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舊情懷

斗轉星移,時過境遷,過去的老物件記錄著逝去的時光歲月,總是給人留下美好的回憶。

所謂老物件,就是咱老百姓生活裡曾經密切相關的、又逐漸在歷史中漸行漸遠的“老東西”、“老傢什”:古時婚嫁迎娶用的禮盒、名媛貴婦用來梳妝打扮的鏡盒、老百姓用過的雕花臉盆架、雕刻精細的大床……每個“老物件”都有自己獨特的意義,它們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回憶起來,也總是讓人覺得幸福滿滿。經過歲月的“大浪淘沙”,3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老物件”在今天的生活中己漸行漸遠。然而,對於50、60、70後來說,很多“老物件”是他們小時候看過的,甚至都經歷過,所以看到以後就會想到自己的家鄉、故土、父母,是一個既遙遠又清晰的回憶。

歲月如歌,每一樣老物件,都有那些經歷過的故事,一雙鞋、一個熱水瓶、一臺老電視、一個檯扇、一臺縫紉機、一臺四喇叭收錄機,以及家家燒過的蜂窩煤爐等等,都可以讓昔日時光重現。睹物思情,把定格成記憶裡的畫面,漸漸釋放出來,或甜蜜或憂傷,或喜悅或愁緒,都能久久地讓人回味。

老物件,舊情懷

古錢幣,指古代貨幣。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贏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曆史。方孔圓錢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制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老物件,舊情懷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其外形為三根立腿,兩隻提耳,最初是一種炊具,後來因用於烹飪祭祀給神的犧牲,而上升為禮器。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鼎”成為古代國家政權中君主、大臣等權力象徵。

老物件,舊情懷

羅盤。是用於風水探測的工具,理氣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羅盤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針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信息的理解。

中國古人認為,人的氣場受宇宙的氣場控制,人與宇宙和諧就是吉,人與宇宙不和諧就是兇。於是,他們憑著經驗把宇宙中各個層次的信息,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為代表的萬事萬物、天干地支等,全部放在羅盤上。風水師則通過磁針的轉動,尋找最適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時間。儘管風水學中沒有提到“磁場”的概念,但是羅盤上各圈層之間所講究的方向、方位、間隔的配合,卻暗含了“磁場”的規律。羅盤是風水師的工具,可以說是風水師的飯碗。

老物件,舊情懷

石獅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見的辟邪物品,以石材為原材料雕塑成獅子的形象,具有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的雕塑品。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裝飾物,在宮殿、寺廟、佛塔、橋樑、府邸、園林、陵墓上都會看到它。《燈下錄》雲: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所以佛教把獅子視為莊嚴吉祥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直到現代,許多建築物大門前,還有這種安放石獅子鎮宅護院的遺風不泯。

老物件,舊情懷

門墩,用於中國傳統民居,起到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一個石質的構件。門墩的方圓有著不同的寓意,在古代,方形的門墩多為文官使用,圓形的門墩多為武官使用。門墩的表面刻有很多精美的圖案。這些門墩藉助人物、草木、動物、寓言、幾何圖案,表達了建築者們希望長壽、富貴、驅魔、夫妻美滿、家族興旺的美好心願。

老物件,舊情懷

石楣杆(又名石筆,通常高約10餘米),是舊時客家人的功名象徵。在過去漫長的科舉制封建社會里,凡是經過科舉考中舉人、進士、點翰林者,都可以在宗祠或祖屋門前豎旗杆石,以此彰顯身份,昭示世人,激勵子孫後代成材立業,流芳千古。一個宗族、家族考取功名的人越多,祠堂祖屋門口豎立的楣杆也就越多。

科舉是一種不論社會階層和出身背景都可以參加的考試,用來選拔最優秀最賢良的士子擔任官吏。科舉考試在今天的中國,最明顯的傳承就是高考。

老物件,舊情懷

木軲轆推車,因車輪走起來,“嘰咕、嘰咕”如雞叫,所以,客家人又稱其為“雞公車”,是一種木質的獨輪車。它是以人力為動力的運輸工具,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就已出現,早期的車以圓形木板為行走部件,稱為"輇"。相傳夏朝奚仲對車輛作了重大改進,從此出現了有輻條的輪。

