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皇陵一座都沒被盜過,清朝的皇陵卻被大規模地盜竊?

易水渡


當年孫殿英在清東陵大肆盜竊,一幫沒什麼盜墓經驗的軍閥都能輕鬆打開皇陵。除了地宮之中沒有財寶的順治帝陵墓,其他清東陵的帝陵都遭到了洗劫。此事之後社會各界轟動,溥儀和滿清遺老對孫殿英恨得牙癢癢。且聽人孫殿英怎麼解釋:我是為我祖宗三代報仇,我對得起我大漢同胞!如果孫殿英盜的是明朝皇陵,他還有底氣喊出這樣的一段話嗎?

盜墓賊之所以不盜明朝皇帝的墓,因為在漢民族感情極為敏感的清朝,明朝皇帝的陵墓就是一種精神象徵。就連當年順治帝都不敢將明朝的皇陵怎麼樣,還曾公祭十三陵,為崇禎皇帝單獨立碑,目的就是為了安撫漢民和留用的明朝官員。清朝歷代皇帝對十三陵採取了保護措施,還安排了專門的太監去看守十三陵,避免十三陵被盜,就連十三陵之中的樹木都是要保護好的。

另外,十三陵的防盜措施做得十分堅固,盜墓賊就連入口都找不到。清朝當年大肆屠殺漢人,導致很多匠人的手藝失傳,等到清朝皇帝自己想要修墓的時候,已經找不到當年給明朝皇帝修建王陵頂級匠人了。

從朱元璋的陵墓開始,明朝歷代所用的材料都十分堅固,佈局也是極其精妙,想要盜墓除非用炸藥去炸開。而十三陵所在的地區並不荒涼,四周也有人煙。在這種地方大肆盜取皇陵,肯定會有人發現,著實不好下手。而清東陵是在深山老林之中,軍閥只要將山圈起來,不聲不響將陵墓之中的財寶搬出來就是了。

明十三陵如此偉大的建築逃過了兩朝盜墓賊的破壞,但是卻有一座皇陵毀在了郭沫若的自負之下。1956年,郭沫若數次請求上級挖掘永樂皇帝的陵墓,在被批准之後,他帶著考古隊懷揣著十二分的熱情投入了帝陵的挖掘之中。但是挖掘的難度比他想象之中要大了許多,郭沫若最終只得暫時放棄永樂皇帝,而改去挖萬曆的定陵。

郭沫若為了找尋能夠進入定陵的入口大費周章,再還沒有進入地宮之前,定陵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坍塌。郭沫若終於看到了他心心念念想要看到的明朝皇帝,但是萬曆和皇后身上珍貴的龍袍斂服,在接觸到空氣之後迅速氧化。由於當時的科學技術不過關,大部分的文物都在很短的時間之間被損壞殆盡。


木劍溫不勝


同樣為皇陵,明十三陵保存相對完整,而清東陵卻被大規模地盜掘,為何差別就這麼大呢?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中清東陵慘遭盜掘主要是自己作死,也算是報應。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明十三陵的選址好,明十三陵坐落於現在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距離天安門也只有五十公里,距離北京城區比較近,在眾人的視線之下,盜墓賊不敢公開地盜掘;反觀清東陵距離北京有125公里,直接就在河北省了,在當時是相對比較偏僻的地方,民國初年哪裡盜賊橫行,給了盜墓賊可乘之機。

二、不得不承認清朝對明十三陵的保護功不可沒,李自成的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後,清軍入關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名頭,並且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籠絡人心,清朝的皇帝不僅對明朝的皇帝進行了祭拜,還派兵進行了保護。

三、清朝自己作死,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具體的主要有兩點:一是明十三陵修的堅固異常,以萬曆皇帝的定陵為例就地宮就深達27米,考古隊為了尋找地宮入口就大費周章,整個挖掘用了1年多,工程量大,而清東陵可謂偷工減料,地宮只有十幾米,並且墓道簡單,幾包炸藥就解決了問題;二是民族仇恨,清朝對漢人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統治,滿清誤國,漢人早就對其恨之入骨,挖掘清東陵完全沒有負罪感,而且還是為了報仇雪恨。反觀明十三陵,漢人還是比較敬畏的,並且有清東陵這塊肥肉,肯定是先幹清東陵了。並且正是由於清東陵慘遭盜掘,也使得當時的政府加強對明十三陵以及清朝皇陵的保護。



實際上,明十三陵的定陵雖然逃過了盜墓賊的毒手,但逃不過那個郭姓的盜墓狂人。明朝的萬曆皇帝的定陵可謂考古界的永遠的痛,當考古人員打開萬曆皇帝的棺槨後,精美的龍袍等絲織品迅速氧化,成為碎片,令人痛心。後來,萬曆皇帝以及皇后的屍骨更是被焚燬,真是慘不忍睹呀!

