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不管怎么分裂,终会实现大一统?

国学童生


统一是天下大势,是所有人心中所望。从几个方面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从地理上来说,中国其实就是一个锅,边境不是高山就是沙漠,不是大海就是荒原,周围的这些极端环境,把我们围在了一起。所以搅来搅去都是一个锅里。而中国内部则没有太明显的地理分割,虽然有划江而治,有关中山东,有关外关内,有岭南云贵,但这些地理分割不足以造成坚固的地理障碍,使得分裂的势力必然想要获得统一。

从政治来说,一个分裂的势力如果能够统一天下,那么这个人的政治威望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获得社会和历史的认可。比如东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恒温的北伐,刘裕的北伐都有获取政治威望的需求。

从文化上来说,九九归一,是一个文化的符号。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九九八十一后有循环归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都有团圆,归一的思想和要求,是根植于每个人的思维中的思想文化习性,所以对于分裂的势力来说,统一也是出自自身的要求。

从军事上来说,没有一个统一的边境线,都存在没有完整防御线的尴尬存在。中国统一的王朝边境线基本上都是有完整的防御线,北方以长城为线,西边以高山和荒漠为界,西南则是高原,南边是热带雨林,东边是大海,所以统一的中原王朝边境线就是一道牢固的防御线,可以保障中原王朝受侵略时受到最小的伤害。但是中原内部分裂的情况下,则各个势力的防御线是不完整的。划长江而治则四川是个漏洞,分关中山东则潼关只一道,其它分裂的方式则更加没有太大的地理优势,所以在内部分裂是时候,都没有能够形成完整防御线的地理环境,使得军事上的防守处于不利的一面,只要整体实力出现失衡,立马就可以在军事上取得成功,消灭对方,统一全国。


时光之意


整个欧洲面积大约1000万平方公里,和中国面积差不多,为什么欧洲分裂成48个国家,而我大中华从古至今,历经无数战乱,分分合合,始终保持大一统的版图?这个问题也是中外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在我看来,主要因素是中华文化基因导致的。

首先,从秦始皇谈起。尽管大多数人认为秦始皇是一位暴君,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灭六国,统一天下影响深远,不仅建立了统一中央政权,而且采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一系列措施,为天下四方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基因。而这是欧洲所欠缺的。

其次,从民族来说。尽管春秋战国时代,列国争霸,四分五裂,然后大多数国家以华夏族为主,汉族是绝对的主体,或者说民族血统是一致的,各个国家交流畅通,生活习俗、衣着打扮等等,大同小异,这也是天下保持大一统的基础之一。

最后,从榜样影响来说。两方面:一方面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以他为标准榜样,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偏安一隅就是耻辱的思想深入人心,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读书人,无不认为只有统一才能建立盛世,坐稳江山。另一方面,汉文化作为历朝历代的主流文化,始终保持着先进性和包容性,所以尽管周边有鲜卑、匈奴、女真等少数民族,在一定程度给汉民族很大威胁,但他们又仰慕汉文化,并主动学习,汉化,

这种影响和包容是无形,交互交融统一。

可以说,中华有一个民族熔炉的文化基础,能够不断吸收周边的少数民族加入到中华的行列,文化相互融合统一,这才是始终保持大统一的根本。


葫芦读史


其实很简单,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凡事从与大局整体长远需求、大趋势的动态匹配角度出发。

大局整体长远大趋势,就是“大”字的造字本义。

大,区别于为自己忙的普通人、小人的“人”字,是顶天立地、从大局整体长远和大趋势角度看问题的人。

动态匹配,就是“中”字的造字本义。

中,并非一定在中间,而是动态的浮动的旗帜。当前大环境、发展趋势是什么,就努力与之动态匹配,这才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智慧。

