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舊時客家人生活的地區山多田少,生活困苦,唯有讀書才是“出路”。因此客家人特別重視文化教育,而重教的重要表現就是興學。“如今在客家地區仍保留下來的眾多學宮、書院等古代建築是這種精神的最好見證”。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學宮”即是古代官辦學校。廣東省五華縣古稱長樂縣,“長樂學宮”位於華城鎮十字街五華中學內,始建於明成化五年(1469),正德年間重修,清同治六年(1867)水災後重建,建築物按古代傳統風格,排列在中軸線上,左右對稱,規模宏大。是嘉應州(梅州)最大、最具特色、有皇宮風格的文廟學府,也是清代嘉應州狀元、榜眼的孕育之地,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學宮前紅牆外正面刻著“宮牆萬仞”四個蒼勁有力的草書,宮牆萬仞兩側各有一道門。《倫語》裡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貢曾在朝廷輔佐魯君,有一次,魯國大夫叔孫武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孔子強些。”在場的子貢打了個比喻說:“人的學問好比宮牆,我的這道牆不過肩頭,人們一眼就可以看見牆內的一切”我的老師孔子那道牆有數仞高,如果找不到他的門,就無法看到牆內宗廟的雄偉和房舍的多姿多彩,叔孫武聽了這番話,頓時為自己的淺薄而感到無地自容。“宮牆萬仞”是頌揚孔子的學識博大精深,高似萬丈牆垣,常人很難學到。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從長樂學宮的側門進去的,先是經過了書聲琅琅的五華中學校園,而長樂學宮就與學校毗鄰,學生們每天上學放學都會看到長樂學宮精美雄偉的廟堂,這不就是最好最管用的勤奮學習的激勵嗎?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欞星門有三扇大門,築成三間兩樓石牌坊式,嵌有精刻浮雕的石砌建築,其中正中的是狀元門,左右兩旁的為榜眼、探花。傳說“欞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靈,通過這道門就可以受到神的保佑。按明清規定,這三扇大門不能隨便開啟的,只有當地出了狀元、榜眼、探花金榜題名時才可以開啟使用。平時,三門緊閉,只能從“庶門”出入。在清乾隆年間,五華相繼出了狀元李威光和榜眼曾瓊琲,所以現在的建築是開啟的。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生動的藝術造型,反映了五華石匠精湛的技藝。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泮池,呈半月形,用52塊雕花石板圍欄。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據說古時候只有考上秀才的人才有資格進入孔廟進行朝拜,並在泮池洗禮。泮池中間架起的這座小型石拱橋,叫青雲橋,也叫“狀元橋”,象徵著帶來文韻平步青雲。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長樂學宮戟門。三楹單脊硬山式建築。戟門是身份地位的顯示,[唐志]中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可私立戟”。由此可見,孔廟高立戟門,實際上是孔子在古代帝王心目中地位的顯示。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大成殿是學宮的主體建築,面闊五間,24.4米,進深六間,殿高10米。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我們身處現代,走進這裡,宮殿式的建築,紅木排列的廊道,讓我們彷彿得到穿越之感。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孔子,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圖騰,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遠在幾千年前他就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開創了私學,並提出:有教無類,因才施教的教育思想。舊時每年農曆二月、八月上旬的丁日為“祭孔日”,五華人稱為“丁祭”,彼時古縣城縣官必親率所有在職官員及全城文人學士,於學宮大成殿拜祭“至聖”先師,必行舊式“三跪九叩三獻”禮,同時笙笛伴奏兼誦讀祭文……這是五華人表達尊師重教的最隆重的儀式。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立於孔子像右側的是被稱為“孔門四聖”之宗聖曾子和復聖顏回。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立於孔子像左側的是被稱為“孔門四聖”之述聖子思子和亞聖孟子。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孔子生前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人。他們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堅守追隨者和實踐者,也是儒學的積極傳播者。

圖為孔子著名弟子:宰子、言子、朱子、冉子耕、冉子求、孫子之神位。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圖為孔子著名弟子:冉子雍、端木子賜、閔子損、仲子由之神位。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還原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場景,當時為了預防科場舞弊現象,採用隔板考試的方法。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趨向衰落,光緒二十七年(1901)科舉考試正式廢止,歷經1300餘年。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武狀元李威光(1735——1793),華城鎮黃埔村人。自小勤學,成績超群,中武舉人後,繼續上京殿試。上京那天,剛出門卻踩死了小雞,威光一怔,認為不吉。李母見狀,笑道:“腳踏金街(雞)殿上行,大吉!”不料過菜園時,衣衫又被荊棘鉤破,李母立即開言:“鉤爛青衫換官袍。”威光轉憂為喜,旋即過橋,只聽“咔嚓”一聲,橋板斷了。李母又笑著說:“自古英雄走險道,踏壞木橋換石橋。”威光頓悟,大丈夫求功名應決事如山,何須怕這怕那!立即大步前行,上京應試。經歷了許多風險和波折後,他終於中了武狀元。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清代科舉考試系統簡表。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在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風的影響下,五華地區人才輩出。長樂學宮展出的資料顯示,宋代至清代五華縣先後有文武進士24名,文武舉人203名,貢生609名,七品以上官員227名。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這種重學之風一直延續至今,今天長樂學宮旁邊的華城鎮城鎮村,是遠近聞名的“秀才村”。該村有465戶2229人,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考上大學的農家子女近400人。和古時修建欞星門一樣,該村製作“龍虎榜”記載每一年考上大學的學生和家長的信息,以此鼓勵學子和家長們重視教育。

(圖文:羅利光)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長樂學宮

羅利光,網名阿山,畢業於汕頭大學美術系,廣東梅州市豐順縣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大眾攝影》2007年度十佳攝影師,《車壇影協》攝影網管理員,梅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梅縣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學美術高級教師,長期致力於民俗、客家題材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