總之,明十三陵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等綜合的結果。而反觀清東陵就是自己作死,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明朝的皇帝中,朱元璋的孝陵位於南京,地宮保存完好。其餘除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以外,皆葬於北京的明十三陵,地宮也是保存完好。

但是其中的明定陵,也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陵寢,在1956年時被考古工作者開啟,絕大多數珍貴文物被保存完好,由於當時技術條件限制,也有少許文物遭受損壞。也正因為此,當時國家便停止了對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之乾陵的考古發掘。

明皇陵地上建築在多個時期遭到損壞,最著名的便是李自成進入北京後的所作所為。總體來說,明朝諸陵保存還是完好的。這和清朝入關後的政策有很大關係,古往今來,改朝換代時,前朝皇陵必遭挖掘,唯獨明皇陵是例外,滿清在當時雖被視為異族,但在保護前朝皇陵這一點上,卻做得十分地道的,令人敬佩。

清朝皇陵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其中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老佛爺”慈禧太后。而清西陵則葬有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其中,除順治,雍正,嘉慶,道光4帝陵寢以外,其餘諸皇陵及后妃墓皆已被盜,許多珍貴文物下落不明。比如康熙皇帝的屍骨竟然浸泡於泥水之中數十年無人管,也實在駭人。

清朝帝陵多被盜的原因,主要還是由於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清朝滅亡到新中國成立的將近半個世紀中,中華大地狼煙四起,群魔亂舞,盜墓猖狂。再加上由於清朝是異族統治,因此其帝陵多被盜也就不足為怪了。


同濟天下


九十年前,孫殿英在連挖了兩座帝后陵墓後當即震動了天下,受到了許多人的聲討,其中反應最激烈的是滿清的遺老遺少們,熊熊的怒火在他們的胸膛炸裂著,使得他們無法平息自己的氣憤。



這是清朝皇陵第一次被盜,孫殿英本來是打算挖三座墓的,他先是挖了乾隆和慈禧墓,把裡面的金銀珠寶通通都搬得一乾二淨。

當時他們也打通了康熙陵墓的地道,只不過在發現康熙陵墓裡面全都是積水和惡臭的時候,他們並沒有繼續挖下去,因為當時時間緊迫,於是他們在連挖了兩處陵墓後,就撤退了出去。

孫殿英之所以能挖清東陵慈禧和乾隆的墓葬,原因就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在和北洋政府打仗,局勢非常混亂,清東陵距離北京又有一段距離,所以孫殿英才能在蔣介石指派他剿匪的時候監守自盜,挖了清東陵。

清東陵在民國、抗日戰爭時期沒有被盜的原因

清朝的皇陵之所以會被挖,主要原因就是戰亂。

在溥儀退位後,袁世凱的北洋軍閥統治了北方,因為清朝是和平退位的原因,北洋政府給當時的清朝遺老遺少們很多的優待。

他們每段時間都會給溥儀調撥大量的生活費,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清東陵、清西陵的保護也是非常好的。

而在1928年最後的北洋軍閥張作霖退出山海關並被炸死在皇姑屯後,國民政府統治起了關內的大片土地,雖然他們和滿清沒有任何的利益關係,但因為自古所有正統王朝都不會掘人祖墳的原因,所以為了道義,國民政府也保護起了清東陵。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進逼北京一帶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動清東陵,因為溥儀當時正在他們的滿洲國裡當著傀儡皇帝,所以他們是根本不可能會動清朝皇陵的。

清東陵的第二次被盜是在日本投降後,當時國內爆發了內戰,沒有人顧得上清東陵,所以清東陵被一群土匪光顧了,他們找到了曾經被孫殿英挖開的康熙陵墓地宮,進入了積水眾多、臭氣熏天的康熙陵墓中,對其大肆搜刮了一番。