所以,如果大家都考虑大局整体长远利益,自然由乱而治,长治短乱,这就是几千年中华历史的特征。

说白了,中华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是:天下大治久了,原来对大局整体长远最有效的规则办法不适合变化中的大环境的需求了,不匹配了,就会产生由治而乱的过程。但不管大环境如何变,中华核心价值观不变,所以,经过相对短暂的分裂混乱,最终还会走向长治久安的统一。

考虑个体自我利益的,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特征;考虑大局整体长远大趋势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特征,这是东西方文化最本质的区别。所以,西方注定逐步分裂混乱,为全世界85%的人造福的,必将还是中华的核心价值观,只不过,当前我们自己还没过好、还在发展而已。什么时候中华真正发达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才会成为普世价值。

关注老慢,关注老慢的真国学。


老慢


首先说,如果以当时的角度,是没有分裂这个概念的。因为我们的古代版图其实也就是我们文明程度的演变。

你可以看到,你的文明程度覆盖的范围往往就是你版图的所在。

如果从版图区分,是以山河为分界,这和殖民文化(非洲的例子)被经纬度分界不同。

但是我们不管经历了多少次的分裂,其实这个分裂史也就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文化演变史。

如果以今天的角度看,分分合合,都是一个趋势,但是最终都会因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最终走到一起。

元朝换成了明朝,明朝换成了清朝,统治者变了,但是我们的核心文化没有改变。

不要说单纯的什么汉文化,其实中华文明就是一个融合的,包容的文化。

英明的君主,往往是因为他的包容,文治武功,所以就会大一统。

你的文化和我的文化有相近的力量,我们就会靠拢。

而往往是不开明的文化,反而会被取代,走向分裂。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大一统,不仅仅是说版图的大一统,思想文化,军事,经济,都是大一统。

但是能决定你这个大一统的,先是文化的向心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来看过去,分分合合,但是最终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为你的文明而骄傲。


佛学讲坛


我认为这个事情的根本是在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再发展到身份认同,因此这片大陆王朝更迭,民心总是会趋向统一。

出现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秦始皇之前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和欧洲的情况是很类似的,大小国林立,各国语言、文字、度量衡、生活习惯各有一套,这样是很难产生文化认同的。

直到秦始皇统一建立强力的中央集权体制之后,所有的一切都统一到一套体系下,特别是文字的统一尤为重要,这就让文化、礼制更容易传播,从而产生出集体的身份认同,这一点从秦的继任者汉开始就已经体现的很明显,汉文化认同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种文化认同产生的身份认同是影响中国一直趋向统一的最重要动力。

这一点和欧洲就明显不同,欧洲没有秦始皇,即使出现过大统一的时代,也没有进行过类似秦的大一统策略,因此一直以来欧洲的身份认同更加趋向于民族或者说种族认同,因此很多单一民族的国家由此出现,而中国的身份认同更趋向于文化认同,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汉文化,即是中国人。


因趣思停


我试着理解一下,

很可能是我们数千年的合并,分裂,让人民体会到分裂是痛苦的,合并是安定的。这种感觉深入到骨子里了。感觉不出来。

此外,封建的集权制度,也是来源,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大,莫非王臣,皇帝的征服欲,要收尽千里江山,归为己有。

再者,近代国家概念的深入,得益于屡次的外国殖民,激发了民众对国土的概念。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念,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谁又说的准呢?


叫我事事儿


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的开始就说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以后,各个地方在文化方面,大多都大同小异,搞分裂势必不得人心,而统一自然就是大势所趋,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至于合久必分,自然也很好理解,自古无不灭之朝,每个朝代几乎都是建国、鼎盛,然后开始衰败,这也是自然规律。


清流书馆


历代君王自称天子,征服天下,天下第一,和地域没关系,元朝打到了欧洲。


用户5765559520815


因为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只要有实力有野心的君主,都会致力于统一国家,都希望自己能够名垂青史


斑马ZZ


这是一个传统和认知的问题,主要是认知问题,这个,自己想一下自己是怎么想的,就不难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