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東部能源要“遠方來”與“身邊來”相結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东部能源要“远方来”与“身边来”相结合

在2018上海能源創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副主任杜祥琬發表演講

隨著中國能源結構的多元化,以高碳能源為主逐步向綠色、低碳轉型,成為解決東西部能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大戰略。

近日,在2018上海能源創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副主任杜祥琬表示,中東部可以考慮提高能源自給能力,實現“遠方來”和“身邊來”相結合。

杜祥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對於像風能、太陽能等具有正外部效應的清潔能源,國家應該在發展初期適當補貼,實現外部效應內部化。不過,他也認為,新能源企業應該依靠技術改進降低成本,儘早擺脫補貼,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這才是長遠出路。

中東部擁有巨大能源潛力

據杜祥琬介紹,2018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光伏2430萬千瓦,分佈式光伏發電超過50%,其中豫、魯、蘇、浙四省佔52.6%,且企業、單位、家庭的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一年成本降了30%;新增風電併網容量中,中東部、南方佔了46.6%。

“我們不是沒有能源,而是沒有好好把身邊的能源用起來,當然用起來是要費點勁。”杜祥琬表示,中東部擁有巨大能源潛力,開發利用程度較低。據他介紹,中東部19省,風電資源約有10億千瓦,現在開發僅8%,而50米以下海上風電資源約2億千瓦,目前開發只有千分之三。

“浙江湖州的煤電佔比只有37%,靠得是10萬屋頂光伏行動;浙江嘉興以信息平臺支撐能源系統整合,將能源與市政資源整合,形成智能聯動,風、光、核電佔到了嘉興電力的62.5%。”杜祥琬說,現代建築的標誌之一就是建築和光伏相結合。中東部房屋建築面積約為10萬平方公里,如果2050年總用電量的1/4由光伏產生,那麼中東部需要安裝光伏的面積佔中東部現有房屋建築面積的1/4,“這應該是能夠做到的”。

杜祥琬還舉了德國的例子,他表示,德國的光伏風電條件並不比中國山東、江蘇等地優越,而目前德國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的風電裝機有150千瓦,而中國東部省份的平均值小於20千瓦,“也就是說,我們還有七八倍的潛力”。

對於西電東送,杜祥琬稱,隨著西部經濟發展和中東部電源自給,未來西電東送的增量或出現拐點。

此外,杜祥琬還表示,必須高度重視儲能技術,因為儲能可以平抑風能、光能的間歇性,還可以用於電動車領域。他說,目前整個化學儲能領域創新活躍,發展速度非常快,例如長興發展VPP(虛擬發電廠),儲能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未來電力將是集中式+分佈式

“第三代電網的概念會不同於我們過去的集中大電網,它一定是主幹的智能電網跟局域的配電網、微網相結合。”杜祥琬表示,未來的電力網絡將是智能化和高效化的,而且是可再生能源友好型。

據介紹,中國東部各省是核能發展優先區,是海上風電、海洋能發展的優勢區,也是天然氣(含非常規)、LNG的進口區,再加上分佈式光伏、生物質、地熱、部分水電等,東部各省還是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節能提效的先行區。

對此,杜祥琬預測,未來電力系統將會有四個特徵,包括非化石電力高比例、集中式與分佈式結合、多能互補、儲能和智能控制相結合等。他認為,能源技術和信息技術會深度融合,能源行業將同時又是能源服務行業。

“中東部的火電應該兼顧主體電源和調節電源這兩個角色,而且要把後者強化。”杜祥琬認為,結合一大批分佈式的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通過儲能技術和大數據管理,形成可控的組織,即VPP(虛擬發電廠),“也可以說是‘源、網、荷、儲、售、服’一體化的大管家”。

在杜祥琬看來,分佈式的電源既是電的消費者,又是電的生產者,以分佈式發電為基礎的微網網絡,將改變過去電廠只是生產者這一標籤。未來電廠將擁有一種新的角色,即產銷者,既生產電力,又幫助銷售電力。杜祥琬還表示,可以從長三角地區開始,將上海、江蘇、浙江聯合起來,考慮地區的能源和電力發展戰略問題。

此外,杜祥琬還從市場的角度指出電力系統發展的方向,他認為未來將從“政府辦電+大企業辦電”轉向“政府+大企業+人民辦電”,同時,對於新能源,杜祥琬認為在環境效益已經沒有問題時,必須具有經濟效益,“它的生命力在於技術創新後降低成本,不依靠補貼”。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