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中國的都城是長安和洛陽,為什麼最後的首是北京呢?

成雪濤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首都都很固定,即使改朝換代,哪怕人種換血都不曾改變,比如法國的巴黎、埃及的開羅、德國的柏林和波蘭的華沙。但縱觀我國的歷史,我們的國都卻先是在長安和洛陽之間搖擺不定,而後在北京與南京之間難以抉擇,那麼箇中緣由是什麼呢?總不會僅僅是因為中國地域廣大吧?

從中華文明誕生伊始我們的祖先就逐漸從遊獵走向定居,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比如商代的統治者就處在這樣一個過渡時期。而商朝人的祖先似乎更加熱衷於遷都,基本上隔不了幾年就要換個地方,直到盤庚遷殷之後,安陽才作為首都固定了下來。

此後春秋戰國直到兩宋,除去一些不知名的小地方,中國的首都基本上在長安、洛陽兩個城市徘徊。那麼是什麼因素決定了古代王朝的統治者更加青睞長安和洛陽呢?

其實任何問題都要放到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解讀,周朝發源於關西,但統治中心卻在關東。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關西和關東有太多政治中心,“咸陽”、“長安”、“洛”、“東都”,甚至唐長安與漢長安都不完全在一個地方,但大體上他們是以今天的西安和洛陽為中心分佈的。

周朝的老家在長安附近的“豐”、“鎬”,但離犬戎太近,基本上屬於重點扶貧對象,尤其當平王東遷之後,關西基本上全部丟給了秦國人的祖先來抵擋犬戎。

因為向西處在與遊牧民族作戰的第一線,秦國的幾代先王都死在與犬戎的戰爭當中。所幸秦人頂住了壓力並且笑到了最後,不僅消滅了犬戎獨霸西方,而且將關西開發治理成了沃野千里的糧倉。秦人靠這個本錢養活了大量的軍隊並一舉統一六國,此時的咸陽無疑比任何一座城市都更適合治理天下。

但隨後的楚漢爭霸又一次進入無休止的戰爭中,劉邦獲勝之後雖然看不起項羽把都城定在彭城,但也無意定都關中。這個時候一個名叫婁敬的謀士改變了劉邦的想法:“你喜歡打架,關中被山帶河,四面環山就是掐住對方脖子的好地方”,由此西漢開始興建長安。

而立國不久的七國之亂也確實證實了婁敬所言,朝廷穩定關內,兵馬錢糧源源不斷,最後平息了叛亂。但世事變遷,隨著後來人口的劇增,地域狹小的關內已經承載不了過多的人口,這也逐漸導致了東漢到隋唐,天子一個接一個地往關東的洛陽跑。

隋煬帝即位後承包了兩項大工程,挖運河與修東都,這兩項工程從本質上說都是為了緩解居住和吃飯的壓力。既然長期的繁榮導致長安無法承載那麼多人口,那就只有跑到更為廣闊的中原來定都;既然本地提供不了足夠的糧食,那就開闢運河把糧食運到北方來解決吃飯難題。

後來的大唐基本上遵循著這樣一個規律,初唐人口凋敝定都長安,盛唐繁榮昌盛東遷洛陽。兩宋的汴京和杭州基本上屬於歷史的意外,發達的漕運使開封演變成為一個超大城市,但從軍事角度來說開封幾乎無險可守,北方民族只要渡過了黃河,跨上馬就能衝到開封城下。

為此宋太祖也曾憂心忡忡,計劃把都城遷到洛陽,但最終無法成行,原因就兩個字——吃飯。因此宋代建立了龐大的禁軍體系,整個開封就是圍繞禁軍及其家屬而建立的碉堡,但最終也沒能擋住金人的鐵蹄。

元明清三代時,政治中心已經重新返回北方,得益於金人和蒙古人的經營,北京在作為中都和大都期間已經頗成規模。朱棣靖難之後迫切需要返回自己的根據地燕京,但為了防止在與北元的戰爭中大明的高層首腦被連鍋端,成祖皇帝還是留了後手,南京依然作為國都保留了一整套後備的政府班子。只是後來形勢漸漸穩定,南京才成了擺設,自此北京作為國都直到現在。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訂閱微信公號:地圖帝


