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最該警惕的誤區有哪些?

水木京華


管理者,都是從基層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步走到“管理者”這個崗位的。由於管理者本身的侷限性,常常會走入一些誤區,而這些誤區常常會把管理者帶入一種“死”循環當中:我就是按照“這樣的”套路實施的,怎麼就是沒有效果呢?怎麼看著其他人或其他公司這麼做,就做得很好呢?於是就開始責怪員工的素養不好、公司的氛圍不好、公司的培訓不到位等等。走入誤區而全然不知,因為他也許覺得那從來就不是誤區。所以識別和糾正誤區,成為管理之路必做的一件事情。管理者的誤區有很多,而最應該警惕的誤區包括:

1)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相信大家對這句話太熟悉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且多數管理者向老闆推薦的格言也包含了這句話。“疑心”是人的天性,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句看似非常有道理的話是違反人性的。眾多的名牌轎車,從布加迪到瑪莎拉蒂,從奔馳到寶馬,再高級的轎車,無論你怎麼設計,除了有油門還必須有剎車。那個油門就是“用”,那個剎車就是“疑”。“用”和“疑”是並駕齊驅的,哪個敢開只有“油門沒有剎車”的車?老闆們、管理者們都喊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句話,其實是實際用人過程中,這個“疑”是始終伴隨著管理者之心的。諸葛亮倒是說過這句話,但讓馬謖失了街亭,而馬謖丟了性命。“疑”是必須的,但怎樣去“疑”才是關鍵。

2)薪酬高就能激勵人

薪酬高就能激勵人嗎?“老闆,員工的積極性低,主要是薪酬太低”,“老闆,不提工資積極性就上不來”。高薪酬積極性的一種基礎和保障,單憑“高薪酬”是無法激勵員工的。這樣的做法導致的結果就是薪酬成本越來越高,員工的積極性也沒有見漲。這裡建議大家去好好理解一下“雙因理論”。一個公司的激勵,除了高薪酬這個保健因子之外,必須有完整的配套“工程”(福利、工作氛圍、員工關係、歸屬感、誠信等)作為激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才有可能實現。

3)外訓能夠提升能力

千千萬萬的公司必須花費大量成本把員工送出去參加“外訓”。這些外訓所花費的資金,多數都打了水漂。“聽課的時候興奮”,一段時日之後“悄然無聲”。我不想否定“外訓”,但把提升能力的砝碼和希望放在“外訓”上就是天方夜譚。在一個特定的組織(公司)中,通過實戰提升能力是最明顯、最見效的。外訓,只能是一種輔助方式。多數老闆抱怨:花了這麼多錢去培訓,有什麼效果?是啊!有什麼效果。前幾天還看到一個悟空問答的提問:為什麼參加這麼多培訓,就是沒效果?能力的提升在於有好的教練(或老師),有明確的階段性目標,有持續的往復性訓練,有評價和檢討。這三點還沒有搞清楚,就去貿然“外訓”,其結果可想而知。

4)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近十年最流行的一個管理詞彙。人性,極其複雜的人性,讓“人性化管理”成為導致管理失敗的罪魁禍首。相信以前多數管理者認為“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對員工“善良”、對員工“寬容”、充分滿足“員工需求”。其實,人性化管理的真諦是“抑惡揚善”,“大棒與金元”雙管齊下。員工犯了錯誤要原諒,沒問題;但對問題是否要檢討一番?次次錯,經常錯,要不要原諒?“次次原諒”在我看來倒是害了員工,讓員工失去了自我反省的機會和進步的機會。誤解人性化管理的真諦,是管理中最大的誤區。

5)生搬硬套管理理論

工作了這麼多年,最讓人哭笑不得的就是對管理理論的“生搬硬套”。書裡面說,沒有戰略,企業就沒法成功,所以就開始忙活戰略;書裡面說,管理就是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大小事情(即便是擦一塊玻璃)也要本著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原則執行。書上說:管理幅度不能超過六個人,就不能超過六個人。其實德魯克說的“管理是一門實踐”,就是告訴你管理最需要的就是靈活性。為了讓大家更容易明白這條,我舉的例子比較淺顯。有些公司的戰略就是一條一條按照戰略相關的理論做出來的。讓理論成為成果的翅膀,而不是讓理論約束管理的機動性。如何讓管理理論為管理成果服務,是管理者必須研究的課題。

6)是非分明

是非分明應該是一種觀念和邏輯,而不是管理行為。遲到就必須罰款,不論你是不是因為半路搶救了一位病人而遲到;忘記帶工牌就不許進工廠,不管是不是這名員工不在崗位就無法開動機器;世界上的事情,黑板分明的太少了,基本都是灰色地帶的事情。某個時候必須是非分明,某個時候必須用“灰色態度”來看到一件事、一個人。君不見:汽車輪子,有硬邦邦的輪轂,還有有彈性的輪胎。只有硬邦邦的輪轂或者只有軟綿綿的輪胎,都不行。有硬有軟,相互結合,才是我們需要的。

管理者要逐步學會識別自己管理誤區,學會反省和糾正,管理的曙光才有希望。不要讓管理誤區貽害了管理成果。


耕然夫


一、重專業,輕管理

很多企業的中基層管理者,在擔任管理職務的同時,還必須承擔一定的專業工作,有些人還是專業主力。這裡的問題不是管理者能否承擔專業或業務工作,而是是否會造成管理缺位或失位的問題。很多管理者在專業上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以致基本的管理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1.當主業還是當副業。一些管理者在定位上實際上把管理當成了副業,在管理上相當於打打醬油。

