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農曆八月十六,在五華縣棉洋鎮平安村,天剛矇矇亮,村裡已是鑼鼓喧天,古笛齊鳴,這裡將舉行一項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活動——坐刀轎。活動當天,到處紅旗飄飄,人山人海,蔚為壯觀。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神情飛揚的嗩吶手。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行走在鄉村小道的巡遊隊伍,在層層霧藹籠罩下,彼具幾分神秘的色彩。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是棉洋鎮平安村民的好日子。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據相關史料記載,“坐刀轎”活動緣於謝二妹,謝二妹是五華縣(原長樂縣)雙華鎮大陂村人,出生於明洪武十二年,自幼不愛紅妝愛武裝。十八歲那年,為反抗當時黑暗統治而領導當地農民起義,率隊在雙華、軍營一帶屢次抗擊張、毛、李三都司,威震朝廷。後被官兵擊敗擒拿,英勇就義。當朝皇帝感其英勇烈節,敕封為英烈相女(謝姓宗親尊稱為“姑婆太”)。為緬懷英烈相女,當地村民在其出生地雙華鎮的高山寨上建廟紀念,稱為英烈宮。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後來五華一帶的鄉親就用“坐刀轎”的儀式來紀念謝二妹,他們以同姓氏族為單位,由鄉紳或長老牽頭,每年定期舉行紀念“謝婆太”誕辰系列活動,活動延續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此“刀轎”由純木方釘制,上面共有十一把鋼刀,臀部坐的部分三把刀,腳踏的部分三把刀,後背靠的部分三把刀,左右扶手各一把刀,在表演之前,這十一把刀全部被磨得異常鋒利。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在平安村,每一代只有二至三名謝氏後人才有資格傳承這項客家民俗,表演者為兩男一女三個人。上午9時許,表演者身穿大紅衣服,頭扎紅頭巾,在神位面前,經過一番祭拜後,表演者用鋼刀割開自己的舌苔,鮮血直流滴在盛酒的碗裡。吉時一到,他們就用這碗酒噴灑在各自的刀轎上,並光著腳踩在刀把上,隨後肉身立坐在佈滿刀子的轎子裡,其赤腳板始終不離刀刃,表演者不時起立舞動一些動作,全身重量都在兩腳刀刃上,奇怪的是,整個過程卻沒有一滴血流下來,迎神隊伍抬著坐在刀轎上的表演者繞著平安村巡遊二個多小時,平時冷清的街市頓時沸騰了起來。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表演者即將上路用的隨身器具:一把三四十釐米長的劍以及一把祈福用的桃樹枝、占卜用的聖靠等。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用劍割開舌苔,直至出血為止。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將割開的血吐在酒碗裡。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將血醮在畫符上。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參加遊行的除了刀轎,遊行隊伍還有樂隊、舞獅、舞龍、古事妹、戲劇人物等演員、群眾一千多人,隊伍延綿數公里,熱鬧非凡。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本次巡遊活動除了驚險刺激的“坐刀轎”,還有另一個比較吸晴的表演“扮古事”。“扮古事”多以歷史故事人物為摹本,如“穆桂英掛帥”、“三英戰呂布”、“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古事架,一般以三寸見方的木材做成三尺有餘的立方形木架,站在古事架上古裝打扮的童女稱為“古事妹”(一般由5-6歲兒童扮演),按扮演角色,有穿戰袍、龍袍,也有穿仕女服或雲裳舞衣的。一臺“古事”,扮演者為2人,並由4至6人抬著巡遊表演,巡遊時只見古事架上方的“穆桂英”、“孫悟空”騰雲駕霧或懸空而坐,非常生動,神奇傳神。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鑼鼓喧天,古笛齊鳴的巡遊隊伍。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盛大的巡遊活動吸引了沿途不少群眾的眼球,他們三五成群的站在一起觀看,並且在屋前擺上八仙桌,插上香燭以及各種供品祭祀,向神明過往的方向進行虔誠地叩拜。活動當天,各家各戶還大宴親朋好友,即使在外工作的親人也會千里迢迢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活動成為村民聯絡感情、定期聚會的好時機。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籌劃本次活動的總理事們。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坐刀轎”這項民俗表演,難度不在於刀鋒是否鋒利,而在於參加表演的人是否有足夠的勇氣。今天它已演變成了一項考驗勇氣的活動,教育客家後裔不怕困難,面對困難的時候,要勇於挑戰自己。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這一傳統民俗活動於2010年被批准列入“五華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名錄。

奇特的客家傳統民俗——坐刀轎

羅利光,網名阿山,畢業於汕頭大學美術系,廣東梅州市豐順縣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大眾攝影》2007年度十佳攝影師,《車壇影協》攝影網管理員,梅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梅縣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學美術高級教師,長期致力於民俗、客家題材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