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不管怎麼分裂,終會實現大一統?

國學童生


統一是天下大勢,是所有人心中所望。從幾個方面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從地理上來說,中國其實就是一個鍋,邊境不是高山就是沙漠,不是大海就是荒原,周圍的這些極端環境,把我們圍在了一起。所以攪來攪去都是一個鍋裡。而中國內部則沒有太明顯的地理分割,雖然有劃江而治,有關中山東,有關外關內,有嶺南雲貴,但這些地理分割不足以造成堅固的地理障礙,使得分裂的勢力必然想要獲得統一。

從政治來說,一個分裂的勢力如果能夠統一天下,那麼這個人的政治威望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獲得社會和歷史的認可。比如東晉南北朝時期,東晉恆溫的北伐,劉裕的北伐都有獲取政治威望的需求。

從文化上來說,九九歸一,是一個文化的符號。道德經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九九八十一後有循環歸一。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都有團圓,歸一的思想和要求,是根植於每個人的思維中的思想文化習性,所以對於分裂的勢力來說,統一也是出自自身的要求。

從軍事上來說,沒有一個統一的邊境線,都存在沒有完整防禦線的尷尬存在。中國統一的王朝邊境線基本上都是有完整的防禦線,北方以長城為線,西邊以高山和荒漠為界,西南則是高原,南邊是熱帶雨林,東邊是大海,所以統一的中原王朝邊境線就是一道牢固的防禦線,可以保障中原王朝受侵略時受到最小的傷害。但是中原內部分裂的情況下,則各個勢力的防禦線是不完整的。劃長江而治則四川是個漏洞,分關中山東則潼關只一道,其它分裂的方式則更加沒有太大的地理優勢,所以在內部分裂是時候,都沒有能夠形成完整防禦線的地理環境,使得軍事上的防守處於不利的一面,只要整體實力出現失衡,立馬就可以在軍事上取得成功,消滅對方,統一全國。


時光之意


整個歐洲面積大約1000萬平方公里,和中國面積差不多,為什麼歐洲分裂成48個國家,而我大中華從古至今,歷經無數戰亂,分分合合,始終保持大一統的版圖?這個問題也是中外許多學者研究的課題,在我看來,主要因素是中華文化基因導致的。

首先,從秦始皇談起。儘管大多數人認為秦始皇是一位暴君,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滅六國,統一天下影響深遠,不僅建立了統一中央政權,而且採取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統一度量衡和貨幣等一系列措施,為天下四方大一統奠定了文化基因。而這是歐洲所欠缺的。

其次,從民族來說。儘管春秋戰國時代,列國爭霸,四分五裂,然後大多數國家以華夏族為主,漢族是絕對的主體,或者說民族血統是一致的,各個國家交流暢通,生活習俗、衣著打扮等等,大同小異,這也是天下保持大一統的基礎之一。

最後,從榜樣影響來說。兩方面:一方面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都以他為標準榜樣,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偏安一隅就是恥辱的思想深入人心,無論帝王將相還是讀書人,無不認為只有統一才能建立盛世,坐穩江山。另一方面,漢文化作為歷朝歷代的主流文化,始終保持著先進性和包容性,所以儘管周邊有鮮卑、匈奴、女真等少數民族,在一定程度給漢民族很大威脅,但他們又仰慕漢文化,並主動學習,漢化,

這種影響和包容是無形,交互交融統一。

可以說,中華有一個民族熔爐的文化基礎,能夠不斷吸收周邊的少數民族加入到中華的行列,文化相互融合統一,這才是始終保持大統一的根本。


葫蘆讀史


其實很簡單,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

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凡事從與大局整體長遠需求、大趨勢的動態匹配角度出發。

大局整體長遠大趨勢,就是“大”字的造字本義。

大,區別於為自己忙的普通人、小人的“人”字,是頂天立地、從大局整體長遠和大趨勢角度看問題的人。

動態匹配,就是“中”字的造字本義。

中,並非一定在中間,而是動態的浮動的旗幟。當前大環境、發展趨勢是什麼,就努力與之動態匹配,這才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智慧。