明朝陵墓沒有被盜的幾個重要原因

清東陵的位置距離北京有一百多公里,並不在北京的管轄範圍內,所以在戰亂的時候很容易被盜,與此同時清西陵也距離北京有一百多公里,所以也有幾處陵墓被洗劫了。

而明十三陵則坐落在北京周圍,北京因為重要的政治影響力,所以無論發生再大的戰亂,都必定有一方會入主北京,在他們入主北京的時候有重兵巡梭,即便他們沒有直接派兵把守明十三陵,但也絕對沒有盜匪敢在他們的眼皮底下動明十三陵,這就是民國時期清東陵被盜、明13陵沒被盜的原因。

而在明朝滅亡後的歷史中,李自成正忙著在北京城內搶劫官員大戶們的財產以及準備出兵解決守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因此沒有對明朝的皇陵動手。

而滿清就不同了,他們為了能取信於漢人、減少漢人的抵抗,所以他們沒有以侵略者的身份進入山海關,他們是打著幫明朝報仇、平息戰亂的名號進入中原的,在他們的口號中,他們的身份是正統的,因此,為了保持自己身份的正統,盜墓這樣的事情他們肯定是不會幹的。

雖然明朝皇陵與日本人的關係沒有清朝皇陵那麼密切,但因為日本人當時是打著要打造一個“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是用著跟清朝差不多的套路、口號佔領北京的,所以他們也沒有動明朝的皇陵。


明朝皇陵沒有被盜,但是卻被挖掘過

不過雖然說明朝的皇陵沒有被盜,但是被挖開的卻有一個,這個皇陵就是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而主持這個項目的是吳晗和郭沫若。

這次項目是郭沫若提起的,不過因為當時考古界有很多人以技術不成熟、會破壞文物的原因反對郭沫若挖皇陵,所以郭沫若才把地位極高的吳晗拉入了這次行動中,以此堵住眾人的反對聲。


而原本在郭沫若的想法中,他要挖的並不是萬曆皇帝的定陵,而是朱棣的長陵,但是因為朱棣陵墓太過宏大、太過複雜的原因,當時考古界沒有挖這類皇陵的經驗,所以在巨大的壓力下,郭沫若決定找一個簡單一點又與朱棣陵結構差不多的皇陵試試手,所以萬曆皇帝就悲催了。

在萬曆皇陵被挖開後,因為當時技術真的非常的落後,所以當時有不少文物在被氧化過後,出現了很多的損壞,而也因為數年後特殊年代的大動盪,萬曆皇帝和他兩位妻子的骸骨被人們當眾燒掉了,落得一個灰飛煙滅的下場。


如果不是當時國家的大佬意識到技術真的不到位的話,可能到時候被破壞的就不止萬曆皇帝一座陵墓了,因為在挖了萬曆皇帝陵墓後,郭沫若又繼續申請起了挖掘朱棣陵墓的項目,不過被當時明智的大佬給否決掉了。

所以說明朝皇陵之所以沒有被盜,是因為距離北京比較近,容易受到保護,不像清東陵、清西陵那樣距離北京有著大概一百多公里,因此就沒有被盜墓賊光顧過,至於很多人說的什麼滿漢之分我覺得是不合理的,因為土匪真的需要錢的話,他們不可能會去管你是滿人皇帝還是漢人皇帝,只要有錢、他們有能力發掘,他們都是會毫不猶豫出手的,歷史已經說明了一切。


孤客生


縱橫是一個十分喜歡《鬼吹燈》《盜墓筆記》的歷史愛好者,對於盜墓的歷史也有一定的瞭解,最近管虎改編天下霸唱《鬼吹燈之怒晴湘西》的網劇就要上映,就是以民國時期為背景的盜墓,在怒晴湘西中,搬山道人和卸嶺力士一塊盜的是元朝將軍的墓。

民國盜墓事件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孫殿英盜清東陵了,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都驚動了蔣介石。

這裡面有一個可能不是巧合的巧合,那就是在民國時期,沒有人盜明朝時期的墓,盜的大多數是清朝的墓,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縱橫給大家來解釋解釋。

孫殿英在盜完清東陵後,震驚中外,被人稱為盜墓將軍,但是孫殿英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並不在意,並且辯護說,自己的父親因為為鄉里人出頭跟旗人鬥毆,死在了獄中,自己與清廷有不共戴天之仇,參加革命也是為了報仇。