老物件,舊情懷

鐵犁,始於戰國時代,是農業生產中傳統的耕翻農具。以翻土為主要功能,並有鬆土、碎土作用。

老物件,舊情懷

礱,土礱的礱墩是用竹篾圍成圓柱體,再用泥土填實,礱溝很容易被磨平,礱齒是薄薄的木片,也很容易被磨損,因此,土礱需要經常修理。所謂修理,也就是重新把礱溝打深,把磨損的礱齒更換。這就是稱這一行業為“打礱”的由來。

老物件,舊情懷

風車,為糧食精選農具。是為含有殼、草、粃糠等雜物的穀物作清除脫粒的農具,它利用人力搖動風扇柄產生的風力來吹去粃糠和空癟穀物及塵土等,客家人稱“風車揚穀”。風車,象徵農民豐收的圖騰,如土地、耕牛一樣,是農民祖祖輩安祥生活的重要元素。

老物件,舊情懷

活字印刷,由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約1051)發明。它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老物件,舊情懷

青瓦(灰瓦),由純耐火土燒製而成,經過窯變使其變成青灰色。其透氣性極強、吸水性好,保持空氣溼度,耐磨損。小青瓦承襲了三千年的建築歷史,歷經形式大小和工藝的演變,以其美觀、質樸、防雨之優點,是中國傳統建築必不可少的主材之一,古有“漢瓦”之說。

老物件,舊情懷

鳴冤鼓,乃古代衙門中的設施,又叫喊冤鼓。漢高祖劉邦為方便百姓告狀,特下聖旨,命各級官署大門必須各置一鼓一鍾,並規定鐘鼓一響,官必上堂,藉以顯示便民、德政。就這樣,擊鼓鳴冤之制,一直流傳了兩千餘年,直至清末。

老物件,舊情懷

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起源於北宋時代。珠算盤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為世界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老物件,舊情懷

古秤。中國以前用的秤,是一斤十六兩制的。全世界只有中國的秤是十六兩制的。古秤有十六個星花,十六個點,代表了天、地、人的含義。其中代表天地的是十三個,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北斗代表地,南鬥代表天,加在一起總共十三,還有三個是代表什麼呢?代表福、祿、壽三星。人如果有良心,福、祿、壽三星就跟著你。你那桿秤,如果缺斤少兩,就等於虧了自己的良心,虧了良心,後果可想而知。虧一兩損福,虧二兩損祿,虧三兩損壽。福祿壽三星都會離開你。所以,過去只要將這桿秤拿在手,做生意的人都不敢短斤缺兩。

老物件,舊情懷

制秤的工具。

老物件,舊情懷

木工刨。木工工藝是一門傳統而又古老的行業,木匠的祖師爺為魯班(春秋時魯國人,古代著名的建築工匠、建築家)。他的發明創造很多,據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發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魯班尺。又如墨斗、傘、鋸子、刨子、鑽子等,傳說均是魯班發明的。

老物件,舊情懷

手動推剪,一種理髮工具。舊時稱理髮師為剃頭匠,據瞭解,早年間的剃頭匠要有16般技藝,包括梳、編、剃、刮、捏、拿、捶、按、掏、剪、染等。工具也要齊全,手動推子、刮臉刀、備刀布、小抄子、攏子、剪子、刷子、耳挖勺、火剪(燙髮用的)一個都不能少。做的是“頭”等大事,玩的是“頂”上功夫。

老物件,舊情懷

老式電話。現在的電話機(座機)一般都是雙音頻方式撥號的,而以前的老式電話是用脈衝方式撥號的,就是按數字幾就發送幾個脈衝,比如按1就聽到“噠”的一聲,按3就聽到“噠噠噠”,按9就聽到“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然而,只要在雙音頻話機上快速拍叉簧,同樣可以模擬出發送脈衝信號的效果,可以正常撥號。

老物件,舊情懷

祖宗牌位。每逢節日各個家庭都會祭奠祖宗的牌位,並希冀它給家人帶來平安,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幾千年。

老物件,舊情懷

堂號是指客家姓氏祠堂、大屋祖公堂的不同的專有名號。 客家人的祖先多是中原士族,受儒家"忠恕"、"孝悌"、"敬宗睦親"思想影響根深蒂固,他們在遷徙過程中將祖先骸骨背裝同行,定居的的要務是擇地建墓安葬,立祠奉祀。以此作為崇拜祖先、慎終追遠、團結血親、凝聚宗親的精神力量。