所以,如果大家都考慮大局整體長遠利益,自然由亂而治,長治短亂,這就是幾千年中華歷史的特徵。

說白了,中華歷史的客觀發展規律是:天下大治久了,原來對大局整體長遠最有效的規則辦法不適合變化中的大環境的需求了,不匹配了,就會產生由治而亂的過程。但不管大環境如何變,中華核心價值觀不變,所以,經過相對短暫的分裂混亂,最終還會走向長治久安的統一。

考慮個體自我利益的,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特徵;考慮大局整體長遠大趨勢的,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特徵,這是東西方文化最本質的區別。所以,西方註定逐步分裂混亂,為全世界85%的人造福的,必將還是中華的核心價值觀,只不過,當前我們自己還沒過好、還在發展而已。什麼時候中華真正發達了,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才會成為普世價值。

關注老慢,關注老慢的真國學。


老慢


首先說,如果以當時的角度,是沒有分裂這個概念的。因為我們的古代版圖其實也就是我們文明程度的演變。

你可以看到,你的文明程度覆蓋的範圍往往就是你版圖的所在。

如果從版圖區分,是以山河為分界,這和殖民文化(非洲的例子)被經緯度分界不同。

但是我們不管經歷了多少次的分裂,其實這個分裂史也就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文化演變史。

如果以今天的角度看,分分合合,都是一個趨勢,但是最終都會因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最終走到一起。

元朝換成了明朝,明朝換成了清朝,統治者變了,但是我們的核心文化沒有改變。

不要說單純的什麼漢文化,其實中華文明就是一個融合的,包容的文化。

英明的君主,往往是因為他的包容,文治武功,所以就會大一統。

你的文化和我的文化有相近的力量,我們就會靠攏。

而往往是不開明的文化,反而會被取代,走向分裂。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大一統,不僅僅是說版圖的大一統,思想文化,軍事,經濟,都是大一統。

但是能決定你這個大一統的,先是文化的向心力。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來看過去,分分合合,但是最終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作為一箇中國人,該為你的文明而驕傲。


佛學講壇


我認為這個事情的根本是在於文化認同,文化認同再發展到身份認同,因此這片大陸王朝更迭,民心總是會趨向統一。

出現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秦始皇之前春秋、戰國,特別是戰國時期,和歐洲的情況是很類似的,大小國林立,各國語言、文字、度量衡、生活習慣各有一套,這樣是很難產生文化認同的。

直到秦始皇統一建立強力的中央集權體制之後,所有的一切都統一到一套體系下,特別是文字的統一尤為重要,這就讓文化、禮制更容易傳播,從而產生出集體的身份認同,這一點從秦的繼任者漢開始就已經體現的很明顯,漢文化認同一直延續到了今天,這種文化認同產生的身份認同是影響中國一直趨向統一的最重要動力。

這一點和歐洲就明顯不同,歐洲沒有秦始皇,即使出現過大統一的時代,也沒有進行過類似秦的大一統策略,因此一直以來歐洲的身份認同更加趨向於民族或者說種族認同,因此很多單一民族的國家由此出現,而中國的身份認同更趨向於文化認同,認同中華文化,認同漢文化,即是中國人。


因趣思停


我試著理解一下,

很可能是我們數千年的合併,分裂,讓人民體會到分裂是痛苦的,合併是安定的。這種感覺深入到骨子裡了。感覺不出來。

此外,封建的集權制度,也是來源,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天下之大,莫非王臣,皇帝的征服欲,要收盡千里江山,歸為己有。

再者,近代國家概念的深入,得益於屢次的外國殖民,激發了民眾對國土的概念。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觀念,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誰又說的準呢?


叫我事事兒


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的開始就說過: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自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以後,各個地方在文化方面,大多都大同小異,搞分裂勢必不得人心,而統一自然就是大勢所趨,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至於合久必分,自然也很好理解,自古無不滅之朝,每個朝代幾乎都是建國、鼎盛,然後開始衰敗,這也是自然規律。


清流書館


歷代君王自稱天子,征服天下,天下第一,和地域沒關係,元朝打到了歐洲。


用戶5765559520815


因為秦始皇開創了大一統,只要有實力有野心的君主,都會致力於統一國家,都希望自己能夠名垂青史


斑馬ZZ


這是一個傳統和認知的問題,主要是認知問題,這個,自己想一下自己是怎麼想的,就不難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