還振振有詞的說:馮煥章用槍桿子去逼宮,把末代皇帝溥儀趕出了皇宮。我孫殿英槍桿子沒得幾條,只好是崩皇陵,革死人的命。從革命家史轉而再引進到清朝時期的一些弊政,大興文字獄,搜刮民脂民膏,然後引申到自己盜墓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汗同胞。

因此,孫殿英的盜墓行為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最後也沒有受到嚴懲,從中也可以看出社會輿論對於孫殿英還是有一些支持的。

如果從社會思潮的角度來說,縱橫認為跟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也有一定的關係。

孫中山早在1894年組織興中會的時候,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到1905年創立同盟會的時候,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三民主義中把民族主義放到了首位,可見當時對於清政府的統治是極為仇視的,孫中山認為在清朝統治期間,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驅除韃虜實際上是解除滿洲貴族對漢族的壓迫,包括當時的孫中山,並不認同滿族,甚至也不認為東北是中國的領土,直到後來,孫中山才將驅除韃虜,更改為五族共和。

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具有一定的市場的,利用民族主義仇恨來反對清朝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能夠得到廣大漢族同胞的支持。

孫中山這種反清的思想,和歷史上的反清組織洪門、天地會等有一定相似之處,實際上孫中山在1893年就已經加入洪門,伺候改組致公堂,創建興中會,在後來孫中山創建同盟會的時候,洪門中也有很多人參加,可見,反清人士在民國時期是有一定思想的。

而反清的組織像天地會口號直接就是“反清復明”,所以,在民國的時候即使盜墓也不能盜明朝的墓,這叫三觀不正,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盜清朝的墓,就是革死人的命。

這裡加點料,明朝的墓在清朝的時候沒有被挖,到民國的時候軍閥也沒有去挖,日本人來了也沒好意思挖,倒是國學大師郭沫若帶人把明定陵給挖了,增加了一個景點,為我國的旅遊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史論縱橫


明朝皇陵並非一座也沒有被盜,比如2016年思陵石燭臺就曾被盜,還有之前康陵也曾遭受土夫子光顧,但是也都沒有進入地宮,小打小鬧,無傷大雅之事而已。



至於明陵為什麼被盜那麼少,就不得不說明朝皇帝的深謀遠慮了。

明朝乃我漢人當家,再不濟,他也算是我華夏的祖龍,自掘祖墳,不少下斗的土夫子還是有所忌諱的。

其次,明朝的皇陵大多在南京或者北京郊區,因為京城重地,派遣重兵把守那是理所當然,老虎屁股拔毛,非死即傷。即使是到了清朝,滿清入主關內,也依然派遣重兵把守明陵,因為他們宣揚“滿漢一家親”的鬼話,為了收攏天下漢人的心,朝廷漢臣的心。




(南京明皇陵)

並且,明陵大多結構複雜,土夫子在京郊下墓,避開守墓的重兵把守尚且不易,黑燈瞎火,別說是進入地宮摸一把金,就是要讓他找到地宮的入口也夠嗆。

即使是1956年建國後郭沫若先生帶頭想要挖掘明永樂皇帝朱棣的長陵又怎麼樣,光天化日之下,一大群所謂的專家利用當時最先進的學問與技術,楞是沒有找到進入定陵的墓口,最後才退而求其次,挑了個軟柿子萬曆皇帝的定陵捏。



(定陵挖掘)

清陵墓那就不一樣了。

清朝皇帝沒有把我們漢人老祖宗狡兔三窟的精髓給學到家,陵墓構建簡單粗暴,把陵墓地宮入口直勾勾地杵在那,信奉尋龍點穴卻邯鄲學步,楞是把陵墓挪到一塊,並且還挪到了遠離京城衛戍的地方,滿清在的時候還好,派遣重兵把守。等到民國之後,滿清亡了,直接被各種三教九流的土夫子一鍋端了。

位於唐山遵化的清帝陵,1928年,軍閥孫殿英便將慈禧與乾隆的陵墓給端了,方法簡單粗暴,直接用炸藥就炸開了。

1945年8月左右,因為派遣在該地的國民黨駐軍北調準備內戰,當地土匪張進忠與當地刁民、官商勾結,共三百多人把那的十幾座帝陵都給撅了,直接把康熙大帝的遺骸拋棄在了臭水裡。


