沒有考好,家長責備了幾句。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成長環境和教育引導方法的不恰當,而造成了孩子的抗壓性太弱。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再加上前段時間的獨生子女政策,一個家庭甚至兩個家庭照顧一個孩子,很多孩子都被嬌寵過度,再加上中國傳統的隔代疼,以及偷孩子等社會不安全感,導致的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孩子很多成長過程中應該有的一些體驗,比如運動、勞動、交往、競爭等都被家長代勞了。致使很多孩子膽小、怕事、不會獨立、懶惰等等的性格缺失。

要解決這種心裡缺失,首先要求家長對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有客觀具體的瞭解,再有針對性的進行改變和引導。適當的讓孩子承受一些失敗,來增加他們的抗壓性。增強孩子的個人獨立和社會交往,來加強孩子的社會認同。如果情況特別嚴重的,建議找專業機構或者心理醫生進行指導。


張榮091122


個人覺得孩子做錯的地方,還是需要堅定的批評。孩子剛開始會出現不高興或流淚委屈,但是必須把這件事情錯誤的原因告訴孩子。假如她第二次還是犯了這個錯誤,我們還是需要堅定的批評他。而不是說這次不可以,下次在另外一個狀態下,這件事情是可以的,這樣會導致孩子這件事情到底是可以還是不可以模稜兩可,所以你會認為孩子承受能力低的情況。

但去批評孩子的時候,儘量不要用評判性的語言,而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真實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是用批判性,評論性的語言。


辰毒1987


不能因為心理承受差不去說他,我認為說他,可以變成教育他先學會擔當。側面教育他擔當與責任的重要性。反面例子,無擔當會怎麼樣等等……而後可以營造獲獎氛圍告訴他通過努力贏得回報的成就感。先給予,在教育。循序漸進。


育之屋


現在的孩子心裡承受能力普遍都差,很多孩子都一樣,有時候別說打罵孩子了,大聲說話也會讓孩子委屈的不得了,這種現象我覺得得是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給孩子製造一些挫折會更鍛鍊孩子的意志,如果孩子已經是這種承受能力差的情況了,要耐心的給孩子講解,因為孩子逐漸長大以後,道理都會慢慢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