堂號有兩種類型,一是地望堂號,即以姓氏的發祥地郡號為堂號;二是掌故堂號,即以祖先的功名、道德文章為堂號。如廣東梅州地區李、董、彭氏為隴西堂;陳、鍾、馮、賴、韓氏為潁川堂;吳、甘、高、童、歐陽氏為渤海堂等。

老物件,舊情懷

梳妝檯

客家傳統傢俱主要有床、屏風、鏡臺、桌、椅、櫃等。裝飾上以雕花為主,採用線雕、浮雕、透雕、嵌雕等多種手法,內容均源自於大自然的萬物。如山水、花鳥、魚蟲等,將“福、祿、壽、喜”等具有想象與美好寓意文化內涵的圖案貫穿其中。顏色上則採用黑色或赭黑色配上鎏金或貼金,顯得高雅、貴重和美觀。

老物件,舊情懷

衣櫥。

老物件,舊情懷

花轎,也叫喜轎。是傳統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一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轎子原名“輿”,最早記載見司馬遷的《史記》,說明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轎子了。晉六朝盛行肩輿,即用人抬的轎子。到後唐五代,始有“轎”之名。北宋時,轎子只供皇室使用。宋高宗趙構南渡臨安(今杭州)時,廢除乘轎的有關禁令,自此轎子發展到民間,成為人們的代步工具並日益普及。南宋孝宗皇帝為皇后製造了一種“龍肩輿”,上面裝飾著四條走龍,用硃紅漆的藤子編成坐椅、踏子和門窗,內有紅羅茵褥、軟屏夾幔,外有圍幛和門簾、窗簾。這是最早的“彩輿”(即花轎)。

老物件,舊情懷

舊式雕花床。

老物件,舊情懷

盥洗架。

老物件,舊情懷

黑漆木雕描金花卉紋首飾盒。

老物件,舊情懷

金漆人物故事圖供盒。

老物件,舊情懷

交椅,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狀,故名。據資料考證,起源於古代的馬紮,也可以說是帶靠背的馬札。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高貴象徵。正因為交椅有如此特殊作用,所以,“坐第一把交椅”就成了首領的代名詞。

老物件,舊情懷

嬰兒吊籃。對於在客家地區生活過的人來說,提起吊籃,一個鮮活得能呼之而出的情景浮現在眼前:一個剛剛來到人世的嬰兒躺在農家自制的吊籃裡,瞪大著眼晴好奇地看著周圍,聽著大人在一旁輕柔地哼著:啊啊噯,滿裡(嬰兒)睡,睡裡來摘菜,摘一皮(片),留一皮,留到天光後日(明後天)嫁滿姨,滿姨嫁到岌子背(山背後),雞公礱谷(碾米)狗踏碓(古時舂米的方式),狐狸燒火貓炒菜……

老物件,舊情懷

坐欄,是客家小孩成長的小天地。一般高70釐米,分三層,由十六塊比較粗的木塊構成。家裡有了坐欄,孩子無須抱著,可坐、可站,一欄多用,大人省心放心,孩子開心自由,並可從小鍛鍊其獨立性。在這個坐欄裡,裝載著客家孩子的童年時光,裝載著山村裡煦暖的陽光。

老物件,舊情懷

盛(chang 第四聲)隔,擺放和搬運禮品、祭品等的用具。

老物件,舊情懷

菜籃。

老物件,舊情懷

手搖紡車,通過人工機械傳動,把許多植物纖維如毛、棉、麻、絲等原料捻在一起紡成線或紗,這些線或紗可用來織成布。手搖紡車據推測約出現在戰國時期,也稱軠車、緯車和繀車。常見由木架、錠子、繩輪和手柄4部分組成。

老物件,舊情懷

大襟衫。客家文化根源於中原文化,但又與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相融合,形成客家人自己的特色。一般來說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在色調方面喜歡素色,以藍、黑、白色為主,這也許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普遍心理直接體現。

老物件,舊情懷

繡花鞋。

老物件,舊情懷

繡花帽子。

老物件,舊情懷

舊時的骨灰盒。古人墓葬是先將死者進行一次土葬 ,待若干年屍體腐爛後 再對屍骨進行全部或局部的就地擾亂 , 然後裝入骨灰盒重新埋葬。這是民間傳統的二次葬。

老物件,舊情懷

棺材。中國傳統喜愛以優質的梓木、楠木等製造棺材。很多人以死後能得一副好棺木為最大幸事。棺材在農村俗稱為“十頁瓦”、“十大塊”,一般為十頁木料製成,但也有用十二頁木料製成的,這種俗稱“十二元”。農家制做棺木,一般在30歲左右就要精選木料製作好,準備去世以後用。俚語云:“三十冇付板(指棺材),看你好大膽”。言下之意,人到中年,就要準備壽木了,沒有預備好,怕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將措手不及。客家人的棺木又稱“壽木”或“壽器”,表示添壽加福。在過去客家地區嫁女還有“陪棺材板”的婚俗,並將其置放於大門內側上樑,寓意出門“見官又見財”,表示鴻運當頭。

