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是漢人王朝,會不會保留皇家或者皇族?

董宏陽


這個問題......當然是絕對不會,因為我國不是日本,更不是英國。

關於我國最後一個王朝是漢人王朝而不是清朝的假設性問題,靜夜史已經回答過很多次,對此也有一定的感觸。

簡單說來,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這說明我國在封建歷史走向衰落的時候,並沒有做出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改革,比如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我國邁向君主立憲制或者共和制政體,從而為資本主義發展鋪平道路,反而是強化皇權專制,以更反動的姿態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使我國逐漸內斂並最終落伍於世界發展的大潮。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已經詳細地分析過:

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絕對不會是漢人王朝,因為朱元璋釜底抽薪式的改革,比如完善八股制度已經將明朝以及後面的漢人王朝建立的所有可能性一概進行了扼殺。這在客觀上為清朝入關鋪平的道路,也就是說只有外來的封建王朝才能夠最終完成統一華夏的歷史任務,所以清朝的建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而如果沒有這個少數民族封建王朝的存在,我國在關內的各政權比如李自成根本無力完成資源的整合,也就是說他們不可能完成漢地18省的統一,這會使中原地區陷入長久的四分五裂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漢人王朝能否保留下來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更無所謂能不能保留皇族了。

如果說中原地區始終沒有完成統一,那麼在西方殖民者陸續到來後,以他們的實力能夠選擇各個擊破,扶植傀儡力量進行統治,那麼保留皇族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就像偽滿洲國的溥儀皇帝一樣,表面上看是君主立憲制,實際上是完全聽命於外國殖民者的傀儡和木偶。

所以在歷史發展的現實過程中,出現保留皇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在理論上可能嗎?實際上理論上這種情況也不可能發生。

清朝的順利建立,從某種程度上已經說明我國曆史的選擇只能是君主制,而不是君主立憲或者共和制。

即使沒有清朝,中原地區的漢人政權出現大爆發狀態,那麼我國社會依然只能選擇君主制。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不止一次的分析過:

資本主義萌芽對於明朝而言只是一個普通的社會現象,對於明朝將要出現資本主義社會還差著十萬九千里。如果說資本主義萌芽就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一定會到來,那麼我國現在早已經是資本主義社會。

作為封建統治者,無論是漢族還是滿族,對於資本主義萌芽始終採取的是防範和敵視的態度,當資本主義萌芽誕生了所謂的資產階級,而這些資產階級又因為自身力量的壯大向封建統治者要權利時,那麼他們遭受的結果必然是封建統治者的強烈打壓。

一句話,當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邁進時,意味著統治者權力的喪失,要麼權力被奪走,要麼主動把權力讓出來,而這兩種情況是封建統治者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們一定會竭盡所能保護自己的權力,這使得我國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根本就沒有可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可能,更無所謂資本主義君主立憲或者共和制的區別。

從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開始。皇權專制就成為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這種形式適應了我國小農經濟的經濟基礎,因此它能夠在2000年的時間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也是一種被社會各階層所接受的政治形勢。

到明朝建立之後,雖然皇權專制制度開始走向衰落,但是社會各階層對這一制度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積重難返的歷史慣性,這使得他們不願意做出改變,因此只能一條道走到黑,清朝的建立更是如此。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社會的各階層已經對皇權專制制度有了一定的免疫性,即使受虐,他們也能夠接受。

但接受不代表他們就能夠長此以往的堅持愛下去,因為是個人都會累,更何況愛了2000多年,因為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卻並不是我國曆史上完整意義上的古典王朝。在清朝的後半期,西方殖民者紛至沓來,為清朝帶來了更多西方民主思想,這使得清朝既有的天朝上國理念受到了強烈的衝擊,不得不低下自己高傲的頭顱。而在更多的人選擇接受西方的先進民主思想後,又使得清朝的皇權地位也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隨著列強侵略的變本加厲,清朝統治者的威嚴逐漸掃地。再加上當時民智已開的人數越來越多,這使得皇權專制失去了其存在的歷史正當性。

所以可以說清朝的逐漸衰落使得皇權的魔力也一併褪去了光環,這是我國民眾逐漸對皇權喪失信心的原因所在。

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各階層對於皇權的處理態度,已經不是以何種形式保護皇權的問題,而是必須要徹底拋棄皇權的問題。

所以辛亥革命爆發,我國無論是革命黨人,還是昔日的保皇派,還是廣大民眾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共和制,而不是君主立憲制。