歸根到底來說,滿清不是漢人,所以有孫殿英這樣的人與土夫子如此猖狂至極,肆無忌憚。因為清陵並非祖龍,所以他們心理上沒有過多忌諱,所以如康熙大帝遺骸才遭受如此令人髮指的侮辱。

如果是我漢人帝陵,孫殿英敢大張旗鼓去盜,回頭不被蔣介石給弄死,也會讓我華夏四萬萬同胞的唾沫淹死、打死。


不書公子


明朝皇陵不是一座也沒被盜過,朱由檢的思陵曾兩次被土匪光顧,而定陵是考古。總體來說,還是幾乎沒被盜過。而清朝的確是大規模被盜,著名的盜墓者是孫殿英,一盜走紅。

先說明朝

明朝的陵寢在南京(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明代宗)。



至於為什麼沒被盜,有以下原因。

其一,明朝是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朝代,這意義就不言而喻。

其二,為籠絡人心,清朝對明皇陵加以保護!

其三,明皇陵在南京、北京,盜墓這動靜會不會引起人的警覺?

其四,盜墓需要找入口,而明皇陵地宮構造複雜,這入口得找多久?會不會引起官方的注意?

再說清朝

清朝的陵寢有關外三陵、清東陵、清西陵。前一個在東北,後兩個在河北。



至於為什麼被盜,有以下原因:

其一,清朝滅亡後是戰亂時期,戰亂讓人瘋狂,何況陵寢的地理位置還偏;

其二,對清朝十分痛恨,認為滿清誤國;

其三,清朝沒滅亡多久,修建陵寢的工匠多少還在世,這就容易找到入口。

當然,還有很多原因,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補充!


非常茴香豆


看到這個問題,仔細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明朝的皇陵確實沒怎麼被盜過,只有建國之後郭沫若老先生的一次考古挖掘了萬曆皇帝的墓。而清朝的皇陵就比較慘了,最有名的莫過於孫殿英盜了乾隆和慈禧的墓,而且乾隆和慈禧的骸骨被扔的到處都是,最後末代皇帝溥儀派清朝的遺臣把乾隆和慈禧重新安葬。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不得不承認明朝的皇陵沒被盜得益於清朝的保護,清軍入關後為了取得民心,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厚葬了崇禎皇帝。並且之後派兵把明朝的皇陵保護起來了,所以動盪不安的社會時間很短,盜墓賊根本沒有機會。而清朝滅亡後,雖然和袁世凱簽訂了優待合同,可是後來袁世凱都死了,根本沒人去管清朝皇陵的事了,連溥儀都被馮玉祥趕出來北京,更別說有人去保護皇陵了,這就給了孫殿英盜墓的機會。

第二,清朝自己的保護措施沒有做好,明朝的皇陵都埋的很深,地宮都有快三十米左右吧,一般的盜墓賊是很難挖掘到的,就連建國後的考古挖掘動用了最先進的機器,都挖了好久才找著地宮的入口。而且明朝的皇陵都離北京中心比較近,人來人往的,盜墓賊基本沒有機會。而清朝的皇陵結構比較簡單,所以盜墓賊很容易就找著入口。還有就是清朝的皇陵都在離京一百公里開外了,更容易挖掘而不被人發現。

第三,明朝作為漢族的最後一個王朝,民族情節很重要,一般的盜墓賊都不會去盜,畢竟這是漢族的榮耀。而清朝就不一樣了,很多盜墓賊認為這是外族,所以盜墓也沒有負罪感。



第四,民國時期動盪不安了幾十年,這時候最容易出現皇陵被盜。對於盜墓賊來說,明朝的皇陵都是幾百年之前的了,挖掘起來難度大,而且時間久遠,挖出來的寶貝都很難保存。而清朝都是近百十年的,所以挖出來的寶貝比較好保存。還有就是明朝知道地宮入口的人早死光了,而清朝的慈禧的墓基本上是剛埋沒多長時間,知道陵墓的入口的人,還有活著的,這就給孫殿英了機會。


綜上所述,有很多原因導致清朝的皇陵被破壞,而明朝的基本沒有出現大規模被盜的情況。還有就是有了孫殿英盜墓事件,民國政府也加強了對前朝皇陵的保護。建國之後更不用說了,國家對於文物古墓的保護做的更好了,所以以後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