老物件,舊情懷

枕頭箱。

老物件,舊情懷

夯土(摏牆)工具,舊時客家人建房的土牆就是用這種工具夯築而成的。那時的土牆一般選用粘性較好含砂質較多的黃土,有的還摻上粘土(田坤泥)。不直接使用生土,而是把生土反覆翻鋤,敲碎研細,達到“熟化”。有的土中還摻入紅糖水和秫米漿,以增加土牆的堅硬程度。

老物件,舊情懷

土牆牆腳用鵝卵石幹砌以防洪水浸泡。土牆內配筋,即在水平方向設置“牆骨”、“拖骨”,轉角處以“L”型杉木布筋加固。施工夯築方法稱為“舂法”,夯築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夯築八版,每版高40釐米,停一兩個月,第二階段待牆體乾燥到一定程度,再夯第九版,夯土牆施工中有意識地使牆體倒向向陽的一側,這樣,待土牆築好之後會自動調整為垂直。

老物件,舊情懷

“摏牆”是名符其實的技術活,就一副灰卡,在牆的兩邊放上幾根木架,既當腳手架又當模板的固定支撐用。

老物件,舊情懷

圓形糕模。逢年過節時用來制米糕、月餅用的模型,上面刻有花紋圖案,今天還常能看到。

老物件,舊情懷

錫壺,客家地區喜歡用錫壺裝酒,究其原因,一是與居住氣候寒溼冷有關;二是錫的化學成分比較穩定,在空氣中不易變化;三是導熱保鮮;四是堅固美觀。“錫壺”,諧音“惜福”也,舊時客家嫁女必備的嫁妝。當時人們常使用錫製品,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二把錫壺。現閩西一帶農村地區還在廣泛使用。

老物件,舊情懷

客家娘酒,也有人叫“老酒”、“黃酒”。娘酒,一個美美的娘字,註定了它跟女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是客家女人“坐月子”必備的一種酒。此酒祛風活血,避邪逐穢,對產後受風有舒經活絡之功效。釀娘酒用的材料是農家糙米、酒餅、紅粬米、開水、白酒。

老物件,舊情懷

唾壺和夜壺。

老物件,舊情懷

炭火熨斗。我國漢代時就有炭火熨斗,古人們就是在煙熏火燎中熨燙衣物,無蓋的,火星有時還會濺到衣物上。清代以前的熨斗,幾乎都是炭火熨斗。

炭火熨斗,以銅質、鐵質的居多。古時的熨斗不是用電,而是把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裡,等熨斗底部熱得燙了手以後再使用,所以又叫做“火斗”。熨斗最早的歷史可溯至商代,它是作為刑具而發明的,專門用於熨燙人的肌膚,這使人聯想到殘暴的商紂王炮烙忠臣的故事。熨斗到漢代始用於熨燙衣服並流行於明清。據考古學家考證,中國古代的熨斗比外國發明的熨斗早了16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並使用熨斗的國家。

老物件,舊情懷

水煙壺,是一種曾經被人們廣泛使用的煙具。它由煙管、吸管、盛水斗、煙倉、通針、手託等構成,一般高僅為三十多釐米。抽菸時水煙壺裡面的水會嗒嗒作響,你只要深吸一口,慢慢吐出乳白色的煙霧,一種愜意、滿足的表情油然而生。清代中前期,水煙從西亞經中亞入我國西北,乾隆後期漸入中原。清道光初年,製作水煙壺的匠人們把中國文化元素融入水煙壺中,提高了觀瞻度。

老物件,舊情懷

老手錶。上世紀80年代以前,物資匱乏、生活貧瘠,普通人的月均收入大多不到40元,120元的上海牌手錶絕對位居年輕人結婚所追求的“三轉一響帶咔嚓”(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和照相機)之首,且還要憑票供應。人們常常為弄到一張票而去託關係、走後門。