可以說各階層對於皇權的忍耐力是專制皇權得以長盛不衰的根本基礎。但是當民智已開,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皇權存在的群眾基礎也就不復存在,這是我國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無論滿族統治者還是漢族統治者都是統治者,無論愛新覺羅皇帝還是朱姓皇帝都是皇帝。社會各階層對於民族沒有明顯的區分,因此決定社會各階層態度轉變的,不是皇帝的民族和姓氏,而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因此我國曆史發展只有君主制和共和制兩個選擇,不存在第三方的君主立憲制的可能。

在我國近代史上,“革命是一個熱度非常高的詞彙,而如果只是革沒有命,起兵造反卻又保留皇權,那麼這個革命就沒有現實的含義。

所以我國必然不會出現君主立憲制的局面,保留君主制更不可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看了大部分的回答,都說不會,小編偏偏要另闢蹊徑,會的,一定會的。有以下觀點支持:

一個事件的發生:由倆個或倆個以上的條件決定,只要有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的條件具備,事件就會發生,這樣的關係被稱為:或邏輯關係。

一:民族認同感,首先從世界範圍看看,日本皇室是佔日本絕大多數人口的大和民族,君主立憲。泰國國王是佔泰國大多數人口的泰族,君主立憲。中國皇室是佔中國少數人口的滿族人,被推翻。印度皇帝是佔印度少數人口的蒙古人,被推翻。首先任何國家都是有民粹、民族認同感的,民族成分單一相對的社會會趨於穩定,反觀現在的俄羅斯有大大小小的176個民族,85個聯邦和22個自治共和國組成,這個國家的民族認同感非常的強烈,各自形成陣營,勾心鬥角,甚至大打出手,比如多次爆發的車臣戰爭等。在清朝末年,孫中山其實是個民族主義鬥士,高舉著:驅除韃虜,光復中華的大纛與滿清為敵,以漢民族為基礎處處策劃起義。其實這個口號最先是朱元璋當年和蒙元作戰提出來的。雖然後來明朝忘了,但是漢人依舊念念不忘:具體的證據有反清復明的天地會、一貫道等組織為證。就是日本和泰國一樣,主體民族佔絕對優勢,會保留主體民族的皇家以及實行溫和的君主立憲制,畢竟同宗同脈何以逼上絕境?反觀印度的蒙古人皇室和中國滿族人皇室,下場立判。

二:在19九世紀,老牌王國的君主立憲一種趨勢,比如英國、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列支敦士登 亞洲:曰本 柬埔寨、泰國、尼泊爾、不丹、馬來西亞、文萊、沙特阿拉伯、卡塔爾、科威特、約旦、 摩洛哥、萊索托、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新西蘭、所羅門、圖瓦盧,而新生的國家是不存君主立憲制的根本條件:所以君主立憲制的基礎是這個國家有歷史基礎。


尾條在線


我認為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如果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是漢人王朝,很可能會轉變為君主立憲制。

這麼猜測是有證據的。

滿清政府到最後也想要立憲,並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也就是立憲派。宣統年間,清政府宣佈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由慶親王奕劻組閣。

然而,皇族和滿人成員佔據大多數內閣席位,且控制重要事務;而六名漢人中除了徐世昌之外,均無實權。時人譏之為“皇族內閣”。

“皇族內閣”的組成,使立憲派和社會輿論倍感失望,認為清政府無意立憲,部分立憲派倒向了革命派,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勝利。

如果沒有“皇族內閣”的波瀾,也許滿清就真的立憲成功了,滿清政府錯過了一次大好機會。而“皇族內閣”的根源,我認為是清朝為少數民族政權,所以皇帝必然依靠少數滿洲貴族維持統治,滿洲貴族不願意放棄權力。

如果是一個漢族王朝,如明朝,皇帝會提防、限制皇族的勢力,而依靠漢族官僚來統治天下。明朝皇子們會被封到各地當藩王,但不會在中央掌握權力,因此不會出現“皇族內閣”。


夢露居士


會的,孫中山主張裡雖然是反對君主立憲制,但是在辛亥革命成功後他的一個舉動被世人所忽略了:

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五日辛酉,臨時總統孫文,謹昭告於明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即,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之靈曰:嗚呼!國家外患,振古有聞,趙宋末造,代於蒙古,神州陸沉,幾及拜年.我高皇帝應時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復大義,昭示來茲.不幸季室俶擾,國力罷疲.滿清乘間竊據中夏,嗟我邦人諸父兄弟,迭起迭僕,至於二百六十有八年.嗚呼!我高皇帝時怨時恫,亦二百六十有八年也.歲在辛亥八月,武漢軍興,建立民國.義聲所播,天下響應,越八十有七日,既光復十有七省,國民公議,立臨時政府於南京,文以薄德,被推為臨時總統.瞻顧西北,未盡昭蘇,負疚在躬,尚無以對我高皇帝在天之靈.邇者以全國軍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義,卒使清室翻然悔悟,於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從此中華民國完全統一,邦人諸友,享free之幸福,永永無已,實維我高皇帝光復大義,有以牖啟後人,成茲鴻業.與全國同胞,至於今日,始敢告。無罪於我高皇帝,敬於文奉身引退之前,代表國民,貢其歡欣鼓舞之公意,惟我高皇帝實鑑臨之,敬告.

雖然,如果假設最後一個王朝是漢人的王朝,那麼理應就不會有孫文了,就算有,他也不會喊“驅逐韃奴,光復中華”了——因為這是朱元璋最早喊出的口號。

但是,從孫中山的祭文中可以清楚地認識他的“王統”思想,不管是孫中山、還是李中山、張中山,反正在假設推翻末代王朝的那位是要推動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的話,那麼,他保留最後一任皇帝的血脈並給予一點特權就正常了,因為,滿清都得到了保留了。

雖然那只是拜袁世凱所託才讓滿清餘孽苟延殘喘地活下去,但是,這恰恰可以說明孫中山還是能夠靈活處置的。既然如此,那麼漢人的王朝他更加不會拒絕了。何況,在辛亥革命的過程中,以及後來孫中山組織的中華革命黨裡,維新派一直都是中流砥柱,有些地方比資產階級革命政黨還更凸顯地位。

另外,既然中國的近代革命的學習對象是日本,那麼,不難想象,如果革命黨推翻的只是漢人王朝,那行使君主立憲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無風即風


很有可能會

其一,孫中山先生髮起革命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最能代表正統的不是哪個族,而是皇室。洪秀全,孫中山都去拜過孝陵,就是為了證明其正統性。因為直到現在大家都還覺得明朝得位最正。

如果你說也是皇室為何不正統,這問題我想大家心裡都清楚,就沒必要解釋了。

其二,對維護國家的統一意義重大

袁世凱逼溥儀退位的條例是保留皇室,他得到了什麼呢,他得到了溥儀的一道詔書,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詔書的意義就是提供了接管各民族領土的合法性。

因為這領土本來在法理上,是皇室私有的。就像現在很多英聯邦成員國的名義元首還是英王。

這樣臺灣問題就根本不是問題了。

其三,民族問題

在法理只要生活在皇帝國土上的人民都是是皇帝臣民,雖然沒有實際意義,但是象徵意義很大。以免審核不通過,不細講了。


漁耕樵讀


應該會的,剛開始包括中山先生很多仁人志士都寄希望於君主立憲,從統治內部進行革新,但滿清統治者一直防範著漢人,包括所成立的內閣也基本上都是皇族或者滿人,漢人寥寥,用漢人是不得已才用的!

而且清朝一直很保守的朝代,相較於明朝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有人說滿人八旗多牛逼,如果不是四大反王加上那些大小漢奸滿人山海關都進不來)、對外交流、科技、民風等各方面都是倒退,這從明、清西方傳教士描寫可以看出一二,而且一直防範漢人,這是最大的民族矛盾,在愚民時代還好,但民智開化就不行了!

試想,如果是漢人王朝不會像清朝那樣深的民族矛盾,遇到遇到相同的危機,統治者不會過多的考慮放權會不會導致整個民族的沒落,而皇族不會像清朝滿人那麼大的權利,內閣主導著行政,而且漢民族善於學習和進步,而且充滿著包容,相信肯定會走君主立憲制


換個賬號聊聊


這個題目有點兒太大,只能跟以往的漢族王朝參照著說。在我看來如果是漢人王朝的話,可能早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就已經徹底的完蛋了。到不是說我們非要跟洋人打,而是我們自己可能早就發現全面落後的現狀,說不定自己就開始修正航向,並且全面接受西方先進的思潮和治國理念,各路憤青紛紛組織五花八門的政黨,然後上街遊行,然後要求參政議政,然後是議會制,然後是資本主義的萌芽,然後是砸爛孔家店,然後是“五四運動”,然後是跟著世界潮流闊步向前,然後是參與八國聯軍滿世界的修理別人,然後是把小日本輪番的抽嘴巴子,然後是開發自己的大西北,然後是建設自己的西伯利亞,然後是收復離心離德的朝鮮半島,然後是收復心懷鬼胎的越南,然後是建立琉球群島的文化旅遊中心,然後是把聯合國都搬咱們這兒來,然後………………,事情太多咱忙的過來嗎?