楚風說歷史


清朝皇陵屢遭盜的印象大概還是源於“東陵大盜”孫殿英先盜慈禧陵墓,後盜乾隆陵墓。除了這兩個人的墓穴,其餘的清朝皇帝帝陵也沒有好下場,其中康熙皇帝的景陵因“東陵”被盜受到波及,許多東西都丟失了,連康熙帝的最愛“九龍玉杯”也丟失了。咸豐皇帝的定陵被黃金仲所盜,隨葬物品洗劫一空。同治皇帝的惠陵被土匪王紹義所盜,匪徒們將陵墓裡的金銀財寶搶奪一空,不過這夥人後來被抓到了,王紹義被槍決。



清朝諸位皇帝的陵墓都沒能逃掉被盜的下場,就連雄才偉略的康熙墓穴都沒能逃過,而明朝皇陵卻沒有遭到大的破壞,唯一的萬曆皇帝定陵被挖掘也是因為考古需要,是國家同意的為了科學研究而進行發掘的。當時這件事是由郭沫若,吳晗等人牽頭進行的,不過當時受限於科技水平,定陵裡面許多珍貴文物都沒能好好保存下來。除此以外,明代皇陵再未受到人為損壞。


為什麼同是帝陵差距卻這麼大?明代皇陵未遭破壞,原因在於清代,民國政府為了籠絡民心之需要。清代為了籠絡漢人所以對明朝皇陵大加保護,以示自己對前明的尊重,安慰明代的遺老遺少和天下的讀書人。到了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早年加入洪門,洪門的宗旨就是反清復明,等到民國創立,孫中山定都南京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拜謁明太祖陵,以示自己身份,所以民國政府對明代皇陵也是加以保護。

而清代帝陵則不同,從清朝滅亡的時候就已經註定清代帝陵沒有了保護,因為當時的革命人士打的是“推翻清廷”的名號,雖清帝退位的時候有《優待條例》答應保護帝陵,但正是人走燈滅,條例是在袁世凱手上籤訂的,等到袁世凱去世以後,中國進入軍閥混戰的時代,誰還有功夫關心清代的帝陵,都是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這也是後來孫殿英盜墓的原因。


歷史十二郎


看了那麼多回答,好繞,真能有說服力的沒幾個,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儒家為主導的傳統文化,保護了明十三陵。

說中國人沒信仰,沒上帝,沒真主,沒……,真這樣嗎?中國人的信仰是自然,是祖先!儒家也可以被稱之為儒教,主導了中國二千多年,儒家敬的是“天、地、君、親、師”。天、地是自然,是大道。君是市俗政權,忠君是讓市俗政權永不滅儒家子弟。親是親人和先祖,小是家族大到民族的先祖,解決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我從那裡來”的問題。師是保證文化的傳承,這也是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重要原因。

由此衍生的文化中,對祖先的不尊重,是絕對不能被容忍的,無論是對自己的,還是他人的。語言上辱及他人先祖,都被視為奇恥大辱,會以死相向,何況挖墳掘墓,歷朝歷代都把挖墳掘墓列為十惡不赦的死罪,不管何種原因有人這麼做,就算亂世中一些梟雄無法馬上受到懲處,也會被民眾所不容,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明崇禎帝景山自縊,李自成想得天下,都還得好好下葬,如果對前朝皇帝只滅不埋,天下洶洶,就別想得民心了,註定只能是短命王朝,更不要說去掘前朝皇家的祖墳了。所以李自成不會去毀明陵,同理滿清入關後也不會去,日本侵華,名義上要建“大東亞共榮圈”,也不會去。

孫殿英一流寇軍閥,無爭天下之心之力,只是利慾薰心,還得以軍事演習之名掩人耳目,事發後還得編出滿清皇帝是外族,自己先祖與清皇族有世仇,挖墳是為先祖報仇這樣的藉口來平覆全國一片喊殺之聲,可見這種行為大犯眾怒。

皇家陵園,工程浩大,防盜方式眾多,還有人常年看護,一般小規模的盜墓團伙,幾乎是沒有成功的可能的,風險卻巨大,按現在說法,性價比極差,這也是明皇陵能保護下來的重要原因。

小說是小說,當真了就傻了。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