老物件,舊情懷

留聲機,一種原始放音裝置,其聲音以光學方法儲存在唱片(圓盤)平面上刻出的弧形刻槽內。唱片置於轉檯上,在唱針之下旋轉。留聲機唱片能較簡易地大量複製,放音時間也比大多數筒形錄音介質長,是由美國發明家愛迪生1877年發明。

老物件,舊情懷

老式打印機,清末明初時由歐洲傳入中國。

老物件,舊情懷

收音機。手錶、自行車、收音機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三大件”,普通老百姓就算一個月不吃不喝,也要攢上倆月才能買臺收音機。所以說,它是當時財富和身份的象徵。

老物件,舊情懷

老式雙卡錄音機。

老物件,舊情懷

家用腳踏縫紉機,是用一根或多根縫紉線,在縫料上形成一種或多種線跡,使一層或多層縫料交織或縫合起來的機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時,全社會物質匱乏,與自行車、手錶號稱“家居三大件”,都是每家的奮鬥目標。

老物件,舊情懷

木屐。據文獻記載,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木屐是漢人在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常見服飾。後傳入日本。木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為帛製成,則稱為帛屐。牛皮製作則稱作牛皮屐。木製底下是四個鐵釘,耐磨、防滑。

老物件,舊情懷

老刀牌捲菸是最早傳入中國的捲菸之一,在民國時期,是家喻戶曉的知名香菸品牌,與“哈德門”、“大前門”、“三炮臺”等齊名。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常被用作聯絡代號,一些相關的電影電視裡也可以見到老刀牌香菸的影蹤。

老物件,舊情懷

僑批,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與家書。明末清初,直至民國,由於客家地區地少人多,客家人為了謀生,進行歷史上第五次南遷,通過水路搭船下“南洋”淘金,通過辛苦打拼後換來的積累蓄將其寄回家中以改善家人的生活。

老物件,舊情懷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蹟的書。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作用。家譜可以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物件,舊情懷

門神畫,是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 作為道教和中國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國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對聯、門神,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老物件,舊情懷

炭畫像。在照相技術還不是十分發達的年代,上了一定年紀的人都會請炭畫師為自己留影,為後代留下一個念想。這種炭畫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木炭、碳精條,完全無化學作用,用心保管能經歷百年而不黴變,深受民間老百姓的喜愛。

老物件,舊情懷

紙燈籠。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客家人每逢過農曆新年,都會在自家的大門口掛上寫有姓氏的燈籠,如李-隴西堂,黃-江夏堂,它們記錄著這些姓氏人家遷移發展的源發地。

竹製燈籠的傳統手藝複雜,用篾編成半成品後,還要經過收口、吊樣、裱糊、曬乾、過漿9道工序才能製成。2013年中央電視臺中秋晚會在梅州舉行,200多個寫著堂號姓氏的傳統客家燈籠在舞臺亮相,讓濃濃的團圓味和客家情瀰漫在全球客家人心中,傳統燈籠又回到了人們視野。

老物件,舊情懷

文房四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即紙、筆、墨、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老物件,舊情懷

老灶頭。客家人對灶有著特殊的情節,“打灶頭”(結爐砌灶)對於客家人來說是一件大事,非常講究。不僅要請風水先生選吉日,還要對灶頭的方位嚴加考究。人們認為:“灶門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財;向南方者,主口舌、爭鬥;向北方者,主病災;向東方者,主有福祿。向辰已方者,主家業昌盛,子孫吉祥。除了方位之外,還有一些禁忌是不能觸碰的,比如灶門不能正對著廚房的大門,那樣會招來厄運;如果家裡有井,灶門也不能向井,因為水火相剋等等。打好灶頭即擇吉日喬遷。要嚴格按事先選定的時辰“進火”(即開爐灶)。否則便會前功盡棄。進火”需事先選好吉時,按照嚴格完整的儀式來,各地方儀式會有所區別。一般程序是這樣的,黎明時開始,由長輩提燈或執火把在前,男主人挑飯甑或米缸在後,主婦則挑著廚房炊具,小孩各取自需物件緊隨在後。全家大小列隊行進,鳴炮入宅。

灶的大小,一般根據每戶人家人口的數量和需要,砌成兩眼灶、三眼灶、四眼灶,有的為充分利用能源,在灶與灶的中間設置熱水池。灶頭看似簡單,但構造極其複雜,灶的正面有灶腳、灶身、灶臺、煙箱、灶山(灶君堂)、灶頂(煙塵板)和灶帽。灶的背面由下灶山、燒火口、出灰口等幾個部位組成。