土牛大哥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什麼是漢人? 縱觀中國歷史從商周到秦這三個王朝相對夏朝沒有一個不是外夷,包括儒家創始人孔子也是個東夷。漢朝滅亡後五胡中原三百年間建立的所有王朝和鮮卑人號稱天可汗成為五胡共主建立的隋唐,鮮卑人統治集團李白有詩曰: 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 胡無人,漢道昌。標榜自己為中原漢文化正統。 再到沙陀人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 後 周,北宋,契丹,金國都宣稱自己是中原漢文化正統。 中國歷史其實就是胡人王朝入主中原史,並且都宣稱自己代表正宗中原漢文化,金國統治集團同樣也把自己當成正宗大漢人,金國將領紇石烈子仁有詞: 蠆鋒搖,螳臂振,舊盟寒。恃洞庭,彭蠡狂瀾。天兵小試,萬蹄一飲楚江乾。捷書飛上九重天。春滿長安。 舜山川。周禮樂,唐日月,漢衣冠,洗五州妖氣關山。已平全蜀,風行何用一泥丸。有人傳喜,日邊都護先還。 金國罵北宋為妖,是因為沙陀人趙宋逃離中原,當然自己儼然是“舜山川。周禮樂,唐日月,漢衣冠”的正統,比大漢還大漢,由此可見所謂漢人是經過幾千年多種族匯聚而成的文化民族,漢人只是使用中原漢文化的文化族群 。血統上北方都是胡人後裔,南方都是越人後裔。因此後金清朝在血緣上與北方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也是明末北方人能夠積極的投靠清朝的主要原因,弄懂漢人這個概念後,就不會被日本的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滿蒙非中國的反動謬論所欺騙。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回答這個問題,要虛構的歷史太多。為了方便回答,我們就假設清王朝是漢人建立的政權,但是其他不變,也就是一樣的腐朽和混帳。那麼會不會保留王族或者皇族?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如果清王朝是漢人政權,中國會不會實行君主立憲制?

我認為答案是不會。


首先,民族資產階級不答應。孫中山將“三民主義”民權主義表述為推翻君主專制政體,沒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也即是中華民國。那麼不管清王朝是誰確立的,它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都要被推翻。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是對外反對帝國主義,謀求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的獨立和平等,對內則反對民族壓迫破,中國境內的各民族一律平等,他是強調個民族的平等和自決。按照這個定義,不會保留一個族群凌駕於其他人民之上。

第二,中國人民不答應。

新民主主義革命目標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後來,建立的國家也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於人民,一律平等。

第三,我國56個民族,各民族團結,且民族平等。如果保留一個皇族,那麼這個民族勢必會有特殊的政策和特殊的權利,這與我國的民族政策不同。


墨雨箭


不會。

一切政治制度的形成都是何方力量平衡的結果。

英國能夠成為君主立憲制,因為君主的力量足夠自保,同樣在法國,路易國王就被砍了腦袋。而清代,天平天國砍瓜切菜一般幹光了所謂的八旗兵,朝廷被逼不過才允許漢族地主組建軍隊。這也是清末漢人官僚能夠崛起的基礎。

另外,不管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還是後來共產主義,都沒有給君主留下位置。思想界對皇權也完全不感冒。軍閥更不願意在自己腦袋上放個約束——既然有皇帝,為何是我不是你?要知道,自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以來,在中國,皇權從來都不是凜然不可侵犯的,反倒是李逵說的話更得人心:待俺殺進東京城,一斧頭一個砍翻那群賊鳥人,讓公明哥哥也來噹噹皇帝。宋江笑呵呵表示,不要這樣,我還是很尊重皇帝的。

有人說袁世凱,袁世凱也只是給清皇室留了個宮殿住宿,給了筆工資養著他們,畢竟是前國家首腦,吃相太難看以後史書要罵的。君不見司馬氏,二世而亡,家族覆滅,後人都是吐口唾沫,說了句活該。還不是因為把老曹家欺負的太狠了。早知道,當初溥儀母子也是不願意退位的,帶著手下連哄帶詐的可不正是他袁宮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