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懒散的养成很多原因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度“关心”,如何改善?

孩子懒散的养成很多原因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度“关心”,如何改善?

不少家长有这样的困惑:明明自己也下了功夫、花了时间和精力管孩子,可是孩子总是懒懒散散,于是家长们陷入了“管得越多,孩子越懒散”的怪圈。

如何正确“管孩子”?一起听听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钱志亮怎么说管孩子,不能过度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常常上演:

早晨上学都快迟到了,家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孩子依然慢条斯理起床,磨磨蹭蹭洗漱;到了夜晚做作业到10点多,家长急着催孩子赶紧写完睡觉,担心睡眠不足,孩子依旧我行我素,能拖一会是一会。

孩子懒散的养成很多原因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度“关心”,如何改善?

孩子懒散、拖延的坏习惯,很多时候源自父母管的过度。

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干预,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却表现得比孩子还急,一直催促着、控制着孩子的节奏。对孩子干涉过多,会使他逐渐产生依赖性,认为反正做不好或做不完都有爸爸妈妈帮他完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懒散的性格。 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当孩子想尝试自己做一件事时,总是以"你还小,这种事还做不了"阻止孩子,甚至会觉得他做的不够好或是动作太慢,干脆代替孩子把事做完。过度保护,打击了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孩子缺少体验成功的机会,慢慢会觉得自己是没用的、差劲的,丧失自信心。对父母的依赖、遇事畏难不敢尝试、缺乏上进心,逐渐就演变成懒散的性格。成长路上,孩子逐渐独立是不可替代的过程,父母不能越俎代庖。

孩子懒散的养成很多原因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度“关心”,如何改善?

管孩子,要讲方法

很多家长也许会反驳,“孩子不管不行啊,很多事情你不说他就不做,总不能就让他为所欲为吧。”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超限效应”,意思是做一件事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在管孩子这件事上,父母与其不断地干预、唠叨、催促,不如给孩子制定好规则,立下规矩。许多家长“管”孩子走入了两个极端:不是专制控制,就是溺爱放纵。

其实正确“管孩子”应当是在规矩的范围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其发挥成长潜力。

规矩,不否认孩子的想法、保护着孩子的主见,但也不允许孩子无秩序地胡来;它既允许孩子享受自由,也会使孩子的某些行为受到约束。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从小给他制定规矩,他才会明白,哪些行为是正确、恰当的,哪些则不是。孩子了解规则,才能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逐渐学会为自己负责,主动性就会得到提高。

孩子懒散的养成很多原因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度“关心”,如何改善?

孩子懒散,另一个积极有效的方法是赋予责任。

人一旦被赋予责任,就马上开始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开始产生自律,孩子也是一样。生活中,家长可以偶尔示弱,请求孩子的帮助,或者创造机会赋予孩子一定的责任。比如请孩子帮忙照顾一个盆栽,让孩子帮忙收拾碗筷等,都会让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更加肯定自我价值,自然会更加努力。

因此,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给他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尝试和探索,孩子的进取心、积极性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激发。管孩子,需要父母的智慧。不专制,不骄纵,适当懒一点,赋予孩子责任,更容易教出独立自主、积极勤快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