地圖帝


“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昇”這首歌我們從小就會唱。北京是首都這個概念早在我們的心中根深蒂固。然而,在祖國的大地上,還有兩個有名的古都西安和洛陽。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史上,都城歷來作為中國各朝各代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其制度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該王朝文明的沿襲,因此中國歷史的縮影可以從古代都城制度的演變中去探尋。中國古代自有了國家開始就有了都城。中國古代都城從歷史文獻記載,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以來,大約有217座。在中國這217座都城裡,最長的就是西安,他建都大約在一千年以上。其次就是接近於西安的建都在九百年以上就是北京,這是建都時間第二長的。第三個就是洛陽,洛陽建都也在八百多年以上。這三大古都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周、秦、漢、唐時代,中國的都城不是在長安就是在洛陽。長安,位於關中大地,易守難攻,是兵家必爭之地。洛陽,位於黃河下游,資源豐富,地形平坦,是重要的糧倉和錢袋子。長安和洛陽之間的交替有規律可循,一個朝代剛開始打天下的時候,往往依靠的是軍事,他就會選在長安。而後期為了發展經濟,他就會選擇洛陽。從唐朝以後,戰略中心的位置開始向東向北轉移。宋元明時期戰略中心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南京附近。

1206年元朝建立,定都北京,主要是離蒙古近。明成祖朱棣當皇帝以後把京城遷到自己的大本營北京地區。後來清兵入關,得到天下以後,選擇北京,也是害怕萬一漢人反攻,可以方便退回關外。


東白啟明


歷史都是發展中的,沒有什麼叫最後的首都是北京。江上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西安,洛陽失去首都的地位,原因已經被解釋了很多編了,但曾經也是非常之輝煌。北京作為如今之首都,也延續了數百年了。尤其是社會政治動盪越來越緩慢(朝代更換),作為首都之府也一般是不會輕易變化。這種現象恰好落在北京這個城市,以致於固化了我們的的認可。為什麼現在選擇北京作為首都,最大原因應該是傳統,數百年認可的傳統。至於基礎設施,也是原因,但不應該是第一因素。現代社會民主化深入人心,政治社會等各方面制度也更加民主化,極近消除了使社會和政治產生巨大動盪的制度和物質基礎。政治社會的穩定,也必將延續北京作為首都的趨勢。至於易都,在政本位之國情下,絕非輕而易舉。如果有,多是原於經濟發展至以龐大,或者自然環境,但那時應該會有為什麼北京會失去首都地位,而某一城市為什麼會最終成為首都,如此反覆。事事皆發展變化,沒有最終,只有其中。


安敬臣


路過

這話是怎麼說的啊?

南宋,明朝首都金陵(南京)不算首都啊?

元朝首都大都(北京)不算首都啊?

北宋首都開封不算首都啊?

秦朝,西周首都咸陽不算首都啊?

商朝首都商丘,安陽不算首都啊?

什麼十六國,五代十國這些的首都就不說了!

可以說洛陽和長安是建都最多的地方

但不是幾千年來,中國的都城都是長安和洛陽!

為什麼首都在北京呢?

其實應該是拜當時的瓦剌,韃靼所賜

明朝被貶的邊疆幾乎天天都被騷擾,朱棣也是想永除後患,所以把都城搬到了長城邊上,隨時都可以開打!

到了清朝,又在北京定都,把北京建設的相當的好了就,到了清朝後期,外國人打進來以後,北京已經是不可爭議的政治中心了,所以北京定都的意義是很大的

再有就是風水好

北京三面環山,一面平原!

在解放戰爭期間,北平和平解放,幾十年戰爭下來,北京算是保存的比較完整的城市,上海,南京,重慶等等這些地方都早到了很大的破壞

新中國成立之初,沒有能力再去建一座新的都城,所以北京定都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個人觀點,歡迎關注聰明伶俐的怪獸仙僧!


怪獸仙僧


元朝是漠北太苦寒,北京剛剛好

明朝是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

清朝是東北守龍脈,西北震蒙疆

北京都當了七八百年首都了,拜託


小子可王


題目都差了個(都字)!


老軍50


中國歷史可知首都的顏色,都西安盛世輝煌(漢武大一統,大唐盛世),都北京專制盛衰(元明清皆專制先短盛後即衰),都南京短命苦難(東吳宋齊梁陳天國民國汪偽皆短命,南京條約南京大屠殺天京變亂天京陷落死難多少人呀),都洛陽弱勢分裂(東周分裂,東漢後期分裂皆名存實亡),都杭州偏安享樂(南宋)。


秋月白2


朱元璋定都的北京

就是為了加強對北方的控制

定都南京在往北方打仗 運兵 勞民傷財沒必要 也不利於御駕親征😃

水無一點不成冰

王不出頭誰是主


群子的火車


因為長安洛陽人都喜歡吹,所以後面皇帝就都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