老物件,舊情懷

宣傳畫

老物件,舊情懷

早期傳入中國的西洋文明中,攝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類產業,中國的照相館產業更是幾乎與國外同步。自1839年法國人發明“銀版攝影技術”,6年後,中國第一家照相館就在香港開業。

那時候的相機若需要啟動閃光燈,那就會“轟”一聲有煙霧噴出。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都還記得,老百姓想拍張全家福,只能拍黑白照片,照相館用的是那種老式的機背取景木製相片。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照相不是一件普通的事,甚至是老百姓的奢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照相機不再是普通老百姓的奢侈品,數碼相機已普及到普通家庭,人們隨時隨地、隨心所欲使用數碼相機,以自己的視角,記錄著社會的動態和人們的生活。

老物件,舊情懷

煤油燈。清末,煤油燈被引入中國。它在解放初期以及六七十年代沒有通電的農村地區普遍使用,計劃經濟時期,煤油要按票到供銷社購買,所以細心的女主人會適時調節燈的亮度。只有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才把燈光調亮些。即便如此,在微風中忽明忽暗上下跳動的燈光依舊照不了多遠,幾個孩子只能圍燈而坐。時間稍長,就會兩眼昏黑。勤儉的女主人也不會讓燈光白白浪費掉,及時支起夾板納鞋底或縫補衣物。

那時候,各家各戶都很窮,為了省錢,經常幾個房間只點一盞煤油燈,做飯時燈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圍在堂屋。做好飯後,把飯端到裡屋燈便也跟著到了桌上。

老物件,舊情懷

口盅。“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但對於“80”後、“90”後和“00”後們來說,就不曉得這三個“三年”是怎麼一回事了。

老物件,舊情懷

昔日的行李包。

老物件,舊情懷

老式電影放映機。“擔凳仔、霸頭位”,晚飯後孩子們早早拿著凳子霸位,滿懷期待地等電影開場。這是上世紀70年代電影下鄉放映日的情景。“噠噠噠……”膠帶在電影放映機的帶動下勻速轉動,大屏幕上便出現電影畫面,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是一個非常新奇的事情。街坊鄰里一邊搖著扇子看電影,一邊吃著瓜子聊家常,鄰里的互動讓電影帶上別樣的溫度。在那個“困難”的年代,電影把許多精彩的故事、把許多英雄的形象,送到最邊遠的山區和最冷清的村落,去滿足人們除了吃喝拉撒之外的精神需要,去豐富人們對那山那河之外的美好想象。

老物件,舊情懷

火罐。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拔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成書於西漢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於“角法”的記載,角法就類似於後世的火罐療法。

老物件,舊情懷

提線木偶。是古老的傳統木偶戲的一種,表演時,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被讚譽為“讓木偶活起來”的提線木偶戲,古稱“傀儡戲”,又名“吊線戲”。提線木偶形象,一般都繫有16條以上,甚至多達30餘條纖細懸絲,線條繁多,操弄複雜,技巧表演難度非常高。

老物件,舊情懷

水井。俗話講“背井離鄉”,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井代表著家鄉、宗族、家。水是生命之源,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土樓、圍龍屋,有土樓、圍龍屋的地方就有井,水井成為客家民居建築必備的配套設施之一。“飲水思源,葉落歸根。”這句古話,代表的就是客家人心底始終存在的一種故鄉情懷。

舊時挖井需擇穿井吉日,打井時,孕婦、女人不能靠近,否則會衝撞神明。在院內打井,井址不能正對門窗和主房中線,屋簷下一般不宜打井。打完井後,不要在井口磨刀,因為古人認為井裡有水神(水龍王),龍王見刀顯然是殺機的代表,是大不敬。不要跨井而過,否則會減壽。不要在井的周圍種桃花,因為桃花是避邪驅鬼的,如果桃花掉落井中意指水龍王為邪魔。如此多的禁忌足見古人對水井的愛護之心。

結束語:

本輯的“老物件,舊情懷”,試圖用圖片結合文字形式,從經濟、民生的角度去梳理,挖掘藏在照片背後的人文歷史、生活習俗,使讀者欣賞到的不單單是冰冷的老物件,而是在增長知識同時,加強對中華民族文明發展進程的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