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真品與仿品如何鑑別?鑑別型、胎、釉缺一不可

唐三彩是唐代雕塑藝術品中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博物館、藝術館、社會個人收藏家總是重金購買收藏。而以製作假古董發財致富的人,自然把仿唐三彩作為生財之道,生產出各種形象和規格的唐三彩。那麼,真品與仿品如何鑑別呢?

唐三彩真品與仿品如何鑑別?鑑別型、胎、釉缺一不可

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

第一,認真體會唐三彩的時代氛圍。以唐三彩陶馬為例。唐朝工匠做馬時總是將其放在最高等級上來塑造,把馬的形象和精神昇華作為大唐盛世精神的體現。因此,真唐三 彩馬各種形象氣宇軒昂,有個性、有情調、有姿態,用內在的勁而發外在的形,線條流暢,骨肉均勻,神韻氣足,加上斑斕絢麗的彩釉,使馬的雕塑不同凡響。唐朝以後沒有一個時代的馬的形象有唐馬這樣多姿多彩,這樣神駿。仿三彩製造者目前還沒有這樣高超的技藝,也沒有大唐盛世的時代氣氛,他們根本就無法塑出三彩馬這樣的藝術形象。他們只能照考古發掘品、博物館陳列品和出版物上的形象模仿。模仿不是創作,既沒有生活體驗,又沒有激情,塑造的馬外形可以像馬,但沒有生氣,比如線條不夠流暢,氣宇不軒昂。真正唐三彩陶馬的頭、頸、胸、背脊、肚腹、臀部、腿蹄的結構協調,富有彈性的線條組成流暢而有力的形體,變化自然。而假陶馬面部扁平,眉骨、顴骨、鼻樑、嘴唇起伏變化不大,比較死板。頸部線條太直,太僵硬,豐滿的胸部和臀部為了誇張,做得幾乎呈方形,沒有真品的圓潤感。假馬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而真品生機勃勃,強烈的時代精神感。假陶馬則死氣沉沉,沒有生機。

唐三彩真品與仿品如何鑑別?鑑別型、胎、釉缺一不可

唐三彩三足爐。

第二,看胎體判斷真假。洛陽一帶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鐵質。因燒成溫度和爐內氣氛的差異,燒成後的胎體顏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黃色等多種,胎質不是很精,胎質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顆粒,並有其他礦物雜質。從胎體堅實度來看,有的因燒成溫度高,胎體比較堅硬;有的因燒成溫度低,胎體硬度小一些,胎體較疏鬆,釉層容易肅落。仿製品的製作,一種是採用加工現代三彩工藝品的胎體材料,即純淨的高嶺土,沒有經過特殊配料加工,燒成後胎體潔白細膩,比較堅硬,雜質少,叩之聲音響亮,手感較重,與唐代三彩區別較大。另一種選用的材料也是高嶺土,採用與古代相近的工藝對胎料進行加工,製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質,經過精心配製,燒成後無論從硬度、胎色還是疏密度都與唐代三彩接近,區別有一定難度。

唐三彩真品與仿品如何鑑別?鑑別型、胎、釉缺一不可

禮品精品亮相京城

唐三彩的製作一般採用先雕塑,後翻模,再按坯,最後粘接組裝。人物、動物多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從出土實物來看,這些痕跡非常明顯,仔細觀察這些三彩身體內部的胎面上,許多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仿製品有的採用注漿工藝,器物胎體上看不到捏塑及合模泥粘工藝,其製作方法與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較輕。有的採用與唐代相類似的模製按坯工藝製作,但組合後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器皿都顯得笨拙,比例不協調,線條生硬。還有的過於精雕細刻,畫蛇添足,讓人感覺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韻。

唐三彩真品與仿品如何鑑別?鑑別型、胎、釉缺一不可

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

第三,看釉本質特徵的真假差異。真品釉質比較厚潤,基本顏色是白色、黃色、綠色和藍色。由於長期埋入地下,歷經千餘年,受土壤環境和土壤中化學物質侵蝕,光亮奪目的光澤已變得柔和瑩潤,釉面的開片均勻細小,有規律,開片四邊微微上翹,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片與片之間的間隙有鏽蝕的銀沁,類似於漢代綠釉陶壺的泛鉛現象。用肉眼直接觀察,從側面看釉面的表層,為薄薄的一層,開片之間像是鼓起的線條,這即是唐三彩的“包漿”。仿製品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澤,往往採用氫氟酸去光,再用鹼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澀。近年來,製作者也研究燒製出了釉面開小片的方法,但開片堅硬,有的過於細碎,有的紋路雜亂無章,開片往往產生個別紋線過長的現象,釉面無蠅翹“包漿”。有的雖然也製作了一層銀片或出現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層薄霧,很淺薄,而且不牢固。

關注頭條號“品瓷中國”,學不一樣的陶瓷知識,瞭解最新陶瓷資訊! ~點贊收藏 轉發評論

唐三彩真品與仿品如何鑑別?鑑別型、胎、釉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