2.當英雄還是當領袖。一些管理者習慣了當個人英雄衝鋒陷陣,更享受當專家當英雄的感覺。不願意當團隊領袖,不習慣通過發揮團隊的力量達成目標。

3.在其位要謀其政。一些管理者只是名譽上的管理者,不做實質的管理工作,對下屬不聞不問,任其自行其事自生自滅。

管理者首先必須意識到自己是個管理者,然後才是專業者或業務員,做專業工作必須以不耽誤管理工作為前提,既在其位,必謀其政。

二、重管事,輕帶人

經常聽企業老闆抱怨,我的幹部做事一把好手,就是不會帶人。跟事情打交道很容易,因為事情是死的,從事情角度進行計劃分工檢查考核,很多管理者是擅長的。但跟人打交道比較麻煩,人有個性,有態度,有情緒,而且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有些管理者有意無意迴避做管人帶人的工作。

這裡除了方法與策略的問題外,最基本的是要對管人帶人建立正確的認知:

1.管理的目的在於事,但管理的本質在於人。管人帶人的實質是培養和激勵人。

2.管人帶人不能脫離於工作。管人帶人是通過做事管事的過程達到培養人,激勵人的目的和效果。

3.員工在工作過程中存在工作認知不當,工作行為不良,方法技能不足的時候,也正是管理者引導工作認知,糾正工作習慣,訓練指導工作技能的時機。

4.員工在工作中表現出消極悲觀,畏難自卑,麻木低迷的工作狀態時,正是管理者幫助下屬認識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激發工作士氣和激情,建立工作信心和成就感的時機。

三、重管人,輕修己

與優秀的管理者更傾向於在自己身上下功夫相比,某些管理者更傾向於把注意力放在他人或下屬身上,這樣的表現包括:

1.外歸因。遇到問題,更傾向於在對方身上找原因,比如怪罪於對方上進心不足,責任心不好,執行力不夠,個性太強,自私頑固,缺乏合作精神等。

2.強變人。試圖改變他人,對對方在觀念認知和行為表現等達不到自己要求的地方,進行要求,糾錯,指正,懲罰,目的是把對方塑造成一個標準的人。

3.比聰明。想方設法搞定下屬,用各種聰明,各種手段試圖征服下屬。講道理,用心計,施獎罰,目的是讓對方臣服。

4.燈下黑。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和盲區,自我感覺良好,把別人的問題看得清清楚楚,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重管人,輕修己的誤區在於沒有意識到:當管理者說的是一套標準,而實際做的是另外一套行為,員工不會相信你說的,而是相信你做的。試圖改變別人而不改變自己,不在自己身上找問題下功夫,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最終也改變不了別人。所以,管人的關鍵在管理自己,修煉自己。

四、重關係,輕制度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國人對人情面子關係有根深蒂固地偏好和重視,以至於在制度與人情相沖突的地方,會有意無意地犧牲制度。重關係,輕制度的弊端在於:

1.主觀大於客觀。關係是個體的,制度是整體的;關係是主觀的,制度是客觀的。重關係,輕制度,導致管理缺乏客觀衡量標準,使得管理者在決策,裁決,評判時更容易表現出主觀性,隨意性,從而容易導致結果的粗放性和不公平性。

2.自利大於守約。制度有利於自己時執行,自己不方便時就不執行,導致契約精神,守約守規則的制度文化難以形成,而制度的公信力也難以建立。

3.感性大於理性。情為感性,法為理性,重關係,輕制度更容易導致管理的任性。

五、重結果,輕過程

管理對結果的看重無可厚非,但如果不理解過程和結果的關係,可能導致結果不理想的惡性循環。重結果,輕過程的認知誤區在於:

1.單歸因。對目標是否達成的歸因單以員工為因,而不是以內在外在各種綜合因素為因。如果員工做事的流程不清,職責不明,輸入和條件不具備,遇到困難和問題得不到協調和支持,得不到理想的結果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2.輕互動。沒有意識到工作過程中管理者與下屬之間的互動,恰恰是彼此相互適應磨合,相互進化成長的機會和場合。方法的調整,彼此的進步,關係的改善,有利於目標達成,也有利於形成良性循環。

3.不重因。佛家說,菩薩畏因,凡人畏果,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只求善果,不種善因,何來善果?努力了,結果尚且不能保證,不在因上努力,不在過程上下功夫,好結果的可能性不可能高。

六、重個體,輕整體

重個體,輕整體表現為忽視對團隊整體的建設,尤其是對團隊環境和團隊文化的塑造。優秀的管理者通常有下面的認知:

1.好土壤種出好莊稼。人是環境的產物,從相對長的時間來看,人很容易


水木京華


做為一個管理者最要警惕的誤區: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含量,樹立良好的作風以及行為習慣。在對職工說話時不能存在著(官王)的語氣,語言方面必須先尊敬他人,時刻要有以心換心的警惕性。更應該注意說話誇天口,語無倫次,以及開口說錯說。(管)下面是(官),(理)上面是(王),(警)尊敬之言,(惕)以心換心,(誤)誇天口,(區)開囗說錯。


清良解毒


成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具備很多條件,有些是天生的,有些事後天學習的,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第一、具有思想意識上的高度,這種境界不是後天所能培養的,是一個人對理想的不懈追求的表現;第二、必須具有戰略思維,也就是工作籌劃、計劃、實施、過程管控、總結評價階段必須按照既定的戰略方向推進工作,不能隨時受客觀因素的影響,調整戰略目標;第三、必須有高度的情商,善於與上級和下級溝通,形成信息對稱的工作氛圍;第四、工作推進落地能力優秀,只要負責推進的工作,必須有明確的結果;第五、善於製造團隊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其他不再詳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